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通用25篇)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
“送教下鄉”工作是搞好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本學期“送教下鄉”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爲依據,爲落實《東山縣幼兒園園本教研實施方案》精神,幼研室精心組織開展20xx年“送教下鄉”工作。參加送(培)課的教師有林小彬、黃莉琛、林武燕、朱曉文、方雯清等5人,共送教4節課、2個講座,約有100多人次的鎮中心園、小學附設園、民辦園教師參加了送教下鄉活動。送教活動具有濃厚的研究氛圍,貼近一線教師的教學實際,廣大教師普遍認爲:送的理論實用,課堂精彩、真實讓人服氣。有效促進了城鄉交流,提高了廣大農村幼兒教師實施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爲了順利完成預期的送教工作目的,東山縣教師進修學校幼研室進行了認真的準備、精心的安排和頗有成效的實施:
一.精心籌備
爲增強送教下鄉活動的針對性,使活動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幼研室在“走進課堂月活動”中,多次到鎮中心園、小學附設園聽課,與幼教輔導員、一線的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深入廣泛地調查了農村幼兒園教師在實施新課中最感困惑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結合以往送教下鄉的經驗,對本學期送教下鄉工作的具體形式和工作內容、工作要求,進行了認真而細緻的討論。
1、確立了此次參加“送教下鄉”教師的具體人選和要求,由教研員、市學科帶頭人、市十佳教師、縣級十佳教師、骨幹教師和二所實驗園的副園長教師組成送教(培)下鄉講課團。
2、我們要求執教老師要不辭辛苦,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準確把握各領域活動的特點,精心準備教具、學具,重視技能技巧、思維和能力培養。確保所送的每一箇教育活動都能讓農村教師學得來,用得上。蹲下身子與聽課教師面對面的教研、交流等問題。
3、教研員分別與宅山中心園、銅陵片小學附設園共同商討活動內容、活動方案和活動安排,爲送教下鄉有針對性、有步驟地開展活動提供條件。
二.認真實施
幼研室積極爲農村教師量身定做,探索了一些切合實際情況的活動模式,在以往看觀摩課,聽理論講座的基礎上,增加了實踐操作內容,使理論、學習、實踐緊密結合,提升送教活動的.實效。每次送教下鄉活動內容豐富,安排有序,工作紮實,所到鄉鎮幼兒園教師大部分參加。
1。專題理論講座與送課下鄉緊密結合。
專題理論講座是集中解決教師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重要形式。本次送教下鄉我們採用講座與示範課相結合的形式:一是農村的幼兒教師先觀摩兩節示範課,二是結合這兩節課的內容我們進行送教下鄉的專題理論講座,採用了示範課與理論講座。
12月1日,教師進修學校幼研室二位教研員親自帶領市學科帶頭人林小彬、實幼副園長餘鳳妹、縣級十佳教師林武燕、方雯清老師來到宅山中心幼兒園送課下鄉。林武燕、方雯清兩位教師分別執教語言活動《寶寶爲迷路了》和大班音樂活動《小雞出殼》。林老師利用桌面教具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及對話,她的輕聲細語、富有感情的故事講述令所有老師折服;以她特有的親和力,循循善誘,關注每個幼兒,既教給幼兒學習內容的方法,又培養了幼兒偵聽的習慣。宅山中心幼兒園縣級十佳教師方雯清的大班音樂活動《小雞出殼》的教學設計新穎,充分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方老師通過故事形式以及道具演示引入活動,向幼兒詮釋小雞出殼的全過程,採用圖譜的形式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學習歌曲。她們的二個活動受到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課後圍繞“幼兒園故事教學的策略、如何培養幼兒傾聽能力”兩個問題進行了專題理論講座和研討交流。市學科帶頭人林小彬老師結合故事活動“寶寶迷路了”及語言領域中的一些故事範例,爲大家作了題爲《幼兒園故事教學的策略》的講座,她生動地從選材到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法的應用,深刻地剖析了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令在座的老師對故事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
12月6日,教師進修學校幼研室二位教研員親自帶領市十佳教師黃莉琛、二實幼副園長蔡三金、縣級十佳教師林武燕、縣級骨幹教師朱曉雯老師,來到銅陵四小幼兒園爲銅陵片的小學附屬園、民辦園送(培))課下鄉。以中班語言故事活動《寶寶迷路了》、大班語言活動《學習反義詞》二個活動爲農村教師展示瞭如何在語言教育活動教學中,,以遊戲化的教學手段、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示了我縣骨幹教師的風采,爲民辦幼兒教師送來了耳目一新的示範課,也給孩子們送去了快樂。
由於講座教師是本轄區的一線教師——黃莉琛,作爲市級幼兒園十佳教師,她不僅對新的教學理論思想有較全面、較深刻的理解,而且他們作爲教學第一線的實踐者,有將理論轉換爲實踐的經歷,品嚐過在這種轉換過程中的甘苦,同時他們對本地區小學附設幼兒園教育教學有較實際的認識和理解,因而他們結合這二節課在專題講座中講出來的東西具有地域性,針對性,更貼近幼兒園教師的需要,而被他們理解和接受,更能進一步幫助解決農村教師的理論觀念問題,促進農村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2、交流互動討論。觀摩結束後,參研老師們對三個活動進行了現場研討。首先由送教的三位執教老師進行了說課及課後反思,接着,在片區組長的帶領下,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結合新綱要理念暢所欲言談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充分肯定的過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及不同意見,討論氛圍非常激烈。這種倡導對話與交流的合作性的教研氛圍,使教師的觀念得到了更新,教學行爲得到了改善。最後,由西埔片區組長餘鳳妹老師(實幼副園長)及銅陵片區組長蔡三金老師(二實幼副園長)分別作精彩點評與指導。餘老師對活動選材、教師的教態、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形式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也提出活動存在不足之處。如:“寶寶迷路了”桌面教具的展示應更有序,“小雞出殼”教師的範唱要配上琴聲伴奏及圖譜若是按節奏性排列更有利幼兒學習等。蔡三金老師肯定了送教老師功底深、語言到位、肢體語言形象,對朱曉雯老師以引導者身份,讓幼兒親身感受、愉悅掌握知識表示欣賞。蔡老師對在座老師提出,今後教學應讓幼兒多說,推陳出新,真正做到心中有孩子。
