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景點導遊詞(精選13篇)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1

  1、中國原生藏獒文化園

  獒犬世界級珍稀犬種之一,根據地域分佈不同,中國獒犬分爲西藏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肅獒,獒的壽命一般爲15—20_年,是雜食性動物。

  獒主經過十多年的艱辛尋覓,將正瀕臨滅絕的原生獒犬彙集至寧夏黃沙古渡原生態旅遊景區,建成了千畝地域的中國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們瞭解觀賞原生獒,使中國獒犬的珍貴品種得到保護。

  2、康熙渡黃河

  黃沙古渡自古以來是寧夏水運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於1697年親征葛爾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龍在寧夏調運軍糧,徵集船隻103艘,康熙及隨從從陸路來寧夏,返京時則從黃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隻101艘,其中還有一艘“樓船”,康熙途中作詩《渡黃河》:

  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

  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

  以此描述黃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黃河漁村

  黃河漁村是黃河邊上最古老的一處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慶靖王朱栴鎮守寧夏期間,清朝康熙皇帝來寧夏渡黃河時曾在此小憩。景區現存的黃河漁村是寧夏黃沙古渡生態建設有限公司20_年重建。

  4、黃沙古渡黃河樓

  黃沙古渡黃河樓位於景區黃河邊,是黃河邊上一處古老的建築。相傳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慶靖王朱栴鎮守寧夏時期,清朝康熙皇帝來寧夏在此渡黃河時都曾經登樓品茶觀黃河。

  5、黃河祭臺

  明末清初,由於黃河堤防失修,決溢頻繁,運河航運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緊治河外,他自己也親自鑽研水利理論,並從事廣泛的實地調查。爲了掌握黃河的第一手情況,他曾幾次親赴現場考察。他乘船調查過下游的孟津、徐州、宿遷、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親自到中游的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等地視察。還從黃沙古渡揚帆黃河中游,歷時二十二天,航程數千裏。“所至之處,無不詳視”。後人將他的治水言論彙編成書,定名爲《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時來到寧夏黃沙古渡,舉行了大型的祭祀黃河儀式。傳說這裏就是康熙帝當年祭祀黃河時的祭臺所在地。

  6、寧河臺

  寧河臺是明代爲了保護這個渡口(黃沙古渡)暢通無阻而修築的戍臺。臺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臺外有一道城牆,周長90餘丈,高2.4丈,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臺上。當時寧夏地處邊防前沿,屬明代“九邊”之一,《中路寧河臺記》指出:“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靈州之道梗,則內郡之輸挽不得方軌而北上,而寧夏急矣!”這說明了黃沙古渡在軍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對黃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東下自崑崙,濁流排山曉拍津。來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閒身。”黃沙古渡周圍的黃沙與綠野,烽火臺與萬里長城,黃河與渡船,灘渚與芳草,戍卒與渡客,構成了一幅獨特景色的塞外風光。朱元漳第16子,慶靖王朱栴,曾作《黃沙古渡》描述這裏的塞外景色: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

  萬里邊夷朝帝闕,一方冠蓋接鹹秦。

  風生灘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際遠,濁流滾滾自崑崙。

  詩中“帝闕”指明都北京;“鹹秦”即咸陽、秦中,也是陝西的關中。這首詩不僅描繪黃沙古渡的壯麗景色,而且還闡述了黃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親,在黃沙古渡,望着滾滾而去的黃河水,心中不勝淒涼。渡過黃河,感覺離長安更遠了。臨行前,昭君下定決心,一路上絕不回頭,可剛一渡過黃河,心中對遠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湧上心頭。於是,她情不自禁地回頭望着家鄉的方向癡癡發呆,不知不覺淚水滑過臉寵,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後,她的淚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們稱之爲“月牙湖”。寧夏月牙湖鄉的地名便由此而來。月牙湖不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樹種茁壯成長,還爲周邊的動物提供了飲用水源,由於風沙的侵襲和人爲的破壞,月牙湖邊昭君種下的樹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狀的輪廓和兩棵相依爲命的枯樹,爲了紀念這兩棵枯樹在惡劣環境下還能長相思守的堅強精神,我們把這兩棵樹稱之爲“愛情樹”。以警示後人,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是多麼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邊還有烽火臺、昭君出塞和親雕塑和昭君紀念館、塞外渾懷障、情人廊等景觀供大家參觀遊覽。

