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修養(精選8篇)
禮儀修養 篇1
所謂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用於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的首選行爲規範和慣用形式。這一定義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禮儀是一種首德行爲規範。規範就是規矩、章法、條條框框,也就是說禮儀是對人的行爲進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告訴你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如你到老師辦公室辦事,進門前要先敲門,若不敲門就直接闖進去是失禮的。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爲規範。表明禮儀比起法律、紀律,其約束力要弱得多,違反禮儀規範,只能讓別人產生厭惡,別人不能對你進行制載,爲此,禮儀的約束靠道德修養的自律。
第二,禮儀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禮儀的本質。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級精神需要,當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
第三,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爲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沒有它,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會遭到破壞,在這方面,它和法律、紀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爲這一目的,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非常重視禮儀規範撏建設。
第四。禮儀要求全體成員荶同遵守。道德體系中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會道德。禮儀要求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因此它屬於社會公德的內容。社會公德是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行爲規範,如果一箇人連社會公德都不能遵守,那麼就說明這個人的道德修養太差了。由此也說明禮儀修養和重要性。
第五,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活動中遵守。這是它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禮儀規範就不一定適用了。如在公共場所穿拖鞋是失禮的,而在家穿拖鞋則是正常的。
禮儀修養 篇2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箇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箇人的衛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着密切的關係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箇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牀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爲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箇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着裝要求,即着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禮儀修養 篇3
一、個人禮儀包括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着裝。
從儀容儀表說,主要要求整潔乾淨,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淨淨;頭髮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
從儀態舉止說,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提出要求,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細風,坐如鐘,臥如弓。”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型,正式場合不能叉腰或雙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兩腿間距與肩同寬,不能叉開,雙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體;走路要求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求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自然微笑。
從談吐方面說,要求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不能沉默無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認真傾聽對方講話。
二、公共場所禮儀
公共場所禮儀包括走路、問路、乘車、購物、在影劇院看戲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體態、姿勢之外,要遵守交通規則,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如見到熟人需要交談,應靠邊兒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行人互相禮讓,青年人主動給長者讓路,健康人主動給殘疾人讓路。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年輕人問路應選適當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說:“謝謝您!”如果被陌生人問路,則應認真、仔細口答,自己不清楚,應說:“很抱歉,請再問問別人。”到商店購物,要用禮貌語言,購物之後也應說“謝謝”。
三、待客與作客禮儀
