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本教研活動總結(精選3篇)
小學校本教研活動總結 篇1
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而課堂教學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審視校本教研的現狀,存在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動問題意識缺位,沒有形成專題研究。校本教研沒有捕捉教學中的問題,形成一箇個專題。缺失 “研究什麼”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動呈平推式,缺失磨鍊提升過程。我們常常發現,某些教研活動研究課上了,大家也認真評了課,執教者也很認同評課者的意見,並做了反思。活動經歷了上課、說課、評課、教後反思一條龍,搞得有聲有色。大家各自爲政,你打你的鑼,我敲我的鼓,教研沒有深度,達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師的專業成長要經歷“實踐——反思——再實踐”循環往復的過程。爲了進一步健全校本教研製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學校實踐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動模式,即確定一箇主題,推行一課二上,實行三個結合。
一、確定一箇主題
爲了進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籠統化和盲目性,我校採取教研專題化。首先徵集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根據問題的價值性(具有現實價值,通過專題研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共性(大多教師或學生遇到的問題)及可操作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教研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最後確定教研專題。如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低年級寫字教學指導,朗讀有效方法,等語文組的“一年級語文開放式識字研究”、 “倡導綜合性學習,拓展自主式教學”,數學組的“如何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英語組的“小學低段英語趣味性教學”等等。各學科組或幾個學科組一起圍繞自己的教研專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使校本教研由模糊變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爲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推行一課二上”
課堂教學是落實課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訓練所。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課堂實踐層面上說。一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反思和調整;二是通過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取其所長,補已所短,促進進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點應落在課堂教學的研究上。使教師經歷“實踐——反思——再實踐”整個過程,採取“一課二上”策略,我們稱之爲“初磨課”和“再磨課”,不斷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課:初磨課一般在學科組進行,經過“理論學習——集體備課——執教初磨課”三個階段。
理論學習階段。圍繞校本教研主題學習理論,既爲執教教師和備課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也爲觀察、研究、分析課例的老師提供理論知識和分析問題的根據。理論學習採取分散學習和集中學習相結合,一方面各位老師各自去收集和學習與主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理論學習的負責人根據校本教研的主題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相關的理論文章,篩選一些對教研活動有幫助的材料,印發給執教老師或全組教師,供大家參考學習,並組織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形成共識。
集體備課階段。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及教學流程是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此階段主要開展“三研”活動,即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和研究學法的過程。研究教材,要求讀懂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採取三種的方式進行,即問題導讀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讀法。研究學生要求教師必須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來設計學案,研究學習起點,針對個別差異和不同學情組織教學。研究學法,要求教師樹立“以學定教,教爲學服務”的理念,根據班級學生具體實際,鼓勵指導教師採取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布障設疑學習法的模式(布障設疑——激發興趣——探索學法)和提出要求學習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學探索——滲透學法)。不斷提高學法指導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獨立備課——導師指導——集體討論,充分發揮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備課質量。
執教“初磨課”階段:學科組任教教師根據確定的主題和備課過程,初次進行上課,組內其他老師進行聽課。課後進行說課和評課,然後調整學案,準備上“再磨課”。
再磨課。聽課者主要是針對學科大組成員,年級組成員均有分工任務,要求大組全體教師參與互動,主要開展“三講”活動。組內一人講磨課過程,一人講觀點報告,大家講課後感想。
1.講磨課過程。可講在備課前的學習準備,講對教材的理解,講磨課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講如何對學法的指導,講磨課的學案的前後調整等等。
2.講觀點報告。年級組內一位老師要針對組內的主題,結合組內磨課過程與經歷,做一箇觀點報告。
3.講課後感想。組織全體聽課進行討論,聽課老師根據課堂展示和觀點報告,發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請專家名師加以指導,集中大家的智慧,發揮專家引領作用。
三、實行三個結合
爲了使校本教研向縱深發展,不斷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準,克服校本教研活動的隨意性和一次性消費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斷拓展和延伸,活動實行三個結合。