  8、渾懷障

  公元前220_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大軍北逐匈奴,佔領"河南地",並以黃河爲國防線,"因菏爲塞",修長城、築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間在今黃沙古渡築有一座城障,名爲渾懷障。

  9、老河灘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河灘是黃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灘,景區現在將此處已經打造成爲供遊客遊憩的生態休閒體驗區。

  10、古渡口

  黃沙古渡地處寧蒙交界之處,這一帶在秦漢時期是邊關重鎮,曾建有秦長城和漢峯火臺,是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官渡,西夏時期叫順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傳,秦蒙恬北擊兇奴,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親,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訪及親征噶爾丹,皆由此渡河。建國初期,寧夏黃河水運一度鼎盛,黃沙古渡商貿、軍旅往返不絕,是寧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銅峽大壩建成後,由於沒有設計船閘,寧夏水運逐步衰落,黃沙古渡也逐漸失去了昔日馬嘶人語夕陽殘的繁榮景象,成了千古遺憾,不過有些歷史遺蹟還依然可見。

  11、寧夏民俗博物館

  黃沙古渡民俗博物館是以搶救、保護、收藏、展示西北地區以及黃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間民俗物品爲主要內容的綜合型博物館。坐落在黃沙古渡旅遊景區內,佔地面積120_㎡,其中展廳面積2300㎡,共計26個展廳。館內共分幸福年代、生產、生活、農具、石器、銅器、燈具、木雕、工匠製造、皮影、年畫、剪紙、繡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廳。館內藏品資源豐富,特色鮮明。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朋友,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景區是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該影視城地處銀川市城區西北,原爲兩座古代城堡遺址,也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爲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爲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祕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爲“神祕的寶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謝晉導演,叢姍、朱時茂主演的影片《牧馬人》在鎮北堡拍攝成功,榮獲“百花獎”後,影視奇才張藝謀又在這裏執導影片《紅高粱》,該片首次登上了“柏林金熊獎”的領獎臺。鞏俐、姜文也幸運地從這片古堡廢墟中崛起,成爲著名影星。滕文驥導演的影片《黃河謠》,又以古堡神祕魅力捧回了國際大獎——“蒙特利爾金獎”。此後,中國著名作家張賢亮在古堡開創了華夏西部影視城,先後有西影、中國臺灣合拍的《五魁》《五個女人與一根繩子》;北影、香港合拍的《方世玉之英雄出少年》《東邪西毒》;謝晉導演,謝添、斯琴高娃主演的《老人與狗》及《荒原女神》《征服者》等40部影片相繼在此拍攝成功,轟動了國內外影壇。著名導演黃建新,著名演員王玉梅、王馥荔、周裏京和中國臺灣金馬獎得主張世,都在中國一絕的“西部影視城”展示過風采。由此給影視城帶來衆多榮譽:中國最佳旅遊景區、中國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亞洲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風景名勝區。20_年,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鎮北堡西部影城,大家請看前面的“知之門”,進人此門後就是明清一條街。鎮北堡主要由明城和清城組成,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爲防禦賀蘭山以北各族人侵銀川城而設置的駐軍要塞,當地羣衆習慣稱其爲“老堡”和“新堡”。據方誌記載,老堡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_年),新堡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已被風蝕殆盡,僅存殘垣斷垣,形制尚存;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老堡甕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0餘米。東面闢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角樓基址依稀可見。在老堡明城裏現已開發了聚寶盆、牧馬人、_大院、月亮門、關中城門、柴草店、盤絲洞、定州總管府、酒作坊、九兒居室、鐵匠營、遺址廊、招親臺、龍門客棧、盤絲洞等景點。在老堡清城裏開發了甕城、幸運之門、神祕山洞、百花堂、影視一條街、古堡龜卦、都督府、牛魔王宮、觀音閣、展廳、明星犬舍、告子亭等景點,過會兒大家可以去自由遊覽。

