甘肅著名的導遊詞(精選10篇)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1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它位於甘肅省敦煌城南7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

  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爲鳴沙山。鳴沙山有二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說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爲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二爲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乾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衆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

  三爲共鳴放大。沙山羣峯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迴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遊客在這裏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2

  萬里長城——嘉峪關:“萬里長城——嘉峪關”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爲完好、規模最爲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古老長城的丰姿:登上雄偉的嘉峪關,領略古老長城的丰姿,感受“天下第一雄關”的雄、壯、奇、美。關上,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三樓聳峙,雄偉壯觀;關內,遊擊府肅穆典雅,陳列栩栩如生,文昌閣、戲臺、關帝廟雕樑畫棟,飛檐凌空,城垣佈局精巧合理;關外,瀚海空寂,長風獵獵,千年古道清晰可辨;關下,九眼神泉,碧波盪漾,景色宜人。極目遠望,西面是廣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連雪山,東面是優美靚麗的嘉峪關市區。

  雄壯非凡: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硃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着祁連山如玉的雪峯,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菸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長城就是從這裏起步,宛若巨龍,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直達遼東。長城第一墩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

  明代,嘉峪關管轄着“腹裏、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着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裏曾經伴隨着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極目南眺,山峯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是清新如畫。景區面積3.22平方公里,包括長城第一墩、觀景平臺、地下谷服務區、討賴河滑索、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羣等遊覽區。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一部分,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上長城750米,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懸壁長城景區內長城蜿蜒於黑山之巔,陡峭險峻,委曲迴旋。張騫、霍去病、玄奘、馬可·波羅這些或是和平使者,或是開疆拓野的將軍,都曾在這裏駐足。刻鑿於黑山崖壁之上的古代史書“巖畫”是人類文明的印跡,蘊含的是一種永恆的古老與神奇。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3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下轄的一箇小鎮。一條小溪從鎮中流過,小溪雖然寬不足2米,卻有一箇很氣派的名字“白龍江”,如按藏文意譯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郎木寺圖片岸屬於四川若爾蓋縣,屬於甘肅的“安多達倉郎木寺”和屬於四川的“格爾底寺”就在這裏隔“江”相望。

  一條小溪分界又聯結了兩個省份,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據一方地存在着;曬大佛,做禮拜,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着對信仰的執著。

  傳說中的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造人的女媧、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爲圖騰,又稱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語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川、甘、青各族民衆朝拜黑虎女神的聖地。藏傳佛教興起後,在那裏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爲“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這地跨兩省的大寺內,最受民衆尊崇的不是諸天衆佛,而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藏語虎)木(藏語女性),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聖地中的聖地。洞外地下湧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今天我將帶你們參觀敦煌莫高窟。

  歡迎大家來這裏參觀,你們需要注意的是:一、不準刻字,二、不準拍照,三、不準隨地亂扔垃圾。

  你們看,那就是我們的敦煌莫高窟,它於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傳說它是一位名叫樂尊的僧人建造的,距今已有1652年的歷史了。在公元366年,樂尊東行至此,在一天傍晚,樂尊從三危山望向對面的鳴沙山,看到鳴沙山金光萬丈,便覺得這是佛祖給他的暗示,這裏是修行的最佳地方。於是他在這裏鑿出了第一口洞窟,從此苦心修行。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擴建,莫高窟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紅色九層建築,是第96窟,裏面的彌勒佛像又稱“北大像”,佛像高達3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彌勒佛像,也是中國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的第三大佛。

  你們看,這些洞窟像不像密密麻麻的蜂巢呢?雖然敦煌莫高窟被稱爲千佛洞,但其實它只有492個洞。洞窟中第17窟是著名的藏經洞,它是在1920_年由一箇叫王圓籙的道士發現的。可是後來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來到了莫高窟,連騙帶搶奪走了許多經書,至今還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

  你們看,這就是那幅有名的壁畫——第257窟的《九色鹿》。關於九色鹿,還有一箇傳說故事:從前,有一隻九色鹿在恆河中救了一箇人,九色鹿告訴他說:“你一定不能把我的住址告訴其他人。”那人答應了,可他不守諾言,還是把九色鹿的住址告訴了國王,國王帶了一些人去抓九色鹿,後來從九色鹿那裏知道了實情。那人最終遭到了報應,身上長滿了毒瘡,痛苦地死去了。其實九色鹿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這也是莫高窟中著名的本生故事畫。像這樣的佛教故事畫,莫高窟還有很多很多。

