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評課稿(通用5篇)

《草原》評課稿 篇1

  田老師開設了一節舞蹈活動課《草原英雄小姐妹》。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歌曲,旋律活潑動聽,而也是作爲我們舞蹈校本教材七級的舞蹈組合。

  首先我拿到教案的第一感覺就是覺得教師很用心,整個課的主題都是圍繞着我宮“快樂學習”的理念,教案寫很很用心也很精彩。剛開始上課時就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所有學生身着蒙族舞服裝。在第一部分教師設計爲:通過課件圖片來介紹蒙族的民俗風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這個設計本來很新穎效果也很好,在由於教師進行了論述過多,所以就顯得有些蒼白了,而其如果以對話問答的形式來提問學生,這樣就更能調動課堂氣氛了,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己先複習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加深學生印象,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第二部分教師的設計也是本節課最爲精彩的一箇環節:教師讓學生兩兩分組,扮演小姐妹的角色,讓兩個小夥伴相互商量,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的話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激情,而且體現了教學的自主性,兩個人可以商量合理安排自己的角色,在演奏時相互配合,彈出最佳的效果。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這一環節,有些學生不能夠理解和掌握老師的用意,教師在教授擠奶式的時候,動率的講解不是很到位。下面一箇環節,教師請部分學生上來表演整首曲目,並進行不斷的指正。而教師自身精湛的技藝也令我折服。最後並進行了總結;教師最後一部分設計爲快樂聆聽、情感昇華;教師首先播放了圖片,然後帶領學生共同彈奏,昇華情感,最後再次感受樂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作爲一名有經驗的老教師,教師掌控課堂駕馭課堂的能力非常強,語言功底深厚。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也和巧妙和細緻,體現了現代化教學的多種特性,自主性、合作性等。另外在教學效果上學生也基本能達到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這是一堂成功的舞蹈教學研究課,但在細節方面還需加強。

《草原》評課稿 篇2

  這是一堂氣氛熱烈的語文課,教學時,教師普遍感到要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並進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十分困難的,往往會出現教師反覆引導,學生反應冷淡的冷清局面。

  這堂課,學生的心處於被激活的狀態,課堂氣氛極爲熱烈,教師是怎樣巧妙地化解難點,激活學生的呢?

  一、讀中感悟,激發情趣。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學生的讀。圖文結合逐段指導感情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形式多種多樣,反覆讀,學生興趣高漲,感悟草原的美景。

  二、靈活的板書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慾望。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教師正是捕捉了這一點,將學生髮言時運用的準確優美的語言一一寫在黑板上,書寫時還加上了簡潔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這樣做,將學生的語言當作了課堂評價的資源,一方面使發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全班學生髮言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同時,板書的語言也是一種示範,能更充分地發揮師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學生髮言易重複的問題。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箇個獨特的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發出來。

  本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心始終處於被激活的狀態,因而,課堂教學的推進就有了不竭的動力。

《草原》評課稿 篇3

  優點

  1、充分發揮教師技能,增加課堂效果

  任課老師爲舞蹈專業,在課堂的開頭和皆爲都以自己的舞蹈做鋪墊,很好的調節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情緒,服務了課堂也,也渲染了學生。

  2、非常想象具體的講解了草原三寶的內容,並將三樣不同的內容相結合

  草原三寶中長調、馬頭琴、呼麥都具有獨特的蒙族風格,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角度深層次地瞭解蒙族的內涵和深度,通過優秀經典作品的選擇開啓學生的情感樞紐。

  3、教態好

  教師從頭到尾處於比較積極的狀態,使整個課堂情緒不會低落,學生的情緒也比較活躍。

  可改進的方面

  1、教師多次出現在經典作品欣賞的時候一同歌唱的情況,打擾了學生聆聽音樂的體驗過程,影響了音樂給學生的感染。

  2、《萬馬奔騰》歌曲音效不夠清晰。

  3、教師的開頭舞蹈表演導致氣喘不停的講解後面的內容,建議可以錄製自己的舞蹈視頻,或者刪減舞蹈動作。

《草原》評課稿 篇4

  本學年是三年發展規劃的收官之年,重點鎖定“強推廣,凝特色”,同時,繼續深化基礎學科課程改革,凸顯律動課堂的特色,全面提升巴蜀課程品質。形成創造與個性共生的課程文化:課堂因學生而變、管理因學生而變、課程因學生而設。

  黃老師執教的一年級唱歌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能把知識點巧妙的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這節課有一箇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初步瞭解和感知音的高低,並能結合生活中的聲音聽辨、感受。黃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訓練,例如:生活中布穀鳥和牛媽媽的聲音、小朋友和老爺爺的聲音等,讓學生很直觀、充分的認識音的高低,不抽象。然後從生活中音的高低過度到音樂中音的高低,例如:音樂中碰鐘和木魚的聲音,鋼琴彈奏的音,這就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體現了學校“尊重”、“激發”、“共生”理念中的“尊重”,它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生和生之間的互動,個體和羣體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體現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

  二、抓住音樂教學的特徵,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興趣是興指一箇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黃老師利用《我是人民小騎兵》的故事,主人公小巴特去草原上當自願者,爲牧民們放牧、幫牧民們擠羊奶等活動去觸動孩子們的心靈。

  三、教學細膩落實,爲了建立學生音的高低的概念,老師從生活中音的高低到音的高低再落實到歌曲中音的高低,不停的和孩子們一起用探究、尋找的方法,通過手找音的高低,童謠,體現了教學的循序漸進,以學生的能力定教,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

  四、教學環節非常清晰,整個課堂結構從探知、創設情景、設疑,給孩子一箇探究問題的空間,把學習的權力下放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認識音的高低,最後達到了“共生”,孩子們能夠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不僅學會了音樂知識,而且體會了音樂帶給孩子們的美感,達到了教學目標。

  五、教態自然大方。老師的教態親切、大方、自然也是這節課一箇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案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黃老師積極投入,深入思考。在設計時,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探究過程,教與學思路和師生雙邊活動等進行精心設計。教學思路清晰、循序漸進的、符閤兒童認知規律。明確在課堂中主要解決學什麼、怎樣學,全方位地構建強化師生間的交流,真正促成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草原》評課稿 篇5

  吳老師本堂《草原人家》一課,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第一、本堂課吳老師有四次讓學生朗讀,有個體的讀,也有齊讀;有重點知識板塊的讀,也有補充材料的讀。通過朗讀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豐富了教學的手段。

  第二、吳老師繼續堅持她一貫的“小組合作競賽法”,將重點(也是難點)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並落實。比如:探究“馬賽人爲什麼要在赤道南北兩地不停地來回遷徙?”她結合課本知識提供“非洲地圖”和“非洲降水量柱狀圖”,有效的資料更有助於學生探討和解決問題。

  第三、輔助資料使用的精準。課堂導入的環節使用了“水草心的博客”,一下子就吸引了全體學生包括聽課老師的注意力,很快就進入主題。還有像“非洲地形圖”“非洲氣候圖”“降水量柱狀圖”,在分析每個問題時運用的都很是到位。

  第四、細節決勝成敗。多年來吳老師的成績總是領先我們,我個人覺得她的女性個人親和力有助於她,像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總是在學生身邊,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她是經常是走過去用雙手以“請”的方式,有事甚至雙手扶着學生肩膀……

  我們一直都說課堂要“有效”,吳燕連老師這樣的課堂我覺得就是有效的課堂。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