  各位遊客朋友,鎮北堡西部影城是一處集觀光、娛樂、休閒、餐飲、購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它保留和複製了在此拍攝過的著名電影電視的場景140多處,有內容豐富的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展廳、古代傢俱陳列室、藝術攝影展覽廳、個性化海報展廳,有集茶藝、點心、足浴、客房、網吧、棋牌服務於一體的馬纓花休閒中心、寧夏特色風味的食神府餐廳、旅遊紀念品商店、古裝攝影、騎射等多種娛樂活動,以及捏麪人、皮影、拉洋片、糖畫、草編、泥塑、剪紙、活字印刷、燙畫、布藝、刺繡、魔術表演、雜耍等民間藝術表演,同時配有全程免費講解服務,使遊客在遊樂中增長曆史知識、在玩耍中領略古人生活。影城還利用影視劇組留下的場景道具、服裝,製作MTV、影視短片、模仿秀表演,隨團拍攝旅遊錄像片,錄製成DVD光盤,在個人的家庭影院中欣賞,讓每一位遊客輕輕鬆鬆來旅遊,快快樂樂當明星。

  各位遊客朋友,說起西部影視城,就不得不提當代著名作家張賢亮(1936—20_年)。張賢亮出生於江蘇南京,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靈與肉》《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說作品,曾在當代中國文壇上名噪一時。他曾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有9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牧馬人》《黑炮事件》《肖爾布拉克》《龍種》《異想天開》《我們是世界》《男人的風格》《老人與狗》《河的子孫》)。20世紀80年代,他將鎮北堡介紹給電影界後,影視劇組陸續來此取景拍攝,已成廢墟的鎮北堡開始引人注目。1992年,他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從此以後影視城名聲大振。20_年9月27日,張賢亮因重病醫治無效在寧夏銀川去世,享年78歲。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3

  銀川鳴翠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境內,距銀川市區約10公里,距離黃河約3公里。這裏是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第一家國家溼地公園,景區集黃土高原、黃河、湖泊、蘆葦、溼地等景觀於一身。當你來到這裏遊玩後會有一種感覺,這裏不像是大西北,更像是在江南的某處,銀川不愧是塞上江南。

  公園內裏湖水清澈,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景。夏天你來到這裏,可以沿着水邊漫步,釣釣魚,近處是垂柳,遠處是蘆葦。你還可以在湖中盪舟,近距離的欣賞荷花。景區爲年輕遊客準備衆多娛樂項目,比如:水上梅花樁、水上S橋、水上雲梯等水上娛樂活動,此外還有一些刺激的拓展運動可供遊客選擇。

  如果你是冬天來到景區,也不會讓你失望,可以在景區內的滑雪場玩玩雪上運動。如果你是個鳥類愛好者,那麼你在春夏時節,能在宮內內觀賞到成千上萬的珍貴鳥類,其中不乏有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等國家保護鳥類。

  溼地公園可以分南北兩部分,幾乎所有的人工景點和娛樂項目都在公園的北部,公園的南部是非常自然狀態的生態保護區。公園有四個入口,幾乎都位於北部區域,西南部的入口位於南北兩部分的分界處。

  位於銀川東郊的鳴翠湖溼地生態旅遊區,距市區9公里,鄰黃河2公里,規劃面積10000餘畝,是集生態保護、旅遊觀光、會議度假、休閒娛樂爲一體的生態示範園區。

  到鳴翠湖溼地觀鳥,靜聞百鳥齊鳴的天籟之音,可以說是人生一大樂事。鳴翠湖有鳥類97種,其中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園區內的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構建了“水車苑”、“蘆葦迷宮”、“野生垂釣”、“觀鳥賞花”等旅遊項目,是一處休閒養性的好去處。

  5篇有關寧夏鳴翠湖的導遊詞範文(二)

