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請禮儀(通用5篇)
宴請禮儀 篇1
1、要掌握入座禮儀
先有請賓客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賓客旁邊,依次入座,最後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座位上。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以後就把小孩安排在自己旁邊。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後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後不要馬上動筷,更別弄出什麼聲響,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情,要向主人打個招呼。動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讚賞其手藝高超、安排周到、熱情邀請等。
2、要合乎進餐禮儀
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加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喫一些,喫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發出聲響,最好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喫飯時喜歡用勁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衆人一起進餐時,就要儘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有的人喝湯時,也用嘴使勁吹,弄出嗦嘍嗦嘍的聲音來,這也是不合乎禮儀要求的。
3、要重視餐桌忌諱
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佈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箇一箇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箇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者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重視。
喫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裏,或放在緊靠自己的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4、要使喫相優雅
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低着頭喫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嚥地大喫一頓,更不要貪杯。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擋住自己的嘴巴。
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現在商海如潮湧,很多生意都是在餐桌上談成的,所以要明確以談生意爲主,還是以聯絡感情爲主,或是以喫飯爲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於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後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餚上。
最後離席時,必須要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在此時邀請主人以後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謝。
總之,和客人、長輩等衆人一起進餐時,要使他們感到輕鬆、愉快、氣氛和諧。我國古代就有所謂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喫有喫相,睡有睡相。這裏說的進餐禮儀就是指喫相,要使喫相優雅,既符合禮儀的要求,也有利於我國飲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中餐上菜有順序
上菜順序,中餐一般講究:先涼後熱,先炒後燒,鹹鮮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濃味重的後上,最後是飯菜。有規格的宴席,熱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窩席裏的燕窩,海蔘宴裏的海蔘,魚翅宴裏的魚翅,應該先上,即所謂最貴的熱菜先上。
宴席裏的大致順序是:
茶:在酒家裏,因爲要等待,所以先來清口茶。但不是必須的,因爲古人喝茶多是單獨的。
涼菜:冷拼,花拼。
熱炒:視規模選用滑炒,軟炒,幹炸,爆,燴,燒,蒸,澆,扒等組合。
大菜(不是必須的):指整隻,整塊,整條的高貴菜餚,比如一頭乳豬,一隻全羊,一大塊鹿肉什麼的。
甜菜:包括甜湯,如冰糖蓮子,銀耳甜湯等。
點心:一般大宴不供飯,而以糕、餅、團、粉、各種面、包子、餃子等。
水果:爽口,消膩。
此順序非一成不變,如水果有時可以算在冷盤裏上,點心可以算在熱菜裏上。
較濃的湯菜,應該按熱菜上;貴重的湯菜如燕窩等要爲熱菜中的頭道。
至於季節的考慮,則還有冬重紅燒,紅燜,紅扒和沙鍋,火鍋等;夏則清蒸,白汁,清炒,涼拌爲主。此外顏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樣化也應考慮。
宴請禮儀 篇2
摘 要:從文化學的意義上說,酒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結合體。一方面,酒是物質的飲料,另一方面,酒承載了中國人精神的、心理的訴求,成爲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酒與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烹飪等結緣,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酒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中國酒文化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最好的切入點之一。由於酒文化在我國民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某些民俗有時又是我國所獨有的現象,因此,在酒文化的漢英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具體的語境,採用意譯、直譯、解釋性翻譯等變通手段儘可能實現酒文化信息傳遞的近似對等或動態對等。
關鍵詞:酒文化;中國民俗;漢英翻譯
一、酒文化與中國酒史
