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辯詞大全(精選6篇)
辯論賽辯詞大全 篇1
千里相隔萬里,網情緊連;天涯牽手海角,網緣不斷。
衆所周知,親近是指感情上的親密而接近,從主觀方面來說,它是人們心裏的一種意願,從客觀方面來看,它的實現需要一種渠道來支持,而我們所謂的更親近則是指從無到有,從淺入深的情感轉變過程即一種情感狀態。當人們有了親近的主觀意願之後,爲了更親近狀態的實現,我們需要承載交流和溝通的工具。而網絡即由電子元件組成的通訊脈絡,它的出現即爲人們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新的渠道。而它本身所具有的各種特性,便更好的爲人們的親近提供了趨向性。因此在我們很好的借用了網絡這一新的交流溝通工具之後,它使人們更親近了。
在此,我方需強調的一點是,網絡的交流和溝通僅是一種新的交流方式,它絕無排他性,因此我方決不否認人與人進行面對面交流可拉進距離,使人們的關係更親近。
下面,我方將從以下兩個層面來論證我方立場:
第一,網絡是一種更便於人們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它在人們有了想要親近的意願以後,恰時的爲人們提供了便於實現意願的渠道,而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即資源共享性,信息高效性,空間距離縮小性,促使了人們更好的交流和溝通,使得人們之間的關係更親近了。醫學資源共享,拯救垂危生命;遠度重洋,遊子借網一解鄉愁;異國異鄉,友人相訴衷腸。面對網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帶給我們的種種便利,我們還能否認網絡使人親近了嗎?
第二,網絡的出現及使用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好的交流和溝通。從前,人們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們卻可以由網千里能相會;從前即使是小國寡民,人們也是老死不相往來,而今人們卻可以千里姻緣一網牽,網絡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通訊渠道,它促使了我們更好的交流和溝通。大洋彼岸的人們只需輕輕撥下號碼,便可以迅速地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電子郵件,網絡視頻,語音聊天等等網絡所特有的優越性,只要你恰當地使用,我們就能更迅速的傳遞,接收各種信息,拉進彼此交流的距離,使人們的關係更親近。
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網絡應時而生,它發揮着自己的功能,方便着人們的溝通和交流,從宏觀上講,讓我們居住的星球變成了“地球村”;從微觀上講,讓人與人之間有了更多的聯繫,更多的溝通,更多的交流。
辯論賽辯詞大全 篇2
辯 題:(正方)錢是萬惡之源
(反方)錢不是萬惡之源
正 方:武漢大學
反 方:馬來亞大學
主 席:蔡 縈
首先有請正方一辯蔣舸同學發言,時間是3分鐘,請。(掌聲)
蔣 舸: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各位觀衆,大家晚上好。《聖經》中“失樂園” 的故事和中國先賢孟子的教誨都說明了人之爲惡並非本性使然,而是外在的誘惑使人迷失了自己的良知。那麼,外在誘惑如此之多,爲什麼偏偏是錢成爲了萬惡之源呢?
第一,錢具有與任何商品進行等價交換的現實合法性。一方面,錢既是財富的象徵,又是一般等價物。它具有無限的效力,因此能煽起人的無窮貪慾。但是另一方面,每個人對於金錢的佔有又都是有限的,無限的慾望根本不可能得到滿足。正是金錢這種效用無限性和佔有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使它比其他任何物品都更能激起人心中的非分之想,從而使人迷失良知,墮人邪惡。
第二,錢不僅可以在商品領域呼風喚雨,而且可以使非商品也商品化。它不僅是物質財富的象徵,而且成爲了精神價值的籌碼。權力、地位可以用錢購買,貞潔、名譽可以公開出售,人性、尊嚴被待價而沽,甚至天理、良心也染上了銅臭之氣。莎士比亞早就揭露道:金錢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正因爲金錢具有如此混淆是非,顛倒乾坤的無邊法力,它才成爲了滋生種類繁複,數量極多的罪惡肆意蔓延的深刻根源。
第三,人對錢的崇拜還異化了人與錢之間的關係。錢本應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工具,但在現實中,卻被人們當作了頂禮膜拜的上帝。因爲錢,人們迷失於這光怪陸離的物慾世界;因爲錢,人們喪失了內在良知卻還渾然不覺;還是因爲錢,人生價值和人性尊嚴都被當作了犧牲品(時間警示)供奉到了拜金主義的祭壇之上。(人創造了金錢,卻又對自己的創造物頂禮膜拜。當錢從手段上上升爲目的的時候,人卻從主人淪落爲了奴隸。誠然,是有人能在金錢面前保持清醒,但是這是因爲他們主觀上有道德良知的呼喚,客觀上又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正如我們不能因爲有人對病毒免疫,就否認病毒是病的根源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爲有人能在燈紅酒綠面前潔身自好,就否認錢是萬惡之源。)錢作爲工具,的確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問題就在於現實中,它已經被人們當作了目的本身在看待。但是,當崇尚自由的人類精神已經被縛上了黃金鎖鏈的時候,他還能自由飛翔嗎?謝謝。(掌聲)
下來我們來聽聽反方一辯陳勳亮同學是如何破題立論的,時間是3分鐘,請。(掌聲)
陳勳亮:謝謝主席。大家晚上好。對方辯友剛纔告訴我們,錢之所以是萬惡之源,因爲她把錢等同於目的了。那我想請問二辯一箇問題,我今天奉公守法地去追求錢,錢也可是我目的了,請問錢成爲萬惡之源嗎?第二,對方辯友告訴我,錢有時不是萬惡之源,是因爲有法律的制約。我想請問各位,法律是制約錢不賺,還是制約我們行爲的準則呢?如果是制約行爲的準則,那錢還是萬惡之源嗎?
