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精選3篇)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

  虎跳峽,納西語稱“撫魯阿倉過”,撫魯爲銀石山,阿倉過爲阿倉峽,全稱爲銀石阿倉峽。它位於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銜接部及滇西北橫斷山和滇東高原區兩個地貌形態組合區域交界地帶。

  虎跳峽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峽谷。峽長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200多米。有18個險灘,兩岸雪山峭壁筆立於江面之上3000多米。整個阿倉虎跳峽分爲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迴道路25公里。各段江面奇窄,北岸只容一箇單行的山道旁,飛瀑直瀉,巨石橫生。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2

  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峯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來歷傳說很多,有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峯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說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

  七星巖的開闢,始於唐代初年,此後歷代皆有開發建設。新中國成立後,通過理山治水,園林綠化,修茸古蹟,增添新景,建設旅遊設施,使七星巖更添迷人風韻。1982年成爲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七星巖風景區由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等七座奇峯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裏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星巖湖面壯闊,總面積達460萬平方米,其間七座巖峯佈列。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爲一體,自然風光絕佳,向有“嶺南第一奇觀”、“人間仙景”、“天然山水盤景”之美譽。千多年來不知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葉劍英委員長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巖風景的詩情畫意。

  七星巖景點繁多,其中大的景觀有牌坊攬勝,平湖幽堤,閬風夕照,玉屏疊翠,石林峭骨,虹橋雪浪,水月岩雲,崧臺攬月,石室藏奇,千年詩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蓮湖泛舟,阿坡湧泉,桂軒留醉,杯峯浮綠,敞天石洞,月魄松濤,仙掌秋風,波海朝暉等二十景。

  星湖夕照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增加了許多新的景點,如牌坊文化廣場,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耀,遊人如鯽,全國目前最大的露天音樂噴泉啓動之時,七星巖牌坊廣場更顯得壯觀,每逢週末或節假日,這裏還可以欣賞一臺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癡。位於星巖東面的仙女湖,每當太陽西下,還可以觀賞到天然奇觀–臥佛吞日。在仙女湖與星巖之間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觀園–東方禪林,也可以領略到禪的奧祕。最近,新開挖了3公里長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區的遊覽面積比原來增加了五倍,並使得陸上景點與水上景觀渾然一體。如果你坐在遊船上環湖遊覽,你會有一種新的感受。

  七星巖湖面壯闊,1979年國家體委在這裏建立了國家划船基地。之後,曾多次舉行過國際滑水賽、划艇賽、亞洲龍舟錦標賽以及國內重大的划艇比賽。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3

  “五一”節來了,我素有登山的愛好,於是便與兩三夥伴徒步去遊覽市郊的白馬寺山。

  “白馬寺山”是一箇很彆扭的名字。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爲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爲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爲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爲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你說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點彆扭嗎?

  這座山爲什麼要用這樣一箇彆扭的名字呢?難道他本來沒有名字嗎?不然,這座山原來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馬山。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澤州志》記載:“司馬山,城北十里。”引《風土記》曰:“司馬山在晉城。”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縣北十里。魏司馬懿封長平侯,嘗登此山。”又引《初學記》曰:“晉代祠此,因以爲名。”這裏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三國魏的司馬懿被封爲長平侯,曾登過這座山;第二,司馬氏建立晉朝,做了皇帝,人們於是爲皇帝的祖宗司馬懿在這座山上建了祠廟,當時這座山就被叫做司馬山了。

  說到這裏,有人會問:既然司馬山的名字在晉代就有了,又見於《風土記》、《初學記》這些古代著名的文獻典籍,明萬曆《澤州志》和清雍正《澤州府志》又有明確記載,爲什麼現在這座山不叫做司馬山,而別出心裁地用了“白馬寺山”這樣一箇彆扭的名字呢?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太深奧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爲什麼要叫“白馬寺山”,完全可以不問,但寫文章是比較嚴謹的事,卻不能草率,因此我在這裏要聲明一點,既然這座山本來的名字叫做司馬山,又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在以下的敘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馬寺山”這個彆扭的名字,而直接寫作司馬山了。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着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裏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箇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箇長着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麼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彆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卻不能不談,因爲這座雕塑標誌着所謂“白馬寺山”的文化呀!在晉城,曾經盛傳着“南有孔子回車,北有白馬拖繮”這樣兩句話,“孔子回車”不必說了,晉城人幾乎家喻戶曉,“白馬拖繮”卻令人費解。於是一些有心人便圍繞着“白馬拖繮”這個詞望文生義,附會出許多關於“白馬王子”的民間傳說故事來,說得煞有介事,繪聲繪色。然而,這些所謂“民間傳說故事”一看就知道並非來自民間,而是現代文人的即興創作。因爲“白馬王子”一詞是舶來品,不是國產,難以混入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難以對“白馬拖繮”作出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理唸的合理解釋。那麼“白馬”究竟爲何在此“拖繮”,其中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文獻了。

  明代成化年間編修的《山西通志》說:“白馬寺在澤州城東北十里司馬山上,因白馬馱經過此,故以名寺。”這兒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白馬拖繮”,而是“白馬馱經”。“馱經”一詞,經過口耳相傳,逐漸訛爲“拖繮”,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卻不知道因此誤了多少人。說真的,“拖繮”拖得習慣了,一下子要改爲“馱經”,還真是轉不過彎來。話又說回來了,轉得過彎來也好,轉不過彎來也罷,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樣,不由你不轉。等你轉過彎來,再來看這一座被稱作白馬的雕塑,它正高昂着那古怪的鳥頭在拖繮呢,根本沒有一點“馱經”的意味,你說可笑不!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