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培訓總結(通用3篇)

北師大培訓總結 篇1

  XX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們一行80餘人由市教育局領導親自帶隊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參加了爲期7天的中小學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學習。在北師大教育培訓中心的精心組織和周密安排下,我們聆聽了首都十多位教育名師大家的指導和教誨,和專家學者直接對話、交流,汲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七天的學習時間緊張而又短暫,但每一天都很充實、有意義。如果把任何一位專家所講的內容吸取一兩點,在工作中堅持下來,都能夠對我們的工作有極大的推動。今天我藉此機會將自己北京學習的收穫與大家共享,也爲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提供一箇反思的棲息地。

  李春山教授把他幾十年教育教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毫無保留地作出了詳細闡述。他提出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必須在工作實踐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通過研究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提高教學與工作的效率,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扈知霖教授指出必須迴歸教學原點來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他認爲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中第一能力,是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的第一任務,我們的學習也要緊緊圍繞着它。一節好課從整體宏觀上來說,教師應展現出五點: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文化、有個性。從微觀上來說,一節好課應有教學高潮。所謂教學高潮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激情借用學科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課堂交流呈現出超乎一般的課堂活躍並有一箇短時間的持續,這就是教學高潮。他還提到了板書的使用。很多人都熱衷於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一堂課下來,黑板上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多媒體屏幕上的內容一閃而過,學生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實板書它是師生最高層次的交流與溝通,它具有嚮導性和大綱性。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們平時是怎麼板書的,都是背對學生在黑板上寫。他說板書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要看着學生,嘴呢一邊說手裏一邊寫,筆隨口動,口隨眼動,眼看學生,觀察學生的反應。

  課程研究院院長秦建雲對學校個性化的多元課程體系作了重點闡述,他談到,十一學校的課程體系要更多地符合十一學校的更多學生,要使課程的個性化的滿足率更高,爲此,學校充分研究學生個性化的差異,如,發展方向的差異:數理、工程、經濟、人文、出國留學等;興趣的差異:同樣學體育課,有的孩子想學籃球有的想學排球,同樣學藝術,這個孩子想學動漫,那個孩子想學專業美術等;學習水平的差異:有的孩子數學好英語不好、有的孩子語文好物理不好等。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開發了“選課、選學段走班制”的課程模式,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1、2、3,擊劍、滑雪、馬術等二百多門課程,通過不斷引入優質課程資源,鼓勵學生提前接觸課程,瞭解課程,認識自我,激發學生內在成長動力,努力將學生塑造成爲一箇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學校建設成爲一所受人尊敬的偉大的學校。

  舉兩個例子:

  1.有一箇女孩子參加馬術訓練,在一次訓練中發生了意外,從馬背上摔下來,住院時對學校老師說,等她傷好後還要騎那匹馬,後來她就是騎着那匹馬結業的,對學生進行所謂的勇敢的教育還要在課堂上大肆宣講嗎?

  2.某學生患有先天性疾病,開學報名時家長對老師講講體育活動就不活動要讓他孩子參加,如果是我們肯定同意,那十一學校是怎麼答覆的呢?這不能特殊,怎可以取消孩子鍛鍊的機會?首先要拿出醫院的證明,醫生的建議,再根據醫生的建議安排適當的鍛鍊,如孩子不能進行劇烈運動,那就不進行劇烈運動吧,可以散步啊,散步也是一種鍛鍊啊,安排老師陪同,針對特殊的學生開特殊的科目,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孩子都得到鍛鍊。

  特級教師錢守旺說真正優秀的教師往往能夠有自己的話語權,而不是人云亦云。顧明遠教授也曾說過,優秀的教師要能夠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錢守旺提出了他的20個課堂教學主張,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20個主張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我想大家的理念有所改變,那教學自然會有創意。

  1.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只有把教學的注意力從教師自己講得如何轉移到關注學生學得如何,纔是教學的本質追求。

  3.課程出發點和歸宿,保障每一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權”

  4.課堂教學出發點最終目標在於改變學生學習狀態,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讓學生會學,學會,在課堂上享受成長的快樂。

  5.教師變導師,教室變學室,灌輸變探究,努力打造具有愉悅感、 充實感 成就感的課堂。

  6,要讓學生學習怎樣學習,學習怎樣思考

  7.初級教師教知識,中級教師教過程,高級教師教智慧。學校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把智慧表現出來。