接下來,且讓我開宗明義,解釋一下辯題的幾個重要定義吧。錢其實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它是一箇不具主動性的交易媒介。而惡則是一箇價值上的破壞,行動上的破壞。而我們所謂的源,就是事情的起源和根本。(《辭海》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所謂的萬惡之源就是一切惡的根源。而我們今天不想在辯論場上爲了定義做這無謂和無休的爭執,所以必須回溯原點。而我們知道,“錢是萬惡之源”其實源自於英文的一箇俗語,請恕我用英語來說: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這其實是源自於《提摩太》第六章第十節。他告訴我們,其實錢是一切全部惡之源。)所以對方辯友要告訴我們錢是萬惡之源,就得告訴我們,其實一切惡的根源是由錢導致出來的。我方認爲,不是。因爲錢根本就無法達至是萬惡之源的兩個特性:第一,它無法告訴我,錢如何全面性地涵蓋一切惡源。第二,錢不能夠具有源的根本性。如果對方辯友說,錢是根本的話,錢是萬惡之源的話,那就請你解答我方以下的四大疑問。
第一,世間上的惡可是成千上萬,難道用單一的錢就可以解釋所有的惡嗎?強盜殺人放火也許是爲了錢,但難道今天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甚至是種族大屠殺都是爲了錢嗎?
第二,今天錢的起源其實是錯綜(時間警示)複雜的,我們無法將它歸類成一箇共同的源頭。我們知道獨裁者排除異己,可能是爲了錢,但難道他就不可以爲權勢、地位,或是愚昧嗎?可見如果以錢作爲萬惡之源,是有點以偏概全之嫌。
第三,今天薩特這位哲學家就告訴了我們,人具有自由意志,人是有選擇的權利,因此人必須爲自己的行爲而做出一切的責任,我們不應該把一切的惡的罪行都怪罪於錢上。同樣是錢,但是爲什麼君子求財卻是取之有道,小人求財卻是偏偏喜歡偷盜呢?可見,關鍵根本就不在於錢吧。
第四,今天如果錢是萬惡之源,爲什麼有人會用萬惡之源來行善呢?陳六水先生創辦了南大,而我們看各地的華人也在華東的大水災時候慷慨解囊。如果錢是萬惡之源的話,那麼到底這個惡源(時間到)如何結出善行呢?謝謝各位。(掌聲)
現在我們請正方的二辯袁丁同學進一步闡述正方的觀點,時間是3分鐘,請。(掌聲)
袁 丁:謝謝主席。大家好。對方同學有四大問題,可惜一箇前提錯了。他們告訴我說,《辭海》中,“萬”是一切。可是我方也查過《辭海》,無論是《辭海》、《辭源》,還是《說文解字》,“萬” 從來就沒有一切的意思。對方同學用的是不是盜版呢?不過盜版也是錢造的惡呀!(笑聲、掌聲)對方同學,我們再舉一箇例子,我們說一箇人經歷了千辛萬苦,是不是說他要經歷一切的苦呢?那這個人肯定不是男人,因爲男人再苦也沒有受過女人生孩子的苦;不過他也肯定不是女人,因爲女人再苦,也沒有受過男人怕老婆的苦。萬是一切嗎?(掌聲)[分頁標記]
其實,錢是萬惡之源,就是說錢能夠產生數量極多,而且品種繁複的惡行。這一點,歷史早有明證。
想當年,羅馬帝國雄踞一方,征服給帝國帶來了榮耀,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但是很快,原本純樸的羅馬人就拜倒在金錢的腳下,沉迷於聲色犬馬的放蕩之中,而帝國終於也在這種腐朽和墮落中分崩離析。(中世紀時,天主教徒也曾一度以潔身自好而驕傲,但是金錢的魔力終於還是突破了道德信仰駐紮的地方。爲了錢,教皇約翰22世居然公然爲世上的罪行標上了價碼。你犯了偷盜的罪嗎?沒關係,只要三個金幣就可以不受懲罰。你犯了姦淫的罪嗎?不要怕,五個金幣就可以高枕無憂。即便你犯了殺人的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七八個金幣就可以保證你的靈魂照樣上天堂。)《聖經》裏說,讓有錢的人入上帝的國比讓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然而在利慾薰心的人看來,卻是天堂大門朝南開,有德沒錢,您就別進來。(掌聲)
到了近代,社會進步的陽光普照大地,然而金錢罪惡的陰影卻依然揮之不去。因爲錢,熱愛自由的美國人卻遲遲不肯把自由給與黑人奴隸;因爲錢,標榜平等的荷蘭人卻要強迫東方國家和他簽定不平等的條約;還是因爲錢,高唱博愛的法國人卻偏偏忘了把愛給與終日勞作,卻依然食不果腹的數萬童工。
事實(時間警示)勝於雄辯。一部西方文明發展史就這樣清清楚楚地向我們表明瞭金錢化神奇爲腐朽的巨大魔力。
無獨有偶,在東方,無論是古巴比倫王國,還是阿巴斯王朝,不都是由富甲一方走向了荒淫頹敗嗎?而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一箇滿腹道德文章的讀書人,其最高理想卻也不外乎“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已經是赤裸裸地把人生看作一場金錢的交易了。因而纔會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民謠。當金錢的魔力使人把羞恥之心和報國之志都拋諸腦後的時候,我們還能說錢不是萬惡之源嗎?(我們已經不用再費解,爲什麼一箇文明古國卻會數千年都深受腐敗之害。)
古人云:“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面對着東西方的歷史,我們不禁要問:金錢,究竟有多少罪惡由你而生,究竟有多少盛世由你而亡?謝謝大家。(掌聲)
下來我們來看看反方的二辯陳錦添同學是如何反駁正方觀點的,時間是3分鐘,請。(掌聲)
陳錦添:謝謝主席。大家好。一粒蘋果,你不管再怎麼切它終將也只能是一粒蘋果。今天對方似乎爲我們舉了很多種的“惡”,但其實就只有一種,那就是貪錢。而世間的萬惡真的就只有貪錢一種嗎?而今天對方說,今天“萬”不叫作“全”。那我想問對方辯友,今天我說“你萬萬不可同意我的立場”,是不是說,你大部分時候不同意,偶爾可以同意一下呢?(掌聲)而今天對方主辯的邏輯很有趣。他今天告訴我們,因爲對金錢的追求是無限的,而對財富的佔有卻是有限的,所以金錢就是萬惡之源了。那既然我說,我對道德的追求也是無限的,可是我所擁有的道德也是有限的,所以道德也是萬惡之源嗎?(掌聲)照這樣的邏輯,今天健康也是萬惡之源,今天,愛情也是萬惡之源了。(笑聲、掌聲)
