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旅遊導遊詞(精選3篇)
西夏王陵旅遊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於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箇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爲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爲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爲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並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衛,清屬甘肅省。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爲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奧祕。
(地形和氣候)
遊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佔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向南爲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爲鬱鬱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西夏王陵旅遊導遊詞 篇2
遊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爲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於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因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十分密切。明清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義,會用“清淨污染”、“真乃獨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古伊斯蘭教又稱“清真教”。伊斯蘭教禮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製作的食品稱作“清真食品”,穆斯林開設的飯店和食品店習慣用“情真”二字作爲標記。寧夏現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佈山川城鄉。回族穆斯林按《古蘭經》的要求要遵守五項功課,即念(祈禱)、禮(禮拜)、齋(齋戒)、課(捐贈)、朝(朝覲)五功。
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開齋節,顧名思義,即齋月期滿後的第一天。古爾邦節在開齋後70天,阿拉伯語“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稱宰牲節。聖紀節,每年教歷三月十二日,爲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後,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古蘭經》,爲其證婚。三天後,新郎新娘回孃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爲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淨洗後以白布包裹,埋於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後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淨”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淨”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乾淨,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裏提水用的桶掛在牆上,不能落地。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沙湖。
沙湖位於寧夏北部,離首府銀川有100多公里。原來,這是一箇農場的湖,因爲景色美麗就成爲了國家4A級景點和35個王牌景點之一。
說起沙湖最吸引人的就是蘆葦、鳥和沙了。在春天,蘆葦沒有完全變綠,但候鳥們都從南方趕來聚會,所以,春天到沙湖最好選擇是看候鳥。
夏天和秋天我們可以在沙湖坐船到沙山去滑沙、騎駱駝和開卡丁車。如果您赤着腳去踩沙子,會覺得腳底下火辣辣的熱。在這時候如果去看蘆葦呢,它的樣子會是各種各樣的,那綠油油的蘆葦,讓人感覺無比的清涼。而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最讓人心動的就是魚和鳥了。說到魚,大家會想到沙湖的大鯰魚了,因爲餵養時不放一點飼料,所以魚肉很香。沙湖的鳥種類很多,您每次來都可以看到飛舞嬉戲的它們。
在冬天,湖上結了一層冰,沙山上也覆蓋着皚皚白雪,這時你可以活動活動筋骨去滑雪或滑冰了,既好玩兒又刺激,對了,在這裏還可以玩兒冰上陀螺呢!
西夏王陵旅遊導遊詞 篇3
首先,無論是省級、市級旅遊地還是具體旅遊區,人們在做出旅遊決策時,都會一般首先感知到旅遊地的空間位置,進而認知相關的出遊信息。其次,相似尺度的旅遊地存在形象替代現象。由於地理位置上的臨近性或是旅遊地類型的相似性,同尺度的旅遊地很容易被旅遊者尤其是遠程旅遊者所混淆併產生相同的感知形象。此外,不同尺度旅遊地的感知都遵循距離衰減規律,即隨距離增加,旅遊地形象逐漸模糊。還有一箇不能忽視的是,對不同尺度的旅遊地,信息的高密度傳播和滲透都有利於提高知名度,從而克服距離長短和空間大小的制約,這一點對小尺度的旅遊地或旅遊區的形象傳播尤其具有實際意義。
然而由於史書記載較少和西夏當時在歷史上的影響相對較弱,人們對西夏曆史文化的本身瞭解甚少,這就使得今天旅遊者對西夏旅遊資源的感知形象較弱,不像提到盛唐、明清時期,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意境地圖”較明晰。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如果用耀眼和神祕來形容其中一段,“西夏”則是當之無愧的首選。自公元1038年建國至公元1227年爲蒙古軍所滅,西夏政權雄踞西北190年之久,其疆域在仁孝時期達到極盛“方二萬餘里”,領州22[2],先後同北宋遼,南宋、金相抗爭,其力不可小覷;而立國之王李元昊採取“改姓鬼名氏、下禿髮令、異衣冠、制蕃書”等一系列強調異於中原王朝的改革措施,則爲這個新興的王國增添異彩。循着易代修史的傳統,應當有一部“西夏史”供後人瞭解當時之事,然而這個傳統對西夏政權卻不垂青,元代史家或許有意避開這段歷史,總之,西夏王朝成了“無史之朝”。雖《宋史》有“夏國傳”、《遼史》有“西夏外紀”、《金史》有“西夏紀”,卻也不盡滿足後世對其的研究,而19世紀之後一種形似漢字卻無人可識的“天書”—西夏文字的出現,更爲其增添了幾分神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