3、活動具有規範性。
(1)舉行送教下鄉會議。幼研室召開送教下鄉教師會議,具體提出工作思路,明確要求:A、教學活動立足點放在“紮實”和“有效”上。B、在與教師交流時要有針對性,提高質量。C、要把活動當作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又能通過活動來提高自己。
(2)統籌安排。本次送教下鄉活動能做到“五有”即有計劃(縣教研室制定了送教下鄉安排表,並用教師進修學校幼研[20xx]04號通知下發到各中心小學)、有籌備(語言領域活動2節、音樂活動1節,共有3個示範課都凝聚着許多教師、教研員的智慧與結晶)、有活動(分兩組定時間、定地點舉行活動)、有宣傳、有互動(安排足夠時間讓聽課教師提出困惑,並進行教學互動)。
(3)措施落實到位。此次活動能做到“三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持召集人。幼研室及時將活動安排和教案上傳博客通知各幼兒園,讓聽課教師清楚活動內容、形式,並做好相關的準備。
三、收穫與反思
在本學期的“送教下鄉”工作中,幼研室從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角度出發,此次活動的3名教師再次展示了課堂教學藝術,同時,結合農村有限教育教學資源和課程改革新精神,探索出適合農村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
以新教材內容培訓爲切入點,以農村教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爲培訓內容,以集中教育活動爲平臺,將先進理唸的教學實際與師資培訓融爲一體,採用專題講座,示範課,互動交流的形式,開展東山縣幼兒園“送教下鄉”工作。在各種活動中,農村教師與城區幼兒教師一起上課、聽課、評課,一起參與教學研究,一起探討教學疑難,其收到的效果,是任何機械單一的教師培訓方式所無法替代的。這種走近農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帶有操作性的教師培訓,受到了農村教師的歡迎。與以往的送教活動相比,送教工作的實效大幅度的提高。
“送教下鄉”工作解決了交通不便和經費短缺的問題,使農村的教師不出門就能聽到城裏高水平教師的講座和授課,又能達到學習與交流的目的。
回顧本學期的“送教下鄉”工作,感受收穫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的反思。在“送教下鄉”的過程中,我們確實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這和廣大農村幼兒園教師的期盼還有很大的距離。送教下鄉工作不應當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應作爲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組成部分,形成一種城鄉互動共同提高的長效機制。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
環境,教師,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三要素。而環境是主要的物質因素。有了充分的瞭解和前期準備,教師從模仿開始,理論結合實際,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創建自己心中的區角活動環境。分析現有的空間條件,找出不能任意變動的位置,如門窗,壁櫃等,再分析各種活動所需的活動空間、光線、材料存放、活動強度等,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統籌安排,畫一張活動室的平面圖,標上固定部門,如門窗廚壁等。然後在活動室的圖紙上進行模擬擺設,以確定方案。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不同及主題活動的相關內容,選擇區域內容,投放區域材料。在教師實踐操作的基礎上,組織區角環境創設評比活動,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深入思考,不斷完善。在評比的過程中,保教室設計科學的評價細則給老師以引領,督促教師豐富材料,讓孩子有事可做。
1、合理安排一日作息,保障幼兒活動時間
爲了避免區域活動材料成爲一種擺設,保障孩子的活動權利,在一日幼兒生活作息表中,安排專門的區域活動時間,並加強督察,讓孩子真正走進區角,進行自主遊戲。通過孩子的操作讓材料活起來,材料的適宜性彰顯,有助於老師發現材料及區角設置的存在問題,在孩子的不斷活動中改進,依據孩子的需要找到我們的不足。也爲老師深入瞭解孩子,關注孩子的學習方法打開一扇窗。
2、設置樣板班,樹立區角活動“樣板間”
在區角活動全面鋪開的同時,在小中大班個設立樣板班一箇,選擇教師綜合能力較強的班級擔任,教研組長全程跟進,大到設置幾個區,區域怎麼擺放,材料的投放,小到材料的調整,區域分界線的巧妙設置,幼兒特殊情況的處理,幼兒的觀察指導評價等全部以身說法,在親身示範的基礎上,和老師共同探討更好的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調整,反思,觀摩,實驗班的老師對區角活動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對於區角環境的創設也能根據孩子的與材料互動的反應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整,邁出了區角活動開展的第一步。無論是空間分割,材料投放,幼兒活動常規,區角氛圍營造,教師指導策略都給其他班級提供了最直接的幫助。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3
區域遊戲是在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指導下,使兒童的認識水平、個性品質、社會化能力得到積極主動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結合主題活動和我園的教學特色開展區域活動,爲幼兒提供豐富有效的材料,引導幼兒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主動探索、學習,區域活動是體現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育於遊戲中的形式好之一。