OK,繼續闡述我方立場。我方認爲錢不是萬惡之源。爲什麼呢?因爲錢無法全面性地涵蓋世間所有的惡。(根據人類學的研究,我們知道惡的形態主要分爲四大類,而其中有三大類就跟錢完全沒有關係,另外一類,對方已經幫我說了。我們說,信念極端之惡。1995年的時候,在東京的地鐵站發生了毒氣的事件,結果造成了12人的死亡,5500人進入醫院治療。而我們更看到,十字軍東征的時候,不只是成年人受傷害,而很多無辜,手無寸鐵的婦人和小孩躲在教堂裏面,結果也被活活地燒死。我們看到這種死傷流血最多,死的人也最多的案例,難道不在對方所謂的萬惡裏面嗎?如果在萬惡裏面的話,那跟錢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請對方二辯待會兒稍微浪費一點時間爲我解釋一下。
我們看到情慾的過分宣泄。)在美國有這樣的一箇案例,有一箇婦女趁她丈夫熟睡的時候,竟然用西餐刀狠狠地把她丈夫的子孫根給切下來了。我們說這種慘案的發生,到底是因爲(時間警示)家用給的少,還是因爲仇恨呢?而我們更看到,大馬有一箇癡心漢,因爲他的女友另結新歡,結果,他就把他的女友分屍13段。這個惡的導因到底是因爲他內心的仇恨——他內心本來這種憎恨,還是因爲他的女友沒有給他分手費呢?(笑聲、掌聲)
我們更看到,第三,價值的非理性違反。我們知道,今天不忠、不孝、不仁等等,都是惡。可是我們看到,吳三桂讓清兵入關,他爲了是陳圓圓,而不是美元。(笑聲)而今天我們更看到,今天如果你走在路上,你看到一隻狗,你踢它一腳,你看到一隻貓,你踩它一下,到底這是因爲你有暴力傾向,還是因爲那隻貓和那隻狗欠你錢呢?(笑聲、掌聲)
所以我們知道,今天綜上所述,世間的很多惡決定都不在於錢,錢不能引導惡的出現。錢到底能是萬惡之源嗎?如果真的是萬惡之源的話,請對方解釋種種以上的惡到底跟錢有什麼直接的關係。謝謝。(掌聲)
下來我們請正方三辯餘磊同學對正方的觀點做進一步地補充,時間是3分鐘,請。(掌聲)
餘 磊:謝謝主席。評委,各位好。對方同學的問題我會一一解答,請不要着急。首先,對方二辯告訴大家,“萬萬不可”表明的是一切的意思。您搞錯了。“萬萬不可”的“萬” 字是一箇副詞,我們今天說的“萬惡之源”的“萬” 字是一箇形容詞。您把副詞和形容詞來做類比,是不是叫作“把馬嘴安到牛頭上”呢?(掌聲)對方同學今天要我方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邪教,問題在哪裏。可是您知不知道,您舉的那個麻原彰晃的例子,麻原彰晃的一根頭髮賣給他的教徒要賣30000日元,一杯洗澡水要賣50000日元,他嘴上不說,心裏想的還是錢哪!(掌聲)其次,對方同學談到了家庭暴力。讓我們想一下,家庭暴力大多數是男人打女人。男人打女人時候說什麼?“我辛辛苦苦賺錢養家,你還不好好伺候我!”還是錢哪!(掌聲)第三點,對方同學還談到了仇恨。讓我們想一下,仇恨是什麼?中國人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可是現在有的人沒有錢可以賣老婆,有了錢可以出賣自己的父親,還不是仇恨嗎?最大仇恨都是由錢而引起,對方同學還能否認錢是萬惡之源嗎?(掌聲)第四點,對方同學還提到了吳三桂,他說吳三桂是爲了陳圓圓。這樣的藉口對方同學能相信嗎?如果吳三桂真的是爲了陳圓圓,他清兵入關之後已經作了雲南王,陳圓圓也已經到手了。
辯論賽辯詞大全 篇3
正方:(一辯)立論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討論一箇與我們大家密切相關的話題:先安全還是先生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箇前提,無論論辯雙方怎樣辯論,有一箇共同的目標是安全生產。何爲安全生產,安全生產是指企業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人身安全、設備和產品安全,以及交通運輸安全等。它既包括對勞動者的保護,也包括對生產、財物、環境的保護,使生產活動正常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箇微妙的區別是誰先誰後,我方認爲:必須先安全後生產。
第一、“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綜合治理” 是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安全生產法”的規定。今年六月份是第六個“安全月”,其主題是“關愛生命,安全發展”,
第二、安全生產含義,安全生產是指在勞動過程中,要努力改善勞動條件,克服不安全因素,防止傷亡事故的發生,使勞動生產在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和國家財產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第三,從安全的意義上講:“安全爲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這句話我們講了多少年!這是因爲“安全並非是兩個漢字的簡單組合,而是因爲安全聯繫着千家萬戶,有了安全,纔有家庭和諧,有了安全,纔有社會穩定,纔有安居樂業,纔有幸福和歡樂。沒有了安全,一切都是零。
