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歷史教師培訓總結(通用5篇)
2025歷史教師培訓總結 篇1
XX年6月27日至7月7日,我特別榮幸地參加了華南師範大學承擔的廣東省骨幹教師省級培訓,培訓共進行了十天,這十天的緊張學習,猶如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禮,教學知識上得到一次強勁的“充電”。
十天的學習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前三天由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組織進行通識培訓,後七天主要由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組織進行學科培訓。在這十天的學習中,有許多的專家與教授對我們進行精彩的講座,蔣平教授的《陽光心態與幸福生活》講座既充滿趣味又富有內涵,許錫良教授的《人性、人權與教育》講座讓我們大開眼界,王紅教授的《中美基礎教育的考察與思考》讓我們認識與瞭解了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美國基礎教育,劉良華教授《教育研究與教師寫作》既有激情又非常實用,左雙文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的前沿問題與研究》、張慶海教授《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論問題》讓我們瞭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宋德華教授《歷史研究論文寫作方法概論》讓我們知道歷史研究論文的選題、規範、有效,黃牧航教授《歷史教師從職業化走向專業化》站在一箇較高的高度上對我們進行指導,讓我們知道如何使自己成爲一箇專業化的教師。現將十天的學習總結如下: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停前行。同樣,教育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埋頭苦幹是必須得,但抬頭望頭也是必要的。一味埋頭苦幹會迷失道路,偶爾抬頭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別是隨着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很多教育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地暴露,這時候更需要理論的指示與專家的引領。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次培訓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不僅對理清新課改中的種種關係有幫助,而且對突破新時代教育教學中一些“瓶頸”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方法。
高廣方教授在《生本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中,提出了一箇觀點,我們的教育爲的是什麼?她提出了四個觀,即:生命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從幾方面對中學教學提現了新的發展方向,最後得到結論:正確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書。此報告無疑是對當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鐘,更是對一線教師理唸的一次糾正。
二、學習如何成爲了一箇專家的型的教師
中學教師應該不僅僅是一箇教書匠,還應該成爲一箇專家型的教師,而這一點正是當今我們大多數中學教師所不具備的,我們更多的是實踐,但不會總結,將這些實踐形成文字,變成論文只更是我們所不善長的,這次培訓有三位教授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的闡述,分別是劉良華教授,宋德華教授,黃牧航教授,通過這些教授的講座,使我們瞭解了論文的選題、論文的寫作準備、寫作的基本步驟、寫作的基本要求、論文寫作的常見的問題與糾正。黃牧航教授則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基本課題研究進行專題講座,讓我們瞭解中學教師如何進行一些相對實用的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三、認識了全省的一些同行
此次培訓是一箇很好的平臺,參加培訓的都是全省教學一線的精英、名師,對教育教學都是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此次培訓又是一箇非常好的相互學習的機會。同時,還是建立友誼的紐帶,平時只能在報刊雜誌見到名師的老師,通過此次機會,終於可一睹尊容,亦爲樂事。
當然,培訓只是一箇開始,關鍵是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運用這次培訓中所學的一些理念與理論,使自己的教學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2025歷史教師培訓總結 篇2
