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高廟導遊詞(精選5篇)

寧夏中衛高廟導遊詞 篇1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北,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_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_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爲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寧夏中衛高廟導遊詞 篇2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人來人往的遊客在高廟行走,欣賞高廟的建築風格

  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爲地藏宮,西側爲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下,高廟顯的更佳的壯觀

  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爲“地獄輪迴洞”。高廟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的廟宇,因此雨雪天氣不適合遊覽,主要是臺階樓梯都比較陡,太陽明媚之下、適合遊覽。

  登上高廟的最高層,又是一番景象。古人詠頌此景:“蘆花飛雪漲晴漪,煙雨冥檬望益奇。點點白鷗深處浴,扁舟遙動五湖思。”那簡直是一幅壯麗而又清淡的巨幅國畫。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雲、瀟湘雨、錢塘潮。廬山瀑布均生於此,催人遐思,感慨萬千。這時,從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又那麼深沉悅耳,遊人猶如沉浸在詩中畫內。

  高廟以高取勝。在僅4000餘平方米的高臺上,築有260多間重樓疊閣。整個建築羣分兩部分,前低後高,層層疊起,形如鳳凰展翅。前院爲保安寺及其山門,上爲南天門大雄寶殿、中樓,最上層是五嶽廟、玉皇閣、聖母宮,有木梯與中樓通。主體兩翼分別是鐘鼓樓、文樓、武樓等陪殿。南北向中軸線上,建築物層層緊扣,步步增高,左右對稱,上下呼應,亭廊相連,迂迴曲折,檐牙相啄,翼角高翹,加上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造型別致的屋頂,構成一座氣勢雄偉、風格迥異的建築羣體。在高廟的磚雕牌樓上有一幅著名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可見當年這裏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場所。

  高廟最著名的體驗景地當屬高廟地獄。高廟地獄建造在高廟地基之下,爲中國四大古地獄之一。其結構爲一巨型宮殿,內設十殿閻羅、六曹判官、鋸解、鐵磨、鐵牀、油鍋、刀山、火海等地獄刑具及鬼吏塑像等。結合人間百態,表現人死後到陰間接受評判的過程,體現了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理念。

寧夏中衛高廟導遊詞 篇3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北,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爲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划算的。

  因爲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後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麼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麪食,個人以爲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喫。

寧夏中衛高廟導遊詞 篇4

  中衛高廟之行令人失望,不是說高廟不值一看,而是高廟太精彩了,太值得細細看了,可我卻看不到。又是該死的淡季檢修,高廟正立面被一堵藍色彩鋼板牆遮擋,供施工人員進出的小門被一位保安老頭把控。我試着與其溝通,想以千里之外專程趕來的誠心感動其,結果被拒之餘還換來一堆聽不懂的零碎,從一旁幾位施工人員的訕笑中,我判斷,大致不是好話。鬱悶啊!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正北,始建年代不詳,也有說是明永樂年間建造。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九月,因地震而傾圮,震後重修,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1739年1月),再次因地震致大部建築被毀。此後又逐年重建、增建,清咸豐八年(1858年)增建了部分建築後,改名爲“玉皇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農曆二月十五,因廟會中香火不慎,後半部建築包括正殿、鐘樓、東西文武樓、東西觀景臺等均被燒燬。翌年年再度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四年建成,更名爲“高廟”。所以,國七名錄中,中衛高廟的建造年代爲清至民國。(以上摘自網絡)

  中衛高廟的建造風格與平羅玉皇閣差不多,都是南北向沿中軸線排列的層層升高的主建築輔以兩廂對稱的輔助建築,主輔建築之間以天橋迴廊相勾連。不過我個人感覺比平羅玉皇閣更高大,更復雜,更美觀,在此請平羅的博友不要生氣。網上查到的數據是輪高度,中衛高廟最高處距地面近30米,平羅玉皇閣26米,也有說29米的,這個差不多;論面積,平羅玉皇閣的導遊詞中說是4400平方米,而中衛高廟的相關資料中說有15000多平方米,這個可能不準確,從中衛高廟的45度角俯瞰圖來看,建築的確比平羅玉皇閣要多,要密,只是不見得建築面積能多出這個多。中衛高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衆多的屋頂式樣,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捲棚頂、攢尖頂、十字脊頂,依稀覺得正殿是廡殿頂,網上說還有盔頂。而且由於建築的互相勾連,這些屋頂也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混雜在一起,讓人難辨,比如東西文武樓和與其相連的東西鐘鼓樓,就是歇山頂與左右兩個十字脊頂的混合,而中樓(又稱“魁星樓”)的屋頂,我也說不清所屬了,像是數箇歇山頂中間加了個塔頂。另外雖說中衛高廟的建築羣是由前半部分清建築和後半部分民國建築構成,但其建築風格基本一致,不像平羅玉皇閣,後半段的民國建築以及天橋一看就要粗糙不少,屋頂及外立面用色都不同。最後我照搬網上的形容詞來讚美中衛高廟:“層層緊扣,步步升高,左右對稱,上下呼應,重檐疊閣,翼角高翹,橋廊相連,迂迴曲折,氣勢雄偉,風格迥異”。

  可惜了,這麼精彩的建築羣,我無緣入內一觀,只能是圍着高廟轉一圈,拍些外立面了。甚至連國保碑,我都是站在工地彩鋼板圍牆外的花壇上吊到的。

寧夏中衛高廟導遊詞 篇5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人來人往的遊客在高廟行走,欣賞高廟的建築風格

  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爲地藏宮,西側爲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下,高廟顯的更佳的壯觀

  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爲“地獄輪迴洞”。高廟 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的廟宇,因此雨雪天氣不適合遊覽,主要是臺階樓梯都比較陡,太陽明媚之下、適合遊覽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