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母親導遊詞(精選6篇)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1
大叫好我叫,大家就叫我x導吧!是導遊得到可不是搗亂的搗,很榮幸與大家見面!接下來就有我來向大家介紹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陝峽谷黃河河牀中,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
壺口瀑布,是由於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爲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後,激起一團團水霧煙雲,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遊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
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
瀑佈下方,在連接山西、陝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近年來,壺口瀑布已成爲中華壯士“飛黃”的聖地,繼柯受良駕汽車飛黃成功後,朱朝暉又成功地駕駛摩托車在這裏飛越黃河。
關於壺口瀑布,民間有衆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禹鑿孟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瞭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採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現在可以自由活動,請大家注意安全,現在又我想大家介紹幾項安全事項1、不要跨過警戒線!2、參觀遊覽請注意安全,小心突漲水或凌汛。3、請您在計劃的安全區域內參觀遊覽,聽從安全人員的指揮。一箇小時後就在這裏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2
九曲連環 、“奔流到海不復回”、驚濤澎湃、萬丈狂瀾、濁流婉轉、浩浩蕩蕩,是我心中的黃河,她是蘭州的靈魂,是我的靈魂!
穿城而過的黃河,把蘭州劈成了兩段,她是蘭州的風景,她是蘭州壯麗的靈魂!
黃河與長江,別人都是在讚頌長江的清秀素麗,長江的浩浩蕩蕩,長江的甘甜。別人總是在嘲諷黃河的渾濁與骯髒。長江與黃河也只能是清秀女子與醜陋老人。但,只有黃河母親的孩子們知道,母親用自己清澈的血水在洗濯着佈滿灰塵的大地,帶走了世間的黃沙。卻渾濁了自己的玉衣。她沒說什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別人用帶着鄙視與嘲諷的目光去譏笑她的骯髒時,她還是沒說什麼。她在默默奉獻,卻在忍受痛苦。
她的堅強,她的奉獻,她的犧牲,她的勇敢。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孩子——蘭州。
蘭州人,也會像母親黃河一樣,堅強,奉獻,犧牲,勇敢。會把蘭州建設的更加美麗!
朋友,當你來到蘭州,瞻仰黃河時,不僅視覺會受到享受,去領略黃河,用渾濁的黃河,去淨化你的心靈吧!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3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鬥和繁衍在黃河流域。在數千裏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裏。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週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於這一地區;標誌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裏。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裏。
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量充沛,水流清澈。我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爲“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爲“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大河”。到了西漢,由於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稱她爲“濁河”或“黃河”,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唐宋以來的千餘年曆史中,由於自然和人爲的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黃河的泥沙含量日漸增多,污染加劇,我們偉大的母親“患脖了,這就給黃土高原和西北大地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蘭州首當其衝,儘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羣衆爲給母親“治療”,捨生忘死,前赴後繼,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最終還是迫使我們接受了一種不願接受的現實,那就是“懸河”和“城摞城”。災難有時也能轉化爲財富,在開發黃河旅遊區的今天,“懸河”已成爲舉世奇觀,“城摞城”也將成爲探祕尋古的遊覽勝地。我們蘭州人可以驕傲地向世人宣佈:“請到蘭州來,感受‘頭頂一條河,腳踩六座城’的獨特韻味!”
“黃河母親”雕塑,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餘噸,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具藝術價值的。作品由“母親”和“男嬰”組成構圖,分別象徵了黃河母親和華夏子孫。作品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優秀獎。“黃河母親”現已成爲蘭州的標誌性雕塑,也代表着蘭州形象。
“黃河母親”雕塑,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
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整體造型是一位神態嫺雅的母親側臥黃河岸邊,看護着懷抱中游泳的幼兒的情景。分別象徵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黃河母親秀髮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着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該雕塑構圖簡潔,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4
夕陽漸下,漫步來到黃河邊,我們再次感受到黃河母親的綿綿之情。可誰知道,前幾年的黃河卻是另一番景象,讓人大喫一驚。
昔日的黃河,由於污染嚴重,人們又經常往黃河裏倒垃圾,所以黃河水發黑,臭氣熏天。兩岸邊也堆滿了垃圾,蒼蠅滿天飛,住宅小區幾乎沒有。晚上,兩邊的路燈好像在睡覺,不亮了,所以那時人們並不嚮往那裏。黃河顯得十分荒涼,彷彿一位還沒睡醒的姑娘。
而今天的黃河,卻彷彿一位梳裝打扮好的漂亮姑娘,令人驚訝不已。鮮花、綠草、樹木構成一幅動態畫卷,滔滔黃河水向東邊流去,天空飛着水鳥,置身此情此景,映襯着濱河樓,使人渾然忘卻了身在大西北的蘭州,卻好像來到了上海外灘。
從1999年起,蘭州市政府決定在沿黃河帶狀公園的基礎上建設“四十里黃河風情線”。經過改造後的黃河濱河路煥然一新。新添的“黃河兒女”、“彩陶”、“黃河古象”等雕塑更使黃河兩岸美了幾分。許多蘭州人都爲自己有了一套看河房而感到驕傲。週末,小孩子們也都會到黃河邊放風箏。晚上,燈火輝煌,如星星般閃爍,映在黃河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就連巍巍百年的“黃河第一橋”——中山橋也在燈光的照耀下燈火通明。
這樣巨大的變化也吸引了許多外地遊客,他們看到黃河濱河路如此美麗,都讚歎不絕。一位老人說:“真沒想到,蘭州變化太大了。”連導遊小姐也瞪大了眼睛,她說:“看着資料片上蘭州污染嚴重,我對蘭州並不樂觀,來到蘭州才發現,那裏有着寬闊的道路和嶄新的高樓,黃河兩岸的建設和綠化也更讓人出乎意料!”
是啊,黃河兩岸的變化太大,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就是這一瞬間,座座高樓大廈也正拔地而起。我希望明天的蘭州更加美麗,也希望祖國更加輝煌!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5
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爲“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6
蘭州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爲“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裏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爲“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爲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
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爲它象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