第四,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安全與生產是統一的,安全生產宗旨是安全促進生產,生產必須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勞動條件,可以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減少職工傷亡,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損失;減少財產損失,可以增加企業效益,無疑會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生產必須安全,則是因爲安全是生產的前提條件,沒有安全就無法生產。
綜上所述,無論是法律保護,還是安全意義,還是安全與生產兩者的關係,所有的一切都揭示這樣一箇鮮明的主題,生產必須安全,沒有安全就無法正常生產。這就是我方的觀點,先安全後生產。
反方(一辯):立論
安全與生產是企業生產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安全與生產誰輕誰重?人的生命永遠高於一切,安全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生產我們就可以說不重要嗎?不,沒有生產,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證,更不要談安全。所以,我方的觀點是:先生產後安全。
首先,生產是安全的保證,生產是安全的前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有了生產才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了生產,才能談安全,否則,安全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美國一箇著名的學者曾說過“人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說人類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在求得生理需要,也就是滿足喫喝拉撒睡解決生存的基礎上,接下來的纔是謀求安全的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其他需要。
無論從生產發展方面,還是人這個主體自身生存需要來說,都揭示這樣一箇觀點,就是生產是安全的保證,生產是安全的前提,沒有生產,安全成了空中樓閣,沒有實際意義,所以要先生產後安全。
正方(二辯):提問
請問對方辯友什麼是安全?安全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安全生產?安全生產的意義是什麼?
安全,顧名思義“無危則安,無缺則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險,這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傳統認識。
安全的意義就在於在生產過程中免遭不可承受的危險、傷害。
安全生產是一種生產經營單位的行爲,是指在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爲避免發生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而採取相應的事故預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證我們人身安全,保證生產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相關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把安全生產定義爲"是旨在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的一項方針,企業管理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
安全生產意義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對於鞏固社會的安定,爲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穩定政治環境具有現實的意義;對於保護勞動生產力,均衡發展各部門、各行業的經濟勞動力資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於增加社會財富、減少經濟損失具有實在的經濟意義;對於生產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質量,有直接影響。
正方(二辯)提問:
1、 三聚氰胺嬰幼兒奶粉事件說明什麼?
辯論點:不安全對人的傷害,經濟的損失。
2、 規程是怎麼來的?
辯論點:規程用血寫成的,是一箇個血的案例告誡我們,必須遵守規程,必須做到安全生產。
3、 安全是什麼?
辯論點: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安全是政治。
4、 安全與隱患的關係?
辯論點:消除隱患,安全生產。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隱患保障安全。
5、 “冰山理論”是這樣的:露在水面之上的,被大家看到的,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掩藏在水面之下的,暫時沒有顯露出來的是大多數。“冰山理論”應用在安全生產上,有這樣一組數字,1:29:300,說明每一起事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聯繫。雖然在生產過程中一時僥倖,暫時躲過了災難,如此下去,總有一天災難會降臨。告誡冒險作業的職工,一定要先安全後生產,不安全不生產。
6、 如何做到不安全不生產?
