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心得(通用5篇)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心得 篇1
發生疫情以來,湖北一直是全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1月23日,武漢實行“封城”,暫停所有公共交通。作爲重災區,武漢民衆一夕之間響應,以自身承受爲代價,築起了與其他地區間的防火牆。這些舉動並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活該如此”,而是值得我們敬重與幫助的巨大付出。
武漢這座城市生活着許許多多平凡如你我的人們。那裏有很多和你們一樣大的學生,他們同樣追星,同樣喜歡逛逛街喝喝奶茶,同樣偶爾吐槽卻心懷炙熱,用心營造自己嚮往的生活。在這場國難中,武漢人湖北人是最深重的受難同胞。此刻每一箇身處在武漢的普通人,切身承受種.種壓力、焦灼、委屈情緒,我們能體會的不及千分之一。還有數百萬生活在其他地區的武漢同胞,也面對着各種不易。
我們始終要記得自己對抗的是病毒,而非自己的同胞,大家不能一邊在網上喊着“武漢加油”,一邊對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武漢同胞冷眼相待。大家對高風險人羣的擔憂可以理解,但即使因恐懼做不到援手,最起碼的底線是不要歧視。
醫學有個名詞叫“病恥感”,也叫“污名感受”,說的是患者因爲患病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應激反應。病恥感讓患者不僅要忍受身體的痛苦,還要遭受來自社會外部的歧視,加重患者的痛苦。這種歧視會讓部分患者感覺羞恥而去掩蓋病情,進而無法保護其他健康的人。這跟患者的內心感知和社會歧視有關,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武漢的同胞,沒有原罪,來自湖北的同胞也沒有原罪。今天我們如何對他們,其實就是明天如何對待我們自己。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着各種教育,都是在學會主動獲得不同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讓自己獲得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疫情當前,我們都要保持同理心,一起守望相助。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心得 篇2
銘記歷史,敬畏自然
20__年非典,同學們尚未曾留下印象,但卻是我們這代人揮之不去的陰霾。時隔17年,癧疫再度來襲,病毒以更加狂奔的姿態把我們的日常生活消解成口罩、酒精消毒液和居家隔離的生存之戰。我們都知道,這場劫難終會過去,此刻再濃烈的情緒也會褪色。然而,我仍然要提醒同學們不要輕易忘記歷史教訓,不要輕易忘記這次事件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和犧牲。我們每天被各種新聞包裹着,深陷巨大網絡信息洪流,用不了多久接踵而至的新聞會再次搶奪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這種情境下,遺忘是最不費力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可我希望同學們不要走這條最容易走的路。如學有餘力,請大家把疫情當作一箇課堂,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比如自主蒐集疫情信息,整理疫情數據、分析疫情產生原因、預測疫情帶來的社會後續影響,從中瞭解社會運作、科學防疫、社會經濟文化;比如找些經典讀物,耐下性子培養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現代公民意識,思考一箇良善的社會應當具備哪些價值等等。我們能做的並非僅有絕望與無奈,並非只是簡單的標籤與空洞的口號。我們身上聚集着超出預想的潛能,可以用行動來爲自己、社會和世界承擔更多的責任,堅持真理,修補缺憾,這樣纔可以減少破壞世界的苦難。這很不容易做到,我們一起努力。
學習善良,勇敢擔當
南宋詩人陸游寫過“位卑未敢忘憂國”,愛國從來不是愛一箇抽象的概念,一箇空洞的詞彙,愛國是深愛腳下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真實的、具體的人們。這次疫情,河南一箇貧困縣捐了10萬斤大蔥,因爲聯繫不到刨蔥機械,300多箇村民到地裏用手硬拔了三天。雲南一箇寨子一半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捐了22噸香蕉,農戶摘完香蕉用摩托車隊運下山,接力運送到湖北……這些捐贈藏在幾十億的物資裏,並不顯眼,但可能是他們能給的全部。在武漢封城最初之際,數千名私家車主戴着口罩,自發接送醫生護士下班;民間志願者隨份子湊油鹽錢,組織起來照顧獨居老人和孤兒院。癧疫橫行,封城禁行,有人還在爲陌生人奔波……是這片土地上每一箇普通人發出的微光,驅散了我們這些天心頭的陰霾。同學們,善良和勇敢,不只是與生俱來的秉性,更是需要克服重重挑戰,一次次習得的力量。如果我們想告慰英靈,就要做一箇堂堂正正的人,讓他們爲之堅守的善良、誠實、勇敢,在我們身上承繼延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一束微光,匯聚起來,就能照亮前路。
在內心的世界安放一張書桌
這個寒假,學校的老師們沒有閒着。爲了制定一份科學可行的“停課不停學”的學習方案,各個學科組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反覆討論,反覆打磨。很多老師也是第一次嘗試線上講課,因爲不熟悉操作,前幾天還有老師一節課反覆錄了七遍。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每一節微課視頻,都帶着爲人師者的職業責任感新鮮出爐。感念我們愛崗盡職的老師,謝謝你們。
