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通用6篇)
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 篇1
六盤山是西南首要的水源修養林基地以及光景名勝區,山巒險峻,叢林茂密、流泉飛瀑、氣候舒爽,是西南首要的“綠島”以及“溼島”。有歉富的植物以及昆蟲資源。有金錢豹、林麝、金雕、紅腹錦雞國家珍稀植物30多種。六盤閉寨、”"民雅”"村、長征紀念館等景點。是旅遊、戚閒度假、探險、漂流、科考的理想之地。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位於隆德一側六盤山主峯之上。是自亂區黨委、政府爲紀念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及長征勝利70週年而修的紅色旅遊景點。紀念館於20_年9月18日落成,總投資4000多萬元,整體修建由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紀念亭、吟詩臺五全數組成。此中紀念館面積2159仄方米,由“紅軍沒有怕遠征難”、“紅旗漫卷西風”、“齊軍預先盡合顏”“沒有到長鄉非好漢”四全數組成。前三全數用96楨紅軍時期的照片、20幅圖表以及81件什物(此中15份復造的電文)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三次經過六盤山區時的鬥爭”"汗青”":“沒有到長鄉非好漢”全數用115幅照片再現了六盤女兒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修設家園的偉大釐革。
紀念碑坐落在紀念館頂部海拔2832米、面積爲4900仄方米的仄臺上,高26。8米,長18米,嚴4.5米,正面爲_提寫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名,器材二側星散上毛澤東手寫的著名詩篇《七律.長征》以及《清仄樂.六盤山》:
紀念廣場佔地10000仄方米,門心二組羣雕再現回漢百姓迎紅軍以及紅軍翻越六盤山的壯觀場面:紀念廣場的迎壁牆由三面紅軍軍旗構成,高12米,長60米,下面鐫刻着_同道題寫的“長征精神永放光線”幾個大字;紀念亭以及吟詩臺坐落在紀念觀當面的山峯上,使整個景區氣勢恢宏、壯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距固本市鄉區50千米,距隆德縣鄉17千米,312國敘、省敘101線銀(川)仄(涼)公路從山下通過。
六盤閉寨在縣鄉東20裏六盤山上,與固本縣分界。東漢時牛邯寨瓦亭憑恃六盤閉寨爲屏障。唐設六盤閉爲本州七閉之一,即所謂“扼九寨咽喉,七閉襟帶”,元宗時破吐蕃於此。宋韓琦經營邊事,置六盤閉寨戍守。無太祖修避暑樓駐蹕,舊有牌坊曰“隴幹鎖鑰”。清光緒兩十五年(公元1899年)潘齡皋知隆德時,題聞“峯高華嶽三千丈,險據秦閉百雙重”。《武經總要》:東至木波20裏,西至神林堡40裏,北至杜堡30裏,南至瓦亭20裏。六盤閉寨,其址當在小水溝。
六盤山是兵家必爭之地,廣東導遊詞,歷代屯墾之所。公元前220_年秦始皇逾隴山至南地郡,西望祖歷。漢武帝6次欽統領六軍駐蹕六盤山,唐太宗過隴山至西瓦亭(西兇)歡馬政。清敘光年間林則徐流放新疆翻越六盤。蒙今主成兇思汗曾避暑六盤山。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曾留下著做詞章《清仄樂·六盤山》。隋、唐、元、亮、清歷代都在六盤山屯墾養馬。
六盤山氣候清爽,夏天溫度15℃右左,忽必烈曾修避暑樓,是絕妙避暑聖地。
六盤山百姓純樸敦薄,今風猶存。六盤山下楊家店正修制民雅村。民雅村小橋流水,阡陌連橫,牛耕于田,雞鳴於敘,茅舍土屋,吹煙嫋嫋,石碾、石臼、水磨、油坊、木犁、木耬、木車、木桶、瓦盆、瓦甕、涼帽竹笠、氈禎蓑衣、八耳麻鞋、城枕麻帳、火炕草蓆、甲馬雲子、“粗”茶“淡”飯、,意在傳承,民族”"民雅文化”",搶救民間藝術珍偶。村房修民雅展覽室,陳列民間工藝”"美術”"品、剪紙、書畫、塑雕。體現隆德歉薄的文化底蘊。
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 篇2
今年暑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寧夏。
剛一下火車,我便被寧夏的美麗景色、清新的空氣、濃厚的民族風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不禁忘卻了旅途中的疲憊與辛苦。
在寧夏,我先後遊覽了美不勝收的沙湖、神祕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溝、記載着人類文明起源的賀蘭山岩畫……在這些景點中,最令我難忘的當數中衛的沙坡頭了。
沙坡頭的美名我早有耳聞,果不其然,剛一來到這裏,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將四種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騰格裏沙漠、湍急的黃河水、成片的綠洲和連綿起伏的賀蘭山交相輝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壯美的畫卷徐徐地展現在我眼前,這畫卷既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玩沙坡頭騎駱駝是不可錯過的。當我騎上駱駝,徜徉在連綿的沙海之中時,悠揚的駝鈴聲伴着狂野、夕陽、長河、孤煙,一種豪情四溢的感覺便迅速在胸中蔓延開來,難怪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遊覽了沙坡頭後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下了駱駝我們又換乘遊艇穿越黃河,來到了沙坡頭的腹地。在這兒,我驚奇地發現這裏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細,顆粒大約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隨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揚,張開手來,頃刻間便會隨風飛揚的無影無蹤了。微風中你若能靜下心來,便會聽到一種奇怪的嗡嗡聲,細究下來,原來這就是沙坡頭的一絕——金沙鳴鐘。怪不得寧夏當地流傳着“寧夏歸來不看沙”的諺語呢。
在沙漠中,最讓我感動刺激的要數“沙漠沖涼”了,乘坐着沙漠越野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馳着,不停的飛躍着,不時還會劃過一箇個極陡沙坡,所到之處,總會一起一陣陣驚叫聲,讓人感覺彷彿是在沙漠中乘坐過山車一般刺激。
在那之後,我們又乘興品味了沙坡頭另一絕——羊皮筏子。十六張從滿氣體的浸過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組前後排紮在一起,上面安裝上木架,遊客們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黃河水流漂浮,欣賞沿岸美景,那自然原生態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 篇3
今年暑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寧夏。
剛一下火車,我便被寧夏的美麗景色、清新的空氣、濃厚的民族風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不禁忘卻了旅途中的疲憊與辛苦。
在寧夏,我先後遊覽了美不勝收的沙湖、神祕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溝、記載着人類文明起源的賀蘭山岩畫……在這些景點中,最令我難忘的當數中衛的沙坡頭了。
沙坡頭的美名我早有耳聞,果不其然,剛一來到這裏,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將四種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騰格裏沙漠、湍急的黃河水、成片的綠洲和連綿起伏的賀蘭山交相輝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壯美的畫卷徐徐地展現在我眼前,這畫卷既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玩沙坡頭騎駱駝是不可錯過的。當我騎上駱駝,徜徉在連綿的沙海之中時,悠揚的駝鈴聲伴着狂野、夕陽、長河、孤煙,一種豪情四溢的感覺便迅速在胸中蔓延開來,難怪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遊覽了沙坡頭後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下了駱駝我們又換乘遊艇穿越黃河,來到了沙坡頭的腹地。在這兒,我驚奇地發現這裏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細,顆粒大約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隨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揚,張開手來,頃刻間便會隨風飛揚的無影無蹤了。微風中你若能靜下心來,便會聽到一種奇怪的嗡嗡聲,細究下來,原來這就是沙坡頭的一絕——金沙鳴鐘。怪不得寧夏當地流傳着“寧夏歸來不看沙”的諺語呢。
在沙漠中,最讓我感動刺激的要數“沙漠沖涼”了,乘坐着沙漠越野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馳着,不停的飛躍着,不時還會劃過一箇個極陡沙坡,所到之處,總會一起一陣陣驚叫聲,讓人感覺彷彿是在沙漠中乘坐過山車一般刺激。