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大班年級組一共開設了民間遊戲區、編織區、美食區、印染區、服飾區、剪紙區、益智區、科發區、建構區、閱讀區、表演區等,堅持每天開展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與材料相互作用。
1、結合幼兒園教學特色
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有很大一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瓶子、竹竿、絨線、紙板、草蓆等等,都來自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集並進行製作。幼兒對各自帶來的遊戲材料都很感興趣,我們投放以後,都紛紛去嘗試着玩。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提高的前提下,也進一步開發了農村資源。
2、巧用區域活動器材,讓幼兒人人蔘與各種活動
民遊器材種類繁多,如:民間遊戲區器材有很多的品種,如:沙包、抽陀螺、滾鐵圈、抬轎子、竹竿舞、跳布袋、旱龍船、踩高蹺、拋繡球、推小車、風車、竹蜻蜓等近30個品種,但每班每種的數量較少,我們便把所有大班的民遊器材集中起來進行整理分配,責任到班,每班負責管理5、6種,然後設計遊戲方案和安排表,這樣就可以讓大班的所有孩子都能玩到所有的民遊器材。
3、區域材料能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
區域活動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環節,及時地把主題活動進行過後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們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相關的主題探索與操作活動。美工區裏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題活動開展後投放的,這樣幼兒基本都瞭解了怎樣操作,也更感興趣了。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4
我園的區域活動開展從模仿嘗試蹣跚起步,在行動中研究學習不斷改進,再在活動評比與展示中強化認識、快速提升,到如今的迴歸常態穩步前行。走出了我們獨有的成長之路。
集體教學活動的主導地位在幼兒園老教師及轉崗教師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要讓區域活動真正走進幼兒園,首先要轉變教師觀念,讓老師對區域活動形成正確的認識,從心裏認可接納區域活動。瞭解區域活動開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所謂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動。
兒童是主動學習的,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教育應順乎天性,注意因材而異。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人的思維與智力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各種活動、社會性相互作用不斷內化的結果。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並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這些爲區域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以遊戲爲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教師直接指導的活動和間接指導的活動相結合,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爲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幼兒一日生活,限度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5
本學期,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班開設了巧手作坊、生活區、數學區、小熊超市、閱讀區、表演區,堅持每天開展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與材料相互作用。現將半年來的活動情況作一簡單總結:
1、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投放材料。
如果在活動區內提供的材料難度相同,對於一部分幼兒可能過於簡單,容易完成,這樣就會使其失去興趣,不利於其進一步發展。而對於另一些幼兒可能又太難,通過努力卻達不到,這樣也會使其失去興趣。因此,我們在瞭解每個幼兒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考慮個體和個性差異,在活動區內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兒選擇。如:在美工區投放摺紙材料,讓幼兒練習能折雙三角物體時。教師就可以投放利用雙三角原理摺疊的難易程度不同的多種物體,讓幼兒自由選擇。這樣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就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家園合作協調一致,共同準備活動材料。
在這個學期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瓶子、種子、絨線、蛋殼等等,都來自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集。幼兒對各自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我們投放以後,都紛紛去嘗試着玩。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3、區域材料能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