打開中國文化史,從那發黃的書頁間飄蕩出來的肯定是一股濃郁的酒香。中國的文化之所以甘醇馥郁,綿軟悠長,回味無窮,乍看似乎簡單明瞭,細品卻又博大精深。就是因爲這文化是在美酒裏浸泡出來的緣故。
酒是一種飲料,但它不單單是一種飲料,人們在它身上附加了許多社會的、道德的、精深的意義,這樣一來,酒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文化的產生是自然界“人化”的過程,亦是人類所生活、所依賴的天地萬物“人類化”的過程。人在改造自然,使其順應人之生存的過程中自身也在被改造。
酒文化是附着在就上的文化的意義。酒並不是必須的飲料。人在享用酒的時候,已經擺脫了對解渴的單純追求,不是爲了維持身體對水分的需求,而是追求酒對生活的美化、雅化,將飲酒行爲昇華爲一種精神享受,所呈現出的是文化形態。酒文化的意義是通過人們怎麼飲,飲酒的目的、效果、觀念,蘊含其中的情趣,飲酒的禮儀等表現出來的。
二、酒文化與民俗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爲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爲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酒與民俗不可分。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就都成爲中心物質。農事節慶時的祭拜慶典若無酒,緬情先祖、追求豐收富裕的情感就無以寄託;婚嫁之無酒,白頭偕老、忠貞不二的愛情無以明誓;喪葬之無酒,後人忠孝之心無以表述;生宴之無酒,人生禮趣無以顯示;踐行洗塵若無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情懷無以傾述。總之,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所依託。
時推風移,民俗活動因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內容、 形式乃至活動情節均有變化,然而,惟有民俗活動中使用就這一現象則歷經數代仍沿用不衰。
(一)節日習俗
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的長河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又在與時俱進的繼承和發展中增添了不少新的節日,所有這些節日,每當臨逢之際,人們都會以極隆重的禮儀予以祝賀,人人都會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對酒當歌,載歌載舞”,共同歡度這歡樂的時刻,形成了“無酒不過節,過節必美酒”的傳統節日酒俗.
節日酒俗歷史悠久,千百年來世代傳承,暢行不衰,成爲中國藝術長廊中最亮麗的民俗畫卷。
(二)祭祀
祭祀是指供奉神鬼、精靈及祖先的一種迷信、崇拜儀式,它是在人類有了較爲系統的鬼神觀念之後,才產生的原始信仰活動。在“祭之以酒”的傳統中,作爲“天之美祿”的瓊漿玉液便成爲最美的珍饈,只有“以酒酹地”的虔誠心,才能表達人們內心最真摯的感情。於是,祭祀酒俗便濫觴、橫溢,歷代相承,久久不衰,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其陳跡也沒有消失,不時會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祭祀活動中的封建糟粕最爲集中、繁多和典型,對現實生活沒有一點點指導作用。我們將其整理的目的,是在於從民俗的角度,認識酒在人類生活中所發生的促進作用,從而爲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改變陳規陋習,創造美好生活而啓迪思想,觸發靈感,以更加科學、文明的生活習慣,促進社會的發展級人類的全面進步。
(三)婚慶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禮,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的重視。所以,古人認爲“婚禮者,禮之本也”。爲了使婚禮舉行的隆重而熱烈,古人還創設一套繁冗複雜的禮儀程序,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婚禮。“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爲表達人們歡樂的喜悅之情,以酒慶賀,以酒助興,這酒便成了婚禮的伴侶,相陪左右,形影不離,使婚禮始終洋溢在濃郁的醇香芬芳之中。
可以說,在整個婚姻禮儀中,時時處處都飄逸着酒的芬芳,酒也便成爲婚禮中最爲至關重要的媒介。因此,婚嫁酒俗也是社會中最流行、最熱烈、最開心、最歡愉的酣飲之習俗。
三、酒文化與漢英翻譯
(一)意譯
由於酒在我國各種禮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禮俗有時又是我國所獨有的現象,因此,翻譯的時候爲了向英語讀者更加清楚地介紹酒的文化內涵,我們只好採用意譯的方法。如:
(熙鳳)便笑道:“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
Once they were alone she said jokingly,"Congratulations, Your Excellency, kinsman of the Imperial House! Your Excellency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Your handmaid, hearing yesterday that your exalted carriage would return today, prepared some watery wine by way of welcome. Will the Imperial Kinsman deign to accept it?"
中華民族是一箇講究禮儀的國家,通常會用溢美之詞對他人或他人的物品大加讚賞,而用貶抑之詞對己或自己的物品加以貶損。在該例句中王熙鳳稱賈璉爲“國舅老爺”、“大駕”,而稱呼自己爲“小的”,並且把自己準備爲賈璉接風洗塵之酒說成“略預備一杯水酒”。那麼,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文過於拘泥於字面的意義,而未傳達出王熙鳳說此話時所體現出的夫妻間的親暱氣氛。我們再看霍克斯的譯文:
"Congratulations, Imperial Kinsman!" she said with a smile when, except for the servants, they were at last alone together."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Imperial Kinsman. Yesterday when the courier gave notice of your arrival, I prepared a humble entertainment to celebrate your home-coming. Will the Imperial Kinsman graciously condescend to take a cup of wine with his handmaid?"
