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甘肅祁連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4篇)
介紹甘肅祁連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
祁連山西南部爲青海省海北州。在西漢時期,海北州爲西羌故地。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設置西海郡。兩漢時,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經形成,成爲絲綢之路的輔道。胡羌道穿越今門源縣和今祁連縣,東晉法顯和尚西行求經,即經此道。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由湟水谷地西行,沿長寧谷西北行,越達坂山,經門源、祁連,穿大斗拔谷(今扁都溝),到達張掖。羌中道穿越今海晏、剛察縣,南朝僧人曇無竭,北魏僧人宋雲等,都由此道入西域轉往天竺。南北朝和隋朝時,今海北州爲鮮卑族、吐谷渾所據。唐代,屬吐蕃王朝管轄。宋朝時,爲角廝囉地方政權轄區。元代,歸宣政院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末,爲蒙古族麥力乾的遊牧地。清雍正二年(1720xx年)以前,爲厄魯特蒙古各部的遊牧地。雍正三年,門源設立大通衛,屬西寧府轄治。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衛於大通縣城關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衛爲縣,門源爲大通縣屬地。民國6年(),海晏屬湟源縣和都蘭理事轄治。民國20xx年()設置門源縣。剛察爲都蘭理事轄區,由青海省轄治。民國20xx年(1937年)設海晏設治局。剛察爲省政府直轄。民國20xx年(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海晏設縣。1953年成立祁連縣、剛察縣。1953年年底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區爲自治州。州府駐地原在門源縣浩門鎮,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搬遷至海晏縣西海鎮(原國營221廠),海拔3100米,距西寧104公里。
西北部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西晉設縣,之後歷朝都在這裏設鎮置縣。民國20xx年(即1937年)設肅北設置局,1950年7月22日解放,7月29日正式建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古屬三危地。戰國秦漢爲月氏、烏孫等部落駐牧。當金山以北地區,漢屬西域都護府,隋設鄯善郡、西海郡、敦煌郡;唐時屬沙州;宋時爲西夏所轄;元屬沙州路;明設安定衛。清初屬沙州衛、敦煌縣。1936年至1939年間,新疆阿勒泰、巴里坤等地的哈薩克族大批向東遷徙,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民樂縣,西漢置氐池縣,治今縣,屬張掖郡。北魏廢縣。析張掖縣置東樂縣,駐東樂,先後屬河西道、甘涼道。直屬甘肅省。1933年改民樂縣,移治洪水堡即今址。1949年屬張掖專區。1950年屬武威專區,1955年復屬張掖專區。1958年撤銷,併入山丹縣。1961年復民樂縣,仍屬張掖專區。1969年屬張掖地區,20xx年屬張掖市。
祁連山北麓中、東部,漢有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姑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爲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爲“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爲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爲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武威縣改爲武威市,20xx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爲涼州區。 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爲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xx年撤銷縣級武威市設立涼州區。
永昌縣,行政區域建制最早見於元至元十五年(1278),當時稱“永昌路”。明置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爲永昌縣,取“永遠昌盛”意而名之。商周時爲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爲月氏諸族牧地。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爲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20xx年後爲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爲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永昌縣境先後置鸞鳥縣、番禾、驪靬、顯美縣、焉支、新鄣,後屢經興廢,番禾郡、縣存續至唐。後置雄州、天寶縣、永州。元置永昌府、永昌路,永昌之名自此始。明置永昌衛,清改永昌衛爲永昌縣而延續。
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爲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爲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後爲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爲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祝縣境,夏、商、周時屬雍州,爲戎、羌駐牧之地。秦朝,爲月氏地。漢初,被匈奴所據;漢始歸中央政府管轄五代始,先後爲吐蕃折逋氏家族、西夏統治,清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爲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解放後,成立永登縣天祝區、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爲天祝藏族自治縣
人口民族
祁連山區,除山北的走廊地區及河湟谷地以漢族爲主外,其它地區皆以藏、哈薩克、蒙古、裕固等牧業民族爲主。分縣區情況是:
海北州是多民族地區。20xx年底,共有25個民族,總人口292617人。總人口在8000人以上的民族有:漢族98455人,佔總人口的33.65%;回族95083人,佔總人口的32.49%;藏族72766人,佔總人口的24.87%;蒙古族15560人,佔總人口的5.32%;土族8958人,佔總人口的3.06%;其他民族1795人。全州總人口中,藏族分佈最廣。回族主要分佈在門源縣和祁連縣。蒙古族主要分佈在祁連縣、海晏縣、門源縣。土族人口主要分佈在門源縣。撒拉族人口的90%分佈在祁連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兩側,周邊與1個國家,3個省區,8個縣市接壤,是一箇以蒙古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甘肅省唯一的邊境縣。全縣總面積6.93萬平方公里,約佔甘肅省總面積的14%,總人口1.18萬人,轄2鎮2鄉26個村委會,是甘肅省人均佔有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唯一一箇以哈薩克族爲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有哈薩克、漢、回、蒙、維吾爾、撒拉等12個民族9229人。全縣轄2鄉1鎮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4萬人,戶籍人口9046人。其中,哈薩克族323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6%,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有裕固、漢、藏、蒙古等18個民族,總人口3.88萬人,其中裕固族10533人,佔總人口的27.1%,藏族10108人,佔總人口的26%,是國務院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縣份之一,
