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精選7篇)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1

  位理事、各位代表:

  經過三天緊張的會議,我們完成了預定的三項議程。首先是對我們科技期刊編輯隊伍中成績突出的編輯工作者進行了表彰,分別頒發了“金牛獎”“銀牛獎”,還頒發了優秀論文獎;其二,我們認真總結了20xx年學會的工作,部署了新一年的任務;其三,聽取了有關我國科技期刊發展重要問題的學術報告並進行了大會學術交流。至此,我們的會議已取得圓滿成功。

  “金牛獎”“銀牛獎”評選表彰,是我們學會的一大特色,是爲了表彰那些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崗位上,長期辛勤耕耘、艱苦奮鬥、開拓進取、樂於奉獻並作出優異成績的中、老年編輯而設立的。我們應向這些同志學習,並將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

  姚希彤祕書長代表學會所作的20xx年工作總結是全面深入和實事求是的總結。一年來,學會積極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和編輯隊伍的培訓,以及開展的其他大量工作,爲廣大會員和科技期刊編輯搭建了學術交流平臺,有力地推進了科技期刊的改革與發展,促進了科技期刊編輯人員的成長。

  一年來,學會工作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與廣大單位會員和科技期刊編輯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也是與以丁乃剛理事長爲首的學會領導班子準確把握政策、開拓創新、果斷決策並狠抓落實和無私奉獻分不開的。李家林副祕書長在身患嚴重疾病的情況下,情繫學會,還在組織青年編輯學術會議和青年編輯優秀論文評選工作,他這種忘我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裏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學會的成績也是和學會有一支高效、精幹的學會辦事機構分不開的。他們人手少、工作量大,在姚希彤祕書長帶領下,經常超負荷工作,盡職盡責,務實高效,無怨無悔。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學會領導和廣大會員的好評。

  總之,學會成立多年來,20xx年是組織活動最多、最有成效的一年,也是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年,從而大大提高了學會的影響力,增強了學會的凝聚力。

  同志們,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這將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國家規劃開局之年,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的一年。面對時期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xx大和xx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我們科技期刊領域,努力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辦高質量精品期刊,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向前邁進,爲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

  現在我宣佈: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五屆二次理事會暨“金牛獎”“銀牛獎”、優秀論文獎頒獎大會及學術報告會閉幕。

  祝同志們新年快樂,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全家幸福!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2

  各位專家學者,朋友們:

  在主辦單位中國現代史學會、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承辦單位中共秦皇島市委黨校和全體與會代表與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現代史學會20xx年年會暨中國現代思想史學術研討會”已經順利完成全部議程,即將勝利閉幕了,讓我們大家共同慶賀我們這次學術盛會取得的圓滿成功!

  “中國現代思想史學術研討會”是我們中國現代史學會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學術會議。

  首先,這次學術會議的主題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曾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因爲歷史是人類的活動過程,人類的活動必然是在人類的思想觀念主導下進行的。歷史研究只有在探明蘊含在歷史事件背後的歷史創造者的動機時,纔算得上弄清了這段歷史的進程。比如,在研究一場戰爭時,如果不探明戰爭指導者是出於何種動機要這樣而非那樣指導戰爭的進行,就無法說明這場戰爭的歷史。因此,思想史的研究對任何歷史研究都具有決定研究是否具有深刻性的重大意義。中國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具有較一般思想史研究更爲重要的意義。因爲現代中國處於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變動時期,各家思想爭芳鬥豔,無不致力於把自己的思想轉化爲改造傳統中國和建構現代性中國的實施方案,中國社會最終在受到各種思想影響而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了現代轉型,並繼續走向現代性社會。研究各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現代轉型過程中如何調適自身,努力按自己的理路推進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並揭示其在致力推進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中的成敗得失,顯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是一箇頗具難度的論域。我們學會的先輩著名思想史家丁守和先生說過,思想史研究者本身必須有思想。此言道明瞭思想史研究較之其他歷史事件的研究具有更高的難度。研究即是哲學意義上的批判,即是以新質取代舊質。思想史研究本質上也是對歷史思想的批判。在現代中國,思想者燦若羣星,思想巨人層出不窮。研究者必須站在他們的思想之上,纔可能具有評判他們思想的能力。只能仰望巨人者僅可稱爲歷史思想的追隨者,而不可名之思想的研究者。正是思想史研究的這種難於超越的難度賦予了思想史研究的更高學術價值。這次“中國現代思想史研討會”共徵集到60篇論文,李少兵教授已做了精彩點評。其中雖然存在瑕疵,但大多與會者的論文都在思想史領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並站在自己思想高度上回答了問題,在較廣泛的領域內對中國現代歷史思想做出了屬於“個人”的評判,還有一些論文對現代歷史思想做出了有相當深度的評判。應該說我們這次學術會議取得了作爲一次學術會議應有的成就。