通過視頻學習,發表教學日誌12篇、案例1篇、作業三篇以及網上發帖10個回帖若干,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學科知識得到了提高。使我懂得了怎樣備好、上好、評好一節課;對怎樣成長爲一名科研型的教師有了具體的方法。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通過培訓,不僅使我對於新課程改革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使自己在教學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停前行。同樣,教育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培訓期間,導師精心組織,學員進行發帖跟帖,積極探討,揚長補短共同進步。不同的思維方式就有不同的思考、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的結果,轉變思維方式就會別有洞天。作爲一名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從優質教學提升至有效教學,善於進行教學反思是關鍵,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進行反思,並有效實施反思性教學,在反思中感知學生的學,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育,在反思中不斷提升已有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強化了素質,瞭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問題。
作爲歷史教師必須時時保持充電的狀態,此次培訓無疑是一次良好的機會。經過培訓,在學科知識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補充。我作爲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自我感覺專業知識還是不紮實的,而且現代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人才。通過聆聽專家講課,從教學到教研,都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雖然專家們的講課是短暫的,但啓迪我們的思維,把我們領進新思維的大門卻是永恆的。
新教材內容多、頭緒多、涉及面廣。課時少,教學難度大,教師要在依據課標,緊扣教材的基礎上,敢於大膽取捨,敢於放棄。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和再創造。第一是精簡教材,課標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就少講,甚至不講。精簡教材,不能夠損害教材的系統性和結構上的完整性。第二是補充教材,教材編寫得學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課標要求的內容,教師要以教材爲依據,適當充實教材內容。增設背景或材料或活動,輔助學生學習。教師還需要對教材作一番加工。它不是說可以隨意地對教材妄自增刪,如爲了講好重點,完成教學目的,可以對歷史過程講得具體生動些,給學生一些感性材料,對於重要人物的言行,多着一些筆墨。這都是對教材的補充。這樣做纔可以爲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打下基礎,也可以引起學生對於歷史學習的特殊興趣。
歷史是複雜的,人類社會存在着各種關係,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歷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對於近現代史,以前的教材基本上是按階級關係、階級鬥爭和革命發展的線索來貫穿的,注重講農民起義的推動作用。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有一場或多場戰爭。例如秦末、漢末等社會的更替,歷史的前進就是靠農民的起義來推動。農民起義的原因就是階級矛盾。從這個角度去觀察近現代史中的某些問題,就比較狹隘,傳統史學注重歷史概唸的傳授,重視基本史料的作用,有嚴密的邏輯推理。
而現代史學觀點讓史學與各學科聯姻,採用跨學科的辦法,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轉換視角運用現代史學觀點可使我們獲得新的啓迪、新的認識。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可以看出。老教材突出的是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的統治,幾乎是否定的。而現在的教材用現代史學觀點解釋,肯定了他是一次失敗的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客觀上對民族資本主義起到了促進作用作爲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務運動雖然沒有達到自強禦侮的最終目的,但還是使中國邁入世界資本主義工業化潮流,儘管一切都是被動的,是被世界潮流推着走。我們看重的是,這場運動是否順應了世界文明前進的大潮,是否代表着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是否爲向現代化工業文明過渡做出了貢獻。現代化史觀在堅持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扭轉了過去的不少教條化的認識,提出了許多新觀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初中新教材對農民起義的章節做了大量刪節,充分體現了現代史學觀點得到了運用。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對一箇教師來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如果我們教師僵化了自己的思想,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就無法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更談不上成長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因此,教師不僅要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更要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現代社會,各種知識更新換代快,舊知識迅速老化,新知識飛速生成。假如我們教師仍然死抱自己的傳統,不願意學習,就勢必跟不上形勢,因而隨着課改的進行,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三、培訓,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
