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有哪些習俗禮儀(通用3篇)

伊朗有哪些習俗禮儀 篇1

  一、 服飾禮儀

  伊朗國內的民族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但其樣式大多比較簡單,而且寬大,以適應溫暖的氣候。

  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過膝蓋的長衫,腰圍至腳面以上的圍褲,頭裹長長的包頭巾。土庫曼民族的女性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腳很小,只能穿過小腿,以防風沙進入。她們還用大塊布包頭,外出時用的頭巾大而厚,在家時小而薄。她們身上常佩戴許多飾物,有時還會把銀幣縫在衣服上做飾物。伊朗男子有的留鬍鬚,女性一般要戴面紗。在德黑蘭庫姆一帶,婦女普遍穿伊斯蘭的標準服飾,用一塊大黑布從頭遮到腳,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二、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的言談舉止、體態表情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如果雙手交叉着說話,就會被認爲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爲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於他們潔身時多用左手,因而認爲左手是不乾淨的,所以在接觸、取物、遞東西時不能用左手。

  三、 相見禮儀

  注重打招呼時的禮貌用語,是體現伊朗人良好素養的一箇方面,人們相見時一般都要說“薩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相見也是如此。他們尤其喜歡別人在打招呼時稱他們的姓並加上學術或職務的頭銜。伊朗人取名字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婦女的名字多用茲芭(美麗的)、法拉赫(快樂的)、帕爾旺娜(蝴蝶)等。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孃家的姓名,現在稱呼某某夫人時,也可以用丈夫的姓。對老爺、先生、少爺等稱阿伽,對太太、女士稱巴努和哈努姆,對小姐稱杜希澤或阿茲拉,將人名後加個“將”字就變成暱稱。

  伊朗人在與賓客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爲禮,然後親吻對方的雙頰。由於等級觀念很強,見面禮節也有區別,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脣爲禮;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頰爲禮;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則以一方俯拜在另一方面前爲禮。在伊朗,男人不與女人握手。

  四、 餐飲禮儀

  伊朗人的餐飲習俗獨具風格。總體而言,他們愛吃麪食,也喫米飯。對中國的大餅、咖喱三角餃、炸小包等食品比較喜愛。副食口味一般清淡,偏愛微辣,講究菜餚量少質精,注重色香味形。當然各地區也不盡相同。遊牧地區的人們以牛奶、黃油、奶酪爲主食;農業區的人們主食有麪餅、米飯等;土庫曼人最感興趣的是羊頭肉、羊腦和羊腳,認爲其營養價值最高,常留給孩子喫。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愛喝紅茶,並喜歡在茶中加糖。按當地傳統,土庫曼人唱歌前必喝紅茶,每逢節慶喜事,人們必定先喝紅茶,然後載歌載舞。

  伊朗人還有個奇特的習慣,即常以一種叫“馬加拉特”的粘土爲食,這種粘土市場上有出售,還被人們視爲珍品。他們一般食量不大,喜歡素食,在餐桌上只備水杯和食盤,習慣用右手抓食。

  五、 喜喪禮儀

  根據穆期林習俗,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必須由男方提出求婚,經女方正式同意後,便可舉行結婚儀式。他們從定婚到結婚要經十幾道程序。定親時,男方要用30只羊送給女方作爲聘禮,定親後到結婚的前一天,男女雙方不能見面,成婚一週後,新娘就回孃家,一旦知道懷孕了,則立即回丈夫家。

  “諾魯茲”即伊朗的春節,是一箇全國性的喜慶日子。它一般在伊朗曆元月1日到13日這段時間,這時的伊朗首都德黑蘭已是揚柳吐翠、桃樹泛紅。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忙着大掃除。除夕到來,閤家歡聚,各家各戶用乾草點起“祝火”,人們都從“祝火”上跳過去,意爲免災除病和乞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訪親友,互祝新年快樂。最後一天,則是全家人外出郊遊踏青,這時大小公園裏、綠野上,遊客如雲。

  六、 商務禮儀

  在伊朗,進行商業性會面,遞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實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禮而講究正式禮節。在商務會談時直截了當,往往效果不佳,他們不習慣於對事情立刻作出抉擇,往往要用很長時間琢磨對方話語間的意義。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在齋月訪問當地,商務活動最好選在10月至次年4月,不要以洋娃娃作爲禮物,否則會被誤認爲瞧不起他們信仰的宗教。

  七、 旅遊禮儀

  在公曆3月中旬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節。德里蘭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灣,那裏風光更是迷人,碧波萬頃,景色如畫。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較擁擠,如趕上穆斯林節日和星期五祈禱日,更是如此。即使這樣,也應給老人、婦女小孩讓座。當地不許婦女與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須帶上結婚證書。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帕。女性不能穿超短裙和其它奇裝異服。

  八、 主要禁忌

  伊朗人對嬰兒的眼睛特別敏感,最忌諱別人議論嬰兒的眼睛。他們忌諱左手遞交物品,稱左手爲骯髒、下賤的手。禁食豬肉,不食自死、病死或未經阿訇、毛拉唸經宰殺的牲口,也不喫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動物的肉,忌喫無鰭無鱗的魚。

伊朗有哪些習俗禮儀 篇2

  伊朗風俗習慣

  (一)衣着:女士(學前兒童除外)須戴頭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飛機期間)。穿長袖、寬鬆、不透明的上衣或風衣,官方場合須穿顏色較深的長風衣,不得顯露腿及腳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褲外出。