  任何學術研究都是一箇沒有終點的過程,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更是一箇廣闊無垠的領域。任何一箇願意在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領域不懈耕耘者都可以無限獲得和獲得無限。深願各位同仁永遠把已有的研究作爲繼續前進的地基,不斷追逐思想的思想,爲我們民族能以更耀眼的思想批判之光照亮未來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各位專家學者,朋友們:中國現代史學會早己成爲我們共同的家園,每次學會年會都是我們歸家團聚的吉日。現在,團聚馬上就要結束了,我代表與會者向爲我們這次會議順利召開和圓滿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中共河北省委黨校,中共秦皇島市委黨校表示衷心感謝!向那些爲籌備大會,爲保證大會取得成功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學會同仁和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向爲大會學術成就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全體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在你們即將離開美麗的秦皇島市這個有些令人傷感的時刻,我要代表學會衷心祝福大家歸家之途一路平安,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稱心、諸事如意!切昐大家明年貴陽再相會!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3

  感謝學長學姐們的精心指導,聽了各位學長學姐的講話,相信大家都能從中受益。由於時間關係,很遺憾不能讓每位同學的問題都得到解答。接下來請交通運輸管理學院李做總結髮言,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

  交通運輸管理學院李總結髮言

  感謝李德靜書記對本次交流會的總結。此時此刻,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淺。一箇人的成功不在於想象,而在於切實的.行動中。伴着落日的餘輝我們的交流會就要結束了,聽了學姐學長們的在學術方面的相關經驗,大家也要落實行動中去,願我們細細地去品味去運用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學到的!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再次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和學長學姐給我們的指點和幫助!

  本次學術交流會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到來,再見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4

  尊敬的各位同仁:

  本次年會即將閉幕。本次會議雖然時間短,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議程緊湊。大家就療法的研究和應用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分享,成果是顯著的!相信大家的收穫都是很大的。

  在此,我代表療法分會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祝各位同仁以後能取得更多、更大的關於研究與應用的成果!也祝各位同仁能過好聖誕節和元旦節!期待我們的下一次再相聚!

  會議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5

  感謝大家的提問!爲促進加強我院白內障專業和青光眼專業的.臨牀經驗及技術交流,下面由我院爲專家頒發“眼科醫院促進臨牀醫學進步”的榮譽證書,望今後兩位專家能經常蒞臨我院指導工作及經驗交流!有請醫師上臺。有請我院上臺頒發榮譽證書!謝謝!

  感謝各位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和同仁們來我院參加“眼科學術交流會”,眼科醫院祝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順利,謝謝大家的大力支持!此次會議圓滿結束!

  接下來,請專家和領導上臺合影!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6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來自海外的前輩和朋友們:

  經過兩天半緊張熱烈而又愉快的座談和研討,第十二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就要閉幕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丁玲研究會及全體與會代表,向爲我們提供了美麗優雅研討環境並付出辛苦勞動、作出熱情服務的以塗紹鈞先生爲代表的東道主表示衷心感謝!

  早在十年前的臨澧會議上,我曾在大會發言時提出將紀念追思會與學術研討會分開舉行的建議,因爲這兩種會的宗旨與性質有所不同。這次我們大家都看到,這樣分開舉行的方式效果很好:紀念會開得莊嚴隆重,各級領導及丁玲親朋故舊與各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緬懷丁玲這位中國20世紀最傑出的革命女作家;學術研討會開得熱烈而又理性,老中青三代學者圍繞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站在各自的學術立場,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學理闡述分析,互相啓發促進,共同加深了學術理解。