  在148窟中,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眼睛微閉,好像進入了夢鄉。

  敦煌莫高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的驕傲。

  今天的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5

  位於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大夏河將龍山、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藏族人民稱之爲聚寶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拉卜楞爲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爲佛宮所在的地方。

  寺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_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餘間僧舍,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金瓦紅牆,氣勢非凡。其中,以六大扎倉最爲著名。扎倉,藏語意爲學院。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修顯宗的聞思學院,修密宗的續部上學院、續部下學院,修天文的時輪學院,修醫藥的醫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爲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後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正殿懸“慧覺寺”匾額,爲清乾隆帝敕賜。正殿11開間,寬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時唸經。殿內掛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燈百餘盞,香菸繚繞,一派佛國氣象。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珍藏文物數萬件,藏文經典6萬餘冊。

  拉卜楞寺還有“拉康”18處。“拉康”(佛寺)即全寺各扎倉的喇嘛集體念經的聚會之所。其中以壽禧寺規模最大,有6層,高20餘米,殿內供高約15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屋頂金龍蟠繞,牆旁銀獅雄踞,外觀十分宏偉。人稱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的高等學府,是當之無愧的。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6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遺址分佈在清水河與閻家溝交匯處的第一、二、三級臺地上,總面積約達32萬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至1983底,發掘清理房址200餘座,窯址30多座,共出土各類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發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目前發現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_年。

  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顯地反映出生產技術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紅陶、灰陶、彩陶;有手捏製、敷貼模製、輪制; 有夾砂陶,泥質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鉢、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裝飾紋有繩紋、弧線、三角、條紋、勾葉紋;有變體魚紋、鳥紋;有兩獸相樸的寫實紋、蛙紋;有圓點、條線、弧線、組成的幾何圖形等;有紫紅色、黑色、白色和硃色彩繪。特別是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爲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竈臺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20_年,最晚距今4820_年,有3020_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尤其是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20_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築,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牆,其復原圖爲四坡頂式房屋。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着現實意義,也爲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7

  馬蹄寺這裏有數不清的石塔和鑿於峭壁上的千佛洞,三十三天、藏佛殿、馬蹄殿、藥王殿、格薩爾王殿等,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傑作。此外,開闊寬敞的蘭花坪,如五朵蓮花盛開的蓮花峯,飛流直下的臨松瀑布,蔥蘢的原始森林和可一試騎姿的草原,更是叫人流連忘返。馬蹄寺距張掖市區62公里。

  屬國家4A級景區。張掖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有山,其名爲馬蹄,傳說天馬降至人間,留馬蹄印於此山之巔,遂有馬蹄山之稱,而山下寺廟也因山得名。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於當時的北方軍閥割據,混亂一片,加之歷代王朝更替,戰火綿延,馬蹄寺原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羣多被毀於戰火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以及衆多石窟等。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爲漢傳佛教寺院,後來逐漸成爲藏傳佛教寺院,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寺院自建寺以來,香火就極爲鼎盛,最盛時的僧衆可達1000餘人,而建國初期僧衆也尚有50餘人,足可見歷史上馬蹄寺的輝煌。時期,馬蹄寺再一次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寺中石窟、壁畫、佛像幾乎被毀壞殆盡,就連石窟外的建築都蕩然無存。現在的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爲改革開放之後重新修復,而寺中主要的建築如大雄寶殿、站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爲明萬曆年間舊跡,實爲不幸中之大幸。

  這些殿閣雖經歷百年風雨侵襲,但仍巍峨屹立於百丈懸崖之上,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晉代的站佛、北魏時的文殊菩薩寶劍、清康熙帝的龍袍、乾隆帝的馬鞍等衆多文物,更令人感嘆歷史風雨滄桑和馬蹄寺曾有的輝煌。44元(包含風景區內所有景點)西關車站和汽車南站每天定時有班車開往馬蹄寺。或者全程包車,費用120元左右。可以在馬蹄寺裕固民族帳篷內欣賞到裕固民族歡快熱情的草原歌舞,並品嚐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8

