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辯詞(通用6篇)
辯論賽辯詞 篇1
謝謝主席,大家好! 現在我要再次重申我方的觀點,女人更需要關懷!(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箇女人.成功的男人得到了鮮花和掌聲,他背後的女人得到了什麼?他的付出有誰知道他的痛苦誰來理解?默默無聞的他更需要關懷!)
從前的女性,在男女不平等的條件下,處於弱勢羣體的她們比男人更需要關懷,而在大力提升婦女地位的今天,在男女共同參與社會競爭的今天,現代女性不僅承受着傳統女性的責任,整理家務,打點生活,相夫教子,侍奉老人,還要承受着走進社會獨立自主的競爭壓力.然而,女性生理上更敏感柔弱的本性也是無法改變的 .女性每月的特殊生理週期會帶來心理上的負擔.而進入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生育期,女性要承受更大的艱難啊!辛苦養育孩子幾年後,女性又迎來了更年期.身體內所發生的激素變化往往使女性產生憂鬱症,容易受刺激,情緒變化無常.在這種情況下,女性難道不需要更多的關懷嗎?
正是由於男女生理心理上的差異,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做男人,生活的壓力是很單一的,只要能搞好工作,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女性還要面對就業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很多單位公開聲明不招女性),工作中容易受到性騷擾,生活中潛伏着家庭暴力,貧困家庭的女性遭受着疾病的折磨(如婦科病),富裕家庭的女性存在面臨婚外戀危機,面臨着種種危機的女人需要更多的關懷也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所倡導和堅持的女人更需要關懷,我認爲並不單純是誰更關心誰的問題,也不是男人女人誰得到了更多關懷的問題.現在男人需要關懷的呼聲日見高漲,男性所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同樣需要釋放,但是需要關懷並不等於與女人相比之下的更需要關懷.女性更需要關懷,所以世界婦聯會爲我們而存在.男人啊,你有比女人更雄偉的身軀,更有力的臂膀,更寬闊發胸膛,更剛強的意志和更理性的思維.我相信等社會真的出現了男性比女性更需要關懷的時候,世界男人聯合會會隨着你們的需要孕育而生.所以我方堅信女人之所以叫女人是因爲她比男人更需要關懷.
辯論賽辯詞 篇2
正方:(一辯)立論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討論一箇與我們大家密切相關的話題:先安全還是先生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箇前提,無論論辯雙方怎樣辯論,有一箇共同的目標是安全生產。何爲安全生產,安全生產是指企業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人身安全、設備和產品安全,以及交通運輸安全等。它既包括對勞動者的保護,也包括對生產、財物、環境的保護,使生產活動正常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箇微妙的區別是誰先誰後,我方認爲:必須先安全後生產。
第一、“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綜合治理” 是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安全生產法”的規定。今年六月份是第六個“安全月”,其主題是“關愛生命,安全發展”,
第二、安全生產含義,安全生產是指在勞動過程中,要努力改善勞動條件,克服不安全因素,防止傷亡事故的發生,使勞動生產在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和國家財產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第三,從安全的意義上講:“安全爲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這句話我們講了多少年!這是因爲“安全並非是兩個漢字的簡單組合,而是因爲安全聯繫着千家萬戶,有了安全,纔有家庭和諧,有了安全,纔有社會穩定,纔有安居樂業,纔有幸福和歡樂。沒有了安全,一切都是零。
第四,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安全與生產是統一的,安全生產宗旨是安全促進生產,生產必須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勞動條件,可以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減少職工傷亡,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損失;減少財產損失,可以增加企業效益,無疑會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生產必須安全,則是因爲安全是生產的前提條件,沒有安全就無法生產。
綜上所述,無論是法律保護,還是安全意義,還是安全與生產兩者的關係,所有的一切都揭示這樣一箇鮮明的主題,生產必須安全,沒有安全就無法正常生產。這就是我方的觀點,先安全後生產。
反方(一辯):立論
安全與生產是企業生產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安全與生產誰輕誰重?人的生命永遠高於一切,安全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生產我們就可以說不重要嗎?不,沒有生產,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證,更不要談安全。所以,我方的觀點是:先生產後安全。
首先,生產是安全的保證,生產是安全的前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有了生產才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了生產,才能談安全,否則,安全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美國一箇著名的學者曾說過“人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說人類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在求得生理需要,也就是滿足喫喝拉撒睡解決生存的基礎上,接下來的纔是謀求安全的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其他需要。
無論從生產發展方面,還是人這個主體自身生存需要來說,都揭示這樣一箇觀點,就是生產是安全的保證,生產是安全的前提,沒有生產,安全成了空中樓閣,沒有實際意義,所以要先生產後安全。
正方(二辯):提問
請問對方辯友什麼是安全?安全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安全生產?安全生產的意義是什麼?