1.課內和課外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拓展了教師的發展空間,拓展教師交流反思的時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思想互動。我們通過QQ羣,教師博客等形式,讓教師撰寫隨筆、反思等進行繼續交流,使“再磨課”後的個人反思、同伴互動和專家引領進一步深化。
2.教學和科研結合。教師根據滾動式的教研活動,針對執教老師的課例及自己的親身體會,擬寫案例或論文,開展基於課例的課題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清晰教學實效,提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與對策,使其成爲下一輪主題研究的起點,並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論水準,同時也提高了教師擬寫案例論文和課題研究的水平。
3.校內和校外結合。我們以彙報課的形式進行校際交流,主要採取教學觀摩會、送教下鄉、幫扶結對等形式,由上課的老師來展示,這既產生輻射的作用,又爲教師再提供一箇再實踐提高的過程和機會。
我們邀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座、聽課,努力促進教師轉變課堂教學觀念,積極探索“以生爲本”的教學方法、手段,認真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努力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效果。
語文學科4月份邀請了著名特級教師關鍵剛做課《陶校長的演講》,並做了《指向寫作的閱讀》講座,5月份又邀請浙派名師陳傳敏來上課《牧場之國》,獨特的課堂模式給了老師很大的啓發。邀請名師走進我們的課堂,聆聽名師的聲音,檢驗學生的水平,啓迪老師的思維,思考自己的教學,構建語用性以生爲本教學課堂。
語文學科爲了初小,邀請了城西中學的教壇中堅金亦珍老師做了《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指導新視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構建與實踐》兩個講座,並與老師面對面交流。老師們暢所欲言,向金老師提出了很多困惑的問題,金老師一一做瞭解答。在互動中,我們瞭解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金老師也從老師們的提問與交流中明白小學語文教學部分目標要求。
爲了幼小銜接,承接了縣幼小銜接的教學研討會任務,一年級的胡志蓮老師和金玉燕上了同機關二幼的老師一起上課研討,課後教研員、上課老師和聽課老師共同討論如何進行幼小銜接的話題。
數學教師怎樣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呢?本學期數學組仍然以課堂教學研究爲主線,以提高教師的課堂語言爲重點,努力讓每位教師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努力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特邀請溫州教育學院王煒老師來校指導,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在金玉燕、王雲蓮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大家相互討論學習,開展五次專題研究,共上了13節公開課。其中潘曉燕、任若羣在學區教研活動中分別上了《搶數遊戲》和《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複習》,金玉燕合楊啓北分別上了縣級公開課《解決問題》和《小數的大小比較》。潘曉燕和謝志富老師在上了加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公開課之後,延續上了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公開課,鑽研精神可嘉。
“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動模式,使教師經歷“實踐——反思——再實踐”循環往復的過程,使獨立思考,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形成合力,注重了教學與科研的有機整合,提升了教研活動的有效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小學校本教研活動總結 篇2
一箇學期過去了,校本教研工作在上級領導以及學校領導的指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圍繞“務實、規範、精化”的工作理念,爲營造教師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師隊伍。同時,充分發揮校本教研的功能和優勢,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總結如下:
一、我們的工作重點
立足本校實際,追求實際效果和注重實際應用,進行教師教學行爲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重點解決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育管理以及實施新課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二、我們的做法
主要如下:
1、管理機制落實到位。首先,堅持執行每週領導聽課制度,要求每一位領導在聽課後與老師們一起研究並整理聽課要點,並做好要點記錄表,在下週一交由教導處或校長室審閱。其次,“教師校本研訓一體化‘一三四’模式”同時跟進,堅持每週分科組集中學習,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人員。利用每週二下午語文教研活動時間、每週三下午數學、星期四綜合組教研活動時間,主要是系統地學習專業理論、課程標準、提升文化底蘊等,並定期進行測驗、總結、評價等。
2、注重提升專業素養。
良好的教師專業素養是教研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因此,本學期,我們依然把抓教師的專業素養放在首位。共派出600多人次參加各級的培訓學習。通說這樣,使得每一位教師在關注學生髮展的同時,更關注自身的發展,努力成爲能適應新形勢,具有創新精神,在教育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現代型教師。其次,多讀書。同樣,本學期也給老師們購買一定量的書籍。讀書有具體的要求,有規定看的,有選看的,分自學、集中學,考慮到有部分教師對學習的認識不夠,除了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我們主要通過任務式驅動教師們看書。有相應的考覈,進行讀書筆記展示評比,讀書心得交流等。再次,勤動筆。要求教師注意積累總結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對於好的做法積累經驗,對於不好的做法及時反思及時改正。這是我們這個學期要求老師門必須進行的常規工作。同時,還鼓勵教師們善於將自己積累總結的一些做法寫成論文,多向刊物雜誌上投稿,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這些,都是上學期也一直要求做的,我們認爲有效的做法就沒必要
3、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效益。
