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懷聖寺的導遊詞(通用3篇)

廣州懷聖寺的導遊詞 篇1

  懷聖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是中國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位於越秀區光塔路56號,被列爲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來以來,廣州爲我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那時廣州的阿拉伯富商最多,他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規德宏大的清真寺,即今日的懷聖寺,寺的命名錶達了中外教民對聖人穆罕默德的尊從和懷念。

  該寺禮拜大殿置於院庭的正面,它是3間帶周圍廊、歇山重檐綠琉璃,帶斗拱的古典式建築,巍然聳立在帶雕石欄杆的大平臺上,充分顯示了大殿的高貴威嚴、石欄杆板上的雕刻各異,有葫蘆、扇子、傘蓋、花卉、獅子、游魚等物,極爲活潑生動。大殿內部潔白明亮,用木地板及三面拉門,殿內裝飾雖少,但很整潔大方。

  建於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爲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故名懷聖寺。地處古阿拉伯商聚居的“蕃坊”。寺名“懷聖”是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之意。又因寺內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稱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毀於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後明清時期先後重建。

  懷聖寺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56號,寺院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966平方米,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光塔在寺西南角,還有迴廊和碑亭。光塔始建於唐代,高36.3米,青磚砌築,塔身圓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層塗抹灰砂,塔身開長方形採光小孔,塔內設二螺旋形樓梯,雙梯繞塔心盤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頂。塔頂原有金雞,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明初爲颶風所墜。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線腳,上砌尖形頂,爲1934年重修。此塔爲國內現存伊斯蘭教建築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蹟之一。

廣州懷聖寺的導遊詞 篇2

  懷聖寺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966平方米,整體採用中國傳統的對稱佈局,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禮拜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建築的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

  大殿梁下題字爲:”唐貞觀元年歲次丁亥鼎建,民國計四年歲次乙亥三月甘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四年歲次乙亥臘月十七日乙己再重建。”除大殿之外,尚有望月樓、東西長廊、藏經室、碑亭、光塔(宣禮塔)等建築。全寺佔地面積4.5畝,建築總面積1553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懷聖寺的光塔馳名中外,是極具價值的建築古蹟。光塔整個用磚石砌成,主要磚牆,內外謾灰,建築平面爲圓形。有前後二門,各有一磴道,兩樓道相對盤旋而上,到第一層頂上露天平臺上出口處相匯。在平臺正中又有一段圓形小塔,塔頂在最初原是金雞向鳳飛翔。金雞或鳳是我國古典建築喜用的題材。

  到明代,該塔金雞一再被颶風吹落。修復後,於康熙八年(1669年),又復爲颶風吹落,後遂改爲葫蘆寶頂,晚近改爲橄欖形。該塔露出地面部分總高爲35.7米,現據專家考查,認爲塔下面土掩埋部分尚有數米。古代有關記載說塔高16.5丈。該塔因年代太久,現巳經日益傾斜,若遇地震,上部小塔將難免墜毀。這種古老的圓形磚塔,並使用磚磴道盤旋而上,在我國古建築中確實很突出。我國磚砌佛塔,最古的如唐代多爲方形、轉筒狀建築,用木梯木樓板上下。到來代,塔纔多用八角形及磚磴道的砌法,但砌工簡單,與光塔的圓形雙樓道的精巧技術,遠遠不能相比。專家以爲我國清真寺宣禮塔的磴道技術,影響並提高了我國磚砌佛塔的建築技術,在我國工程技術史上不是一件小事。有關光塔的建築年代問題,目前尚未確定下來,有說唐代的,有說來代的,也有說元代重建的。現存寺內的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郭嘉從《重建懷聖寺碑》及南來方信孺《南海百詠》、南來岳珂《程史》都認爲建於唐代,比較可信。寺有教民約2O00戶,600O多人,多數爲回族,奉行格迪國教禮。寺內藏有元代至民國中丈、阿拉伯文碑、匾共40餘方。懷聖寺經常有國內外旅行者來寺禮拜或參觀。同時,接待了許多穆斯林國家高級別的訪問團。近年來,該寺自己也組團出訪了伊朗、馬來西亞等國和香港。

  光塔位於寺門西南隅的正式名稱“懷聖塔”,因教徒在誦經時常在塔頂用阿拉伯語呼喊“邦卡(呼喚之意)”,也被稱爲“邦卡樓”。粵語裏“邦”與“光”諧音,另外塔位於珠江邊,唐朝時入夜後塔頂懸燈來爲來往的船隻導航,故人稱“光塔”或“番塔”。

  此塔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具有阿拉伯風格,高36米,青磚砌築,底爲圓形,表面塗有灰沙,塔身上開有長方形小孔用來採光。塔內有二螺旋形樓梯繞塔心直通塔頂。塔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線腳,原有金雞立在上面,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明初被颶風吹落,1934年重修時改砌成尖頂。

廣州懷聖寺的導遊詞 篇3

  大家眼前的石牌坊由琢磨過的青石精雕細刻而成,工藝堪稱一絕。牌坊上"敕封昭顯"、"曠典"、"殊恩"、"龍章"、"鳳詔"爲當年清光緒皇帝御筆親書。解放前,儘管久晴不雨,牌坊上每隔十五分鐘便有一滴晶瑩的小水點滴下來,神奇莫測,令昔日的遊人香客讚歎不已。爲什麼牌坊題字要皇帝御筆親書呢?相傳在咸豐四年,匪寇攻陷縣城,鄉民打着賓公旗幟,集衆抗匪,收復縣城。光緒六年,皇帝降旨,敕加封號,造"敕封昭顯"石牌坊。

  通過牌坊左轉,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正果寺。正果寺,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3年),明朝成化年間重建,經歷清嘉慶二十二年、光緒三年兩次重修,現保存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棟,抬梁式、硬山頂、歇山頂兼併的古建築物。

  正果寺最大的特點是精湛的建築裝飾藝術,整座建築古色古香,巍峨壯麗,尤以三託:"蓮花托、燕子託、龍鳳託";三雕"石雕、木雕、浮雕"著稱於世,充分體現了明清時代嶺南民間古建築藝術的風格特點。

  請各位往上看,整座建築裝飾得最華麗,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頂脊飾。脊飾在明亮的藍天襯托下,色彩斑斕,富麗堂皇,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韻味。你們看,那蹲伏在屋沿垂脊上一對陶塑獅子,全身青綠色,大眼圓睜,張口翹尾,就像要凌空而下,氣勢雄偉。把獅子裝飾放在垂脊上,帶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屋頂正中的橫脊上,有以唐僧四師徒西方取經爲故事體裁的脊飾。這種獨特的裝飾,廣東人稱爲花脊。花脊分上下兩層,下層以石雕做脊基,上層爲二龍戲珠的陶塑。現在請跟我入寺參觀。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