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精選6篇)
古代禮儀 篇1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爲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爲善,右手爲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爲“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禮
一種傳統的見面禮儀,其實所謂禮儀在古代來說都是經過一些表示不會傷害對方的儀式發展而來的,例如:
握手:之所以必須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裏沒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
在武術禮節中,有一箇叫抱拳禮,抱拳禮的具體涵義是: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也有一說爲:左手五指併攏(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這就是抱拳禮的由來。沒聽說有什麼所謂承讓獻醜之類的話。
古代禮儀 篇2
古代的餐桌禮儀
什麼叫“宴”?各種辭書對“宴”一詞的註釋,除了與飲食關係不大的“安逸”“樂”兩個義項外,與飲食活動掛鉤的第三個義項都做“以酒食款待賓客”解。另外還有人說:“宴是以社交爲目的的進餐活動”。上述兩種解釋都算抓住了飲宴的主要特徵,但似乎都欠完滿。例如我國曆史上有一種“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衆多,成員輩份、關係複雜,祖孫、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時不在一起進餐,遇有節日或其他原因,家長決定備辦豐盛的酒餚,閤家歡聚一堂飲宴取樂。這種宴會並不一定有外來賓客。它雖然有促進全家團結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稱爲社交活動。另外還有一些飲宴活動,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騷客舉行的“文酒會”等,雖然有主有賓,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於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題。
宴會與日常進餐還有一箇不同之處,即具有一定的儀式。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饗賓客,儀式非常複雜,後世日趨簡化,但總有一定的儀式。例如民間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都有東道主或司儀簡單說明舉行宴會的意義,即使家宴,家長也得說幾句話,相當於致辭。綜上所述,宴會似乎可以說是:在療飢、味品之外,另含某種目的、意義的,具有一定儀式的集體進餐活動。
我國曆史上的宴會,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說的“國宴”“軍宴”、各級官府舉行的宴會統稱“公宴”,私人舉辦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統稱“私宴”外,有的以規格高低、規模大小、儀式繁簡,劃分爲“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設宴場所分爲“殿宴”“府宴”“園亭宴”“船宴”等。秦末項羽在鴻門阪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漢武帝在柏梁臺宴請羣臣稱“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園林宴請百僚史稱“曲江宴”等等。
宴飲禮儀
有主有賓的宴飲活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爲使這種社會活動能有秩序並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目的,必須要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爲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爲準則。
中國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是按階層劃分的: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爲上,是爲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爲首座,相對者爲二座,首座之下爲三座,二座之下爲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作爲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爲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家宴首席爲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爲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爲地位最尊的客人,請客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爲主客,左手邊依次爲2,4,6,右手邊依次爲3,5,7直至匯合。若爲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爲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爲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爲2,4,6,8(8在對面),右手邊爲3,5,7(7在正對面)。
如果爲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爲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於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齊人席,次序以左爲上,右爲次,上座之友爲三座,次座之右爲四座,以下速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後就坐,且餐且飲。菜餚先上冷葷,後上熱革,繼以最貴餚撰。每進一餚。主人必舉杯勸酒、舉模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古代禮儀 篇3
①祭天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爲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爲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爲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爲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爲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竈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
漢魏以後,以周公爲先聖,孔子爲先師;唐代尊孔子爲先聖,顏回爲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爲學禮,也作爲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爲“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瀋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爲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爲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
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禮儀 篇4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爲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爲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中國的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禮樂文明的產生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於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到了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雖然帝王的領袖地位和遞相禪讓產生了“禮”的意識,但是禮的制度還未產生。只有到了夏朝,由於“天下爲家,各親其親”,於是“大人世及以爲禮”,“禮義以爲紀”,禮儀制度才逐漸建立起來。夏禮因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難知其詳。商禮由於殷墟考古的大量發現,以及《史記·殷本紀》有較多的記載,則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起來。“樂”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產生,《莊子·天下》說:“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到了周代,“樂”的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相應的制度,當時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周樂有數十種之多。周代還設有專門的機構“春官”規範和管理樂舞,並在春官下設大司樂授“樂”,教國子“樂德”、“樂語”和“樂舞”(《周禮·春官》)。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因爲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的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朝、聘、鄉、射以及職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義,主要保存於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等三禮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樂”及樂德、樂語、樂舞等內容本記於《樂經》,然《樂經》“失於秦火”;好在“禮樂相須以爲用”,不少樂制的內容可以在“三禮”中的禮儀制度中看到,而專述樂義的《樂記》也保存在《禮記》之中。