7、 一箇騎摩托車的人,攜帶了三四個液化氣瓶;一箇不遵守交通規則搶道、變道的人;酒後駕駛;酒後上崗;凡此種種行爲,都是明知故犯,類似於違章指揮。所以,不光要先安全後生產,還要對不安全行爲的人做出處罰,纔能有效保證安全生產。
8、 安全生產系萬家,過去,煤礦安全事故頻發,許多人寧可沒工作,也不願意去下井,如今,“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煤礦可以做到不死人”安全理念指導下,工資高,又安全,選擇下井的職工多了。有了安全保障,纔有人員保證,也纔有生產保證。過去,哪有今天這樣的產量……,哪有今天這樣的產值。職工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反方(二辯)提問:
對方辯友一直把話題引到理論上,我們還是來點實際的吧,請問對方辯友:
1、二車間精煤大堆煤堆高,隨時存在滑坡危險。這時候,如果你是廠領導,你會命令停產嗎?如果不停產,是不是冒險作業呢?寧肯冒險也要作業,正好說明我方觀點,必須要先生產,滿足生存需要。也就是先生產後安全。
2、二車間作爲洗煤生產車間,肩負着全廠大部分生產任務。如果你是車間領導或者班組長,生產中出現設備故障存在跑冒滴漏現象,又無法儘快修好,這時候,請問你是停產檢修,還是讓設備帶病作業?如果選擇停產檢修,可能配件不到位,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總之一時半晌修不好,可是,讓設備轉起來,除了有點跑冒滴漏,還是能夠完成本班的洗煤生產任務,只要完成了任務,對上級好交待,對下級也好交待。整個一箇皆大歡喜。
3、在我們生產過程中,尤其是夜班,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灰分超了,水分超了,超就超了吧,既可以增加產量,還可以提高回收率。只要上級不追究,你好我好大家好。
以上這些現象既然都存在,就說明一箇事實:生產任務是重頭戲。只有先生產起來再說其他的。而且這些現象的存在,也說明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爲什麼又能存在呢?所以說是先生產後安全。
正方:不出安全問題,什麼都好,一旦出了安全問題,什麼都玩完。上述例子說明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安全管理存在不足與漏洞。並不能說明實質。相反,我們在安全生產管理上,難就難在,每個人不能把自己份內的工作按照質量標準化或者精細化標準做到位。每個人都認爲差不多就行了,不必要追求那麼完美,機器能轉就行,下一個班怎麼樣,能不能轉,出多大故障是下個班的事情。殊不知,每個人工作差一點,十個人就差的不是一點了。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假如每個人都只用了九成力氣,十個人呢?還是九成嗎?不,只有七成。這說明,不光要講安全第一,還要把安全管理落實到位,把精細化標準落實到位,把本質安全管理體系落實到位,否則收效很低,管理就更難了。
反方:提問“不生產去哪講安全?”
辯論點:如果不開工,不生產,就不會有事故發生,說明先要生產後要安全。
反方:提問“上下班路上遇到的車禍說明什麼?走在路上、坐在家裏、睡在牀上,都有可能發生不測,說明事故無處不在,光講安全,什麼也別幹了。”
反方:提問“國家明令禁止小煤礦(小煤窯)亂採濫挖,因爲對大礦造成潛在的危害,存在極大的不安全因素,但是,卻禁止不了,說明什麼?”
禁止不了,說明利益的驅動下,人們先生產後安全。
納稅大戶,即使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不光不能罰,還要獎勵,說明鼓勵先生產後安全。
正方辯詞:生產過程中,所有對人的傷害,產品的質量欠缺,設備的不完好,環境的不和諧,都說明一點,人的因素造成的。任何事故都是人爲的。每一道工序對下一道工序是否產生危害,沒有人多加考慮,每個人都是考慮自己負責的那部分,認爲差不多就行了,這樣的思維決定了大多數人的行爲是,少幹活,多拿錢。
正方(三辯):總結
剛纔我方的一辯二辯選手都已經說過了,先安全後生產的觀點,我現在重申和歸納如下:
安全是前提。安全生產是指在勞動過程中,通過改善勞動條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還要保護國家財產和環境安全。只有人機環管都安全了,才能提供條件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
安全是保證。所有的事故最後都分析出一箇共同的原因和結論是:人爲。“泰坦尼克號“的沉沒;火車出軌;飛機墜落;公交車着火;煤礦每年發生的特大災害事故等等等等,說明冒險作業;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僥倖心理隨處可見,說明安全雖然重要,做起來卻很難。但是,難也得保證先安全後生產。
安全是效益。安全是經濟效益,只是這種效益具有間接性、滯後性、長效性、多效性、潛在性、複雜性等較爲隱蔽的特性。如某企業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都要造成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如果能夠避免這些損失,安全帶來的潛在的效益就顯露出來了。
安全是政治。安全事關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綜合治理",是黨的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決遏制煤礦等重特大事故多發、加強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關愛生命、安全發展”這一“安全月”主題深刻地揭示了黨和國家對企業發展的要求是安全,對生命的關注和敬畏。神華集團關於創建“五型企業”發展規劃,本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安全管理的一票否決,從政治的高度說明安全第一。
安全是生命。當我們把人的生命化作“一”,把事業、家庭、一切美好的事物化作一後面的“零”。倘若人的生命沒有了,那後面的再多的“零”又有什麼意義呢?