  銀川鳴翠湖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銀川鳴翠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境內,距銀川市區9公里,距黃河3公里。是我國繼江蘇溱湖和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後第三家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的國家溼地公園,也是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第一家國家溼地公園。享有“中國最美的六大溼地公園之一”的美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鳴翠湖、閱海分別位於銀川的東側和北側,被稱之爲銀川的“前廳”和“後花園”。來自國內林學、地學、生態等領域多名專家組成的考察組一致認爲,鳴翠湖和閱海溼地承載了古老的黃灌文化,體現了塞上江南水鄉文明的特色;既有顯著的溼地生態特徵和生態過程,溼地景觀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又是我國西部地區鳥類遷徙的中轉站之一,作爲乾旱地區存在的溼地景觀,具有長期穩定的補水來源;獨特而豐富的溼地人文旅遊資源,奠定了建設溼地公園的基礎。同時,專家建議在規劃和建設中,要遵循“生態優先、最小干預、適度利用與持續發展”的原則,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設立絕對生態保護區、鳥類繁殖期禁遊區等。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4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據傳,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xx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中國奇特女子風情錄 直通財富,一鍵直達 旅途權益,攜手關注 旅途安全應急小手冊 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爲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爲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因,逐步增高,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

  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箇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登上高廟的最高層,又是一番景象。古人詠頌此景:“蘆花飛雪漲晴漪,煙雨冥檬望益奇。點點白鷗深處浴,扁舟遙動五湖思。”那簡直是一幅壯麗而又清淡的巨幅國畫。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雲、瀟湘雨、錢塘潮。廬山瀑布均生於此,催人遐思,感慨萬千。這時,從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又那麼深沉悅耳,遊人猶如沉浸在詩中畫內。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5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

  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唸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峯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於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於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餘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裏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峯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__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讚美最頂峯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嶽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箇“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峯的標誌。賀蘭山主峯也就以此爲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開展成爲“塞北江南〞有着顯赫功績。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爲半農半牧區,西部爲純牧區。

  賀蘭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爲“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衆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雲〞、“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劇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鼓勵過衆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爲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餘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爲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爲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佈於賀蘭山,1983年被定爲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製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遊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岩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遊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遊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岩畫。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着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着衆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7

  旅遊朋友們:

  看完了彈箏峽前峽的景觀,我們走過涇水河的獨木小橋,沿南山的一條曲徑小道,就要進入茂密的森林。“曲徑通幽”,這條穿林而過的幽徑足有10里路長,彎彎曲曲,上上下下,雖然沒有城市柏油路平坦,沒有混凝土臺階省力,但是,走在鬆軟的腐質物小道,真有一種迴歸自然、親近土地的感覺。彈箏峽是你健康旅遊、毅力旅遊、歷史文化旅遊、親近自然旅遊的理想景區。沿途我們可以看到龍女峯、懸空百米瀑布、駱駝石、雞頭山、人祖石、古溜套、望駕臺、龍嘴峯等好多有文化意義的景點。

  大家都讀過施耐庵的《西遊記》,在《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人曹官魏徵夢斬處》一回裏,講了老龍潭龍王與“知兇定吉,斷死言生”的神課先生袁守誠打賭,私改玉皇大帝的雨敕,把三天三夜的清風細雨,變成三天夜三的惡風暴雨,六盤山地區由大旱三年,眨眼變成_大海,涇河的石頭都吹進了長安城裏,災難殃及生靈百姓。因爲老龍王觸犯天條,罪惡滔滔,玉皇大帝叫李世民的宰相魏徵在斬龍臺斬首了老龍王。血淋淋的老龍頭就落在了涇水岸,前面有一箇叫“龍頭嘴”的地方,傳說就是涇河老龍的頭變的。

  因爲,三天三夜的暴風雨是老龍的三女兒授命布降的,父王被玉皇大帝捉拿去問罪,她知道父王必有殺身之禍,就站在前面的一處平臺上,天天盼望龍父的龍駕從涇河水道歸來,望啊望,望了三天三夜,結果望來了龍父白花花的龍頭和血淋淋的死身子,她心裏十分愧疚和悲傷,就在“望駕臺”哭了七七四十九天,眼淚像水一樣淌個不停,從百米高的山頂流下來,變成了瀑布。龍女最後哭死了,身子變成了山峯,人們就叫它“龍女峯”。龍女平時十分喜歡駱駝,父親生前請人雕琢的玉駱駝,她經常抱在懷裏,龍女死後變成了山峯,玉駱駝也一直守在她的身邊。已經有一千多年時間了。