  黃河鐵橋又叫中山橋,這是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和德國人,施工負責人爲天津人劉永起。建橋時間是三年,造價也是非常之昂貴,有天下黃河第一橋 之稱。下面我以自己的理解對蘭州黃河鐵橋簡介,希望遊客能對蘭州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大橋歷史蘭州黃河鐵橋之宏偉讓人驚歎,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塞,中原與西域的往來比穿過此地。黃河穿成而過,民間曾有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都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爲天下第一橋。鎮遠浮橋並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後,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進入20世紀,清政府鼓勵洋務,爲建設黃河鐵橋提供了歷史契機。於是他決定藉助外國的先進技術與設備來實施他的建橋計劃。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蘭州註定要在20世紀初葉、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一件驚世偉業。橋樑規格是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我感嘆這座宏偉的大橋和人們的智慧和汗水,這座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驕傲。

  大橋的歷史價值大橋留給人們的不只是外表的宏偉,還有帶給國人的歷史反思。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爲它就像一部史詩,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蘭州鐵橋遊客觀賞人數在逐年曾加,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感受歷史的洗禮,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蘭州黃河鐵橋是我最喜歡的大橋之一,站在上面我會立刻感覺到自己像是穿越了時間的變遷,感受到人們的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蘭州黃河鐵橋簡介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文字不能一一描述,只有自己去親身感受。

  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穿過這片地勢平坦的草原,前邊這座高聳入雲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報恩寺塔而建的。塔身爲九層八面,高67米,我們承德人叫它“六和塔”。一層南北兩面各有石八券門,進門沿盤旋而上的臺階可登到塔頂。塔內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莊居住時,有時清晨登塔禮佛。巍巍寶塔配以綠色的原野,氣勢宏偉,格外引人注目。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佔據河西,並以河西爲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0_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爲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20_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爲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說了這麼多,再來說說玉山的一箇資源和氣候條件吧。玉山呢,是江西省廢金屬資源礦產大縣之一,目前發現的礦產品種有30多種,礦產地60多出,像什麼青石、葉臘石、黑滑石、羅文燕石等等一些礦產呢,在我們的玉山儲存量那是相當豐富的,只不過現在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就等着在座的各位老闆前來投資開發了,來玉山發財了哈,也算是給玉山的經濟發展做貢獻吧。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9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蘭州的水車製造工藝日前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蘭州水車煥發了生機。水車園是蘭州市旅遊局爲再現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專門設計仿建的遊覽參觀公園。

  明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蘭州人段續所造段續考中進士後,曾宦遊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製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多次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後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至清末時蘭州已有水車157輪(據1891年統計)。到解放前後,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衛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至今已有近520_年的歷史。水車結構

  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衝擊力的水利設施,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水車由來

  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里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字紹先,明嘉靖二年進士。博學多才,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雲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後來因爲他在朝廷疏奏論事獲罪,被貶爲河南郾城縣縣丞,又遷爲杞縣知縣。在此期間,由於他革除積弊卓有政聲,又被擢升爲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晚年迴歸故里,致力於水車的仿製,經過多次反覆,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鑑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制了適合於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後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

  肅的著名導遊詞10

  在我國美麗遼闊的大西北,不僅僅有戈壁荒灘和那蒼茫無邊的孤煙沙場,而且還有許多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如那頗具盛名的鳴沙山。遠遠望去,晴空萬里,山體恍如一條橫臥着的黃色巨龍,綿延柔軟平滑似鏡,山脊如刃峯若削,好一派罕見的流沙景觀,讓人歎爲觀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腳踏沙,人行沙中,頓感一種細軟滑圓,踩入沙坑,表層蒸熱裏面涼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雖無驚險卻很艱難,沙流軟綿綿,進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着他人腳印好像省點力氣,偶爾也小跑一陣往前衝刺。如此這般向上攀登,雖汗水淋漓,但也其樂無窮。