安全,顧名思義“無危則安,無缺則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險,這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傳統認識。
安全的意義就在於在生產過程中免遭不可承受的危險、傷害。
安全生產是一種生產經營單位的行爲,是指在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爲避免發生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而採取相應的事故預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證我們人身安全,保證生產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相關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把安全生產定義爲"是旨在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的一項方針,企業管理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
安全生產意義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對於鞏固社會的安定,爲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穩定政治環境具有現實的意義;對於保護勞動生產力,均衡發展各部門、各行業的經濟勞動力資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於增加社會財富、減少經濟損失具有實在的經濟意義;對於生產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質量,有直接影響。
正方(二辯)提問:
1、 三聚氰胺嬰幼兒奶粉事件說明什麼?
辯論點:不安全對人的傷害,經濟的損失。
2、 規程是怎麼來的?
辯論點:規程用血寫成的,是一箇個血的案例告誡我們,必須遵守規程,必須做到安全生產。
3、 安全是什麼?
辯論點: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安全是政治。
4、 安全與隱患的關係?
辯論點:消除隱患,安全生產。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隱患保障安全。
5、 “冰山理論”是這樣的:露在水面之上的,被大家看到的,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掩藏在水面之下的,暫時沒有顯露出來的是大多數。“冰山理論”應用在安全生產上,有這樣一組數字,1:29:300,說明每一起事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聯繫。雖然在生產過程中一時僥倖,暫時躲過了災難,如此下去,總有一天災難會降臨。告誡冒險作業的職工,一定要先安全後生產,不安全不生產。
6、 如何做到不安全不生產?
7、 一箇騎摩托車的人,攜帶了三四個液化氣瓶;一箇不遵守交通規則搶道、變道的人;酒後駕駛;酒後上崗;凡此種種行爲,都是明知故犯,類似於違章指揮。所以,不光要先安全後生產,還要對不安全行爲的人做出處罰,纔能有效保證安全生產。
8、 安全生產系萬家,過去,煤礦安全事故頻發,許多人寧可沒工作,也不願意去下井,如今,“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煤礦可以做到不死人”安全理念指導下,工資高,又安全,選擇下井的職工多了。有了安全保障,纔有人員保證,也纔有生產保證。過去,哪有今天這樣的產量……,哪有今天這樣的產值。職工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反方(二辯)提問:
對方辯友一直把話題引到理論上,我們還是來點實際的吧,請問對方辯友:
1、二車間精煤大堆煤堆高,隨時存在滑坡危險。這時候,如果你是廠領導,你會命令停產嗎?如果不停產,是不是冒險作業呢?寧肯冒險也要作業,正好說明我方觀點,必須要先生產,滿足生存需要。也就是先生產後安全。
2、二車間作爲洗煤生產車間,肩負着全廠大部分生產任務。如果你是車間領導或者班組長,生產中出現設備故障存在跑冒滴漏現象,又無法儘快修好,這時候,請問你是停產檢修,還是讓設備帶病作業?如果選擇停產檢修,可能配件不到位,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總之一時半晌修不好,可是,讓設備轉起來,除了有點跑冒滴漏,還是能夠完成本班的洗煤生產任務,只要完成了任務,對上級好交待,對下級也好交待。整個一箇皆大歡喜。
3、在我們生產過程中,尤其是夜班,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灰分超了,水分超了,超就超了吧,既可以增加產量,還可以提高回收率。只要上級不追究,你好我好大家好。
以上這些現象既然都存在,就說明一箇事實:生產任務是重頭戲。只有先生產起來再說其他的。而且這些現象的存在,也說明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爲什麼又能存在呢?所以說是先生產後安全。
正方:不出安全問題,什麼都好,一旦出了安全問題,什麼都玩完。上述例子說明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安全管理存在不足與漏洞。並不能說明實質。相反,我們在安全生產管理上,難就難在,每個人不能把自己份內的工作按照質量標準化或者精細化標準做到位。每個人都認爲差不多就行了,不必要追求那麼完美,機器能轉就行,下一個班怎麼樣,能不能轉,出多大故障是下個班的事情。殊不知,每個人工作差一點,十個人就差的不是一點了。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假如每個人都只用了九成力氣,十個人呢?還是九成嗎?不,只有七成。這說明,不光要講安全第一,還要把安全管理落實到位,把精細化標準落實到位,把本質安全管理體系落實到位,否則收效很低,管理就更難了。
反方:提問“不生產去哪講安全?”
