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甘肅的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關於甘肅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崆峒山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和“道源聖地”之美譽。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峯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羣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衆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爲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關於甘肅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遺址分佈在清水河與閻家溝交匯處的第一、二、三級臺地上,總面積約達32萬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至1983底,發掘清理房址200餘座,窯址30多座,共出土各類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發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目前發現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xx年。

  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顯地反映出生產技術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紅陶、灰陶、彩陶; 有手捏製、敷貼模製、輪制; 有夾砂陶,泥質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 如鉢、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裝飾紋有繩紋、弧線、三角、條紋、勾葉紋;有變體魚紋、鳥紋;有兩獸相樸的寫實紋、蛙紋;有圓點、條線、弧線、組成的幾何圖形等;有紫紅色、黑色、白色和硃色彩繪。特別是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爲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竈臺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20xx年,最晚距今4820xx年,有3020xx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尤其是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20xx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築,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牆,其復原圖爲四坡頂式房屋。這一房屋的規模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還給有地畫,圖案由人與動物構成,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這一發現爲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爲珍貴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種柱礎的建築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甕、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爲主的類型。

關於甘肅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_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爲“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爲“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爲這裏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爲“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爲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爲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箇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