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論文關於人際關係(精選3篇)
心理論文關於人際關係 篇1
【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對於大學生以後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由於大學生本身的性質較爲特殊,因此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關係也較爲複雜。從廣義的概念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與所有和他有接觸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但是從狹義的概念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僅僅是指在大學校園中接觸較爲親密的人。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學生們本身處於一箇較爲特殊的成長階段,這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因素比較多,有積極的影響,有消極的影響。這就需要對大學生人際關係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正確的輔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大學生能有一箇較爲良好的環境,促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心理發展階段有一箇較爲健康的發展環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行爲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好的環境能夠使得大學生們擁有一箇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狀態,不好的心理健康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在生活中做出較爲極端的選擇進而對社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環境的分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大學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中的主要家庭成員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員是大學生最親近的人,家庭成員和大學生之間具有血緣關係,這種關係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大學生對家庭成員的信任度也是最高的,家庭的生活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家庭成員的一些行爲方式直接在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如果一箇家庭成員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行爲方式,比如說父母經常在大學生面前吵架,父母和大學生之間的矛盾不及時溝通等,這樣只會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有陰影,要是不能夠採取方式幫助他們,他們會有極大的心理障礙,這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如果大學生有一箇較爲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這樣可以讓大學生擁有一箇積極向上的心理,對以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大學生的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的校園中的時候,第一個接觸的長輩應該就是老師了,在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生活環境,大學生更依賴於教師們的講解,教師們給大學生的印象對大學生以後的生活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於大學生以前遇見的教師們來說,大學的老師的管理比較疏鬆,大學生不經常見到老師,老師們一般只會對特殊的學生主動進行溝通,對他們進行一些心裏上面的教育。除此之外,大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和老師之間進行溝通。因此,大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一定的溝通,在大學生心理遇見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及時的幫助他們疏散不良的心情進而使他們能夠建立一箇健康的心理。大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是需要老師和大學生們共同主動努力才能夠有成果的。
(三)大學生周圍的同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是大學人際關係中較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學這個特殊的階段中,家長和教師只是大學生活中的小部分,大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和同學在交往。同學之間更加容易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密切的同學關係能夠使得大學生們形成比較穩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關係。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一)加強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在進入大學之後,學生和家長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上的不平衡,情緒變化對另一方有偏見。一方面,父母經常把情感上的負擔寄託給孩子,並給予很高期望。另一方面,大學生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一方面他們必須離開他們家庭所在地,到一箇完全陌生的環境,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迫使他們去學習獨立面對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儘管他們想要獨立,但由於外部世界和許多的限制,他們不能完全獨立。爲了解決這個矛盾關係,需要大學生與父母調整和適應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需要彼此之間更多理解和信任,建立一箇和諧的家庭關係,有利於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的措施
但由於大學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比較分散,導致大學教師傾向於關注教知識,忽視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溝通,組織諮詢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適當召開大多數學生幹部會議,然後讓他們傳遞信息給大部分學生。師生之間的理解可以在對話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人文價值交換,改變過於強調書本知識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科學思維、注意和所有的學生交流,經常去瞭解大部分學生的情況,真的做“學生導向”逐步發展人文精神,建立一箇好老師形象,對學生起到好的影響.
三、結語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輔導,使大學生有一箇健康的心理對以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能夠擁有一箇好的素質,幫助社會建立和諧發展的文明環境;一方面又能夠自主發揮自己的個性,使得社會產生新的資源,爲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促進社會上面新能源的踊躍出現。若大學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隱患問題,進入社會後,很可能會做出極端的事情,影響社會文明的發展。由此可得,輔導大學生使他們有一箇健康的心理對於以後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建立一箇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對於輔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夠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宋娟,孫豔平.論心理健康與創造力的關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xx(07).
[2] 張建梅.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和人際主觀因素研究[J].傳承,20xx(28).
[3] 田代亮.高職大學生人際關係、人格特質、應對方式及其關係研究[J].曲阜師範大學,20xx(05).