總之一句話,“安全爲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今天辯論的題目是誰先誰後,誰更重要的問題,其實,在生產實際中, 安全生產是安全與生產的統一,安全與生產是相輔相成關係,兩者缺一不可,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堅持“安全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產量,做到同步發展纔是我們大家的心願,才能夠實現和諧發展。
反方(三辯)總結:
圍繞着安全與生產誰輕誰重?我方一辯二辯選手已經做了大量的說明。我謹作如下總結:
一、生存比安全更重要。人的生命永遠高於一切,安全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生產更重要,沒有生產,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證,更不要談安全。
一箇獵人和一隻飢餓的狼對峙在一棵樹上,獵人的一條腿被狼緊緊咬住不肯鬆開,樹下是不見底的深淵,爲了生存,獵人作出了一箇驚人的舉動,他舉刀砍向那條被狼咬住的腿,狼和那條腿落入深淵,受傷的獵人最終從樹上爬下,保住了一條命。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獵人和狼都是爲了生存,才置生命安全與不顧,相互拼命,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獵人靠着過人的膽識贏得了勝利。
還有個成語,“飲鴆止渴”,明知道毒酒能置人於死地,但是在渴死與毒死之間,還是有人選擇了止渴。生存的本能讓人忘記了所有的危險,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要抓住不放,指望稻草救命本不可取,但是,在生與死之間,有一線生機都不會放棄。這一切都說明,生存比安全更重要。在生存和安全的選擇上,大多數人會選擇生存。所以生產首先是能保障生存的前提,而安全是有了生存前提自然就會提高保障。
二、生產是安全的保證,生產是安全的前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有了生產才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了生產,才能談安全,否則,安全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三、需要理論。美國一箇著名的學者曾說過“人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說人類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在求得生理需要,也就是滿足喫喝拉撒睡解決生存的基礎上,接下來的纔是謀求安全的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其他需要。
四、不生產什麼都安全,生產不等於不安全。
追求效益和任務的時候,一點小問題,不影響生產,不要小題大做;先生產還是先安全,要靈活對待;不要拿個雞毛當令箭,不出事就行了,幹嘛那麼當真;……持這種觀點的人在生產過程中,不乏其人,而且,生產了也沒有出現不安全,生產不等於不安全。在實際工作中,先生產後安全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方式。有其存在基礎。
綜上所述,生產是獲取財富的起碼手段,是生存的必然途徑。沒有生產的安全,我們縱然可以高枕無憂,但同時我們也高枕無食、高枕無衣。生存都談不上,只有安全地等死。所以,必須先生產,獲取物質保障,纔有可能談安全、和諧及其他。
辯論賽辯詞大全 篇4
現在社會女人比男人更需要關懷,其理由有2:
1.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現實生活中,男女依然存在着不平等. 譬如,在就業,受教育等方面,女性往往受到歧視. 數據顯示,全球近9億文盲中60%爲女性,71.8%的女性在就業時因爲性別受到過歧視,美國國會中的女性議員只佔總數的15%,現在好多女性走出家門,步入社會,承擔了和男性同樣的責任,但在家庭中,依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這也體現了男女的不平等
2. 由於生理上的差異,女性在體能上相對於男人處於弱勢,導致女性的生命權和人權容易受到侵犯. 譬如,在家庭暴力中,受傷害的90%是女性,在性暴力犯罪中, 受傷害的96%是女性.
現代社會把家庭的義務和事業的責任都壓向女人柔弱的雙肩,女人既要上得廳堂,又要下得廚房,可是仍然得不到起碼的重視和愛護。男人爲了事業而犧牲家庭,那叫忠孝不能兩全,舍小家而爲大家;女人爲了事業而捨棄家庭,就是不守婦道,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男人偶爾燒個小菜,就是新好男人;女人照顧一家老小,那叫本分。男人在家是說一不二,在外有錦繡前程;女人操勞事業就是母夜叉女強人,管教老公就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面對着男人的冷漠與誤解,女人卻依然癡心不改。爲了男人的審美,女人不惜往臉上塗抹大量化學物品,往身上東來一刀,西來一刀。真是養了男人的眼,傷了女人的心—–
辯論賽辯詞大全 篇5
1、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這實際上是孔子“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爲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之後發的感慨之語,絲毫沒有貶低女子的意思。
2、女人在痛苦的時候會有很多發泄途徑,比如哭鬧,購物,喫東西,找朋友吐苦水等。但男人被大男子主義的思想貫穿,即使在懦弱的男人,都不喜歡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因此很多東西都會在心裏壓着而無法發泄。
3、中國女性的自殺率全球排名第二,男性的自殺率排名第4 8位。調查表明,自殺實施率爲男∶女=1∶3,自殺成功率男∶女=3∶1。中國女性的自殺率全球排名第二,男性的自殺率排名第48位。
4、男人們雖然體魄強壯,但總體來說,經受情感折磨和經受孤獨的忍耐力遠低於女人。這也是爲什麼苦守着等待自己女人的男人很少,爲什麼離異的男人不僅再婚的次數多,也是他們容易自暴自棄的原因。
5、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15日在此間宣佈啓動一項“關愛女孩行動”,旨在通過倡導男女平等思想,扭轉中國、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存在的新生兒男女性別比失衡問題。中國不少經濟落後地區和農村存在着較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人們通過超聲波等現代技術人爲地選擇出生嬰兒的性別,導致女嬰出生數減少。
6、百分之四十五點六的受調查女性用“幸福”來評價自己的婚姻;約百分之二十的女性認爲自己與丈夫“相敬如賓”;百分之三十二的女性對婚姻感受“平淡”;以“冷漠”和“痛苦”來形容自己婚姻的不到百分之二。
調查採用五級量表的方法對感到“很幸福”、“比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很不幸福”進行賦值,結果發現,被調查者對生活的總體幸福感是三點八七分。“婚姻感受”是影響被調查者總體生活質量感受最爲重要的指標。在被調查者中,幸福感最高的是第一次結婚的已婚女性,爲三點九二分,而喪偶女性的幸福感最低,只有三分。
7、中國家庭暴力發生率爲29.7%—35.7%,其中90%受害人是女性——爲什麼會產生家庭暴力?是因爲男性積壓在心底的種種情緒一直得不到發泄,他們疲累卻無法休息,他們壓抑卻無法排解,他們悲傷他們痛苦種種情緒的積壓最終只能是他們歇斯底里!假如這個社會把更多的關懷給男性,讓他們得到與女性同樣的溫暖與呵護,這種家庭暴力事件還會發生嗎?