辯論點:如果不開工,不生產,就不會有事故發生,說明先要生產後要安全。
反方:提問“上下班路上遇到的車禍說明什麼?走在路上、坐在家裏、睡在牀上,都有可能發生不測,說明事故無處不在,光講安全,什麼也別幹了。”
反方:提問“國家明令禁止小煤礦(小煤窯)亂採濫挖,因爲對大礦造成潛在的危害,存在極大的不安全因素,但是,卻禁止不了,說明什麼?”
禁止不了,說明利益的驅動下,人們先生產後安全。
納稅大戶,即使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不光不能罰,還要獎勵,說明鼓勵先生產後安全。
正方辯詞:生產過程中,所有對人的傷害,產品的質量欠缺,設備的不完好,環境的不和諧,都說明一點,人的因素造成的。任何事故都是人爲的。每一道工序對下一道工序是否產生危害,沒有人多加考慮,每個人都是考慮自己負責的那部分,認爲差不多就行了,這樣的思維決定了大多數人的行爲是,少幹活,多拿錢。
正方(三辯):總結
剛纔我方的一辯二辯選手都已經說過了,先安全後生產的觀點,我現在重申和歸納如下:
安全是前提。安全生產是指在勞動過程中,通過改善勞動條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還要保護國家財產和環境安全。只有人機環管都安全了,才能提供條件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
安全是保證。所有的事故最後都分析出一箇共同的原因和結論是:人爲。“泰坦尼克號“的沉沒;火車出軌;飛機墜落;公交車着火;煤礦每年發生的特大災害事故等等等等,說明冒險作業;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僥倖心理隨處可見,說明安全雖然重要,做起來卻很難。但是,難也得保證先安全後生產。
安全是效益。安全是經濟效益,只是這種效益具有間接性、滯後性、長效性、多效性、潛在性、複雜性等較爲隱蔽的特性。如某企業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都要造成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如果能夠避免這些損失,安全帶來的潛在的效益就顯露出來了。
安全是政治。安全事關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綜合治理",是黨的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決遏制煤礦等重特大事故多發、加強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關愛生命、安全發展”這一“安全月”主題深刻地揭示了黨和國家對企業發展的要求是安全,對生命的關注和敬畏。神華集團關於創建“五型企業”發展規劃,本質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安全管理的一票否決,從政治的高度說明安全第一。
安全是生命。當我們把人的生命化作“一”,把事業、家庭、一切美好的事物化作一後面的“零”。倘若人的生命沒有了,那後面的再多的“零”又有什麼意義呢?