我班能把區域活動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環節,及時地把主題活動進行過後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們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相關的主題探索與操作活動。美工區裏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題活動開展後投放的,這樣幼兒基本都瞭解了怎樣操作,也更感興趣了。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6
隨着現代幼兒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現行的幼兒教育不但關注各個年齡階段幼兒共同發展的軌跡,而且更多地關注兒童的個體發展,提倡爲幼兒提供開放、豐富多樣的環境,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於是,區域活動作爲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便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成爲集體教育的補充和調整,成爲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區域設置的概念
教師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興趣、需求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及可開發的教育生長點,爲幼兒創造適宜的活動區。基於這樣的理念,教師應在瞭解孩子喜歡玩什麼,不喜歡玩什麼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共同來設置以下區域:學習性區域、社會性區域、運動性區域。
1、學習性區域: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爲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和探索中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和客觀事物。
2、社會性區域:通過角色的扮演,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社會性能力,積累社會經驗。
3、運動性區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給幼兒一定的場地和合適的運動器械,讓其自由選擇,促進孩子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增強其身體素質。
二、區域設置的原則
1、學習性和社會性區域活動有機結合
學習性區域是幼教領域教改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的一箇有效載體,對其今後的學習會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往往受到幼兒教師的更多關注,但同時,社會性區域活動也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它可以給孩子提供一箇仿真的小社會,設置一些孩子經常接觸的熟悉的角色區,把幼兒社會化技能練習融入在遊戲中,比如尊老愛幼、遵守交通法規、謙讓等,孩子從中體驗到社會生活準則,嘗試交往的多種方法,體驗自主獨立,對孩子的個體全面發展和社會化進程有促進作用。因此,在關注學習性區域的同時,也應關注到社會性區域的價值,把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
2、在設置區域時,一定要注意動靜分開的原則,以避免相互干擾。各區域之間通道暢通;活動區標誌要明顯;活動區佈置要舒適溫馨。
3、由於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綱要》對他們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學習性區域和社會性區域的比例時,也應該有所區別,基本的設置原則是:小班和中班上學期,側重社會性區域活動,但同時也納入一定的學習性區域;中班下學期和大班,側重學習性區域活動,但也保留一定的社會性區域。對於運動性區域,其活動原則是:幼兒園統籌安排,自由選擇。
4、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
因爲有些主題內容確實難以在區域活動中體現,所以,可以嘗試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的模式。一般來說,像數學區、益智區、閱讀區、美工區等,是班內的常設區域。其內容隨着孩子的活動情況而逐步調整。而建構區、美工區則是最容易表現主題內容的,因此經常隨着主題的變化而更換。
三、區域活動內容的來源
1、學習性區域——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預習、鞏固、下放。面對一箇班級幾十個發展水平不一的孩子,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顯然不利於“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不利於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而具有開放性特徵的區域活動因其是以操作擺弄的個別化學習爲主的,不失爲落實幼兒園課程的有利補充手段,由此,我們可以提出:將學習性區域活動納入幼兒園的課程,作爲一種教育的組織形式,與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
主要體現在:學習區的內容一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延伸,通過區域的延伸活動中頻繁的個體性操作和練習,將集體教學活動中沒有達到的目標得以彌補,如大班數學活動《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一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預習,即在進行集體教學活動前,讓幼兒首先到區域中對有關材料進行操作感知,以積累直接經驗,如《有趣的磁鐵》;另一部分則完全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下放,這類內容較常見於美工區,便於教師在小組活動中進行個別指導。如,摺紙、泥工、剪紙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區域中,讓幼兒在一週內自由選擇完成。在區域的設置方面,由於立足點是“開放”,大前提是“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孩子可以在各個區域中按自己的興趣和方式探索,讓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從而產生更大的活動積極性,使幼兒個體得以充分自由地發展。