  站在望駕臺遠眺,但見左右涇水滾滾,奇峯異石,怪崖古穴,天光雲彩,山色樹影,壯觀美景盡收眼中。恍然間就像到了桂林山水之間的錯覺。

  當你沿着軟綿綿的小路,龍女眼淚變成的瀑布從百米高的山巔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更像廣袤的藍天上偶然跌落的一片雲彩,給彈箏峽幽谷掛上了一幅彩簾。明媚的陽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彩虹,蔚爲壯觀。你站在百米瀑佈下,臨空俯瞰,聽着龍女悲壯的故事,大有超凡脫俗之感。

  在這茂密的森林裏,有許多淺淺的溝道,這就是“古溜套”。“古溜套”是古人用來運輸木頭、燒柴的溜套,從山頂一直通到河岸。據有關史料記載,六盤山林區從春秋戰國到明清,至民國時期,採伐的林木都從溜套溜到涇水或涇水支流的河岸,然後紮成木排從涇河水道運出去。漢武帝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的木料,大都是採伐六盤山區的林木,從涇水運到長安去的。宋張仲彥是固原張易堡人,初仕宋爲涇原路副將,知德順軍。《金史·張仲彥傳》裏就有記載:“正隆時,金於汴京營造新宮,仲彥採運關中材木……,開六盤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到了元代,蒙古人在六盤山建造闢暑宮,大量的木料也都採伐於六盤山林區之中。

  到了清末民初,山林裏大樹基本上採伐光了,林區周邊居住的山民上山將山林裏的樹枝、灌木砍回家當柴火燒。他們把砍好的樹枝、灌木後紮成捆,也從古溜套溜下去揹回家中。

  古溜套是六盤山區山民運輸砍伐樹木、柴火的古老生產方式,一直保留了幾千年。古溜套是古代山民勞動的智慧,是山民們用一滴一滴汗水沖刷出來的,它是六盤山區一種古老的民俗事像,從保存完整的古溜套我們看到了幾千年來山民們勞動的艱辛與智慧。

  各位遊客朋友,通過鬆軟漫長的幽林小道,現在,我們來到了雞頭山下的龍頭嘴。我們就要從龍鼻樑下山,淌過涇水,去彈箏峽北岸的景點去看神奇的三乳峯,聽龜山、聽箏臺、蛤蟆石的故事,尋訪雞頭古道。

  秦始皇爲了征服隴右的戎族,統一中國,開闢了雞頭道,建造回中宮。傳說他在此登臨雞頭山,聆聽涇水箏聲。《史記》、《資治通鑑》等許多史書和地方誌都記載“始皇巡隴西、北地、至雞頭山,過回中”的史實。

  雞頭山雞頭高聳,如雄雞報曉之狀。雞頭山松青柏翠,如雄雞美麗的羽毛。北面絕壁下有一條羊腸小道,綿延百里,這就是古“雞頭道”。各代都在這裏設關建卡,古有“雞頭覽勝亭”。

  我們從龍頭嘴走下去,淌水而過,再沿着北岸蜿蜒的小路逶迤而下,循着轟鳴的水聲,遙遙望去,水和天連在了一起,水聲狂瀾怒吼,驚心動魄,令人卻步不前。再往下,就是漂流探險區了。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8

  今年暑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寧夏。

  剛一下火車,我便被寧夏的美麗景色、清新的空氣、濃厚的民族風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不禁忘卻了旅途中的疲憊與辛苦。

  在寧夏,我先後遊覽了美不勝收的沙湖、神祕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溝、記載着人類文明起源的賀蘭山岩畫……在這些景點中,最令我難忘的當數中衛的沙坡頭了。