總之一句話,“安全爲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今天辯論的題目是誰先誰後,誰更重要的問題,其實,在生產實際中, 安全生產是安全與生產的統一,安全與生產是相輔相成關係,兩者缺一不可,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堅持“安全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產量,做到同步發展纔是我們大家的心願,才能夠實現和諧發展。
反方(三辯)總結:
圍繞着安全與生產誰輕誰重?我方一辯二辯選手已經做了大量的說明。我謹作如下總結:
一、生存比安全更重要。人的生命永遠高於一切,安全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生產更重要,沒有生產,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證,更不要談安全。
一箇獵人和一隻飢餓的狼對峙在一棵樹上,獵人的一條腿被狼緊緊咬住不肯鬆開,樹下是不見底的深淵,爲了生存,獵人作出了一箇驚人的舉動,他舉刀砍向那條被狼咬住的腿,狼和那條腿落入深淵,受傷的獵人最終從樹上爬下,保住了一條命。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獵人和狼都是爲了生存,才置生命安全與不顧,相互拼命,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獵人靠着過人的膽識贏得了勝利。
還有個成語,“飲鴆止渴”,明知道毒酒能置人於死地,但是在渴死與毒死之間,還是有人選擇了止渴。生存的本能讓人忘記了所有的危險,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要抓住不放,指望稻草救命本不可取,但是,在生與死之間,有一線生機都不會放棄。這一切都說明,生存比安全更重要。在生存和安全的選擇上,大多數人會選擇生存。所以生產首先是能保障生存的前提,而安全是有了生存前提自然就會提高保障。
二、生產是安全的保證,生產是安全的前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有了生產才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了生產,才能談安全,否則,安全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三、需要理論。美國一箇著名的學者曾說過“人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說人類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在求得生理需要,也就是滿足喫喝拉撒睡解決生存的基礎上,接下來的纔是謀求安全的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其他需要。
四、不生產什麼都安全,生產不等於不安全。
追求效益和任務的時候,一點小問題,不影響生產,不要小題大做;先生產還是先安全,要靈活對待;不要拿個雞毛當令箭,不出事就行了,幹嘛那麼當真;……持這種觀點的人在生產過程中,不乏其人,而且,生產了也沒有出現不安全,生產不等於不安全。在實際工作中,先生產後安全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方式。有其存在基礎。
綜上所述,生產是獲取財富的起碼手段,是生存的必然途徑。沒有生產的安全,我們縱然可以高枕無憂,但同時我們也高枕無食、高枕無衣。生存都談不上,只有安全地等死。所以,必須先生產,獲取物質保障,纔有可能談安全、和諧及其他。
辯論賽辯詞 篇3
1、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這實際上是孔子“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爲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之後發的感慨之語,絲毫沒有貶低女子的意思。
2、女人在痛苦的時候會有很多發泄途徑,比如哭鬧,購物,喫東西,找朋友吐苦水等。但男人被大男子主義的思想貫穿,即使在懦弱的男人,都不喜歡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因此很多東西都會在心裏壓着而無法發泄。
3、中國女性的自殺率全球排名第二,男性的自殺率排名第4 8位。調查表明,自殺實施率爲男∶女=1∶3,自殺成功率男∶女=3∶1。中國女性的自殺率全球排名第二,男性的自殺率排名第48位。
4、男人們雖然體魄強壯,但總體來說,經受情感折磨和經受孤獨的忍耐力遠低於女人。這也是爲什麼苦守着等待自己女人的男人很少,爲什麼離異的男人不僅再婚的次數多,也是他們容易自暴自棄的原因。
5、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15日在此間宣佈啓動一項“關愛女孩行動”,旨在通過倡導男女平等思想,扭轉中國、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存在的新生兒男女性別比失衡問題。中國不少經濟落後地區和農村存在着較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人們通過超聲波等現代技術人爲地選擇出生嬰兒的性別,導致女嬰出生數減少。
6、百分之四十五點六的受調查女性用“幸福”來評價自己的婚姻;約百分之二十的女性認爲自己與丈夫“相敬如賓”;百分之三十二的女性對婚姻感受“平淡”;以“冷漠”和“痛苦”來形容自己婚姻的不到百分之二。
調查採用五級量表的方法對感到“很幸福”、“比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很不幸福”進行賦值,結果發現,被調查者對生活的總體幸福感是三點八七分。“婚姻感受”是影響被調查者總體生活質量感受最爲重要的指標。在被調查者中,幸福感最高的是第一次結婚的已婚女性,爲三點九二分,而喪偶女性的幸福感最低,只有三分。
7、中國家庭暴力發生率爲29.7%—35.7%,其中90%受害人是女性——爲什麼會產生家庭暴力?是因爲男性積壓在心底的種種情緒一直得不到發泄,他們疲累卻無法休息,他們壓抑卻無法排解,他們悲傷他們痛苦種種情緒的積壓最終只能是他們歇斯底里!假如這個社會把更多的關懷給男性,讓他們得到與女性同樣的溫暖與呵護,這種家庭暴力事件還會發生嗎?