家中來客人,要事先有所準備,把房間收拾整潔。中小學生也要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進屋,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問客人喝什麼飲料,主動送上。要雙手呈、接物品。要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客人要走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兒”、“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離,說“再見”、“歡迎您再來”。去親友家做客要儀表整潔,儘可能帶些小禮品,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在親友家,不能大聲大氣,要談吐文明。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裏的東西,即使是至親好友也應先打招呼,徵得主人同意。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時的禮儀:不能搶先入坐,不能先動食品;要請長輩先坐下,長輩動筷後再動筷子,雙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飯後,坐好略陪大家一會兒,或者說:“我用好了,請慢慢用。”然後再離座去別的房間休息。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真高興”、”歡迎到我家去”。
以上是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禮儀。禮儀表現在生活之中,只要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加強重視,以身作則,及時糾正,逐步使自己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那麼我們一定能成爲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禮儀修養 篇4
街道行走禮儀
1.行走路線要固定
一箇人獨步街頭,行走的路線應儘量成爲直線。如果不是尋找失物,就不要在行進中左顧右盼,東張西望。
2.遵守行走規則
步行要走人行道,行人靠右,並且讓出盲道。過馬路寧停三分,不搶一秒,走人行橫道、天橋或地下通道,切忌圖快捷翻越綠化帶、隔離欄。
3.行走也要有風度
男女同行的時候,男士應該主動走在靠近街心的一邊,讓女士靠自己的右側行走。戀人同行,不要勾肩搭背、摟摟抱抱,女士只能輕挽住男士手臂。街上行走時,隨帶物品最好提在右手上,若有同齡男士在,物品應由男士代勞。
4.約束不良行爲
行走時不要喫食物。不要在路上久駐攀談或是圍觀看熱鬧,更不能成羣結隊在街上喧譁打鬧。
上下臺階的禮儀
1.行走講究次序
上下臺階,應注意一步一階,不可並排而行擋住後人;上樓梯時,應讓尊者或女士走在前面;下樓梯時,尊者或女士應走在一人之後。
2.上下注意安全
雨天地面潮溼,臺階容易溼滑,上下臺階不可推搡前面的行人或硬行搶道。
禮儀修養 篇5
提高個人修養的方法
有禮貌:平時在接待人的時候要有禮貌,禮貌待人,禮貌處事。多用敬語和別人交談着都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多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着都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每個人讀書的多少直接影響了個人修養的提高
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任然能夠保持一箇積極地心態,做好不違背自己道義的事情。
個人認知:所謂個人認知,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瞭解和認識。認識自己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是一箇艱難而長期的過程,但是隻有認識自我,客觀的評價自我,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
個人情感:所謂個人情感,說白了就是“七情六慾”,作爲一箇人,想要擺脫七情六慾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它,尤其是負面情緒,例如怒,哀。這些情緒極容易破壞人的心境,從而破壞人的修養。
個人意志:所謂個人意志,就是個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和支配自己行爲的心理過程。意志並非生來就俱有的,同時可塑性也很強,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個人意志。
個人信念:所謂個人信念,就是對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賴的一種思想狀態。一箇人的信念會支撐這個人的行動。例如有的人的信念是成功靠努力,那麼他想要成功就會努力。如果他人爲成功靠運氣,都是命運決定的話,他就會聽天由命。正確的個人信念有助於提高自身的修養。
個人言行:所謂個人言行,就行一箇人的語言和行動。一箇人的言行舉止和他的性格特徵密切相關,有些人對於別人看穿自己很是好奇,其實這並非魔術,只是你在言行舉止中透漏出的信息讓別人對你有所瞭解。因此注意平時言行十分重要。
個人習慣:所謂個人習慣,就是一箇人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習慣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於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在習慣形成之初我們就要對它進行判斷,如果是好習慣,當然要養成,如果是壞習慣及早改正。
提高個人氣質的方法
對自身充滿自信,保持樂觀心態
一箇自信樂觀的人讓人第一感覺就會比那些死氣沉沉的人感覺舒服很多,也比那些人感覺到比較讓人好接觸。所以第一步你所需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自信和樂觀的心態,做到友善待人,隨和交流。
提升內在涵養
一箇人的內在涵養如何,只要一接觸,一交流就能夠有清晰的認識。涵養不高的人跟有涵養的人在談吐和待人接物方面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提升內在涵養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提升涵養最主要的就是多閱讀(是那些值得讀的好書,例如語言藝術,人際交往,不是雜誌小說等)
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
與他人交談,眼睛要正視對方,保持微笑,語速不能太快,也千萬別邊說四肢也跟着各種亂晃。語氣要隨和,態度誠懇,適時搭配些肢體動作。不時增加點幽默也是可以的,讓人感覺你隨和謙遜,不失幽默。
提高自身品位
都說一箇人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接觸什麼樣的人,你自身品位也就在哪個水平了。從現在起,你要學會總結,那些低俗不好的摒棄掉,留下好的,學習一些更好的。例如如何品茶品酒,學會一門交際舞,學習鋼琴小提琴等。
禮儀修養 篇6
爲促進學生提高禮儀意識,自覺踐行文明禮儀,弘揚傳統文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禮儀修養,全面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爲了配合學校工作,我班特製定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計劃如下:
一、工作目標
1.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禮儀體驗性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行爲。
2.舉行豐富多彩的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3.通過評選“文明禮儀之星”,樹立榜樣,促使學生自覺遵守文明禮儀行爲規範。
二、具體措施
1.創設文明禮儀良好環境氛圍。
根據每月工作重點佈置有關的文明禮儀黑板報。
2.寓規範訓練於學生日常生活管理之中。
在常規教育工作中,堅持把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行爲習慣和行爲標準放在首要位置,關注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平時儀表、言語爲切入點,通過強化訓練,把《文明禮儀行爲規範》文明禮儀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讓他們從中受到影響,得到鍛鍊,養成習慣,從而提高。每週一班會上一節文明禮儀課,堅持每週記錄兩篇文明禮儀日記。
3.寓規範訓練於各領域教學之中
在各領域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教材切合實際地把《規範》細則滲透到教學中去。並根據文明禮儀教育的需要,創編文明禮儀教育的教材,使學生在開無意識的學習中強化記憶,受到教育。
4.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
根據每月主題每週有計劃地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使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爲在不知不覺中趨於規範化。
5.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
通過家長會和平時與家長的交流,要家長了解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並積極配合教師,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爲規範。
禮儀修養 篇7
通過學習禮儀,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更好地顯示自身的優雅風度和良好形象。
一箇彬彬有禮、言談有致的人,他的人生道路上將是春風拂面,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讚揚,而且他自己就是一片春光,給別人、給社會帶來溫暖和歡樂。人的自覺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依靠教師的指點、依靠不斷的培養,靠社會健康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環境習染,禮儀教育是使禮儀修養充實完美的先決條件。通過禮儀教育和培訓,可以分清是非,明辨美醜,懂得常識,樹立標準,這使人們禮儀行爲的形成有了外因條件,爲進一步的自我修養的.內因創造了條件。通過這一重要條件,促使大學生經過努力,不斷磨練,養成併產生強烈的自我修養的願望,最後達到處處講究禮儀的目的。古人強調“吾日三省吾身”說明提高個人修養必須注意反躬自省。同樣,學習禮儀,也應處處時時注意自我檢查。這樣,將有助於發現缺點找出不足,不斷總結技巧,自我提高。
通過書籍、網絡等途徑廣泛閱讀藝術作品和科學文化知識,使自己博聞多識。
加強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對提高禮儀素質大有裨益。而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可以大大豐富禮儀修養的內涵,提升禮儀品位,並使禮儀水平不斷提高。一般來說,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人大多是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人。這種人邏輯思維能力強,考慮問題周密,分析事物較爲透徹,處理事件較爲得當,在人際交往時能顯示出獨有的魅力而不顯得呆板。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古代、近代、現代的典籍載有浩繁的有關禮儀的知識,隨着我國加WTO,我國對外交往更加頻繁。世界各國的禮儀風俗千差萬別,大學生有必要注意蒐集、整理、學習和領會,以利於在實踐中運用,久而久之,能使自己的禮儀修養提到新的高度。
積極參加社交實踐活動,逐步提高禮儀修養。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越來越廣泛,僅僅從理論上弄清禮儀的含義和內容,而不去在實踐中運用是遠遠不夠的,禮儀修養關鍵在於實踐。修養修養,既要修煉又要培養,離開實踐,修養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培養禮儀修養時,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將自己學到的禮貌禮節知識積極地應用於社會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要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場合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以禮儀的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如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在宿舍酗酒、深夜大聲喧譁或放音響以及在購物付款、銀行存款或候車排隊時遵守公共秩序,依次而行。這樣持之以恆,就會逐漸增強文明意識、培養禮貌行爲、滌盪粗俗不雅等不良習慣,成爲一箇有禮儀修養的人。多實踐,就不要怕出“洋相”,通過各種人際交往的接觸強化,不斷鍛鍊提高。要注意既要克服妄自尊大,不屑一顧的頑症,也要克服自卑自怯,不敢涉足的通病。
如何加強個人品德與修養。
讀書,吸取理論知識,比如日常的交際技巧,行政類的雜誌。其次,日常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比如說話的文明用語,工作的着裝,與長輩、領導的相處方式,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某些方面可能最能體現一箇人的品德修養。
如果有條件的話,經常和成功人士,或者在某個領域、專業有卓越成就的人相處,比經常和那些遊手好閒的社會閒散人員混在一起要好的多的多,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要有一箇正確的人生定位,有個長遠的人生規劃,並且一直在爲其努力着。一箇人最好的品德就是一直在一步一箇腳印的堅實的實現自己的夢想!