  沙坡頭的美名我早有耳聞,果不其然,剛一來到這裏,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將四種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騰格裏沙漠、湍急的黃河水、成片的綠洲和連綿起伏的賀蘭山交相輝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壯美的畫卷徐徐地展現在我眼前,這畫卷既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玩沙坡頭騎駱駝是不可錯過的。當我騎上駱駝,徜徉在連綿的沙海之中時,悠揚的駝鈴聲伴着狂野、夕陽、長河、孤煙,一種豪情四溢的感覺便迅速在胸中蔓延開來,難怪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遊覽了沙坡頭後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下了駱駝我們又換乘遊艇穿越黃河,來到了沙坡頭的腹地。在這兒,我驚奇地發現這裏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細,顆粒大約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隨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揚,張開手來,頃刻間便會隨風飛揚的無影無蹤了。微風中你若能靜下心來,便會聽到一種奇怪的嗡嗡聲,細究下來,原來這就是沙坡頭的一絕——金沙鳴鐘。怪不得寧夏當地流傳着“寧夏歸來不看沙”的諺語呢。

  在沙漠中,最讓我感動刺激的要數“沙漠沖涼”了,乘坐着沙漠越野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馳着,不停的飛躍着,不時還會劃過一箇個極陡沙坡,所到之處,總會一起一陣陣驚叫聲,讓人感覺彷彿是在沙漠中乘坐過山車一般刺激。

  在那之後,我們又乘興品味了沙坡頭另一絕——羊皮筏子。十六張從滿氣體的浸過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組前後排紮在一起,上面安裝上木架,遊客們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黃河水流漂浮,欣賞沿岸美景,那迴歸自然原生態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寧夏景點導遊詞4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着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着衆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佈着賀蘭山岩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並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獷奔放,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還有一箇耐人尋味的有趣現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箇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爲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僞裝;有的還帶着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着頭飾,有地挽着髮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裏銜着骨頭,可能是表現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岩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考證,賀蘭山岩畫不是一箇時期一箇民族的作品,其前後延續時間可能達20_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後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願望、信仰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致可分爲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遊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党項族遊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餘,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爲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

  各位遊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後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表現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祕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9

  大家好!

  大家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美麗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對我們寧夏真正的瞭解多少呢?不瞭解沒關係、這裏就有我爲大家做一箇簡單的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黃河中上游、簡稱‘寧’、東臨陝西、北接內蒙、南於甘肅相連、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被稱爲是‘穆斯林之鄉’、人口600多萬、回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的1/3、多民族在這裏團結友愛、安居樂業、這裏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祕的西夏曆史、美麗的塞上明珠、雄渾的大漠風光、在西部大開發後慢慢的被世人所瞭解、走向世界、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寧夏397公里、黃河從甘肅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水流平緩、水面寬廣、爲寧夏創造了富饒的黃河河套灌區、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已有20_多年、歷代皇帝都比較關心水利工程、秦、漢就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等渠道、由於黃水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寧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寧夏的農副產品也是獨佔鰲頭、更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我國的山脈基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裏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於賀蘭山、因爲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成爲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後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六盤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在這裏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爲是南部的‘油盆’現爲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六盤山現在正在開發建設當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着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士、爲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穆斯林之鄉’寧夏、由於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人口的1/3、佔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爲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於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着曾經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0_年、党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由於位於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爲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曆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家稱爲‘絕學’、全世界認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爲發生了什麼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由於寧夏地處西北、被三個沙漠所包圍、所以寧夏的風沙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位於石嘴山市的首批5A級生態旅遊景區沙湖卻有別樣的塞上風光、沙湖、顧名思義、有沙有湖、金沙懷抱翠湖、翠湖圍繞金沙、倆種風格迥異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書記的題字、沙湖名聲大震、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觀光遊覽、併爲寧夏創造可觀經濟效益、沙山、翠湖、飛鳥、游魚、蘆葦、每個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卻又逃脫不了遊人每每的讚歎、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級全球五百家環保單位沙坡頭也在這片熱土上撒下她的妖嬈和柔情、沙坡頭位於騰格裏沙漠邊緣、‘麥草方格沙障’阻擋了4.3萬平方公里騰格裏沙漠的腳步、使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這裏穿過、隨着沙坡頭的開發建設、這裏又被譽爲‘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無際的沙海、騎着沙漠之舟、聽着駝鈴叮噹、展望黃河那性感的曲線、此時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與河相依、也許、這樣的塞上江南、就是夢中追尋過多次的地方!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