心理論文關於人際關係 篇2
摘 要 總結小學生心理諮詢56份案例發現,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人際關係。本文總結了小學生三種主要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及其不良的表現,而不適應的人際關係容易引發小學生的負性情緒,進而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學校、家庭都應致力於營造一種促進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發展的環境氛圍,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 諮詢案例
小學生心理問題是指小學生在身心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內心衝突、困惑、挫折、煩惱、學習與人際關係不適應等心理失調現象�豍。筆者通過56份諮詢案例發現,引發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多,但人際關係不良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認爲,人類心理的問題,最主要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問題。
案例表明,小學生的人際關係中,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是構成小學生最主要的三種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緊張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直接、負面的影響。
一、親子關係問題
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人際關係。由於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學校,與學前相比,由學前階段父母單向的付出轉向雙向交流,由單純情感轉變爲多元需求,往往家長卻沒有意識到親子關係的這種變化,所以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主要表現爲:(1)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尤其是在對待孩子學習方面,每當孩子考試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時候,分母就會對孩子謾罵,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施行暴力。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多麼大的傷害!使他們失去信心,自暴自棄。(2)父母間關係緊張,如經常吵架等,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每天都恐懼回家,想到回家就會緊張,他們時刻擔心父母拋棄自己。(3)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常常更少體會到父愛或者母愛,他們更缺少安全感,表現得很敏感。(4)在發生某些有衝突的事情時,父母往往不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以家長的權威自居,而他們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因此,我們認爲,和諧的親子關係是保證個體積極發展的一箇重要前提。
二、師生關係問題
師生關係,嚴格來講是指學生與教師在校園情境下的一種人際關係。師生關係具有互動性,這種人際關係是以教育爲中介因素貫穿於學生的學業以及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教師與學生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在校園裏有特殊的含義,對學生的身心影響深遠。
在小學心理諮詢實踐過程中,師生關係問題也相當突出。如,“我們老師好凶啊,我們班上同學都怕他,但大家的成績卻沒多大提高”等,這些都是不和諧的師生關係。在這種不協調的師生關係中,教師的言行起着主導作用。對於小學生來說,教師具有絕對權威(尤其是班主任),教師的話就是“聖旨”。總結心理諮詢的案例發現,師生關係失調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關係緊張,另一種是關係淡漠�豎。
師生關係緊張,一方面是由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於專斷或者要求過於嚴格;另一方面是迫於教學成果的壓力,教師“唯分數說話”,給學生施以較大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敵對等情緒,行爲上常常表現出逃學、裝病、說謊、口喫等現象。
師生關係的另一箇方面表現爲師生關係淡漠,有的學生說:“我們的老師根本不管我們,什麼事情都是隨我們,上課紀律很差”等,這會使其他學生產生失望、煩躁等負性情緒,學生容易失去班級歸屬感,而且將其歸因爲老師的管理問題,導致師生情感淡漠,學生的學業及集體榮譽感較差。
從教師反饋的信息發現,並不是教師不想管好一箇班級,而是有的教師課時多,工作繁忙;有的教師由於中間接的“二手班”,先前的老師沒管理好班級,所以遺留下“歷史問題”,儘管也努力了,想轉換管理模式,但學生情緒很大,不適應新的管理模式,而習慣於以前的“自由”模式,教師的努力無效,所以也就“隨他們去”。
但是,從心理健康與教育目的角度來看,教師應多從學生髮展階段的心理特點來開展班級工作,處理好班級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營造健康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對於學生今後的成長以及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都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同學關係問題
欺負行爲有直接欺負與間接欺負,但在小學生中主要表現爲直接欺負,包括直接的身體欺負和直接的言語欺負,如給同學身上灑水;給同學起外號,扮鬼臉,散佈同學的謠言等等。欺負行爲主要發生在學校教室裏,從空間距離上來講,座位靠近的同學間更容易發生欺負行爲。欺負者多爲男生,被欺負者多爲內向的女生。經常被欺負的學生會表現出焦慮、憂愁、孤獨的情緒,而且上課時容易走神,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而經常欺負別人的同學如果沒有老師、家長方面的管教,長此以往,則容易形成攻擊性的性格。
鑑於在心理諮詢中的成功經驗,建議加強心理輔導老師與各班主任、家長的聯繫、溝通,通過心理輔導老師的橋樑作用,可以協調小學生與父母、教師的關係。另外,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家長會的方式,加強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
以上是從諮詢案例反映的角度分別對小學生不良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進行的初步分析,對小學階段的教育以及今後的實證研究會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註釋:
�豍朱桃英,張桂蘭.中小學生的心理行爲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xx.9,44-46.
�豎宮立波.談談中小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青年與未來,1994.2,19-21.
