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孝寺導遊詞(精選5篇)
廣州光孝寺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歡迎來到廣州光孝寺,我是你們的導遊。
光孝寺是廣州衆多古蹟中歷史最長、文物最多的一處景點。光孝寺與潮州開元寺、韶關南華寺、肇慶鼎湖慶雲寺並稱廣東四大名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所以廣州人常說“未有羊城,現有光孝”,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光孝寺位於廣州光孝路,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爲嶺南佛教叢林之冠。光孝寺的寺址初爲南越王趙佗的玄孫,五代南越王趙建德的王府。在三國時代,東吳的騎都尉虞翻被貶到廣州,他不甘寂寞,在此開闢苑圃、講學授徒,並種下了許多的柯子樹,所以當時的人們都稱這裏爲“柯林”。虞翻死後,他的家人將苑圃捐爲寺廟,取名“制止寺”。後來又多次改名,直到南宋1151年,才正式定名爲報恩光孝禪寺,簡稱光孝寺。不少南亞、印度高僧曾來寺院傳教譯經,對中外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影響。清代以來,寺院逐漸縮小,但迄今爲止,面積仍達到3.1萬多平方米。光孝寺中軸線起由南往北的建築計有山門、天王殿、瘞發塔;西面有大悲幢、西鐵塔、墨廊;東面有六祖殿、迦藍殿、洗鉢泉、碑廊;再往東有睡佛閣、洗硯和東鐵塔等。
光孝寺不但歷史長、文物多,而且不少文化名人和佛教高僧都曾在此停駐過,使光孝寺成爲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以及嶺南佛教的傳播地。這些人物,除了我剛纔提到過的虞翻外,早在東晉時期,就有西域的名僧曇摩耶舍來到廣州傳教,並在這裏建了大雄寶殿。梁朝時,印度僧人智藥禪師也來到這裏,還帶來了一株菩提樹苗種在了寺廟。從此菩提樹就在中國紮下了根。據說,全國的菩提樹都是從光孝寺裏引種出去的,當時,大名鼎鼎的菩提達摩也帶着釋迦佛的衣鉢來到光孝寺傳播佛教。在衆多的名人中,最爲著名的就是佛教禪宗南派創始人六祖慧能大師了。一提起他,大家都可能想起他那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又有哪位遊客知道慧能是在哪裏削髮剃度的呢?就是在光孝寺的菩提樹下。
【光孝寺門前】
遊客們有沒有看到光孝寺門前的這副對聯“五羊論古樹,初地訪柯林”,其實講的就是光孝寺的沿革。這“古樹”指的就是當年智藥禪師種下的菩提樹;“初地”就是指達摩東渡到了廣州登岸的地方,被稱爲“西來初地”,當年虞翻在此種下的柯子樹,所以光孝寺又叫做“柯林”。
【天王殿】
這裏就是天王殿了。中間這位笑呵呵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彌勒佛了。彌勒佛也叫笑佛、大肚佛,又叫布袋和尚。在彌勒佛的兩邊,是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他們手執法器,各司其職,分別是劍鋒、琵琶、雨傘、龍蛇,合起來正好是“風調雨順”的意思,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大雄寶殿裏坐在正中間的這一位就是釋迦牟尼了。只見他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舉起,曲指作環形,正在向衆生說法。侍立在兩旁的,是迦葉苦者和阿難苦者。迦葉年長,在左抱拳,阿難年輕,在右合掌。在釋迦牟尼的兩邊還有兩位菩薩,左邊的是文殊師利,又叫大智菩薩,右邊是普賢,這三尊佛像合起來便稱作“華嚴三聖”。大家看,釋迦牟尼像的後面還有一座千手千眼觀音像,有哪位遊客知道千眼觀音的來歷呢?據佛經上講,觀音在千光令表如來說法,就立下大誓,要“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於是身上就長出了千眼;千手錶示遍護衆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那都是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表現。
睡佛殿裏的漢白玉佛是緬甸漢白玉雕成,長4米,重6噸多,刻的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像。整座睡佛顯得神態安詳,體態自然。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爲了傳播佛教,幾乎走遍了印度半島,當他來到拘屍那伽時,已是重病纏身,生命垂危了。於是佛就在四株娑樹中間枕着手,側身臥着圓寂了。後來所有的臥佛像都雕成了這樣的姿勢。