禮儀修養 篇8
爲了配合學校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禮儀修養,全面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特製定文明禮儀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習計劃的目標:
1、學習禮儀,要以學會尊重他人爲起點,禮儀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現形式,禮儀從話裏來,話從心中來,只有從內心尊重人,纔會有得體的禮儀言行。 學會尊重人重點要求達到:
(1)在思想感情上要熱愛和尊敬父母。即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有出自內心的愛戴和敬重感激之情,在行爲態度上,對父母的忠告和教誨,能虛心接受,恭敬有禮,儘可能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在生活上能體貼照顧父母,爲父母分憂解難。不任性,不固執。
(2)要尊重老師,虛心接受教育。
(3)同學之間友好團結、相互尊重,真誠幫助,不拉幫結派。同學有了錯誤、缺點要誠懇地批評幫助。同學間發生矛盾時,要互相諒解,有了錯誤要主動道歉。要學會剋制,嚴以責已,寬以待人。
2、學習禮儀,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爲基礎。要使學生明確,人人都希望被別人尊重、不向別人卑躬屈節,也不容別人侮辱和歧視自己。只有學會尊重他人,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反之,對人粗暴,以自我爲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甚至傷害他人,就會成爲一箇不受歡迎的人直至被人唾棄的人。
3、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做到知行統一。一箇人的禮儀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來,不說不動就不能說某個人有沒有禮儀,每個人都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敢於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爭做一箇有禮、自信、文明的學生。
(二)具體實施:
一、學習宣傳,提高認識。
1、利用升旗儀式,組織“文明禮儀伴我行”爲主題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啓動儀式。
2、利用黑板報等宣傳渠道進行宣傳,讓學生瞭解活動的意義和目的,自覺地按文明禮儀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
二、加強日常禮儀訓練,引領學生形成習慣
1、組織學生學習《文明禮儀手冊》校本教材,組織文明用語專項訓練,讓“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請原諒、別客氣”等文明禮貌用語成爲校園裏最流行的言語。
2、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會,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禮儀手冊》教材的內容,掌握文明行爲習慣要求和禮儀示範動作。
3、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日常行爲規範教育和一日常規訓練,從小、細、嚴入手,點點滴滴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爲,糾正學生一事一言的不良習慣。
4、以五個一爲切入點,即要求學生每天做到: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聲謝謝、一句道歉、一次幫助。 (“五個一”是人與人在交往中最核心的內容,很能體現一箇人的文明素養。)
5、對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禮儀行爲表現,納入操行評分考覈,並作爲評比優秀學員的依據之一。
三、寓行規訓練於各項活動之中
1、生動活潑的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各種活動可以對學生進行多項的行爲規範的培養訓練。可以通過《把壞習慣丟在垃圾箱裏》、《找一找身邊的好榜樣》、《爭當環保小衛士》、《如何做一箇文明示範生》等主題會的召開,開拓學生的視野,發現問題樹立榜樣,找到可以追趕的方向和目標。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使文明行爲在不知學覺中趨於規範化。
2、模擬情景現場,讓學生表演《家庭禮儀》《校園禮儀》《交往禮儀》等節目,使文明禮儀自覺內化到學生的行爲中,併成爲一種自覺的習慣。
3、開展不講髒話及“語言乾淨每一天”、待人有禮貌“我會主動問好”“請讓我來幫助你”等活動。
4、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
根據每月主題每週有計劃地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使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爲在不知不覺中趨於規範化。
5、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
通過家長會和平時與家長的交流,要家長了解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並積極配合教師,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爲規範。
(三)評比表彰
評比班級“禮儀之星”,樹立學生身邊的文明禮儀榜樣,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和輻射作用、激勵作用,參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的積極性。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