(二)直譯
鴛鴦也半推半就,謝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鍾酒,笑道:“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惟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回)
After making a show of declining, Yuanyang took the seat with thanks and drank a cup, after which she announced:"Drinking rules are as strict as martial law. Now that I'm in charge I'll be no respecter of persons―anybody who disobeys me must pay a forfeit."
(三)解釋性翻譯
寶玉笑道:“聽我說來:如此濫飲,易醉而無味。我先喝一大海碗,發一新令,有不遵者,連罰十大海,逐出席外與人斟酒。”馮紫英蔣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寶玉拿起海來一氣飲幹,說道:“如今要說悲、愁、喜、樂四字,卻要說出女兒來,還要註明這四字原故。說完了,飲門杯。酒面要唱一箇新鮮時樣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Listen,"put in Baoyu."If you drink so fast, you'll soon be drunk and we shan't have any fun. Suppose I empty a goblet first and we play a new game of forfeits? Anyone who doesn't do as I say will have to drain ten goblets in succession and leave the table to wait on the others."
When they all agreed to this, he picked up a goblet and drained it.
"Now,"he said,"you must all make four lines about a girl's sorrow, her worry, her joy and her delight,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each. Then you must drink a cup of wine, sing a new popular song, and recite either a line from an old poem or couplet, or a saying from the Four Books or the Five Classics connected with some object on the table."
(四)音譯
我和平兒說了,已經抬了一罈號紹興酒藏在那邊了。我們八個人單替你過生日。(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I've also arranged with Pinger to have a vat of good Shaoxing wine smuggled in. The eight of us are going to throw a birthday party for you.
參考文獻:
[1]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大學出版社,20xx.
[2]王魯地.中國酒文化賞析[M].山東大學出版社,20xx.
[3]徐興海.中國酒文化概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
[4]清月.酒韻[M].地震出版社,20xx.
宴請禮儀 篇3
作爲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主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主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爲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家宴首席爲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爲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爲主客,左手邊依次爲2、4、6……右手邊依次爲3、5、7……直至會合。
若爲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爲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爲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爲2、4、6、8,右手邊爲3、5、7。
如果爲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爲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小小細節別忽略
餐桌上有許多應注意的禮儀,而這些禮儀常被忽視。
就座和離席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坐定後,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檯入座。
6.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宴請禮儀 篇4
摘 要:中國是酒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酒類文化一直佔據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但酒又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因此酒文化也是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介紹了中國酒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並研究了酒神精神,最後探討了中國酒文化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酒文化;起源與發展;精神;重要意義
一、中國酒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華酒文化起源於酒的釀造,我國從約公元前2820xx年至前 1800 年的龍山文化時期,便出現了自然發酵的果酒;商代出現了利用穀物糖化再酒化的釀酒技術;先秦時出現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類的直接釀酒法;漢代發展了制曲技術並從西域引進了葡萄酒的生產;唐宋開始釀造果酒和藥酒;元代出現了蒸餾法釀製的燒酒技術;明清時期伴隨着造酒業的進一步發展,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迅速普及 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酒文化。最早關於酒的釀製有以下幾種說法:
1、上天造酒說
《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於《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因此,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
