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省經典導遊詞(精選3篇)

寧夏省經典導遊詞 篇1

  固原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民族歷史文物爲主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1998年確定的全國70個重點博物館之一。1988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館中文物藏品總量約1.2萬餘件,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確定的國寶及國家一級文物123件。藏品中以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系青銅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時期絲路文物最富特色。

  陳列展覽由陳列大樓、鍾亭、古墓復原館、石刻四部分組成。

  陳列大樓的展覽分爲:基本陳列《固原歷史文物展》和專題陳列《絲綢之路在固原》兩部分。共陳列展品1000餘件,整個展覽凝聚了同原六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展覽時間跨度大,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展覽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爲依據,再現了固原早期先民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展。“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的一座橋樑,號稱是世界東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它東起中國的長安,即今天陝西的西安,西到地中海沿岸橫跨東亞、中亞、西亞和部分歐洲地區。古絲綢之路經固原有四處入口,兩處出口,漢、唐、五代、宋、西夏等歷史時期長安至涼州的北道,經固原的道路分別爲:第一條道是由甘肅平涼安國鎮入境,經聯財、將臺、張易、樹峽關、固原(原州)、頭營、三營;第二條道同樣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聯財、六盤山、隆德縣城、然後入境甘肅靜寧縣;第三條道也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三關口(彈箏峽)、瓦亭(也可到隆德)、固原、頭營、三營;第四條道是由甘肅鎮原入境,經彭陽的紅河鄉、彭陽縣城(百全)、古城、固原、頭營、三營。三營北上有三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由三營經七營至蕭關出同原;第二條道路是由三營經黑城(通峽)、撒臺(蕩羌寨)、莧麻河高臺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定絨寨)出界,進甘肅靜遠縣;第三條道是三營、黃鐸堡、李俊(九羊寨)、紅羊、樹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出界,進入甘肅靜遠縣。展品以中西文化交流的遺物爲主,反映了北朝至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

  隨着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傳入固原,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固原境內出現了大量的石窟及石、銅佛造像,如鎏金銅佛、玉菩薩等造像的出現,標誌着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繁榮與發達。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用土夯筑後剔刻出瓦壟、窗棱的實心房屋,在我國同期考古中屬於首例發現。屋下方十餘米處有一墓室,從0土彩繪陶俑、陶牛車等共150餘件,陶俑大多爲胡人形象。 “北魏漆棺畫”的發現是近年美術考古方面的重大事件,它爲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朝繪畫史料,也進一步提供了瞭解北朝繪畫藝術的重要實物。漆棺彩畫展示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的結合,儒家題材與佛教題材交融的新面貌。圖中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畫與漆棺上主人的生活 縮影,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凸釘玻璃碗”是西方之國的瑰寶,具有波斯薩珊王朝傳統的玻璃工藝特點,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堪的磨琢工藝,爲我國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金戒指”的樣式和石面上雕刻的文飾具有濃郁的西方文化色彩,裝飾所鑲嵌的青金石多產於阿富汗,可見這枚戒指來自蔥嶺以西。 “環首鐵刀”出土於李賢墓木槨右側,是李賢生前佩刀,也是目前所發掘的北朝墓0土的唯一完整的鐵刀,對中國古代兵器的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傳入中國的手工藝製品,生產於巴克特里亞地區,屬於薩珊金屬器系統。壺身上的人物故事表現了中世紀時期西方古典藝術在北方地區的滲透傳播,其故事內容取材於古希臘神話,藝術風格也具有希臘、羅馬的特點,以製作精良、質地貴重和傳世稀少而彌足珍貴,這種珍貴的金銀器在西方傳入中國的奢侈品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國際學術界懸而未定的薩珊金銀器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藏品中的200餘件文物先後數次應邀出國展出,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寧夏省經典導遊詞 篇2

  賀蘭山岩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巖畫分佈在賀蘭山全長250餘公里、從北到南的十多個山口中。在賀蘭山樹林口、黑石峁、歸德溝、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門溝、雙龍山、黃羊山、苦井溝,發現巖畫羣20多處,畫面總數約在萬幅以上。

  這是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党項等民族的傑作,時間大致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賀蘭山岩畫在不同的地點有着不同的內容: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爲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爲題材;青銅峽、中衛、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爲主。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現了成片彩繪巖畫,內容以乘騎征戰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馬等動物形象爲主。彩繪巖畫的發現,爲賀蘭山岩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賀蘭口距銀川城50餘公里,位於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俗稱“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峯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佈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爲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爲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着頭飾,有的挽着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箇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寧夏省經典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景區是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該影視城地處銀川市城區西北,原爲兩座古代城堡遺址,也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爲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爲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祕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爲“神祕的寶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謝晉導演,叢姍、朱時茂主演的影片《牧馬人》在鎮北堡拍攝成功,榮獲“百花獎”後,影視奇才張藝謀又在這裏執導影片《紅高粱》,該片首次登上了“柏林金熊獎”的領獎臺。鞏俐、姜文也幸運地從這片古堡廢墟中崛起,成爲著名影星。滕文驥導演的影片《黃河謠》,又以古堡神祕魅力捧回了國際大獎——“蒙特利爾金獎”。此後,中國著名作家張賢亮在古堡開創了華夏西部影視城,先後有西影、中國臺灣合拍的《五魁》《五個女人與一根繩子》;北影、香港合拍的《方世玉之英雄出少年》《東邪西毒》;謝晉導演,謝添、斯琴高娃主演的《老人與狗》及《荒原女神》《征服者》等40部影片相繼在此拍攝成功,轟動了國內外影壇。著名導演黃建新,著名演員王玉梅、王馥荔、周裏京和中國臺灣金馬獎得主張世,都在中國一絕的“西部影視城”展示過風采。由此給影視城帶來衆多榮譽:中國最佳旅遊景區、中國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亞洲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風景名勝區。20_年,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鎮北堡西部影城,大家請看前面的“知之門”,進人此門後就是明清一條街。鎮北堡主要由明城和清城組成,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爲防禦賀蘭山以北各族人侵銀川城而設置的駐軍要塞,當地羣衆習慣稱其爲“老堡”和“新堡”。據方誌記載,老堡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_年),新堡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已被風蝕殆盡,僅存殘垣斷垣,形制尚存;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老堡甕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0餘米。東面闢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角樓基址依稀可見。在老堡明城裏現已開發了聚寶盆、牧馬人、_大院、月亮門、關中城門、柴草店、盤絲洞、定州總管府、酒作坊、九兒居室、鐵匠營、遺址廊、招親臺、龍門客棧、盤絲洞等景點。在老堡清城裏開發了甕城、幸運之門、神祕山洞、百花堂、影視一條街、古堡龜卦、都督府、牛魔王宮、觀音閣、展廳、明星犬舍、告子亭等景點,過會兒大家可以去自由遊覽。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