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寧夏景點的導遊詞(通用3篇)

有關於寧夏景點的導遊詞 篇1

  俗稱小口子,位於銀川市西北方向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歷史上曾是李元昊的行宮和民國期間寧夏軍閥馬鴻逵的避暑山莊,現爲賀蘭山著名的風景遊覽區。滾鐘口風景秀麗,林木蔥籠,共有70多種常綠樹和落葉林,尤以初春時節景色最美,山花爭豔,泉水淙淙,山腰綠蔭蔥蔥,山巔白雪皚皚…

  這就是名聞遐邇的“賀蘭晴雪”。景區內古禹王臺、興隆寺、晚翠閣等清代所建的寺廟,佈局巧妙,錯落有致。賀蘭山前有筆架峯,峯上有望海亭,站在亭中遠眺,銀川市的平原景色一覽無餘。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

  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茸建設,已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景區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筆架山”、“望海亭”、“獅吼”、“臥虎”、“仙人指路”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綠草如茵,絢麗多彩,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門票:20元交通:從銀川汽車站乘坐往賀蘭山東麓方向的班車。

有關於寧夏景點的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銀川!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銀川。

  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裏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爲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爲銀川的美稱。

  銀川位於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爲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爲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爲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岩、輝綠岩、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爲“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爲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爲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爲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有關於寧夏景點的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遊覽。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佔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蘊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爲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爲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遊區已經成爲一箇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休閒娛樂、軍事探密於一體的旅遊區。隨着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祕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箇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爲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裏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麼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於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遊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蠍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爲一箇十分神祕、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着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