【大雄寶殿後的瘞(yi)發塔】
瘞發塔共有七層,高7.8米,塔的每層都有8個小佛像。塔的基座是以紅砂岩所建。整座塔塔形秀麗,是我省乃至我國都極爲少見的唐代佛塔。這座塔和塔右邊的那株菩提樹見證了我國佛教史上極爲重要的一幕。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在湖北黃梅東山寺得到禪宗弘忍法師的衣鉢真傳後,因爲被其他人迫害,逃回嶺南。676年,慧能來到光孝寺來,正好光孝寺的主持印宗法師在此講經。這時清風徐來,吹動了佛幡,下面的僧人就爭論起來,有的說是“風動”,有的說是“幡動”。正在爭論不休時,慧能站出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衆僧人大爲佩服。最後在印宗法師的一再追問下,慧能終於道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於是印宗法師就在菩提樹下爲慧能落髮受戒,並拜慧能爲師,又建造了瘞發塔,將慧能的頭髮埋在了塔下,從此,慧能成了禪宗南派的領袖,光孝寺因此而揚名海內外。
【菩提樹】
這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就是菩提樹了,可惜的是,當年智藥禪師所種的菩提樹已在清嘉慶年間被颱風吹折,這棵菩提樹是從韶關的南華寺分植過來的,有180多年的樹齡了。南華寺的菩提樹是當年從光孝寺中移植去的。
【六祖堂】
現在我們來到六祖堂。這是爲了紀念六祖惠能而建的。六祖堂建於北宋真中年間,後來又經多次維護。大家請看,這位神態安詳,充滿智慧的雕像就是慧能了。那麼請問,前五祖是誰呢?現在我來告訴大家,他們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惠能就是六祖了。說到六祖,我給大家講一段有趣的故事。這段故事在佛教界非常有名。當年五祖弘忍再湖北黃梅東山寺傳法,感到自己年老體衰,想把衣鉢,也就是自己的位置傳給一位有慧性的徒弟。爲了給大家一箇平等的機會,吩咐他們每人做一首詩來顯示自己的慧性,感覺自己有能力接受衣鉢,就把這首詩寫在寺院粉牆上。他的大弟子神秀就寫了這樣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們知道,佛教講的是一切皆空,越是能體味“空”的含義,悟性就越高。五祖看了以後說,還可以,但還沒有真正悟透。後來一箇小和尚知道這件事也想試一試,但他不識字,就口授一首詩,請人幫他寫在牆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比神秀“空”得更徹底了。五祖看到以後,非常讚賞,找到小和尚,在他頭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小和尚悟性很高,當晚三更到五祖房裏去了,五祖傳給他衣鉢法器,賜名惠能,成爲禪宗六祖,讓他連夜往南方去了。後來惠能就在六祖堂前面的菩提樹下落髮受戒傳授禪宗南派。
【東鐵塔】
在大雄寶殿後面的兩側,還有兩座鐵塔,這是南漢國在廣州遺留下來的古蹟。東面的鐵塔,是南漢後主劉錶在大寶十年(967年)捐造的,4角7層連石雕須座塔上鑄有900多箇精細的佛像,高7.69米,共有七層,在塔的基座上有盤龍的圖案和蓮花寶座,鑄造很精細,這可算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鐵塔了。據史書介紹,在乾隆年間,這座佛塔上海曾有千個貼金小佛像。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年這座佛像是何等的金碧輝煌!西面鐵塔建於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因鐵塔殿倒塌,把鐵塔壓斷爲兩截。
好了,我們的旅程馬上要結束了,也要跟大家說再見了。臨別之際沒什麼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個字吧。首先第一個字是緣,緣分的緣,俗話說“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麼和大家7天的共處,算算也有千年的緣分了!接下來這個字是原諒的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這裏說聲對不起了!再一箇自就是圓滿的圓,此次行程圓滿的結束多虧了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說聲謝謝了!最後一箇字還是源字,財源的源,祝大家的財源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也祝大家工作好,身體好,今天好,明天好,現在好,將來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給點掌聲好不好!