  8.不是所有內容都要由教師來講授,也不是講過的都能學會。

  9.引導學生想明白的人纔是好老師

  另外還有大家都熟悉的“三講三不講”:三講是講學生易混易錯易漏點,講學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識點,講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三不講是學生會的不講,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芬蘭教育中提出:教育不是贏在起跑線上的百米賽,而是一場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爲了爭冠軍,而是爲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優秀班主任趙建玲老師給我們做了"與您同行,幸福快樂同在"班主任工作報告.我想對所有的班主任會有一點啓示吧。

  她的做法:

  1.以良好的師德感染學生

  良好的師德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然而師德不是一箇空泛的概念,而是通過在與學生的交往活動中具體地生動地體現出來的。這既需要愛心,更需要一些必要的方法。

  2.以博大的愛心打動學生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霍懋徵老師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些肺腑之言告訴我們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3.以和諧民主的氛圍凝聚學生

  她總是把自己的班比喻成一箇“家”,使每一箇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家”的主人,都會受到尊重,都有責任和義務爲這個“家”做好一切事情。並且,在工作中她還注意摸索一些方法,創設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和生活空間。

  4.以心靈的溝通轉化學生

  一位德育專家說過:“凡是有成效、有魅力的教育方法,都是建立在教育者對當代青少年內心世界的深入洞察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尋找並準確的把握教育要求與當代學生精神要求的集合點,從而將正確的教育原則生動地體現於靈活多樣的方法之中,做到科學性與藝術的統一。”

  5.以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陶冶學生

  6.以常新的知識帶動學生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老師與學生不應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總是憑着那固有的“一桶水”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陳舊的知識和觀念需要不斷地更新,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去做“長流水”。

  7.以經常地總結和反思提高自己

  有位專家說學習培訓就是喚醒。確實,參加這次培訓,喚醒了我們的教育激情,喚醒了我們的教育智慧,喚醒了我們多年積澱與新理唸的碰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一點點的滲透到我的教育實踐中,保持自己的教學風格,取長補短,我也相信我會不斷進取,再接再厲,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北師大培訓總結 篇2

  這次班主任培訓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穫,從最初的視頻聽專家的講座、看案例分析、和同行的交流,都是我以前沒有經歷過的,再到現在的三人行網絡班級的建立,更是激發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交流,三人行網絡平臺超越了傳統的家校互動,讓學生和家長、老師的交流變的及時有效,比以往用校訊通的聯繫方便快捷了許多。而且更加增進了老師和學生的感情,有些在學校不能交流的事情,在網絡上用文字交流變的更加親切了。

  記得最初學習了第一個模塊後,我的心得是作爲老師,就應該放下老師的架子,走進學生,展現老師的笑臉,讓學生感到老師也很溫柔,很親切,是可以接近的。我想老師的熱情也會喚起學生的熱情的。在放學後,看見學生,主動和學生打招呼,這樣可以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增強學生的尊重。後來我發現學生和我的距離拉近了。接着陸續的學習了6個模塊,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理念,以及一些優秀班主任的好的經驗,我把學到的經驗都寫在我的博客裏,並滲透到了自己的教學中,發現比以前陳舊的教學方式好多了,學生也願意接受了。

  作爲班主任,最大的工作是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後來的三人行網絡班級真的改變了我,也改變了一些學生。我平常和一部分學生交流,很少顧及到全部的學生,由於班級學生很多,經常有一些學生成了”漏網之魚“。而在網絡班級裏,我發了帖子,全班的同學都看了,全班的學生都會在帖子裏和我交流,我都一一地回覆,這樣每個學生都照顧到了。我班還有幾個比較活躍的學生,平常學習很放鬆的,而這次的三人行特別積極,也許是因爲喜歡網絡這種方式吧,都表現的特別積極。當我把一些事情交給他們,比如:班級書架、班級作業等讓他們去做,他們做的很好。後來那幾個學生的學習也提高了很多。應該說,是三人行改變了他們。

  在這次培訓中我還有一箇很大的收穫,就是養成了寫博客的習慣,每次培訓時有了心得,就寫成文字,記錄在我的博客裏,以前我沒有記日誌的習慣,現在學習到了好的理念,我都把它記到了我的日誌裏,經常可以翻開看看。

  最後,我想說,如果生命是一棵樹,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吸收陽光雨露,讓這棵樹日益茂盛,茁壯成長。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日新月異的新科技,新理念,新知識,就是生命中的陽光。我們與時俱進,就是拓展了生命的寬度;我們探索創新,就是延長了生命的軌跡。與其對着青春不再、時光飛逝而嘆惋,倒不如行動起來,“善假於物”,終身學習,讓生命之樹長青。這樣一路求索,爲的是增添生活的色彩,提升生命的質量。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接下來我會慢慢的消化和吸收它,指導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雖然班主任培訓即將結束,但是學習依舊繼續。