  (二)飲食:禁酒,忌食豬肉、狗肉。穆斯林齋月期間,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前至日落後)在公開場合喫東西、喝水或吸菸。

  (三)伊朗不允許賭博、賣淫,婦女不得從事唱歌、跳舞等職業。偷竊他人財物者將依照伊斯蘭法進行處罰。犯持槍搶劫將被處以死刑。商品買賣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詐行爲。

  (四)男士不可主動與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動與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動握手,男士亦應禮貌回應。

  (五)伊朗人不喜歡與外國人有身體上的密切接觸,勿與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時)。不得用手觸摸小孩子的頭部。稱好時不能豎大拇指。說話時用食指指向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爲。伊朗人討厭大聲喧譁。接受物品時應用右手,因左手被認爲是不乾淨的。伊朗人很講衛生,隨地吐痰、扔雜物更是少見,喫過大蒜或呼出的氣體有異味會引起反感,被認爲是缺乏修養的表現。

  (六)乘坐公交車輛須男女分開,女士乘坐公汽的後部,地鐵有女士專用車廂,男士不得入內,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車廂。乘出租車可混坐。

  民俗風情

  1.按照伊朗的禮俗,每年的4~9月間,天氣炎熱,穿襯衫,打領帶即可,其他時候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拜訪商界、企業界或政府部門須先訂約會,談公事要遵守時間。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稱他們的姓加上學術或職務頭銜。根據當地的商業習慣,進行商務活動時,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價格、條件,然後相互讓步達成協議。生意洽談,按伊朗人的習慣,往往相當費時。雖然起初所提示的價格很難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撓地進行交涉。有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即對方的意識觀念與我們的差異。注意不急躁、不慌張、不灰心。

  2.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蓋必須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當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攜帶酒精類的飲料。不食豬肉,烤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層人士喜歡上茶館,泡上一壺紅茶,擺上冰糖塊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渾子和葡萄乾等。在伊朗,茶館也是人們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場所。

  禮儀文化

  1. 伊朗是一箇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女子出門必須在頭上披上恰杜勒(一種黑色長袍)或風衣,連外國來訪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見面時不能握手。在伊朗想與對方見面必須事先約好,貿然到訪屬於不禮貌之舉。

  2.商務活動最好於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氣比較涼爽。6~8月,商人渡假者較多。機場檢查相當嚴格,出境時要留3個小時的餘裕纔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點波斯語。

  海關免稅香菸100支,或雪茄10支,或菸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幣不限,入境時先申報攜帶外幣數額,出境時可以攜出。因出境時會查驗,向銀行兌換時,一定要保留兌換證明。在伊朗,搭坐計程車要事先談妥車資,計程車付小費。飯店、旅店已附加10%服務費於賬單內。其他服務每次給10個Rials即可。當地水果名產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伊朗有哪些習俗禮儀 篇3

  蒙古共和國簡稱蒙古,位於亞洲中部,是一箇高原內陸國家。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人口191,47萬。官方語言爲蒙古語。首都烏蘭巴托(UlanBator)。貨幣是圖格里克Turgid。1921年7月11日宣告獨立。1949年10月16日與我國建交。……

  蒙古是一箇畜牧業爲主的國家。1985年後放寬對私有牲畜頭數的限制。1988年擁有各種牲畜2259萬頭,主要牲畜有羊、牛、馬、駱駝等。工業有畜產品加工和煤、銅、鉬、瑩石、鎢、金等採礦業。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護神。

  行人路過敖包時要下馬獻上錢財,供上酒肉,或剪下馬鬃、馬尾系其上面。傳統上蒙古人把鍋竈、火盆和篝火堆等當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過節、遷居或婚禮時,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長期遊牧生活的產物,在草原的特定環境中有着許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優點。馬奶酒又彌酸馬奶,是蒙古人最愛喝最尊崇的一種飲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歡自制馬奶酒。蒙古人大部有抽菸的習慣,對煙具也很講究。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歡借顏色來寄託自己的願望和感情,將不同的顏色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紅色象徵親熱、幸福和勝利。許多蒙古人窗歡穿紅色的蒙方袍,姑娘們愛用紅色緞帶系頭髮。黑色被視爲是不幸和災禍,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熱情好諮,有一套獨特的.待客禮儀,具體表現在迎客、問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辭時,主人往往舉家相送,並一再說“再見”、“歡迎再見”、“祝您一路平安”之類的送行話。

  在遊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時,首先,總要極有禮貌地相互問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問家人平安,最後才相互寒喧。這是因爲以牧業爲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於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傳統,即使對陌不相識的來客,也往往以禮相待。所以,人們說:“在蒙古,即使沒帶乾糧,也可旅行數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總要舉行那達慕盛會。

  蒙古人最忌諱的是將自家牲畜的乳汁賣掉,認爲這是一種標誌貧窮的恥辱。客人來訪時,忌諱將鞭子或棍杖隨身帶進主人的氈帳,否則便被認爲是對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將帽子朝着門口放,當主人用盛在銀碗裏的酸馬奶來招待客人時、客人必須一飲而盡,忌諱一口一口地細細品嚐。如果遇到貴賓臨門,他們則以全羊款待。他們有這樣的風俗,在以全羊招待貴賓時,應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喫,否則貴賓是不喫的。他們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喫的大塊燉牛羊肉,重約1公斤左右,他們不喝湯,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喫。餐桌上須放鹽。他們忌喫魚蝦、海味、肥豬肉,也不愛喫糖醋、過辣的或帶湯汁、油炸之類的菜餚以及蔬菜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