廣州光孝寺導遊詞 篇2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光孝路北端。據《光孝寺志》載,初爲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虞翻在園裏講學並種了許多頻婆樹和苛子樹,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爲寺,名曰:“制止寺”。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寺名曾幾次更改,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幹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幹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賜“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此後,歷代相傳,成爲一方名勝。“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寺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佔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孝寺坐落於光孝路,是廣州市五大叢林(光孝、六榕、華林、海幢、大佛寺)之一,其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
該寺最初是西漢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府邸。三國時期吳國騎都尉虞翻因忠諫而觸怒吳王孫權被貶廣州,遂在此處修建住宅並講學,虞死後家人將其住宅捐施佛門改成爲廟宇,取名“制止寺”。到了東晉,印度名僧曇摩耶舍來穗傳播佛教,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間的大雄寶殿,改寺名爲“王苑朝廷寺”,又叫“王園寺”。初唐時改名爲“法性老”。南宋初年又改名爲“報恩廣孝寺”,之後又將“廣”字改爲“光”字,遂定名“報恩廣孝禪寺”,簡稱“光孝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算來有850多年的歷史了。
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蹟衆多。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鉢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蹟遺物。這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廣東歷史,以及認識人民羣衆的創造力量,具有重要的價值。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該寺由宗教部門管理。
廣州光孝寺導遊詞 篇3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光孝路北端。據《光孝寺志》載,初爲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虞翻在園裏講學並種了許多頻婆樹和苛子樹,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爲寺,名曰:“制止寺”。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寺名曾幾次更改,東晉隆安五年(420xx年)稱五園寺,唐代稱幹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幹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賜“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此後,歷代相傳,成爲一方名勝。“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寺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佔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孝寺坐落於光孝路,是廣州市五大叢林(光孝、六榕、華林、海幢、大佛寺)之一,其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
該寺最初是西漢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府邸。三國時期吳國騎都尉虞翻因忠諫而觸怒吳王孫權被貶廣州,遂在此處修建住宅並講學,虞死後家人將其住宅捐施佛門改成爲廟宇,取名“制止寺”。到了東晉,印度名僧曇摩耶舍來穗傳播佛教,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間的大雄寶殿,改寺名爲“王苑朝廷寺”,又叫“王園寺”。初唐時改名爲“法性老”。南宋初年又改名爲“報恩廣孝寺”,之後又將“廣”字改爲“光”字,遂定名“報恩廣孝禪寺”,簡稱“光孝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算來有850多年的歷史了。
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蹟衆多。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鉢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蹟遺物。這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廣東歷史,以及認識人民羣衆的創造力量,具有重要的價值。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該寺由宗教部門管理。
廣州光孝寺導遊詞 篇4
廣州光孝寺位於廣州市光孝路109號,是嶺南歷史最爲悠久,影響最爲深廣,規模最爲宏大的寺院。寺址本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府第。三國時,吳國騎都尉、易學家虞翻被流放南海,居此講學,時人稱爲“虞苑”。因苑中多植苛子樹,又稱“苛林”。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年),譯佛教重要論典《舍利弗阿毘曇》的罽賓國(今克什米爾)高僧曇摩耶舍在此創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稱王園寺。