四、區域材料的投放
1、材料投放要與教育目標達成一致性
以各班當前主題活動中孩子的培養目標爲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並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區域內的多種教育作用,一箇目標可以通過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來實現,一種材料也能爲達到多項目標服務。孩子的發展目標與材料的教育功能對應,有目的地引導孩子進入區域。教師也應隨着主題的推進及時、有目的地更換區域中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層進性原則
層進性包括層次性和遞進性,層次性體現在某階段的幼兒達到這一階段的發展水平,遞進性則體現在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
①首先,按照年齡層次的’不同劃分出層次性,如: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同樣玩拼板遊戲,材料投放上就應有很大不同,小班爲簡單的4——6塊拼圖板,中班爲較複雜的12——24塊拼板,且邊緣接縫也較難,大班的拼版不但數量多而且方向順序上的要求,難度最大,這就是有層次性的材料。
②遞進性的材料以幼兒剪紙爲例,幼兒剪紙能力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剪不光滑→能沿線剪→能折剪→能剪厚紙→會鏤空剪紙,根據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年齡段中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水平去選擇,並努力引導孩子選擇能讓自己“跳一跳,夠得着”的材料進行操作,以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發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夠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提高目標的達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區”,讓孩子學習“餵食”,如果僅讓孩子把不同的“食物”從一箇碗中夾到另一箇碗中,他們就會覺得單調乏味,從而失去練習的興趣,爲此,我們可以做出多種動物的頭像,並提供給孩子不同的餵食工具,這樣,孩子就可以饒有興趣地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工具給小動物餵食,他們一邊喂,一邊還會跟小動物交談呢。另外,對於孩子在美工區製作的頭飾、紙偶、花邊等,我們應把它們收集起來,投放到表演區中,讓孩子們用自己創作的作品進行自由表演,這樣,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對孩子勞動成果的一種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豐富性
①形式要豐富多樣。爲了完成一箇目標,由於孩子的喜好不同,這就需要準備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兒選擇。例如,在幼兒學習數的組成的時候可以安排超市購物、拔蘿蔔等多種內容,幼兒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來完成目標,這樣孩子們對數學區就會有新鮮感,始終充滿興趣。
②功能多樣。因爲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進幼兒不斷探索,玩出新的花樣。
③品種多樣。可以有成形玩具(現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貝殼等)以及自制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①投放的材料要給幼兒留有發揮想象的餘地,並且教師要善於觀察,及時瞭解孩子的想法。
②材料提供時可設置一定的障礙。如孩子需要4個圓形,卻只提供給他們3個,另一箇得自己想辦法,這並不是準備不充分,而是提供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但這裏教師必須把握一箇“度”,即他是一箇怎樣的孩子,這個問題他是否真的沒有能力解決,如果真如此,那麼教師就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語言上的提示或物質上的支持,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的原始的廢舊材料。
五、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角色
(一)教師是孩子的活動夥伴
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應作爲幼兒的活動夥伴,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活動過程,與幼兒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動規則。教師的這種活動夥伴的平等身份,可縮短兒童與成人“兩個世界”之間的距離,使還在覺得親切適意,而非拘謹畏懼,從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精神心理氣氛。由此,不僅可以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更有益於激活幼兒的思維,激發主體積極的創造性行爲。活動夥伴的身份要求我們教師始終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兒的活動主體性。
(二)教師是一箇有意識的指導者
(但要遵循先觀察再間接指導的原則)
1、觀察什麼?