通過培訓學習,我深刻認識到當代教師,第一,要具有豐富系統的教學理論知識。第二,要成爲一名優秀的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由教學中主角轉向平等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彼此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第三,要做課程改革中的積極合作者。新課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合作,教師與其他社會成員合作。第四中學教師應該不僅僅是一箇教書匠,還應該成爲一箇專家型的教師,而這一點正是當今我們大多數中學教師所不具備的,要做學習型的教師,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新鮮事物層出無窮,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永不停息。
四、認識了一些同行,並且和他們網上交流。
遠程教育培訓不同於以往我們所接受的傳統的教育培訓,它是應用網絡平臺,搭建了一箇虛擬的教育空間,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裏,我們除了能觀看一些專家的視頻,還可以通過論壇跟自己同專業的教師學員交流學習體會,共同學習,加強學員之間的聯絡和交流。同時,參加培訓的學員不要統一的時間和地點,可以根據自己的計劃隨時進行學習。這種全新的教育培訓方式給我們充分自由的同時,也需要我們充分瞭解自己所處的學習環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技巧、策略,最終學會學習。所以說通過培訓進行繼續教育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箇重要途徑。
此次培訓是一箇很好的平臺,又是一箇非常好的相互學習的機會。同時,還是建立友誼的紐帶,平時只能在報刊雜誌見到名師的老師,通過此次機會,終於可一睹尊容,亦爲樂事。
當然,培訓只是一箇開始,關鍵是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運用這次培訓中所學的一些理念與理論,使自己的教學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全面提高自身素養。加強教師之間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2025歷史教師培訓總結 篇3
本人陳玉梅,現是xx市實驗中學歷史教師,XX年xx省骨幹教師省級培訓歷史班學員。我於XX年6月28日至7月7日參加骨幹教師省級培訓第一階段理論學習。通過培訓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使本人的教育理論和專業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培訓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學習態度端正、積極、認真、刻苦,積極對照檢查學習,認真完成培訓班佈置的各項任務。帶着疑問和求知的心情講座。在聽課中,我對重點與難點做好相應的筆記,隨着教授們的思路積極思考。做到虛心好學,遇到不懂的專業理論知識主動向老師請教,與同行探討,從中得到了不少啓示。
蔣平主任的《陽光心態與幸福人生》的講座,我感觸頗多。由於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壓力,使我們的不少教師出現了嚴重的心身疾病,從而降低了自已的生活質量,埋葬了人生幸福甚至導致終身遺憾。我們應適時調整人生的終極目標,懂得適時釋放壓力,保持健康的身體和樂觀的心態,提高自己的素質,不論是在工作上、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要看到自己的優勢,接納自己的不足,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適度冒險、勇於創新、勇於承擔責任,增強自尊心;要贏得學校領導的肯定,同事、朋友、家人的認可,要學會自我控制,提高自己的人生幸福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人生中也會遇到困難或挫折,但我們要保持樂觀心態,笑對人生,追求人生幸福。
許錫良教授的《人性、人權、教育》的講座對我啓發很大。生命來之不易,來之可貴。我們要敬畏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要正視人性的弱點,包容弱點,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敬愛之心、仁愛之心去善待我們的學生;通過人性教育張揚學生的個性,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尊重人性,保護人權。
高廣方教研員作的《生體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對她的觀點我深有同感。生命是可貴的,做人就有健康地、有尊嚴地過着幸福的生活,教育學生健康的靈魂,幫助學生擁有尊嚴的底蘊,幫助學生獲得過幸福生活的能力與品格;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愛是老師德與智的核心;對於教學觀,要學會把教轉化爲學;學習是主動的過程,不要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學生不是被動的容器而是鮮活的生命體。
王紅教授的《中美基礎教育的觀察與思考》講座,使我知道了要認識美國的教育首先必須從美國中小學的教學教育目標說起,瞭解了美國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目標,很多困惑就可以找到答案;美國的基礎教育不側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是側便於“會學”而不是“學會”;會學的重點不在於獲取知識和信息而在於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在於培養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興趣;美國的教育側重於能力導向的教學目標,中國的教育側重於知識導向的教學目標;美國對學生的教育評價定位於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思維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評價。美國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本教育,重視人格、獨立的、有思想、有尊嚴、有情感的培養,把人當人看,實現了課室裏的民主,實現了教育的公平與民主。