光孝寺位於廣州人民公園之北,佔地三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廣州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說,此話雖未必正確,但該寺是廣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該寺始建於三國,寺名屢變,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而定今名。唐代儀鳳元年(676)高僧慧能在寺中戒壇前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被稱爲“禪宗六祖”,爲該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此後殿宇日多,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廣州光孝寺導遊詞 篇5
光孝寺位於廣州市內紅書北路。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的孫子趙建德的故居。三國時東吳的虞翻謫居廣州時,曾在此處建寺講學,後捐作廟宇。東晉時印度僧人順吳摩耶舍到廣州傳經,曾在這裏興建五苑新延寺大殿。宋紹興間始定名“敕賜光孝禪寺”。
光孝寺建築羣中以大雄寶殿爲最宏偉,現存的建築是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重修,具有唐宋風格。大殿右側爲供奉護法神之伽藍殿,左側爲六祖典,建於北宋。六祖殿前爲瘞發塔,相傳唐高宗時,六祖慧能在菩提樹下削髮爲僧,主持僧法才隨即將慧 能 頭髮埋入土中,爾後在該處建塔 以紀念這位開創禪學南宗流派的大師。塔呈八角形,高6.7米,共7層,每層均有佛龕8個。造型獨特,是寺內珍貴的文物之一。
大殿臺基的左右兩側有一對石經幢。大殿兩旁各有鐵塔 一座,高約4米,先後建於五代十國期間,東塔是我國現存鐵塔中唯一最古最完整的。
寺內的睡佛閣,又稱風幡堂。相傳六祖慧能初到 光孝寺,正趕上寺院信持邱宗法師在講解(涅 經)。當時一陣清風吹來,佛閣頂上的旗幡隨風飄動,印宗法師便向衆僧發問:“這是什麼在動?”一僧曰:“此乃幡”。另一僧謂:“此乃風動”。慧能趨前插話:“此乃心動”。
此話一出,印宗法師隨即走下壇來,納頭使拜慧能爲師。從此慧能開壇傳,後人把睡佛閣改稱爲“風幡堂”。現在堂前依然掛側巨幡,迎風飄揚。
寺院佈局
中軸線起由南往北的建築計有;山門、天王殿,主殿大雄寶殿,瘞發塔;其西有鼓樓、睡佛閣、西鐵塔;其東有洗鉢泉、鐘樓、客堂、六祖殿、碑廊;再東有洗硯池、東鐵塔等。形成了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羣。
大雄寶殿
廣州光孝寺大雄寶殿 教主釋迦牟尼如來佛,只見他結蜘跌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舉起,曲指作環形,正在向衆生說法;侍立在他兩旁的是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兩旁的兩位菩薩,左邊是文殊師利,又叫大願菩薩,右邊是普賢,又叫大行菩薩。這一佛兩菩薩三尊佛像合起來稱作“華嚴三聖”,與其它佛殿供奉三世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身佛(法身佛、應身佛、報身佛)和三方佛不同。而令人驚喜的是,1950年在大佛腹中竟發現有一批木雕羅漢像,經考證均是唐代木雕,這批珍貴木雕現已收藏在博物館內,成爲難得的唐代文物精品。
睡佛殿
睡佛殿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殿內這尊睡佛採用緬甸白玉雕成,長4米,重6 噸,刻的是釋跡牟尼的涅像。整座睡佛頭西面南,作側臥狀,體態自然,面部表情十分安祥。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爲了傳播佛教,幾乎走遍了整個印度半島。80歲時,在拘屍那伽附近的娑羅對樹下入滅(圓寂)。後來所有的臥佛像都雕成了他圓寂時那樣的姿勢。
瘞發塔
瘞發塔爲仿樓閣式的磚塔,八角七層,高7.8米,是當年六祖惠能削髮受戒後埋藏頭髮的地方。瘞發塔建於唐代,形制十分精緻。這類隋唐時期的古塔,是我省乃至全國至今保留的爲數不多的珍貴文物之一,在廣東省僅存5座,除瘞塔外,還有潮陽靈山寺的大巔祖師塔、龍川縣佗城的正相塔、新會市龍興寺的石塔和玉臺寺的鎮山寶塔。
風幡閣
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爲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爲唐代建築,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爲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蹟而建的。明代重修時將兩樓合爲一體。現風幡閣中有六祖、達摩的石刻像碑,一面刻有六祖像,另一面刻有達摩像,這是元代的碑刻。風幡閣牆壁上有兩幅彩畫:一幅是記載六現風幡論辯的事蹟,一幅則記載達摩東渡的故事。達摩當年自古印度東渡來穗,在西來初地結庵居住(該質即現在的華林寺),再到光孝寺(訶林)住下講學,傳播佛教。光孝寺門內東邊的洗鉢泉,相傳還是達摩洗鉢的一口深井呢。
六祖堂
六祖堂在瘞發塔的旁邊,建於北宋真宗年間,是爲紀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堂內有座六祖惠能的雕像,爲近年所雕,神態安祥,表情中充滿了智慧。而在六祖堂前還有一隻大木魚,木魚爲佛教法器之一,刳木爲魚形,中鑿空洞,扣之作聲,魚頭是朝外的。按佛寺裏的規定,只有十方叢林才能將魚頭朝外,由此可見光孝寺地位之高。木魚是和尚們做法事誦經時撞擊用的法器。又因爲魚日夜都不會合眼,所以專意用它來警醒衆僧,白天黑夜都不要忘記修行,才能“以至於道”。
東西鐵塔
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還有兩座鐵塔,這是南漢國在廣州遺留下來的古蹟。西鐵塔建於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清末時塔殿倒塌壓壞四層,現剩下三層。東鐵塔是南漢大寶十年(967年)建造的,高7.69米,共七層。這座塔的基座上有盤龍圖案和蓮花寶塔,鑄造得十分精細,這可算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鐵塔了。據史書記載,在清代乾隆年間,這座鐵塔上還曾有過千隻貼金的小佛像,所以它又叫“塗金千佛鐵塔”。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