  本次研討取得一些引人矚目的成果,在相關領域對既有研究有所推進。這些成果或以角度與觀點的新穎,或憑提供新的史料,給人以新的啓發。例如,關於丁玲的思想轉變問題,有學者專門分析了丁玲“左轉”以前的精神狀態,特別是無政府主義思想在其中所起重要作用,並據以解釋了丁玲轉變之前與之後革命想象的底色。這一見解同時也解釋了丁玲創作在左翼陣營中的異質性的產生根源。還有學者專門梳理了轉變後的丁玲與1930年代文藝大衆化運動的關係。對於丁玲延安時期思想的變化,有人指出丁玲的轉變固然有其被迫性一面,更重要還是她主動迎合的產物;還有人認爲,丁玲1940年代的政治自救是在恐懼與感恩的“動機簇”下作出的。一些學者以具體、豐富、生動的新史料,對丁玲解放後的思想狀況作出新的註腳。例如,有人具體講到當年批判丁陳的“五大主力”及丁玲“三位嫡系”各自的表現。另外,也有一些學者側重考辨了丁玲與同時代作家的關係,爲我們深入理解丁玲提供參考。在對丁玲單篇作品如《重逢》《夜》《杜晚香》及《夢珂》的解讀方面,也有使人耳目一新之作。而話題最爲集中的,則是對丁玲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不同解讀。爭議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丁玲土改敘事所涉及的暴力及其道義問題,特別是,究竟應按文學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及文本內部邏輯,還是按當時全國各地土改的實際狀況來評價作品中的相關人物及其品性。有人指出該作是土改運動的心靈史詩,還有青年學者從會議書寫或情感動員角度對作品的敘事特點予以闡釋。

  下面,我想概括地談一下我對本次研討會的總體感受和認識。

  本次會議的第一個特點是話題集中,有不同觀點的直接交鋒。會議研討主要圍繞“革命文學”與丁玲的思想轉變、文本再解讀與意識形態、丁玲的革命人格與文學品性、丁玲與她的同時代人四個議題展開,在每個方面都有不同觀點的交鋒爭鳴。學術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活動。如果說文學閱讀是讀者與作家之間的心靈對話,那麼文學研究就是一種雙重對話,即,文學研究者除了作爲普通讀者與作家進行對話,更要與以前和同時代研究該作家作品的其他研究者進行對話。這種對話不一定意味着指名道姓的商榷,即使是正面闡述自己觀點,心裏也一定想着是寫給誰看,想着潛在的對話者,而不能泛泛而談、重複行內業內人人皆知的常識。對話的前提是生命體驗和審美體驗。從體驗出發發現問題,從問題出發確定研究對象,然後纔是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最恰當(未必是最新奇、最時髦)的研究方法或理論。對話總是要圍繞一定話題展開,對話意識與問題意識相伴而生。我認爲,有些研究學術含量不夠、學術價值不大,表面看是缺乏問題意識,從根源看還是缺乏對話意識。寫文章是爲給人看的,寫學術論文或著作是給以前研究這個題目的同行專家看的。如果我們從抽象理論出發,不細讀作品,不看不管別人已有研究,而旁若無人、自言自語,所探討的就有可能是僞問題,或所做的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重複勞動。即使搞史料,我們也是要向同行證明或澄清一箇問題,糾正以前的某種謬見或模糊認識。通過寫文章進行書面對話需要一定週期,面對面交流效率最高。面對面交流的好處是直截了當,難以使用障眼法。所以纔有召開學術研討會的必要。本次會議學者們在爭鳴時顯示了良好的學風和人品,大家既不作無原則的吹捧,也沒有無根據的謾罵。雙方的宗旨是辨明問題真相,解除誤解,效果是共同提高認識。這次古大勇先生指名與我商榷,我們的前任副會長張永泉先生也向後輩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論辯雙方通過當面交流,大家都加深了相互理解,增加了友誼。

  本次會議的第二個特點是青年學者所佔比例增加。往屆會議,與丁玲有過直接交往的老一輩專家學者較多,這次仍有幾位身體健康、思維敏銳的老前輩光臨大會。我們爲他們仍然充滿活力感到欽佩羨慕,同時,看到更多的中青年學者加入到丁玲研究的隊伍裏來,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我們又感到無比欣慰。讓我們對老一輩學者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讓我們對青年學者的加入表示歡迎!今後,我們將爲青年學者提供更多機會,將“丁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繼續辦下去。

  同道們,朋友們!中國丁玲研究會在往屆學會領導的帶引下一直有着良好的會風。在歷次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的“年檢”中,我們都獲得“三A”以上成績。讓我們向本屆退居二線的前任學會副會長陳漱渝先生、張永泉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上屆已退任名譽會長、副會長的張炯先生、莊鍾慶先生,向曾任我們學會會長、副會長的嚴家炎先生、鄭伯農先生等,以及以他們爲代表的各位老前輩再次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每次學術研討會,大家都是爲學術而來,爲了對丁玲及其作品的興趣和熱愛而來,大家的論文準備和學術討論都很認真,很少逃會現象。讓我們繼續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將我們的研討做得更好!