劉良華教授的《教育與教師寫作》、黃牧航教授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宋德華教授的《歷史研究論文寫作方法概論》等講座,進一步提升我的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受益非淺。。陳長崎教授的《中國古代史前沿問題研究》、左雙文教授的《中國近現代史前沿問題研究》、林中澤教授的《西方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張慶海教授的《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學理論問題研究》、張向陽教授的《中學歷史教育前沿問題研究》等講座使我瞭解了學術研究動態,提升我的專業理論水平。陳文海教授的《高師歷史教育改革研究》、王泳老師的《中學歷史多媒體教學研究》、陳維堅老師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方法示例》、魏恤民老師的《xx省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現狀》等講座增強我的信念,使我更堅信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長期性、艱鉅性。
總之,通過這次教育培訓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理論和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提高了我教學的各方面能力,爲我終身的教師生涯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和基矗我認爲只有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成爲適應二十一世紀一箇合格教師。
2025歷史教師培訓總結 篇4
參與培訓工作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幾個月裏,我們付出了勞動,收穫了幸福。
第一個收穫:組織觀念有所增強
遠程培訓工作意義重大,它關係數萬教師專業的成長,關乎課程改革的進行,關涉國民素質的提升。 遠程教育中心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在前期準備中嘔心瀝血,在培訓進行時櫛風沐雨。 受其感染,對於遠教中心安排的任務,我們力爭在第一時間內完成: 7月25日網上註冊;8月3確定輔導計劃;8月5日開通學科博客;8月22日組建教研qq羣;8月30日發佈考覈試題;9月18日拍攝評課沙龍;11月1日完成簡報編制;11月15日作業批改完畢;11月30日,上報優秀名單;今天,向中心領導彙報工作,與各位師友分享快樂。
我們心中充滿幸福,因爲,我們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
第二個收穫:業務水平有所提升
爲了進一步提高遠程培訓工作的效果,我們以創新的態度來改進自己的工作
在網絡交流中,我們儘可能地回覆每一位學員提出的問題,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對於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我們發動學員一起討論,變單向交流爲雙向交流,力圖促成多向交流。
今年的培訓主題是“評好課”,但相關理論、具體案例都太單薄,爲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我們共編制了20期簡報。爲此,我們全方位收集學員的素材,從提出的困惑到發出的感慨,從討論的問題到完成的作業,我們都及時篩選、整理。對於較好的資源,我們還會給每一位作者發去選用通知,以爲感謝,也是激勵。 我們向部分積極分子電話約稿,請他們提供的優質稿件。 我們還把簡報及優質文章,發到中國歷史課程網上,使其能在更大的空間內傳播。
拍攝視頻,遠教中心特別給力,讓我們幾人好好地秀了一把。爲了做到散而不漫,我們先行圈定評議視角:學生學習中的互動、教師教學中的呈現、課程性質中的內容、課堂文化中的創新。只是,首次拍攝,興奮而且緊張,以至於我們沒能亮出招牌,擺好pose。
籌建博客時,吳雲駕老師給這個網絡小屋起了個文雅的名字:“‘徽’當臨絕頂”。此名義有三重:(1)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只能前行不能後退,這是我們的底線; (2)登上安徽中學歷史教育的峯頂,應是我們的志向; (3)提高自己的教學教研水平,創造自己的輝煌,這是我們的信心。我們心中充滿幸福,因爲,我們提升了水平。
第三個收穫:學習願望更加濃烈
若要輔導他人,必先輔導自己。參訓教師可能會把我們當作“加油站”、“補給點”、“服務區”、“修理廠”,因此,我們必須爲自己“充電”、“蓄能”、“吸氧”、“補鈣”。
工作之餘,我們擠出時間,或在家讀書,或外出求學。彭江龍、吳雲駕兩位老師到了北國南疆、黃海之濱,進行教育考察,沈爲慧與趙劍峯則參加了全國曆史學會的上海年會。
年會期間,聆聽知名學者講座,我們領略到了知識的多彩,體會到了歷史的智慧。觀摩特級教師獻課,我們感受到了名師深厚的學養,分享到了他們閱讀的快樂。參加教育沙龍活動,我們目睹了激烈的交鋒,親歷了智慧的碰撞。
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讀書的廣度決定知識的跨度,讀書的深度決定認識的力度,讀書的厚度決定教學的高度。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沒有潛力的學生;而不愛讀書的老師,更是沒有希望的老師。 關於教師的成長方向,學會的理事長趙亞夫教授認爲:“能夠引導學生自己行路的教師,是聖人;能夠帶領學生尋路的教師,是賢人;能夠拉着學生走上正路的教師,是好人;迫使學生按圖索驥的教師,是蠢人。” 我們暗下決心:立足好人,景仰聖人,追逐賢人,不做蠢人。我們心中充滿幸福,因爲,我們渴望學習。