心理論文關於人際關係 篇3
[摘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對大學生的成才和 發展 已不言自明。然而,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正悄然發生着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及問題。本文從的概念闡釋入手,分析了大學生人際關係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並且提出了相應的政策。
[關鍵詞]人際關係 策略
一、
是指大學生在學習、 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利益與需要協調發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這樣一種狀態和關係。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關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自我爲中心。這是大學生人際關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大學期間,他們仍沉浸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正在進行着獨立走入 社會生活前的最後準備,因此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 環境和集體生活,更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2.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並且趨向功利化。現在許多大學生缺乏交往的主動性,有的人甚至將享受孤獨作爲了一種時尚,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人際交往問題。由於缺少交流的 實踐和 經驗,不少大學生出現交往困難的困境,面對人際交往常常感到緊張害怕,迴避同學,躲避交談。同時,面對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性,有用即真理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受到推崇,許多大學生傾向於選擇對自己有益處的人際交往,特別是有直接的物質幫助的交往對象。
3. 網絡 的出現,使人際關係變得冷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網上與人交往,忽視了現實的羣體關係。比如,有許多大學生感到寂寞、空虛,就到網上衝浪,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同外部世界的溝通 聯繫很少,他們用虛擬交往替代了現實的面對面的交往,這就不可避免地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靈上產生隔閡,最終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漠。
4.理想中與現實中交往理唸的差異。隨着大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德提高,他們更加關注人際關係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質生活貧富的差別上。例如,家庭 經濟 條件的差異,導致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和那些生活優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羣體。富有家庭的學生依仗父母有錢有權往往,往往爲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而經濟上拮据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產生自卑、內向等 心理。
三、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1.客觀因素
家庭因素。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庭 教育 的誤區。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長輩的呵護下成長,缺乏交往的願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們缺乏獨立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使他們容易走向極端。
社會因素。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際關係的疏遠,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義的傾向,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交往觀。在物質慾望的驅使下,有一些大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物慾的滿足上。另外,日新月異的網絡也引發了許多新的問題。虛擬的網絡環境容易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爲產生誤導。例如,有些學生對現實的人際關係不知所措,有些學生沉迷於網絡,這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際關係淡化。 2.主觀因素
個性的差異。由於每個學生的成長 環境和性格特點都不同,就導致了大學生性格千差萬別,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認知有誤。大學時期是一箇生理、 心理、思維等各方面從成長到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們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還難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也難對人際關係做出正確的理解,於是就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比如,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自己和他人,這就難免產生嫉恨、衝動、暴怒等心理感受,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四、構建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1.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促進大學生的 社會化進程
大學生要成爲一箇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社會人,離不開良好人際關係的構建。人們由於不斷的進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關信息,才使得個體心理由低級向高級逐漸 發展 ,實現了 自然 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大學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們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和掌握了社會道德和行爲規範,並使之得以鞏固和內化。
2.有助於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質
發揮良好人際關係,就要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人只有通過各種交往活動才能 體會自我的交往方式,並根據自我的行爲與態度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我的評價來逐步認識自我。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令大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且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箇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才能能對周圍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態度,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尤其是當產生矛盾時,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夠讓大學生及時地將負面情緒加以化解,建立起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心態。
3.促進大學生個性化的實現
人的個性有着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更爲重要的是後天生活、學習 實踐和成長環境的薰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響個性的品質,交往的廣度直接影響個性的形式,大學生在交往中認識自我和社會、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領悟愛心與親情,在啓發中發展智力與思維,在鼓勵中戰勝困難和挫折,從而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
4.和諧人際關係有利於大學生更新觀念
首先,和諧人際關係有助於大學生樹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觀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養得體的姿態動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現意識,要善於讓別人瞭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爲個人成才的必備條件。其次,積極開展人際交往有利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能夠使大學生充實自身生活,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自我和社會的能力。最後,這也有助於大學生樹立合作的觀念。 現代 社會是分工與合作並同的社會,作爲當代大學生就必須學會與人進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過合作來豐富和充實自己。
參考 文獻 :
[1]金盛華,張傑.當代社會心 理學 導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2]徐濤.論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與對策[J].黑龍江高研究,20xx.
[3]張文斌.人際關係學[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xx.
[4]段建國,孟根龍等.構建大學和諧校園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 科學 文獻出版社, 20xx.22.
[5]葉瑜輝.新時期堅持“以人爲本”的青少年價值觀 教育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 ,20xx.8.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