2、 猿猴造酒說
猿猴多嗜酒,而且還貫通“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
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後人稱爲“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情理的。
3、儀狄造酒說
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講的是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座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林”,高粱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創始人。
另一種說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即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始之流傳於後世。
二、中國酒神精神
在繪畫和書法中,酒神更是變化萬端。在繪畫方面,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但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美酒狗肉的誘惑令他耐不住,遂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爲畫,揮毫立就。“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與商人、官司人、匠人和農人相比,酒似乎更與文人有緣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發出寫作靈感,活躍人得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必有佳句華章。二是文人飲酒特別講究那個飲酒過程,特別講究飲酒過程中的那套繁文縟節。於是,便要制定頗爲嚴刻的觴政,便是要舞弄花樣百出的酒令。文人們硬是把經史百家、詩文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等文化內容,都囊括到酒令中去了。於是,酒宴始終,便充溢着書卷氣和文化味。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三、中國酒文化的現實意義
1、飲酒養生
古人對飲酒與養生保健的關係早就有所認識。《詩經・豳風》中便載有“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稱彼兕觥,萬事無疆”的詩句。意思是說用酒幫助長嘉,舉胱敬酒祝長壽,都把酒和長壽聯繫到了一起。
開始的時候,古人認爲質量皎高,有利於延年益壽的酒主要有黃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後來才發展到白酒及以白酒爲原料的各種藥酒。
發酵而成的黃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豐富的氯基酸、多種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發熱量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視爲養生健身的“仙酒”、“珍漿”,深受人們喜愛。這也是紹興等黃酒從春秋戰國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爲宮廷和國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2、酒與社會生活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喫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爲喫“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喫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爲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爲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3、酒與政治
從古到今酒在政治軍事家手裏,成了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武器。三國時孔融在與曹操書中舉出了在歷史上上至古帝下至西漢,以酒推動政事的實例;酒能立國興邦,酒能使爲將相者創建勳業,酒能使政治家做出英明的決策,爲聖人者亦離不開酒,足見酒文化也是一種政治文化;後周時期的節度使趙匡胤杯酒兵權取得並鞏固了帝位;還有著名的對酒當歌 青梅煮酒 ,喝的論的全是政治。這樣的例子在我國曆史長河中舉不勝舉。酒在現代政治軍事中仍有神奇的作用。萬隆會議上週用中國的名酒貴州懷仁縣釀的茅臺酒,使中國外交所取得了成功;在歡迎尼克松總統訪華,周用茅臺酒招待,打開了中美外交的大門,可以看出中國酒文化對社會穩定建立外交關係等政治行爲有重要意義。
四、小結
酒乃天地之間尤物。雖也進入肚腹,卻不能充飢,不能解渴,只作用於人的心神。心神經酒一滋潤,一刺激,便產生莫名其妙的變化,莫可名狀的詭譎,向外表現爲言和行,便不同尋常了。因此,我們要使中國酒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將中國的酒神精神繼續傳揚。
參考文獻:
[1]楊利� 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價值探微[J]�邵陽學院學報, 20xx,
[2] 周路紅� 淺談中國的酒文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xx,
[3] 蔣雁峯� 中國酒文化研究[M]�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
宴請禮儀 篇5
親愛的同學們:
我們分別已經有12個年頭了,這10多年來,總有些事你願意再提,或有些人你願意再見,有的人曾經對你很好,也許你想要擁抱她們,但是你不敢。哈,或許你又覺得沒有機會。其實擁抱,很容易。我有個同學,他的時間非常多,不過最近生活有點困難,只要你隨便給他一點銀兩,他一定可以幫你擁抱那個人,你儘管考慮一下。其實擁抱一箇人不是很容易,不過爲了同學會,很多人都會冒這個險。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做思念。
20xx年前,我們相識相聚國際企業管理951班,雖然有不同的理想和志向,但卻有同樣的青春和激情,20xx年前,我們相知相戀,雖然沒有完全領悟人生的真諦,但卻共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經歷了人生中最純潔、最美好的四年時光。如今,同學情誼已如錢江潮流,匯入西湖。20xx年的離別,20xx年的牽掛,給了我們相約再聚的足夠理由:
無論你是容顏已老,還是已然歪瓜劣棗;
無論你是飛黃騰達,還是仍在風中搖曳;
無論你是咫尺天涯,還是躲在天涯海角;
只要不是臨盆在即,只要還能下地前行;
請你來到杭州,一起見證屬於我們的這一時刻。爲此,我們非常非常想約你,約你到杭州來走一走:聽聽你銀鈴般的聲音、看看你天使般的面孔。就讓你我暫時拋卻塵世的喧囂,丟棄身邊的煩惱,走到一起來,盡情享受老同學相聚的溫馨——說說心裏話,敘敘同學情!
回來吧,親愛的同學!一雙雙一如當年熱切又深情的眼睛在期盼,一顆顆一如當年火熱又年輕的心靈在呼喚……6月4日-6日,假酒店
**班畢業12週年聚會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