今天,線上教學如期而至,我們換了新的教學環境,新的學習方式,或許一開始磨合併不那麼順暢,不要緊,有問題我們一起溝通,一起調整。學累了,可以及時提出來,集體運動放鬆一下,舒緩眼部疲勞,活動活動身體。
同學們,居家學習,意味着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也是對我們自主學習能力更大的挑戰。準確來說,自主學習與自我管理都是我們終其一生的必修課。少了老師的督促,大家要更有意識喚醒自主學習的動機,想明白自己爲什麼而學。每個人的成長終究要靠自己去成全,未來某一天,當你們回頭審視這段經歷,希望那時的你們沒有太多的遺憾。
前天,我從新聞中看到這樣一張照片——在首批入住武漢“方艙醫院”患者裏,有一位年輕人戴着口罩躺在牀上,翻看着手中厚厚的書,神情專注。我看了心裏很感觸:在感染上疾病時,這位年輕人也沒有忘記閱讀和思考。鎮定之中生髮的強大精神力量,也給其他不少努力“抗疫”的人們勇氣和寬慰。
同學們,當我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請在內心的世界安放一張書桌,潛下心來求知向學。我相信,只要這種能力不萎縮,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而歲月會是的見證者,現在我們付出過怎樣的努力,未來我們就會有怎樣的底氣。
最後,祝大家都健康平安,期待春暖花開時,在陽光下,在春風裏,與你們在校園重逢。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心得 篇3
對於那些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人來說,這場病痛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場苦難,在苦難面前,有人自怨自艾、有人輕易放棄,有人卻不氣餒,活出了勇氣和信心。
一張方艙醫院病牀上小哥哥讀書的照片,不知道有沒有感動到你?這位戴着口罩的年輕人,半躺在病牀上,手裏捧着一本厚厚的書在讀,正如一位網友說:在方艙這樣的環境,我們看照片都會感到喘不過氣,何況身在其中的人。
小哥哥這張照片讓人想起一句話“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這位小哥哥在病牀上讀書的樣子,就是我們面對苦難應該有的“姿勢”,從容不迫,讓人們看到生命的力量。
一位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小姐姐上了熱搜,得到千萬網友的關注,她患病“自愈”的經歷給了無數人信心和希望。
“打贏這場戰役,每個人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對於我們,就是不傳謠不信謠,保護好自己。”她在微博中寫到。不是因爲有希望所以堅持下去,而是因爲堅持下去看見了希望。
如何去迎接變化與挑戰?
對於你們來說,這個新學期註定是“特殊”的,因爲疫情的關係,你們要推遲到學校學習的時間,而要在家裏開啓新學期。離開了熟悉的課堂和老師,獨自在家學習的日子會讓你感到新奇甚至有點慌亂。
學習環境變了,學習的方式也變了,你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
你要知道,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沒有什麼事情會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學習上,到處都是挑戰,眼下的學習狀態,對你來說,就是挑戰,如何去應對呢?
應對挑戰從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從當下的一時一刻、一舉一動做起的,比如調整心態,逐漸讓自己進入學習狀態,趕緊收收心;給自己列個規劃,哪個時間點睡覺,哪個時間鍛鍊,做到心裏有數;宅在家裏,脫離了課堂的學習氛圍,更應該要求自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爲新學期打下基礎。
危機也是契機,希望通過這場疫情,你們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成長。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心得 篇4
我想,這個春節大家一定過得“憋得慌”,估計連平時最喜歡宅在家裏的同學都有點呆不住了。原本是闔家團圓、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破壞了,我們不能出門遊玩,不能走親訪友,不能外出聚餐,只能安守家中,爲抗擊疫情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在這裏,我想和所有同學老師說一聲“謝謝”,謝謝你們保護好了自己。新聞每天更新的疫情報告,變化的不只是數據,是每一箇活生生的人。而每一個人背後又是一箇個鮮活的家庭,這些數字的跳動牽動着我們所有人的心。我相信南外高中的學子們一定心繫前線,情關家國。同時也有不少同學爲奮戰在疫情前線的人員焦灼憂心卻深感無能爲力,幫不上什麼忙。請大家不要認爲自己是普通學子,沒辦法爲當下的戰“疫”有所貢獻。國家有難的時候,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貢獻。你們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了身邊的人,保護了一線的醫生和護士,謝謝你們。