雖然引發家庭暴力的表面原因,可能是嫉妒、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我中心等等,但是,在這一切的背後,強烈的控制慾望,是唯一的、也是引發這些行爲共同的動機。
8、婦女節前,各大媒體,紛傳“我國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調,2020年將有3000萬光棍漢”的醒目新聞,根據專家在“兩個會議”的統計和分析,80年代的性別比是100:108.5(即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會有108.5個男孩出生),而到2019年則提升到100:116.9,而這失調,是人爲選擇的結果。它將阻礙人口的和諧、持續和健康發展,並將大大引發買賣婚姻、拐騙婦女、賣淫漂娼等違法犯罪行爲以及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某知名網站)。
在歡度婦女節的時候,說這樣的性別比,實在是個沉重的話題。從“五四”就開始的婦女解放,進行了將近一箇世紀;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婦女地位有了無可爭議的顯著提高;城裏人已在爭說“養兒不如養女好”了,在一些農村,女嬰卻還是不太受歡迎的人,傳宗接代的觀念大有市場。因此,問題發生在男女性別上,癥結卻出在城鄉差異上。
9、男女平等的宣傳,農村不遜色於城市,但土疙瘩裏刨生計的活法,除了把養老之計寄託在生兒身上,農民別無選擇。要是不能有效改變農村保障體系,到時候,貧困無助的孤老問題,並不比擇偶無着的光棍問題,來得輕鬆。只有讓農民有效增收,讓社會保障把農民也有效地保障起來;農民需要子女不再是憑藉體力的撫養,而是來自情感的撫慰;“生男生女都一樣”,不再是一句空話了,性別失調的問題纔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即便是有幸接受了教育的農村女童,在就業領域,還可能和城市女性一樣,要遭遇性別歧視。雖然《勞動法》有明文規定,但用人單位卻經常隨心所欲地對女性亮出紅牌。就業競爭越是劇烈,女性的劣勢越是凸顯。女大學生畢業都要靠寫真照、甚至靠女扮男妝去應聘的時候,要讓農民接受“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現實,未免太難。根治性別比失調,要有一箇性別歧視的綜合整治。
辯論賽辯詞大全 篇6
10、爲什麼經濟發展、婦女卻身處困境?女性主義政丯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對此進行了專門性探討,並以新的詮釋框架超越了原有理論,主要爲三方面:
第一,審視父權制與資本主義的結合,指出使婦女處於低等位置是資本主義的本質需要。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海迪·哈特曼認爲,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是既有區別又互爲條件的系統。父權制雖在資本主義之前就早已存在,但作爲一種生產關係的功能,卻在隨着經濟的變化而變化。西歐資本主義曾在15-18世紀促使更多女性投身社會,減少了對男性的依附。但是,資本主義從其開始就是建立在男人主要、女人次要的等級結構之上的,不僅沒有脫離父權制,反而與之結合得更緊了。大量失業、半失業狀態的女工,不僅使資本隨時調用大批廉價勞力,也有效地制約了男工工資的增長。在歐美市場經濟發展中,男工從開始就對僱傭女工抱着敵意,誤認爲女工是實現自己利益的阻礙,更有甚者把女工當作“破壞”罷丯工運動的“工賊”,並常常出現阻止女工從事技術工作的現象。另一名女性主義理論家艾里斯·揚指出,父權制在市場經濟中紮根繁衍,實現了從封建父權制向資本主義父權制的轉化,爲資本獲取高利潤服務;同時,父權制也在市場體制中得到強化。婦女被確定爲“次要”勞動力,這是市場制度本質所要求的。資本主義曾利用種族來達到這種等級劃分,但隨着種族歧視的清除,性別之差成爲持久保持等級劃分的根基。這就是資本主義必定要與父權制結合、並相互維護的原因。對此,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同時,必須指出父權制在現代市場體制中的轉變,否則就不能從根本上揭示市場經濟對婦女的壓迫。