  登上山峯,舉目遠視,天蒼蒼,沙茫茫,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層層疊疊的峯巒,揮灑出道道優美的曲線;近處沙浪縈迴,看似澎湃洶湧卻如波濤凝固。“鳴沙”之說更給此山抹上一層神祕色彩。陽光下掬沙細撒,指縫間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瑩閃亮,沙脊兩邊陰陽分割呈強烈反差。一邊是黑乎乎清涼涼,一邊呈金燦燦熱騰騰。真是東邊日出西邊涼。

  再俯瞰山下,沙山環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着粼粼波光;泉邊蘆葦垂柳搖曳,湖中輕波漣漪盪漾。據說,自東漢以來便有此泉記載,千百年來,不爲流沙淹沒不因乾旱枯竭,創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蹟,無愧於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稱。面對着藍天、沙海、碧泉,和諧恬謐相映成趣,人們無不讚嘆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時,不妨滑沙而下,雖有幾分驚險但也有幾分刺激、幾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條板,順坡而下,兩手一伸似雙翼展翅,沙浪滾滾如山洪奔騰,耳邊風聲陣陣好似沙鳴聲聲,恍然猶如全身騰空而起,驚心動魄一剎那,即已到得山腳下,真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飛流直下之飄飄然感。

甘肅著名的導遊詞 篇10

  蘭州百合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爲“LiLum davidi var unicdor cotton”因其地下莖塊由數十瓣鱗片相疊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百合是一種有較高營養保健價值的蔬菜,有極高的食用價值。“蘭州百合”含糖量高,粗纖維少,肉質細膩,還含有其它有益成分。喜半蔭條件,耐蔭性較強。但各生育期對光照要求不同,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尤其是現蕾開花期。如光線過弱,花蕾易脫落,但怕高溫強光照。百合爲長日照植物 ,延長日照能提前開花,日照不足或縮短,則延遲開花。

  百合爲百合科 百合屬中能形成鱗莖的栽培種羣,多年生宿根 草本植物,味道美,又名野百合 、喇叭筒 、山百合 、藥百合、家百合等。百合在歐美各國主要作爲花卉栽培,而我國栽培百合主要採收其鱗莖作爲食用或藥用。

  百合原產亞洲東部的溫帶地區,中國、日本、及朝鮮野生百合分佈甚廣。我國是野生百合資源分佈最廣的國家,從雲貴高原到長白山區,到處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南北26個省、自治區垂直分佈在海拔200—3200米之間。中國有關百合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羅願的《爾雅翼 》。書中說番韭就是百合蒜,並說:“百合蒜,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惋,數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 ,故名百合花 ,言百片合成也。”關於百合之名,李時珍說:“百合之根,以衆瓣合成也。或雲專治百合病 ,故名:“亦通”。

  日本對百合的最早記載是公元642年 ,當時有把百合花作爲供品獻給天皇的記載。

  歐洲歷史 上百合的記載也很多。_的儀式上,百合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花卉,特別是復活節 、聖誕節,百合花是作爲純潔少女的象徵出現的。

  法國從十二世紀起,將百合作爲國徽上的圖案。智利國徽 上也有一簇百合花,它是獨立、自由的象花,也曾被西方人奉爲聖物,有諺語說:“百合花賽過所羅門的榮華。”就連中國古代大詩人陸游 也曾感慨:“芳蘭 移取偏中林,餘地向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那由六枚花瓣組成的喇叭花型,優雅柔和,令人陶醉。

  全國解放以後,蘭州百合的發展經歷挫折,終於得到發展。1974年,原蘭州市委書記王耀華 曾在袁家灣村現場召開市委會,把該村定爲百合基地村,解決有關問題,促進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幹部、羣衆思想逐步解放,幹勁越來越大,特別是以市場經濟爲導向後,幹部羣衆勁頭更足,發展速度更快。截止1997年,僅七里河區百合種植面積以達到1.6萬多畝,總產量700多萬公斤,其中西果園鄉就大1萬畝,450萬公斤。

  近年來,蘭州百合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蘭州百合產業化建設是全市乃至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項目,是我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幾年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蘭州百合由我區重點支柱經濟步入產業化軌道,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蘭州百合面積初步擴大,99年留牀面積達到22400畝,產量穩步增加。99年底產量達到850萬公斤,銷售渠道暢通、前景十分看好。產品以遠銷到全國各大城市及港、澳、臺、東南亞、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