北師大培訓總結 篇3

  我叫韓超,國際業務二部的,畢業於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工專業,我的家鄉在陝西渭南,一箇典型北方小城市,目睹了渭河由清到濁的變遷,小時候經常去游泳的水庫被嚴格保護變成了市區的供水水源,一箇地級市區現存的游泳池僅剩下一家露天的,我天生愛水,高考志願毫不猶豫的選了武大水電專業,從此與水電工程結緣。

  能夠進入中水電,真的很幸運的,我非常珍惜和重視這份工作。剛來公司,看到周圍同事熟練而繁忙的工作,自己有些不知所措,很想盡快加入其中,可是自己卻特別的無知,第一天下來一直處於暈暈的狀態。很感激人力資源領導們從前到後耐心的指導,還有二部的李經理和所有同事們的指導和關心,讓我對工作慢慢有點概念。這次培訓,聆聽各位領導的點睛之談,更是受益匪淺,幾十年的經驗之談,“勝讀十年書”。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瞭解公司的發展。

  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中水電公司,英文簡稱CWE)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前身是原國家水電部的援外機構,從1955年開始代表國家承擔和組織實施水利電力對外經援項目,1980年起開始開展國際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業務,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從事對外工程承包經營的八大公司之一。1983年8月經原國家外經貿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負責開展中國水利電力行業的對外援助、成套設備進口、國際工程承包、勞務輸出等業務。中水電公司作爲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載體,將圍繞國際水電工程設計與諮詢、水電工程總承包、國際資源與技術開發投資等業務來逐步實現總公司在國際水電領域的發展戰略,中水電公司的發展目標是,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將CWE發展成爲投資、建設、運行、管理一體化的大型先進國際水電公司。

  第二,感受公司的文化。

  中水電的文化“胸懷全球,報效國家,發展企業,關愛員工”簡單的幾個字凝聚了公司的精華。王書記講到“蘿蔔文化”,作爲培養和激勵員工的企業文化,鼓舞員工不斷向前。企業文化作爲一箇企業的核心,是企業凝聚力和發展的動力。無疑,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充分帶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在工作中,所有同事都不拘於自己所長,仍在不斷總結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學習氛圍,更值得我們這些新人學習和融入。面對如此有學習精神和創造力的企業文化,無論前方的路上有多少困難,相信我們都不會退縮,勇往直前。在這裏,我們向前輩學習,學習業務,學習做人,彼此是同事,是老師,更像朋友一般。

  第三,明確公司部門分佈和業務範疇。

  幾日來,各部門經理輪流講述其所在部門業務,可謂精華集錦。作爲水電人,我十分渴望多瞭解些工程項目管理和海外項目運營情況等相關知識。當然關注最多的是國際業務二部,與非洲國家之間的交流,項目施工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情形,深入項目第一線豐富的經驗,異域的生活,艱辛的付出,喜悅的回報等等。總覺得一講到此,就渾身是勁,很想盡快也能體驗這樣的生活,在實際工程中,將六年所學水電知識用於實踐,在現場歷練自己,儘快成長爲公司的業務骨幹。雖然自己並不是財務、投資這樣專業畢業的,但是對於這些方面很感興趣,同時也覺得既然在中水電這樣的國際業務公司,就不能將自己僅僅侷限於本專業,不懂管理不懂經營的人是殘缺的。之前在學校也做過些經濟評價之類的東西,因此對於評價方面的基礎知識有些許瞭解,聽過講座之後,覺得自己應該利用業餘時間抓緊更系統更深入的瞭解這些能讓自己業務增值的知識。趁着自己年輕,抓緊學習於公司於己都有益的各方面知識,全面培養自己應對國際業務的能力,迅速成長起來,爲公司創造價值。

  第四,敢想敢做,不做井底之蛙。

  面對與學校完全不同的環境,面對完全陌生的國際業務,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我很擔心自己一時無法承擔領導交待的業務,怕自己做不好,做事時也總是縮手縮腳,畏首畏尾。但通過這次培訓,我發現公司對每一位新人都是鼓勵和激勵的。犯錯是難免的,我們不能因爲會犯錯而退縮。勇於嘗試,不斷改進。

  總之,培訓收穫豐碩。全面瞭解公司後,對自己的定位和要求也逐漸清晰起來,尤其是當前需要做好的幾件事情:首先,態度決定高度,用良好的心態來面對一切未知。不懂就學,決不糊里糊塗過日子。把所有的事情都當作是一項藝術品來做,精益求精。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