雖然引發家庭暴力的表面原因,可能是嫉妒、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我中心等等,但是,在這一切的背後,強烈的控制慾望,是唯一的、也是引發這些行爲共同的動機。
8、婦女節前,各大媒體,紛傳“我國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調,2020年將有3000萬光棍漢”的醒目新聞,根據專家在“兩個會議”的統計和分析,80年代的性別比是100:108.5(即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會有108.5個男孩出生),而到2019年則提升到100:116.9,而這失調,是人爲選擇的結果。它將阻礙人口的和諧、持續和健康發展,並將大大引發買賣婚姻、拐騙婦女、賣淫漂娼等違法犯罪行爲以及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某知名網站)。
在歡度婦女節的時候,說這樣的性別比,實在是個沉重的話題。從“五四”就開始的婦女解放,進行了將近一箇世紀;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婦女地位有了無可爭議的顯著提高;城裏人已在爭說“養兒不如養女好”了,在一些農村,女嬰卻還是不太受歡迎的人,傳宗接代的觀念大有市場。因此,問題發生在男女性別上,癥結卻出在城鄉差異上。
9、男女平等的宣傳,農村不遜色於城市,但土疙瘩裏刨生計的活法,除了把養老之計寄託在生兒身上,農民別無選擇。要是不能有效改變農村保障體系,到時候,貧困無助的孤老問題,並不比擇偶無着的光棍問題,來得輕鬆。只有讓農民有效增收,讓社會保障把農民也有效地保障起來;農民需要子女不再是憑藉體力的撫養,而是來自情感的撫慰;“生男生女都一樣”,不再是一句空話了,性別失調的問題纔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即便是有幸接受了教育的農村女童,在就業領域,還可能和城市女性一樣,要遭遇性別歧視。雖然《勞動法》有明文規定,但用人單位卻經常隨心所欲地對女性亮出紅牌。就業競爭越是劇烈,女性的劣勢越是凸顯。女大學生畢業都要靠寫真照、甚至靠女扮男妝去應聘的時候,要讓農民接受“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現實,未免太難。根治性別比失調,要有一箇性別歧視的綜合整治。
辯論賽辯詞 篇4
現在社會女人比男人更需要關懷,其理由有2:
1.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現實生活中,男女依然存在着不平等. 譬如,在就業,受教育等方面,女性往往受到歧視. 數據顯示,全球近9億文盲中60%爲女性,71.8%的女性在就業時因爲性別受到過歧視,美國國會中的女性議員只佔總數的15%,現在好多女性走出家門,步入社會,承擔了和男性同樣的責任,但在家庭中,依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這也體現了男女的不平等
2. 由於生理上的差異,女性在體能上相對於男人處於弱勢,導致女性的生命權和人權容易受到侵犯. 譬如,在家庭暴力中,受傷害的90%是女性,在性暴力犯罪中, 受傷害的96%是女性.