第四個收穫:結識一批同道中人
培訓中,我們主動與態度認真、進取心強,有理想、有追求的學員聯繫,通過電話、短信、郵件、qq等方式,與他們交流學習心得、暢談教學感受。並先後請繁昌的李應平、來安的朱述山、靈璧的.陳樹志、宿松的朱旭南、安慶的何凌、天長的陳萬民等老師,梳理出自己的成長足跡。 同行爲朋,同志爲友。這些朋友以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學習體驗,感染着大家,也鼓舞着我們。
碭山縣鐵路中學的王安建老師酷愛閱讀,他的體會是:與書同行,可以改變我們的內涵;與書同行,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與書同行,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與書同行,可以完善我們的事業。 “多一份書香,人生就多一份淵博、多一份深邃、多一份灑脫,多一份書香,前程就多一份亮麗、多一份坦蕩、多一份輝煌”。
靈璧一中的陳樹志老師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時寫道:“在我從教的道路上,我始終保持着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這主要是得益於師友的指導與啓迪。他們是我前行中的路標與航燈,是我成長中的支柱與靠山。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精彩:精彩的生活、精彩的事業、精彩的人生,我也堅信每一種精彩的背後都有許多無法訴諸文字的體驗。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選擇哪條路,需要藉助高人的智慧。 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地與大師對話,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
也許,他們的成果還不夠多,但是,他們徜徉書海,筆耕不輟;也許,他們的名氣還不夠大,但是,他們激情滿懷,自強不息。我們心中充滿幸福,因爲,我們擁有了的同道中人。
第五個收穫:成立歷史教師沙龍
培訓結束後,我們與部分朋友進行了溝通,最後決定:圍繞教師的專業成長問題,組織一次聯誼活動。
xx年12月18日,聯誼活動在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舉行。與會者提出了幾個質樸但令人深思的問題:我們走到哪了?我們要到哪去?我們要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
活動雖然短暫,但這幾個問題撬動了大家的觀念,引發了會上的熱議以及會後的深思淮北市烈山區教研室的許寒秋老師在活動小結中寫道:“回想爲教的十幾年,每天重複着‘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的程序性生活,雖無抱怨,但興致不高。學生評價不錯,領導給予肯定,自我感覺蠻好。特別是評上中教高級以後,便覺得萬事大吉,一切ok。 現在想想:難道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歷史教育嗎?難道這就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嗎?”
固鎮縣新馬橋中學的肖祥龍老師感慨萬分:“想想自己的今天,確實爲俗事所困擾,一直走不出去,達不到更高的層次。自己那顆不服輸的心還在嗎?會後,我一直在問自己:我要幹什麼,我要得到什麼,我應該捨棄什麼?”
亳州一中的譚偉弘老師叩問自己:“什麼樣的課堂是我心目中的理想?現實和理想的距離還有多遠?”阜陽市城郊中學的黃文明老師,進行了自我剖析:“我們樂於在課堂上展示個人的魅力而怠慢了課堂的‘主人’,我們一直認爲,自己服務的對象是歷史學科,根本沒有想到,對象其實是‘活生生的人’! 我們沒有思考歷史教育的價值是什麼,我們始終不願、也不敢讓課堂自然‘生成’,我們一直沉湎於階級史觀不能自拔,我們一直認爲教科書的鉛字就是金科玉律,我們一直原地踏步、不願更新知識,我們早已滿足於充任一個‘知道份子’。 現在才知道,我是多麼無知……”
碭山二中的郭光勇老師在活動感想中寫道:“一箇教師的專業成長究竟需要怎樣的歷程?這的確難以回答。但是我想,每個人的心裏都有自己的標準。 曾經認爲自己對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很準確,內容很熟悉,理解很到位,講起課來也是妙趣橫生;曾經認爲自己的年齡在悄悄地增長,知識的積累也在慢慢地充溢;曾經認爲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很高、很好……所有的感覺好像就是,自己已經成長到位了。但是,好像又並非如此。當自己在備課中遇到難題時,才發現還有很多的疑問隱藏在教材裏;當學生突然在課堂上發問時,才發現學生涉獵的知識真的很寬、很泛。和年輕的同事共同研討,才發現他們的思維是那麼活躍,觀察的視角是那麼新穎。但是,自己往往又憑藉年齡的‘優勢’,對抗着學習,抵制着進步。”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學生心目中的教師,不是空談家,不是不學無術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實學的專家”。 當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認爲:無論是新課程還是舊課程,只要教師是一箇不斷學習的人,是一箇善於思考的人,他的課堂就一定精彩;一箇不學習、不思考的人,他的課堂永遠不可能精彩,甚至算不上合格。 我們不敢奢望成爲“有真才實學的專家”,也不敢宣稱自己的課堂“一定精彩”,但是,我們不能讓自己淪爲“不學無術的庸才”,也不能讓自己的課堂“永遠都不精彩”。“作爲教師,如果不能提高學養,那就是對教育的不尊重,就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就是對自己職業的不尊重!”渦陽一中袁超文老師的話擲地有聲。 學習無止境,年齡不是障礙,只要學習的心境還在;地區不是障礙,只要學習的願望還在。40歲還在成長,60歲我還年輕!