20xx年底民樂縣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2.53萬人 涼州區,聚居着漢、藏、回、蒙等38個民族,總人口103.82萬人, 永昌縣轄6鎮4鄉,10社區,111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7439平方公里,總人口25.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5萬人。 截至20xx年底,天祝縣幅員面積爲7149平方公里,下轄9鎮10鄉;戶籍人口爲21.52萬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藏族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生態保護
爲保護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於1988年成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下設22個保護站,155個護林站(點),3個木材檢查站,1個森林公安局,21個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區共有林業職工1466人。區劃面積272.2萬公頃,林業用地60.7萬公頃,分佈有高等植物1044種、陸棲脊椎動物229種,森林覆蓋率21.3%,境內有冰川2194條、儲量615億立方米,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每年涵養調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72.6億立方米水源。
20xx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確定試點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主要職責爲保護祁連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公園總面積5.02萬平方公里。其中,甘肅省片區面積3.44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8.5%,涉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永昌縣、天祝藏族自治縣、涼州區等7縣(區),包括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馬蹄寺省級森林公園、冰溝河省級森林公園等保護地和中農發山丹馬場、甘肅農墾集團。青海省境內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佔國家公園總面積的31.5%,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祁連縣,海西州天峻縣、德令哈市,共有17個鄉鎮60個村4.1萬人。包括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溼地公園,其中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36.55萬公頃,緩衝區面積17.51萬公頃,實驗區面積26.17萬公頃。仙米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9.98萬公頃,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面積6.43萬公頃。
介紹甘肅祁連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2
祁連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嶺(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或稱狹義的“祁連山”。“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爲“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歷史上亦曾叫南山,還有雪山、白山等名稱。西漢初年,霍去病西征並征服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匈奴民歌所指“祁連山”即此。後泛指甘肅、青海之間一系列在地質或地貌上相聯繫的一系列山脈。
狹義的祁連山是指祁連山脈最北的一支山嶺(其主峯在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廣義的祁連山,或稱“祁連山脈”,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
介紹甘肅祁連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旭日弘文旅遊公司的導遊,我姓金,大家叫我金導就好了。現在,我就帶你們去舉世聞名的大美青海的一處旅遊聖地——青海湖。到青海湖還有一小時的路程,在這段時間裏,我大概給你們介紹一下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是地殼運動,山崩地裂而形成的。還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原來有一箇叫卓瑪的姑娘,她結婚以後,丈夫出去了很長時間,卓瑪很想他。有一天,卓瑪在打水的時候,她的丈夫回來了,卓瑪忘了蓋上井蓋,他們倆就跳起了舞來,伴着他們美麗的舞姿,泉水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最後形成了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庫庫淖爾”,即蒙語“青色的海”之意。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擁有多項中國之最,青海湖是我國AAAAA級國家自然景區。
介紹甘肅祁連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4
祁連山西南部爲青海省海北州。在西漢時期,海北州爲西羌故地。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設置西海郡。兩漢時,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經形成,成爲絲綢之路的輔道。胡羌道穿越今門源縣和今祁連縣,東晉法顯和尚西行求經,即經此道。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由湟水谷地西行,沿長寧谷西北行,越達坂山,經門源、祁連,穿大斗拔谷(今扁都溝),到達張掖。羌中道穿越今海晏、剛察縣,南朝僧人曇無竭,北魏僧人宋雲等,都由此道入西域轉往天竺。南北朝和隋朝時,今海北州爲鮮卑族、吐谷渾所據。唐代,屬吐蕃王朝管轄。宋朝時,爲角廝囉地方政權轄區。元代,歸宣政院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末,爲蒙古族麥力乾的遊牧地。清雍正二年(1720xx年)以前,爲厄魯特蒙古各部的遊牧地。雍正三年,門源設立大通衛,屬西寧府轄治。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衛於大通縣城關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衛爲縣,門源爲大通縣屬地。民國6年(),海晏屬湟源縣和都蘭理事轄治。民國20xx年()設置門源縣。剛察爲都蘭理事轄區,由青海省轄治。民國20xx年(1937年)設海晏設治局。剛察爲省政府直轄。民國20xx年(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海晏設縣。1953年成立祁連縣、剛察縣。1953年年底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區爲自治州。州府駐地原在門源縣浩門鎮,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搬遷至海晏縣西海鎮(原國營221廠),海拔3100米,距西寧104公里。
西北部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西晉設縣,之後歷朝都在這裏設鎮置縣。民國20xx年(即1937年)設肅北設置局,1950年7月22日解放,7月29日正式建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古屬三危地。戰國秦漢爲月氏、烏孫等部落駐牧。當金山以北地區,漢屬西域都護府,隋設鄯善郡、西海郡、敦煌郡;唐時屬沙州;宋時爲西夏所轄;元屬沙州路;明設安定衛。清初屬沙州衛、敦煌縣。1936年至1939年間,新疆阿勒泰、巴里坤等地的哈薩克族大批向東遷徙,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