現代社會把家庭的義務和事業的責任都壓向女人柔弱的雙肩,女人既要上得廳堂,又要下得廚房,可是仍然得不到起碼的重視和愛護。男人爲了事業而犧牲家庭,那叫忠孝不能兩全,舍小家而爲大家;女人爲了事業而捨棄家庭,就是不守婦道,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男人偶爾燒個小菜,就是新好男人;女人照顧一家老小,那叫本分。男人在家是說一不二,在外有錦繡前程;女人操勞事業就是母夜叉女強人,管教老公就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面對着男人的冷漠與誤解,女人卻依然癡心不改。爲了男人的審美,女人不惜往臉上塗抹大量化學物品,往身上東來一刀,西來一刀。真是養了男人的眼,傷了女人的心—–
辯論賽辯詞 篇5
10、爲什麼經濟發展、婦女卻身處困境?女性主義政丯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對此進行了專門性探討,並以新的詮釋框架超越了原有理論,主要爲三方面:
第一,審視父權制與資本主義的結合,指出使婦女處於低等位置是資本主義的本質需要。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海迪·哈特曼認爲,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是既有區別又互爲條件的系統。父權制雖在資本主義之前就早已存在,但作爲一種生產關係的功能,卻在隨着經濟的變化而變化。西歐資本主義曾在15-18世紀促使更多女性投身社會,減少了對男性的依附。但是,資本主義從其開始就是建立在男人主要、女人次要的等級結構之上的,不僅沒有脫離父權制,反而與之結合得更緊了。大量失業、半失業狀態的女工,不僅使資本隨時調用大批廉價勞力,也有效地制約了男工工資的增長。在歐美市場經濟發展中,男工從開始就對僱傭女工抱着敵意,誤認爲女工是實現自己利益的阻礙,更有甚者把女工當作“破壞”罷丯工運動的“工賊”,並常常出現阻止女工從事技術工作的現象。另一名女性主義理論家艾里斯·揚指出,父權制在市場經濟中紮根繁衍,實現了從封建父權制向資本主義父權制的轉化,爲資本獲取高利潤服務;同時,父權制也在市場體制中得到強化。婦女被確定爲“次要”勞動力,這是市場制度本質所要求的。資本主義曾利用種族來達到這種等級劃分,但隨着種族歧視的清除,性別之差成爲持久保持等級劃分的根基。這就是資本主義必定要與父權制結合、並相互維護的原因。對此,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同時,必須指出父權制在現代市場體制中的轉變,否則就不能從根本上揭示市場經濟對婦女的壓迫。
第二,剖析女性處於不利位置的原因,指出市場本身絕不會自動改變女性“次要”勞動者的地位。海迪·哈特曼認爲,性別分工的實質上是一種等級劃分,是社會等級結構的基礎,結果是男性居於等級上端並獲利更多。這點在市場體制中沒有絲毫改變。早期的工廠主發現女工易於管理、易於接受低技術、低報酬的工作。而男人作爲傳統上的家庭贍養者,往往期望得到較高的收入,也更重視掌握技藝、成爲工匠師傅,還通過行會組織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多數行業中,男人是核心,女人只是輔助工。由於男性在各方面都居於支配地位,因而比女性有更多組織和控制方面的經驗,與社會體制及運作之間的配合也更爲熟練。歐洲女帽製造行業有過不少女性高手,卻未出現強大的女帽行會。男工工會則常常拒絕向女性傳授技能,這在美國早期的印刷業中尤爲突出。女性因缺乏技術訓練,不得不從事低技術、低報酬的職業,走不出分工結構的底層,與男性的收入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對七個歐洲市場體制國家婦女就業的研究發現,女性在2019年正規就業的比例、男女收入的差距等與3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明顯的提升。據此,研究者認爲,不論市場經濟怎樣發展,都不會自動改變婦女作爲“次要”勞動者的地位。這是市場需要的,但絕不是公平的。英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思想家朱麗葉·米切爾指出:“歧視存在的基礎是教育,而不是經濟。”同工同酬首先要求的是同等教育。如果女性能在這方面得到提升,她們的不利位置就可能改變,而這一切必須訴諸社會公正,並有制度的保障。