  大家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美麗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對我們寧夏真正的瞭解多少呢?不瞭解沒關係、這裏就有我爲大家做一箇簡單的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黃河中上游、簡稱‘寧’、東臨陝西、北接內蒙、南於甘肅相連、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被稱爲是‘穆斯林之鄉’、人口600多萬、回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的1/3、多民族在這裏團結友愛、安居樂業、這裏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祕的西夏曆史、美麗的塞上明珠、雄渾的大漠風光、在西部大開發後慢慢的被世人所瞭解、走向世界、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寧夏397公里、黃河從甘肅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水流平緩、水面寬廣、爲寧夏創造了富饒的黃河河套灌區、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已有20_多年、歷代皇帝都比擬關心水利工程、秦、漢就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等渠道、由於黃水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寧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寧夏的農副產品也是獨佔鰲頭、更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我國的山脈根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裏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於賀蘭山、因爲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成爲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後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六盤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在這裏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爲是南部的‘油盆’現爲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六盤山現在正在開發建設當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着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士、爲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穆斯林之鄉’寧夏、由於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人口的1/3、佔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爲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於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着曾經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7年、党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由於位於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爲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曆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家稱爲‘絕學’、全世界認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爲發生了什麼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由於寧夏地處西北、被三個沙漠所包圍、所以寧夏的風沙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位於石嘴山市的首批5A級生態旅遊景區沙湖卻有別樣的塞上風光、沙湖、顧名思義、有沙有湖、金沙懷抱翠湖、翠湖圍繞金沙、倆種風格迥異的景色相互融合、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觀光遊覽、併爲寧夏創造可觀經濟效益、沙山、翠湖、飛鳥、游魚、蘆葦、每個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卻又逃脫不了遊人每每的讚歎、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級全球五百家環保單位沙坡頭也在這片熱土上撒下她的妖嬈和柔情、沙坡頭位於騰格裏沙漠邊緣、‘麥草方格沙障’阻擋了4.3萬平方公里騰格裏沙漠的腳步、使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這裏穿過、隨着沙坡頭的開發建設、這裏又被譽爲‘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無際的沙海、騎着沙漠之舟、聽着駝鈴叮噹、展望黃河那性感的曲線、此時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與河相依、也許、這樣的塞上江南、就是夢中追尋過屢次的地方!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峯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於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於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餘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裏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峯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xx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讚美最高峯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嶽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箇“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峯的標誌。賀蘭山主峯也就以此爲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爲“塞北江南”有着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爲半農半牧區,西部爲純牧區。

  賀蘭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爲“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衆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雲”、“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衆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爲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餘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爲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爲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佈於賀蘭山,1983年被定爲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製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遊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岩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遊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遊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岩畫。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着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着衆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佈着賀蘭山岩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並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獷奔放,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還有一箇耐人尋味的有趣現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箇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爲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僞裝;有的還帶着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着頭飾,有地挽着髮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裏銜着骨頭,可能是表現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岩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考證,賀蘭山岩畫不是一箇時期一箇民族的作品,其前後延續時間可能達20xx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後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願望、信仰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致可分爲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遊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党項族遊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餘,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爲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

  各位遊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後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表現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祕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峯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於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於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餘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裏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峯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_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讚美最高峯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嶽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箇“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峯的標誌。賀蘭山主峯也就以此爲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爲“塞北江南”有着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爲半農半牧區,西部爲純牧區。

  賀蘭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爲“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衆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雲”、“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衆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爲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餘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爲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爲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佈於賀蘭山,1983年被定爲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製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遊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岩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遊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遊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岩畫。

  遊客們,賀蘭山岩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佈着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着衆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寧夏景點導遊詞 篇13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0_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蘊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爲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爲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爲“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