一是進行有效備課。集體備課注重三個結合:與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相結合,與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與學校課題研究相結合。設置統一的科組研究時間,積極進行備課制度改革,實行“三級備課”制,總體思路是“提前備課,集體議課,個人整理,注重反思”16個字。即教師提前一週備課,然後教研組集體評議,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自身教學實際進行個性化修改,課後撰寫教學反思,反思要把課堂中的閃光點和失敗處、學生的錯例、二次教學建議等都記錄下來。這樣既加強了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又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備課實效。
二是立足課堂,以研促教。
課堂教學是抓質量之本,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質量是一節課一節課上出來的,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切實按課程標準辦事,纔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這個學期,領導帶頭聽課,教導處每週進行一次領導聽課彙總。我們考慮到六年級是第一屆使用新課程的年級,把六年級作爲一箇重要試點的年級,進行課堂教學的診斷,進行“連環跟進式”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過程,真正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使教師在教學方法、手段、知識結構等方面逐步適合教改要求,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努力使教研活動體現三化:活動時間經常化,活動內容專題化,學習主題的序列化。
三是教研與科研相結合。在校本教研中,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讓教師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現有的水平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式。本學期,根據教育局課題管理要求,我校在科研方麪人人蔘與了小課題的研究,可推的管理進入了規範化、精細化,具體就是:①將課題實驗與校本教研緊密結合,在課題研究的實效性方面下功夫,使教師在經驗加反思中迅速成長。②將課題同課程改革緊密結合,注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改革創新,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探索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使教師能運用評價標準對自己的教育行爲及時做出分析和反思,不斷提高教學水平。③將課題同信息技術相結合,及時吸納、傳輸課程改革和課題的信息與研究成果,引發對課題的爭鳴與交流,使課題研究在交互式、對話式等互動培訓
4、注重日常檢查和考覈、評價。
按照計劃每週除了常規的教研組活動,每月我們還要進行一定的檢查和考覈,這個學期,每個月教導處都專門抽查校本教研的各種活動或資料的檢查,對做得好的給以表揚,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的指出和提供支持。分別進行了“我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交流活動、新課標知識考覈、我最喜歡的教育教學名言交流活動、教師鋼筆字暨讀書筆記評比、‘連環跟進式’課例評比活動等。通過一系列活動給教師們搭建平臺,展示自我,讓大家在學習交流中共同成長。
其次,我們還把教師參與教本教研的表現納入學期對教師的綜合考覈之中,並記入教師業務檔案。學期末對在校本教研中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小學校本教研活動總結 篇3
在校本教研中,始終讓教研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既讓教研與教育教學相互促進,又減輕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以下工作心得體會範文《小學校本教研工作心得體會》由第一範文網工作心得體會頻道爲您精心提供,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6月6日的上午,我們跟隨陳老師來到了青浦區香花橋小學,參與和學習主題爲"依託文本,學習表達"的校本教研活動。一走進這所學校,就被校園裏充滿質樸雅靜的學習氛圍感染,雖然教室的牆外車輛喧囂,但是學生們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每個人都是那麼處之泰然。這也令大家對於這一天的活動更加充滿了期待。
首先,我們觀摩了吳老師執教的一年級語文課《棉花姑娘》,,吳老師的課堂語言簡潔、氣氛活躍,學生們都積極投入課堂學習;然後,我們和低年級語文教研組的教師就《棉花姑娘》的課堂教學開展了以"依託文本,學習表達"爲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這其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對"校本教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觀摩《棉花姑娘》課堂教學
整堂課,吳老師抓住"爲棉花姑娘治病"這一教學主線,以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和生動而富於變化的教學手段,串聯起整個教學過程。如在整體感知時,吳老師出示填空指導學生複述棉花姑娘請誰治病,結果怎樣呢,最後誰幫她治好了病,這是對學生課文概括能力的培養,也是語言表達的訓練;在接下來的深入學習中,吳老師充分關注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如理解小動物不能爲棉花姑娘治病的原因是,抓住關鍵詞語"只捉",爲下面瞭解小動物的本領,理解幫不上忙的原因打下伏筆,並用句式"因爲 所以 "幫助學生規範表達,讓學生講清楚小動物幫不上忙的原因。與此同時,吳老師針對學生對七星瓢蟲比較陌生的問題,適時補充資料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讓他們把自己當作七星瓢蟲,作自我介紹,"我是七星瓢蟲。"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關注了學生的表達,一舉兩得。由此可見,在整個教學中,吳老師真正落實了"依託文本,學習表達"的教研主題。
二、參加"依託文本,學習表達"的校本教研
課後,我們參加了這堂課的校本教研。首先是吳老師解讀了"依託文本,學習表達"這一課題提出的緣由和自己的教學設計思想,接着,組內每位教師針對教研主題結合課堂教學發言,發表自己的聽課心得,從他們的討論可以感受到之前早已精心研讀了文本。在課後反思研討中,大家踊躍發言,氣氛非常熱烈,每一位教師對吳老師的課做了充分的肯定,並能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同時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與改進意見,如對於課堂內容的難點到底該如何設計,如何突破等,針對提出的問題,互相交流自己的見解,在濃厚的教研氛圍中,大家積累了許多指導學生表達的方法和經驗,使自己的教學得到了提升。
這次的活動雖然只有短暫的半天,但是,卻使我深刻感受到校本研訓帶來的啓示和成長,要把校本教研落實到課堂教學和交流中,這樣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