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導遊詞作文(精選7篇)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1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於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箇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爲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爲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爲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並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

  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衛,清屬甘肅省。1928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爲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奧祕。

  (地形和氣候)

  遊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佔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向南爲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爲鬱鬱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

  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旅遊景觀)

  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幷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遊資源。作爲“中國旅遊最後的處女地”,近幾年來,寧夏備受海內外遊客的青睞。來寧夏旅遊,可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祕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裏有被譽爲“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築羣“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岩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以及被國家旅遊局評爲中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的沙湖等。現已開發坐羊皮筏子常有黃河,騎駱駝穿越騰格裏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生態農業觀光等特殊旅遊項目。寧夏之旅,點多、面廣、線長,如歌、如詩、如畫,給人以獨特的享受。

  (回族風情)

  遊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爲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於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宗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後,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經書,爲其證婚。三天後,新郎新娘回孃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爲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淨洗後以白布包裹,埋於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後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淨”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淨”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乾淨,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裏提水用的桶掛在牆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回族以習武健身爲美德,故多高壽者。

  在服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無沿小白帽或黑帽,稱爲禮拜帽。女的一般戴無沿撮口白帽或蓋頭,將頭髮遮掩起來。蓋頭,少女一般帶綠色,已婚婦女則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婦女喜歡佩戴耳環、戒指、手鐲和頭飾。

  (特產和風味)

  遊客們,寧夏的特產和風味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吳寶耀花遊人眼,長思長想不思歸。”

  想爲世人稱道的寧夏特產當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髮菜,因其顏色分別爲紅、黃、藍、白、黑而被稱爲五寶。枸杞及時中藥精品,優勢益腎健體的食品。甘草被贊爲“中藥之王”。用賀蘭石製作的硯臺,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寧夏灘羊是我國優良裘用綿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箇月左右的灘羊羔皮“二毛皮”,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海內外。髮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藥用價值,但採挖髮菜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化,因此髮菜已被列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採集和銷售。

  寧夏的地方風味因兼有中國傳統風味而獨樹一幟。其清真風味小喫不僅爲廣大穆斯林所珍愛,各族人民也無不願一嘗爲快,有外焦裏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饊子,還有最具特色的飲料蓋碗茶。清真廚師們還創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頭、煨牛筋、紅燒羊肉、鍋燒填鴨、鴿蛋蒸菜、糖醋黃河鯉魚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燴爲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則是回民喜慶宴請的主菜。寧夏小喫還有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回族油菜、牛乾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銀川市中心地段設有小喫一條街,遊客們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嚐,一飽口福。

  各位遊客,寧夏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遊罷寧夏,對他從陌生到瞭解後,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遊遍千山萬水,還是寧夏最美!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2

  滾鐘口,俗稱“小口子”,西距銀川市區約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鐘。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鍾內懸掛着的鐘錘,人稱“鍾鈴山”,“滾鐘口”由此得名。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唸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3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

  寧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築羣爲主體的小型園林――寧園,於1987年國慶節期間落成。

  寧園位於銀川市解放東街南側。從西門進園,便進入盆景區。主要區由“興慶殿”、“沁茗”閣、碑、廊及水池組成。“興慶殿”是園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內壁畫“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我國曆史上西夏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興慶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漢白玉石雕“哪吒鬧海”。“興慶殿”左側是捲棚式仿古建築“沁茗”閣,右側則是一箇四角由重檐亭和一箇六角亭連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主席、董必武及區內外書法家的作品。東區的北面是一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遊人活動休息。

  近幾年,爲了發掘被淹埋的文化藝術寶藏,自治區和中寧縣人民政府對石空寺石窟進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於何時,尚難明確論斷。據明代史料記載,稱其爲“元故寺”。對於石窟的開鑿年代,歷來有唐、西夏、元三種傳說。今天從窟室的形制和風格看,以始鑿於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石空寺石窟,明清時代成爲遠近聞名的風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燈”之稱。當時有詩讚曰:“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雲中,僧閒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點紅?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4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來到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__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佔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__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__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南部屬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爲主,面積佔寧夏全區的59%。這裏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爲“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人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後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__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爲“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爲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爲“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於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託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爲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爲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爲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爲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800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

  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爲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後與100多箇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並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蹟,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祕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遊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範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遊品牌可以概括爲:“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岩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5

  各位遊客:

  大家好!

  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裏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遊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爲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__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爲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爲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爲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徵。銀川地形分爲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__—2500米,主峯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爲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爲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佈着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於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爲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爲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於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00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爲“果城”。這裏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豔。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爲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爲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爲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岩、輝綠岩、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__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裏就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着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爲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爲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一百八十九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爲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爲“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爲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爲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爲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遊客們,銀川城區分爲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爲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裏,又爲商業區。新城位於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後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築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着那些古老的建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

  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於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着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各位遊客,銀川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遊罷寧夏銀川,對他從陌生到瞭解後,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遊遍千山萬水,還是銀川最美!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6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__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佔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__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__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南部屬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爲主,面積佔寧夏全區的59%。這裏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爲“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人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後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__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爲“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爲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爲“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於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託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爲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爲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爲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爲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800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爲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後與100多箇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並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蹟,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祕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遊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範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遊品牌可以概括爲:“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岩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

寧夏的導遊詞作文 篇7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xx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佔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xx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__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南部屬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爲主,面積佔寧夏全區的59%。這裏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爲“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人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後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__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爲“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爲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爲“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於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託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爲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爲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爲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爲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多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800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爲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後與100多箇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並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蹟,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祕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遊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範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遊品牌可以概括爲:“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岩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