目前,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形勢仍然嚴峻。請同學們和家人一起做好疫情防護工作,非緊急情況避免外出,儘量不去人員密集的場所,不參與人員聚集性活動,規律生活,健康作息。此刻,我們呆得有點煩悶焦躁的家,是很多前線人員想回而不能回的家。在這個牽動着所有國人心的春天裏,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同時,這場疫情,也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唯有正視這樣的經歷,在困境中汲取教訓成長,纔不辜負這樣一場代價沉痛的歷練。面對這場不期而至的“人生大課”,我有一些思索想和同學們分享。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相信這次加長版的寒假給大家帶來了別樣的感受,很多人從未像現在這樣真切地感受到我們不僅僅是以個人的身份生活,而是與所處的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同學們都是“非典”前後出生的,這是你們有記憶以來第一次面對全國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透過新聞,我們看到一張張佈滿勒痕的臉、一把把爲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髮辮,一雙雙被消毒液侵蝕開裂的手、一箇個蜷縮在地上暫得休息的身影,年輕醫護人員他們心無旁騖,凝視自己的戰場;
我們看到84歲的鐘南山臨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症仍衝在前線與時間賽跑挽救生命,70多歲的李蘭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時,帶領團隊爲研製特效藥品而耿耿不寐;
我們看到堅守陣地做着深入報道,不斷披露疫情最新進展的新聞人;我們看到了爲建醫院、爲制口罩日夜趕工的工人,看到了協調有度、保障支援的社會各界組織……
這些逆行的背影,他們挺身而出不是爲了當什麼英雄。他們扶危渡厄,是守土盡責。20__年非典爆發,全世界守護着80後、90後。17年過去了,換成80後、90後來守護這個世界。我們看到當年坐在課堂讀書的孩子如今換了一身衣服,學着前輩的樣子,替更多人負重前行。
我希望同學們牢記,時代的重任終有一天將要交由你們肩負。數年以後,當你們活躍在祖國的各行各業,我和所有老師期待能看到你的良知和專業。當你們有一天近距離接觸到這個社會最真實的傷口時,希望你有治癒它的決心和力量。而在歷史的挑戰移交到你們肩上之前,埋首蓄力,練就過硬本領就是同學們現階段的擔當方式。學校會竭盡所能讓同學們在南外高中的三年裏,儲蓄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心得 篇5
過年了,我們的心,緊緊地系在一起。
網絡上的熱搜話題不再像往常那麼駁雜,而變得純粹;朋友圈裏刷屏的信息,多是親朋好友關於平安健康的提醒。
因爲我們心中有憂,共同關注着突如其來的疫情;因爲我們心中有愛,萬衆一心期盼着幸福中國年。
“特別想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拜年,我們在這兒過年,你們卻在醫院幫我們過關。”
“想給所有的湖北人拜個年,隔離病毒,但絕不會隔離愛。”
“這個年更多和家人在一起,跟親情在一起,跟愛在一起,就是您對於抗擊疫情最大的貢獻。”
“同一個世界,同樣護佑健康,請相信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是20__年央視春晚“史無前例”的一次沒有彩排的節目——情景報告《愛是橋樑》裏的催淚臺詞。該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六位知名主持人白巖松、水均益、康輝、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傾情演繹,向奮戰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與全體武漢市民致敬,字字真情實意,激情澎湃,看哭很多人。
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被譽爲“新民俗”,已經成爲全球華人情有獨鍾的“年夜飯”。此情此景,必然激發人們迎戰疫情的沖天鬥志,堅定信心,凝聚人心,衆志成城,共克時艱。若評選今年春晚最佳節目,擁有“硬核”的情景報告《愛是橋樑》當之無愧。
一件成功的作品,是必須找到與受衆同頻的共情點。總體而言,20__年央視春晚精益求精,與衆不同,讓人耳目一新,很走心,很成功。
疫情襲來,也讓今年的春節也變得不再“熱鬧”。安全起見,人們紛紛戴起口罩,做好防護措施,減少外出,“深宅”起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每一個人,提高警惕,不心存僥倖,增強自我防病意識,就是在爲國家疫情防控作貢獻。從另外一箇角度來看,春節假期多待在家裏,我們不是有更多的時間陪陪老人和孩子?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連日來,全國各地的愛心物資與援助力量馳援湖北武漢。1月25日是大年初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當晚8時許,山東省首批援助湖北省武漢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隊出征,首批138名醫療隊員告別家人,帶着全省人民的重託參與疫情防控工作。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是心有大愛的“逆行者”,是勇敢無畏的“戰士”,也是全省人民的驕傲。我們期待着他們早日凱旋、平安歸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寒冬終將過去,讓我們春天裏再相逢。
中國加油!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