第三,廣泛地探究婦女受壓迫的機制,從生產、生育、性和兒童的社會化四個方面,揭示這一機制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朱麗葉·米切爾指出,即使在發達工業社會婦女勞動亦處於整體經濟的邊緣,其境地可與受壓迫的少數民族相提並論。壓迫婦女不僅來自經濟體制,也是更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非洲的一些地區,男人習慣於遊手好閒,婦女則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和家務勞動,貧困加劇,生存異常艱難。這說明,並非是體力上的弱勢使婦女被排除在邊緣,而是歷史與文化傳統造成了女性的劣勢,淪爲社會、家庭、男人的奴隸——她們生來必須勞動,但勞動價值卻不被肯定,以致她們辛勤的工作不能創造自我解放的前提,反而成爲奴役的枷鎖。生育是由女性承擔的“人類自身的生產”,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但即便在當代,這一意義重大的生產主要還是由婦女承擔的“無報酬勞動”。因生育、哺育孩子(即兒童的社會化)要花相當多時間,也成爲她們找不到好工作、失去工作的原因。朱麗葉·米切爾認爲,這一問題若不解決,“婦女註定要成爲社會剝削的對象。”這位英國思想家還援引恩格斯的觀點來論述不平等性關係對女性的壓迫。恩格斯認爲歷史上的單婚制遠未達到最高的和諧,相反“它表現爲一種性別對另一種性別的征服。”歐洲曾多次發生的教派制度化,強調的都是婦女都要恪守婦道。即使禁慾主義盛行之際,仍有不少一夫多妻現象,而貴族和統治者實際上一直是一夫多妻的。男性擁有這樣的性自丯由,性於是成爲損害婦女的“一種剝削形式”。所以,只有同時在生產、生育、性、兒童社會化四方面都得到改變,壓迫婦女的機制才能真正清除。
綜上所述,女性主義研究在探討女性受壓迫原因的過程中,不僅沿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資本主義進行深入批判,而且產生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理論創新,對於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研究都有推進作用,對於正在走向市場化的中國,也具有理論和實際的意義。
女性特殊的生理現象也決定了女性的耐受力高,生存能力強。比如,女性一月一次的月經練就了女性的耐受能力,尤其是在災難中的生存能力。在不喫不喝和失血同樣多的條件下,男性可能先於女性死亡幾天甚至更早,而女性更容易堅持到營救人員的到來,從而成功地從災難中生存下來。
11、女性的壓力與男性相比之下大的多,女性的壓力不僅來自於事業上的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同時還要承擔家中的家務,孩子的學習,一家的飲食問題.而男性的承受力要高於女性,且要承擔的壓力要小於女性。
另一方面,通過調查顯示,女性的感覺神經要多於男性,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
再一方面,女性不僅要幫助丈夫搞好單位關係,還要搞好婆媳之間超複雜關係,因而女性明顯感到疲憊。
所以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關懷。
12、許多調查反映出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一旦把人生價值的追求轉移至家庭之後,常因爲無法獲得肯定和心靈滿足而導致憂鬱,壓抑等心理狀況,更多的是以離婚收場。
如果,女人選擇不要生養孩子,是否在職場就無所謂的競爭劣勢了?我想,這也不一定。因爲,女性在職場上所面對的問題是很複雜的。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女性必須在家中負擔更多家務)未曾生育的女性在某程度上的確可以更加專注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辯論賽辯詞 篇6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它使我們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頻繁聯繫,這種高效率的聯繫方式,提高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質量。今天,我們主要論證兩個觀點:第一,網絡的出現使人們便於溝通和交流。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視頻和遠方的親戚和朋友交流,讓家人朋友免去思唸的折磨,拉近感情,增加友誼,反方怎麼能說網絡使人更加疏遠呢?現在如果你走失了一箇親人或朋友,我們可以通過網上人肉搜索,發帖尋找,找回那份感情,這不正是讓人與人之間更親近的而表現嗎?第二,網絡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臺。我們通過網絡可以與陌生人交流更多的信息,我們可以分享國外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同興趣的人相互交流,這又怎麼可能說是更加疏遠呢?如果沒有網絡我們可能不會那麼快知道印尼海嘯,日本地震,全球人類都通過網絡發揚互助友愛的精神,互表關懷,讓他們感到人性的溫暖,這難道不是更加親近嗎?我們通過網絡的力量呼籲羣衆拯救病危的人們,這不正是拉近了人與人的感情嗎?我們回首過去,看到的就是網絡使人更加親近。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