另外,古代的“樂”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按照楊向奎先生的考證,周樂的歌詞部分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如《周頌》。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左傳》文公十八年記:“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在禮樂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周公是一箇重要的人物。他制禮作樂,不僅將遠古至殷商的禮樂加以改造和發展,形成系統化的典章制度和行爲規範,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倫理的深刻內涵。孔子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箇重要人物。他的貢獻一是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二是他以禮樂爲解說對象,着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禮樂文明的要義
禮樂的表達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薦獻、進退揖讓;黃鐘大呂、干鏚羽旄是禮樂之美,但是欣賞盛美的儀式並不只是爲了滿足耳目之歡,更重要的是要體會禮樂文明引領人向善的本義。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禮記·樂記》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慾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這些論述旨在說明,禮樂文明美的形式是爲了表達善的內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纔是主要的。孔子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這裏,他就是把仁愛作爲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箇目標提出來的。因此,認識禮樂文明,重要的在於把握其中的要義。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禮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爲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把“禮”作爲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於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係。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別事物或行爲的是非,懂得什麼是該做和不該做的。“禮”作爲一種行爲規範,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範,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爲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爲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爲貴”的願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爲和而和,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纔是最美的境界。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說:“宮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徴爲事,羽爲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種人物,說明要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樂記》說:“樂者爲同,禮者爲異。”是說樂的作用在於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於區別次序。然而,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箇方面,“樂”的“和”也是爲實現“禮”而輔助、服從於“禮”的。《樂記》說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於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人心。“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並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
禮樂文明的現實意義
先秦禮樂文明經歷代沿革,具體內容有變而主旨不變。摒棄舊禮中的貴賤之分,汲取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對於中國,對於世界,都具有現實意義。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既有內在的源於自覺意識的道德規範,又有外在的帶有約束性的行爲規範。用一定的禮儀形式來調節人們的行爲方式,可以加強社會的親和力,並對人的社會化施予積極影響。禮樂內在的道德修養,可以達到人性的平衡、昇華,生髮“禮尚往來”、以“誠”相待、以“信”相許、以“義”相重的情操,從而實現主體與外界的和諧,羣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敞開胸懷,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一道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無疑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建設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追求。
古代禮儀 篇5
在古代,很多禮儀都是帶着濃厚的迷信意味,比如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等,這些都是平民百姓都瞭解的禮儀常識。對於信封鬼神之說的古代人來說,這種事情他們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的體現形式。
中國古代的禮儀可以分爲政治和生活兩大類,祭天等祭祀等被分爲政治類禮儀。生活類禮儀常識從從冠婚鄉射到朝聘喪葬,既繁瑣又難懂。在《儀禮》中記載,古代的貴族子弟,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士冠禮,也就是成人禮,證明他已成人,要開始一箇嶄新的人生,在現代社會中也還有一些偏遠地區仍保留着成人禮這項古老的禮儀。結婚這件事,在古代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男女雙方需要在家長的主持下進行從採納到婚後廟見等一系列禮儀。
而在古代生活禮儀中,喪禮是最早出現的。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靈魂,與生者則成爲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從死者去世到下葬之前,要進行招魂、祭奠、報喪、弔唁等禮儀三天。
相對的古代禮儀常識中的誕生禮,也是一件不能輕視的禮儀。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週歲,一切禮儀都是圍繞着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需要設壇於南郊,後宮的妃嬪都要參加。在唐宋時期制訂了高禖之祀的禮儀。
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週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是在嬰兒滿一箇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週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至此誕生禮纔算完成。
古代禮儀 篇6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爲吉禮,冠婚之事爲嘉禮,賓客之事爲賓禮,軍旅之事爲軍禮,喪葬之事爲凶禮。民俗界認爲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爲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爲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爲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着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爲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爲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傳統禮儀是什麼?
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爲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係,否則就會被認爲不懂禮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爲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喫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喫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作爲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