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的評課稿範文(通用3篇)

灰雀的評課稿範文 篇1

  《灰雀》我在教學本文時,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一、走進文本,以讀爲主。所以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一節課主要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

  二、以“悟”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閱讀興趣。

  《灰雀》講得是列寧與小男孩都喜歡灰雀,但表達方式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它爲己有,但最後小男孩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了錯誤。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了列寧作爲一箇偉大的領袖,他不僅愛鳥更愛下一代的好品質。更讓學生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重點介紹了這三隻灰雀的樣子,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爲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了讀列寧說的一系列話,並對每一句話進行了情感處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着急、擔心、惋惜的複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

  然後,提問:那聰明的你們知道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上來,大家都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儘管說,有一半的學生還沒真正的讀懂這篇文章,還把思維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夠找到答案並有依據來論證,思維的火花與情感的渲染髮生了碰撞,學生是真正的意識到了列寧對鳥的愛與男孩對鳥的愛的不同,同時,也爲男孩知錯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小攝影師》在教學《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的講、設身處地的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經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的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於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爲“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帶膠捲)而感到惋惜。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那麼他還會回來嗎?在這裏我根據課後練習小練筆要求續寫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學生的寫作訓練。學生的描述讓我感到欣慰,這節課我們一起讀懂了小男孩和高爾基。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爲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小學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灰雀的評課稿範文 篇2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講課,王老師都是那樣用心地備課。《灰雀》這節課上,我也感到了王老師的用心,更感受到了王老師一步步地成長。

  一、課前一分鐘的演講着實令我震驚了不少,很棒!我們都到海洋中英文學校,我也很讚賞他們的課前演講的做法,也曾萌生在自己的課堂上實施這個舉措念頭。但只進行了幾次,就因事務的繁雜而擱淺了,從此再也無念提及。而王老師做得很好,直至本學期,還不忘給學生這樣一箇自我鍛鍊的機會。王老師的用心將會使學生受用終生的。

  二、仔細看了王老師發上來的《灰雀教學設計》的帖子,教學設計得很棒!從體會列寧找不到灰雀時的着急;到做偵探,找出小男孩撒謊的理由,從而體會男孩也是愛灰雀的;最後更以“列寧爲什麼問灰雀,卻不問男孩呢?”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列寧對小男孩的愛護。正如樓上諸多老師所說,在王老師授課過程中,爲我們呈現了有很多精彩之處,我不再一一詳舉。

  也提兩點意見:

  一、課堂上的王老師太過依賴教案。我想,王老師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備教材”上,所以,寫出了設計很精彩的教案。但在“備教案”環節上,花費的精力並不多。憑我的經驗,“備教材,寫教案”,是關鍵第一步。但“備教案”,更是落實自己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否則,再怎麼精彩的教案,課堂上的老師也會有種駕駑不嫺熟的感覺,勢必造成“教案”和“課堂”兩層皮。這樣,授課老師好的教學理念不能遊刃有餘地傳達給學生,學生更不能很好地領會老師的教學思想。所以,我認爲“備教案”是一箇更關鍵的步驟。教師只有把自己的各教學環節爛記於心,並內化爲自己的東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夠在課堂上做到對教案的駕輕就熟。

  二、我也覺得在本節課上,老師講得有點多。但我想,這決不是王老師一箇人存在的問題。可能我們語文老師都曾遇到過類似的困惑,我也一樣。記得我在講《月光曲》時,於校長也給我提出了這個問題。所以,自那以後的平日教學中,我對這個問題格外關注。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

  1、老師的畏懼心理。老師太害怕自己預先設計好的各個環節落實不完了;老師太害怕學生自己說不到點子上,所以往往學生剛提了頭,我們教師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茬兒,滔滔不絕地自顧自講起來,我們搶奪了學生說的權利,長此以往,我們沒給學生練的機會,我們沒教給學生說的方法,所以學生圍繞一箇中心說整段話的能力就退化了。

  2、老師的自戀情節。老師總以爲自己的理解是那麼深刻,學生的理解就有那麼一點淺薄。所以,總想把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強加給學生。殊不知,老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地講解,在學生的腦海裏只會留下一條淡淡的痕跡,這只是一種滑行的教育。由於學生不是發自內心地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所以,他們聽課的狀態和聽課的效果可想而知。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點兒,我是在歷次聽課的過程中感悟到的。歸根結底,還是老師沒有把自己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

灰雀的評課稿範文 篇3

  《灰雀》講的是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並用自己愛鳥的情感感化一箇捉灰雀的男孩主動放回灰雀的故事,體現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不長,但語言含蓄,內涵深刻。我通過認真閱讀、逐字、逐詞、逐句地推敲和品味,發現“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這個中心,是通過重點詞語和表示人物心態變化的兩條重要線索來體現的。一條是列寧的心態變化,表現了灰雀不見後列寧焦慮、擔心、惋惜以及灰雀回來後的欣喜之情;另一條是小男孩的心態變化,表現了小男孩做了錯事,在列寧面前想說又不敢說的矛盾心理以及後來改正錯誤的決心。這兩條線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寧和男孩的一番對話中,每一句意義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無奇卻準確地刻畫了列寧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態,對於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可謂深奧、難懂。於是我決定把這部分內容做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來處理。我首先確定了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和兩條線索來設計教學方法。通過進一步熟悉教材和課後練習、單元訓練提示等相關內容,是“單元訓練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原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正好與本課的特點相呼應。於是我把“理解重點詞語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進而讀懂文章”作爲本課的訓練點,圍繞這個訓練點,有機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爲了真正落實這個訓練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步,體現了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

  課文一開始交代“列寧在郊外養病,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裏有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我首先設計這樣一箇問題讓學生思考:課文按時間順序,圍繞“灰雀”寫了哪三方面的內容?學生邊讀邊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課文寫了:

  ⑴列寧非常喜愛灰雀;

  ⑵後來灰雀不見了,列寧非常着急、擔心、惋惜;

  ⑶最後灰雀飛回來了,列寧非常高興。

  此時,讓學生根據這三方面內容將課文分爲三部分,這樣學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結構。

  2、抓關鍵詞句體會列寧愛鳥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提問:從哪句話可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找出關鍵詞畫出來。學生不難抓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同時指導朗讀,讀出列寧愛鳥的情感。此時學生已初步領會了列寧十分喜愛灰雀的情感。

  3、抓線索體會列寧的心態變化:

  在以上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同時,提出這樣一箇問題:當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先怎麼做的?又怎麼做的?心情怎樣?圍繞以上問題讓學生反覆朗讀。然後,出示小黑板上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內容,運用手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讀的訓練。邊讀邊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寧話的內容中的關鍵詞語並啓發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當時人物的心境,使學生從“自言自語”“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詞語理解到:列寧發現那隻灰雀不見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又問男孩,於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的兩種猜測。這時學生已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生死非常擔心和惋惜。至此,學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條線索──列寧的心態變化。同時也進一步領會了列寧愛鳥的思想感情。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箇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學生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衆不一樣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學生的視野,我們一齊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齊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

  首先讓學生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終指名小組表演對話。經過對話表演讓學生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學生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我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我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感受。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我就問:“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學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爲他感到很慚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學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給它自由,纔是真正的愛鳥。”學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我的錯誤,雖然改了可是還覺得十分慚愧。可正是由於學生把自我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不一樣的感情。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