第二,剖析女性處於不利位置的原因,指出市場本身絕不會自動改變女性“次要”勞動者的地位。海迪·哈特曼認爲,性別分工的實質上是一種等級劃分,是社會等級結構的基礎,結果是男性居於等級上端並獲利更多。這點在市場體制中沒有絲毫改變。早期的工廠主發現女工易於管理、易於接受低技術、低報酬的工作。而男人作爲傳統上的家庭贍養者,往往期望得到較高的收入,也更重視掌握技藝、成爲工匠師傅,還通過行會組織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多數行業中,男人是核心,女人只是輔助工。由於男性在各方面都居於支配地位,因而比女性有更多組織和控制方面的經驗,與社會體制及運作之間的配合也更爲熟練。歐洲女帽製造行業有過不少女性高手,卻未出現強大的女帽行會。男工工會則常常拒絕向女性傳授技能,這在美國早期的印刷業中尤爲突出。女性因缺乏技術訓練,不得不從事低技術、低報酬的職業,走不出分工結構的底層,與男性的收入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對七個歐洲市場體制國家婦女就業的研究發現,女性在2019年正規就業的比例、男女收入的差距等與3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明顯的提升。據此,研究者認爲,不論市場經濟怎樣發展,都不會自動改變婦女作爲“次要”勞動者的地位。這是市場需要的,但絕不是公平的。英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思想家朱麗葉·米切爾指出:“歧視存在的基礎是教育,而不是經濟。”同工同酬首先要求的是同等教育。如果女性能在這方面得到提升,她們的不利位置就可能改變,而這一切必須訴諸社會公正,並有制度的保障。
第三,廣泛地探究婦女受壓迫的機制,從生產、生育、性和兒童的社會化四個方面,揭示這一機制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朱麗葉·米切爾指出,即使在發達工業社會婦女勞動亦處於整體經濟的邊緣,其境地可與受壓迫的少數民族相提並論。壓迫婦女不僅來自經濟體制,也是更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非洲的一些地區,男人習慣於遊手好閒,婦女則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和家務勞動,貧困加劇,生存異常艱難。這說明,並非是體力上的弱勢使婦女被排除在邊緣,而是歷史與文化傳統造成了女性的劣勢,淪爲社會、家庭、男人的奴隸——她們生來必須勞動,但勞動價值卻不被肯定,以致她們辛勤的工作不能創造自我解放的前提,反而成爲奴役的枷鎖。生育是由女性承擔的“人類自身的生產”,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但即便在當代,這一意義重大的生產主要還是由婦女承擔的“無報酬勞動”。因生育、哺育孩子(即兒童的社會化)要花相當多時間,也成爲她們找不到好工作、失去工作的原因。朱麗葉·米切爾認爲,這一問題若不解決,“婦女註定要成爲社會剝削的對象。”這位英國思想家還援引恩格斯的觀點來論述不平等性關係對女性的壓迫。恩格斯認爲歷史上的單婚制遠未達到最高的和諧,相反“它表現爲一種性別對另一種性別的征服。”歐洲曾多次發生的教派制度化,強調的都是婦女都要恪守婦道。即使禁慾主義盛行之際,仍有不少一夫多妻現象,而貴族和統治者實際上一直是一夫多妻的。男性擁有這樣的性自丯由,性於是成爲損害婦女的“一種剝削形式”。所以,只有同時在生產、生育、性、兒童社會化四方面都得到改變,壓迫婦女的機制才能真正清除。
綜上所述,女性主義研究在探討女性受壓迫原因的過程中,不僅沿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資本主義進行深入批判,而且產生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理論創新,對於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研究都有推進作用,對於正在走向市場化的中國,也具有理論和實際的意義。
女性特殊的生理現象也決定了女性的耐受力高,生存能力強。比如,女性一月一次的月經練就了女性的耐受能力,尤其是在災難中的生存能力。在不喫不喝和失血同樣多的條件下,男性可能先於女性死亡幾天甚至更早,而女性更容易堅持到營救人員的到來,從而成功地從災難中生存下來。
11、女性的壓力與男性相比之下大的多,女性的壓力不僅來自於事業上的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同時還要承擔家中的家務,孩子的學習,一家的飲食問題.而男性的承受力要高於女性,且要承擔的壓力要小於女性。
另一方面,通過調查顯示,女性的感覺神經要多於男性,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
再一方面,女性不僅要幫助丈夫搞好單位關係,還要搞好婆媳之間超複雜關係,因而女性明顯感到疲憊。
所以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
12、許多調查反映出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一旦把人生價值的追求轉移至家庭之後,常因爲無法獲得肯定和心靈滿足而導致憂鬱,壓抑等心理狀況,更多的是以離婚收場。
如果,女人選擇不要生養孩子,是否在職場就無所謂的競爭劣勢了?我想,這也不一定。因爲,女性在職場上所面對的問題是很複雜的。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女性必須在家中負擔更多家務)未曾生育的女性在某程度上的確可以更加專注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