渦陽四中的孫孝利老師希望“自己能一直努力着、進步着。” 淮北市實驗高中的王九紅老師表示:“我要進步!追趕同道者的腳步!”同時渴望能“有溫暖的太陽照耀着我們,溫暖我們的心。”阜陽市城郊中學的何學保老師提出:“專家引領是必須的,專業閱讀是必須的,交流合作是必須的,活動載體也是必須的!”
既然與會者有學習的願望、進步的要求,我們決定乘勢而動,發起成立區域性學習共同體,作爲大家相互交流的平臺、展示自己的舞臺。 xx年12月18日晚,“高中歷史教師沙龍”正式成立。
回憶我們的多次經歷:開會時聽得十分激動,到家後想一想還很感動,過段時間則一動不動。 如今,我們已經跳出這個怪圈。我們心中充滿幸福,因爲,我們已經上路了。我們只是爭暖的早鶯,我們又象啄泥的新燕,我們更願,安徽的中學歷史教研,很快就能“亂花迷眼”,“淺草沒蹄”。
2025歷史教師培訓總結 篇5
XX年6月27日至7月7日,我特別榮幸地參加了華南師範大學承擔的廣東省骨幹教師省級培訓,培訓共進行了十天,這十天的緊張學習,猶如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禮,教學知識上得到一次強勁的“充電”。
十天的學習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前三天由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組織進行通識培訓,後七天主要由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組織進行學科培訓。在這十天的學習中,有許多的專家與教授對我們進行精彩的講座,蔣平教授的《陽光心態與幸福生活》講座既充滿趣味又富有內涵,許錫良教授的《人性、人權與教育》講座讓我們大開眼界,王紅教授的《中美基礎教育的考察與思考》讓我們認識與瞭解了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美國基礎教育,劉良華教授《教育研究與教師寫作》既有激情又非常實用,左雙文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的前沿問題與研究》、張慶海教授《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論問題》讓我們瞭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宋德華教授《歷史研究論文寫作方法概論》讓我們知道歷史研究論文的選題、規範、有效,黃牧航教授《歷史教師從職業化走向專業化》站在一箇較高的高度上對我們進行指導,讓我們知道如何使自己成爲一箇專業化的教師。現將十天的學習總結如下: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停前行。同樣,教育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埋頭苦幹是必須得,但抬頭望頭也是必要的。一味埋頭苦幹會迷失道路,偶爾抬頭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別是隨着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很多教育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地暴露,這時候更需要理論的指示與專家的引領。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次培訓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不僅對理清新課改中的種種關係有幫助,而且對突破新時代教育教學中一些“瓶頸”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方法。
高廣方教授在《生本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中,提出了一箇觀點,我們的教育爲的是什麼?她提出了四個觀,即:生命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從幾方面對中學教學提現了新的發展方向,最後得到結論:正確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書。此報告無疑是對當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鐘,更是對一線教師理唸的一次糾正。
二、完善了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瞭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問題:
教師是一箇永遠新的職業。這裏講的“新”主要指知識的更新與教學藝術的更新。作爲歷史老師,應是始終站在科學知識岸邊的擺渡人,傳承知識與文化;他應是學生靈魂的塑造師與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爲歷史教師必須時時保持充電的狀態,此次培訓無疑是一次良好的機會。經過培訓,就我個人而言,不僅在學科知識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補充。尤其是左雙文教授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前沿講座,讓我們有種全新的認識與瞭解,張慶海從一些新的角度對歷史進行重新解讀,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三、學習如何成爲了一箇專家的型的教師
中學教師應該不僅僅是一箇教書匠,還應該成爲一箇專家型的教師,而這一點正是當今我們大多數中學教師所不具備的,我們更多的是實踐,但不會總結,將這些實踐形成文字,變成論文只更是我們所不善長的,這次培訓有三位教授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的闡述,分別是劉良華教授,宋德華教授,黃牧航教授,通過這些教授的講座,使我們瞭解了論文的選題、論文的寫作準備、寫作的基本步驟、寫作的基本要求、論文寫作的常見的問題與糾正。黃牧航教授則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基本課題研究進行專題講座,讓我們瞭解中學教師如何進行一些相對實用的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