在那之後,我們又乘興品味了沙坡頭另一絕——羊皮筏子。十六張從滿氣體的浸過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組前後排紮在一起,上面安裝上木架,遊客們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黃河水流漂浮,欣賞沿岸美景,那迴歸自然原生態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寧夏景點導遊詞4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着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着衆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佈着賀蘭山岩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並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獷奔放,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還有一箇耐人尋味的有趣現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箇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爲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僞裝;有的還帶着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着頭飾,有地挽着髮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裏銜着骨頭,可能是表現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岩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考證,賀蘭山岩畫不是一箇時期一箇民族的作品,其前後延續時間可能達20_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後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願望、信仰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致可分爲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遊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党項族遊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餘,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爲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
各位遊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後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表現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祕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 篇4
各位遊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峯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於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於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餘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裏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峯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__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讚美最頂峯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嶽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箇“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峯的標誌。賀蘭山主峯也就以此爲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開展成爲“塞北江南〞有着顯赫功績。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爲半農半牧區,西部爲純牧區。
賀蘭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爲“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衆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雲〞、“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劇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鼓勵過衆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爲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餘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爲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爲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佈於賀蘭山,1983年被定爲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製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遊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岩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遊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遊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岩畫。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着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着衆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 篇5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
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唸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介紹寧夏導遊詞全新 篇6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的獨特魅力每年都吸引着無數的遊客來這裏旅遊參觀。
在寧夏銀川市,這裏曾是古西夏的王朝心臟所在地。在這座古城中,如今還保留有兩座古代城堡的遺址。這兩座古代城堡的遺址就是文明全國的鎮北堡古城。這些古城堡現在已經成爲了銀川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經成爲了非常著名和非常受當今電影製作人喜愛的影視城了,着鎮北堡影視城已經被人們與爲樂中國影視界的中國一絕。
特有的西域大漠風光,加上有着厚重歷史感的古城堡,使得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有着不同於國內其他影視基地的特點
這種特有的西部沙場味使得這座影視基地頗受國內外導演的喜愛。如果想要派展示勾陳,英雄建工建功類的電影,這裏將是首要拍攝基地。這座應是幾點透露着姑婆,原始,粗獷,荒涼,和民間化的特色,是中國三大影視城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一座影視城。很多優秀的影片在這裏拍攝,這裏也成就了很多的影視明星,在國內國際上獲得了很多的大獎。真的爲我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然,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的美麗不僅僅是隻有影視基地這麼簡單而已。這裏現在還建有很多的娛樂設施,旅遊配套資源已經頗具規模。涵蓋着餐飲,購物,陶藝和騎射等娛樂型旅遊區。這裏還有一項很有趣的服務就是讓遊客當做明星自由表演,路程影片給顧客觀看,十分有趣。寧夏銀川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臺。月臺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臺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脫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爲銀川城區的一箇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_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爲一箇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