  讓我們期待着下一次的相會!

  祝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旅途順利!

  謝謝大家!

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 篇7

  我們這個會議,經過兩天的學術研討、文化考察以及大會總結,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了。畫句號這個工作本來很簡單,不過既然要講幾句話,我還是想對會議本身的歷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學科將來的發展,談談個人的一些感想。

  趙敏俐教授和吳相州教授在這次會議的講話中都提到,我們這個研討會已經開了五屆了。第一屆的名字叫“詩歌與音樂關係學術研討會”,現在叫“樂府歌詩學術研討會”。在大會發言和小組討論中,我都提到這個問題,我認爲:我們這個系列會議名稱的改變,蘊含了這樣一箇事實,就是:我們對於研究對象的理解深入了。我們不再僅僅是研究文學、研究詩歌的內部規律,也不僅僅是研究歌詩和它的伴生藝術——音樂之間的關係,而是把它放在一箇更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禮樂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每一箇中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浸潤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把樂府歌詩作爲研究對象,它的意義是什麼呢?不僅僅是研究詩歌,不僅僅是出於職業習慣,對於研究對象進行某種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鄰藝術拓展這麼一箇一般性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尋求的是中國人的歷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講兩點。

  第一,我很感謝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項陽先生這樣音樂學的專家。我從他們的論文或發言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第二,從文化背景來說,樂府制度及其所包含的綜合藝術是樂府文學豐厚的、廣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讀張衡的《西京賦》和《漢書·禮樂志》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這次會議上劉航博士的論文所探討的《文康樂》和漢魏六朝戲劇,就很典型的說明了戲劇藝術與樂府歌詩的關係。李健正先生的文章也提出了舞蹈、音樂以及當時人們生活方式與文學藝術的關係。

  樂府歌詩傳統上是在文學研究範圍內的進行討論,現在大家已經注意到,對它的研究不僅應該包括文學和音樂之關係,還應該包括文學和更廣泛的藝術形式的聯繫,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與此相關。

  我這裏講一點似乎是題外的東西。過去,西方人以爲我們中國人不善於哲學思考,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就持這種觀點。他說,看到孔子的《論語》,非常失望,還不如不讀,不讀的話還有些神祕感。讀了之後覺得只不過是一箇缺乏哲學深度的事故的老人講述的人生經驗。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古代文獻,尤其是《上海楚簡》和《郭店楚簡》所提供的材料提示我們,古代的中國人善於哲學思考,有自己的哲學思考的體系。而且也並不侷限於像《老子》一書中的表述。

  從樂府與哲學的關係上來說,我曾多次指出:傳統上將漢代的“樂府”定義爲“音樂機關”是錯誤的。漢代的樂府是一箇“禮樂機構”。將樂府歌詩與音樂藝術聯繫起來,有它的學術意義,但這還只侷限在藝術層面、技術層面。將“樂府”正確地定義爲“禮樂機構”,才能正確地認識它存在的哲學意義。

  作爲禮樂制度中的樂府,它設立的出發點,它的運行機制,都是從諧調天人之間的關係(司馬遷稱之爲“天人之際“)與人類社會內部的各種關係出發。從與藝術的關聯來說,樂府文化與樂府藝術幾乎涉及古代所有的藝術門類,涉及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從這一觀念出發,才能在樂府研究中產生真正的學術突破。

  在小組會的討論中,我特別把曾智安博士的文章拿出進行表揚。他的文章在傳統的詩歌研究的理論框架內已經做了很好的工作,同時,又有相當程度的、又是完全適宜的哲學上的提高與總結。他的文章把詩歌的禮樂文化背景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聯繫在了一起,具有相當的理論意義。

  從第一屆會議開始,我就積極參與其事。第一屆會議的時候,我還曾協助趙敏俐教授做過一些聯繫刊物的工作。現在我們成立了樂府學會,我成爲它的一名成員。正像趙敏俐教授所說的,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就我們的事業來說,如同吳相洲教授所講,是一箇朝陽的事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很高興能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與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成績。謝謝諸位!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