(1)幼兒的興趣,選擇什麼區域、什麼材料參與什麼活動。
(2)活動的參與情況。幼兒在活動中的自我決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
(3)認知發展水平。幼兒在選擇材料時的難易程度,操作物品的方式,完成情況。
(4)遵守規則的意識,任務意識。
(5)幼兒間發生的糾紛。
2、指導以間接爲主。體現在:
(1)通過材料、玩具爲媒介,引發新的活動。
(2)以問題爲媒介,引發新的活動。
(3)利用同伴間的經驗讓活動繼續下去。
但不同的活動也要區別對待,有些活動是需要直接指導的,如:扣紐扣,繫鞋帶等。
區域活動時,教師還應注意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在幼兒活動時有目的地對幼兒施加積極的影響。對幼兒想做什麼,怎樣做和幼兒有可能怎樣做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僅僅作爲紀律的維護者和規則的體現者,站在孩子活動以外去監督裁判其行爲,而應注意挖掘活動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實現和發揮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需要關注幼兒的情緒、行爲、環境與幼兒間的互動,比如,幼兒操作時爲何皺着眉頭?是否碰到了什麼困難?當發現幼兒獨立活動產生困難時,應給予適當的幫助,協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並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給幼兒更大的空間,在自由的氣氛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孩子在探索學習時,教師要以最小的干預換取孩子最多的活動。當孩子的行爲或希望得到認可時,當孩子發生困難,如糾紛而使活動出現停頓、有放棄的跡象時,教師應及時介入。並且介入時的語言指導要講求藝術性。小班應突出直觀性、趣味性,因爲小班孩子年齡小,理解語意的能力較差,這就需要老師用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的語言去啓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中班應採取啓發誘導的語言,因爲中班孩子理解語意的能力已逐漸增強,也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交往意識,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可採用帶有啓發性、建議性的語言來引發、指導孩子主動參與活動;大班應趨於理性的指導,因爲大班孩子在理解分析問題上都有了一定的經驗,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這樣教師拋給孩子的指導語就應趨於理性,使孩子能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交流討論根據不同階段老師的角色也不同。
小班——中班上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老師提問引發幼兒討論。
中班下——大班,以幼兒討論爲主。老師在交流時要多問少答,多啓發幼兒回答。評價對事不對人,要有針對性。
第3篇: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計劃
區域活動,是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爲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它可以讓幼兒自由地進出各個區域,開展遊戲活動;它有着相對寬鬆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發展的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一、區域總目標:
1、學會與人友好相處,相互合作,懂得體諒別人,關心別人,不爭、不搶玩具,愛護玩具。
2、能在各種材料的吸引下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感到快樂,知道各種材料的特徵和作用,並能較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材料。
3、活動中能熱情主動地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共同協商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
4、在活動中,能自覺地遵守活動規則,從而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和責任心。學習獨立地、較有秩序地收拾、擺放玩具及活動材料。
5、使幼兒喜愛印染活動,在活動中鍛鍊幼兒手、眼、腦的協調能力及各種印染技能,進一步讓幼兒養成能自始自終完成一件事情。
二、目標:
2、3月份
1、角色區:正常開展區域活動,明確活動規則。
2、探索區:對探索活動感興趣,對自己探索出的物品有成功感。
3、語言區:有序的閱讀圖書,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會採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故事講述。
4、美工區:結合節日活動製作元宵、小紅花,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5、剪紙、印染區:對印染作品感興趣,有動手操作的慾望。
4月份
1、角色區:對角色區的活動材料感興趣,會正確操作和擺弄,樂意開展角色遊戲。
2、探索區:會沿着路線擺一擺回型針,數數各用了幾個,量量路有多遠。
3、語言區:能流利的用普通話完整地講述故事內容和自己想表達的事情,並且願意閱讀圖書。
4、美工區:和幼兒一起用點、蘸的方法進行印染活動,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5、剪紙、印染區:在原有印染的基礎上,提醒幼兒在染色時注意手的力度要均勻。
5月份
1、角色區:瞭解和掌握遊戲角色間的關係,能正確扮演角色,且能安靜地遊戲,愛護材料。
2、探索區:《給豆豆搬家》,會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數序給彈珠搬家,體驗合作的樂趣。
3、語言區:學會傾聽別人,不隨便插話和打斷別人的交談,掌握正確閱讀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4、美工區:分組學習多種方式裝飾扇子,如:摺扇、畫扇、剪扇子等,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
5、剪紙、印染區:繼續學習折四方連續,並學着自己勾畫圖案,剪出圖案。
6月份
1、角色區:在活動中感到快樂,能熱情主動地和同伴交往,知道各種材料的特徵和作用,並能較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材料。
2、探索區:不爭不搶遊戲材料,學會獨立地、較有秩序地收拾、擺放玩具及活動材料。
3、語言區: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廢舊材料製作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體驗成功的喜悅。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7
區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遊戲。它不是由教師事先設定教學程序,而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在開展託班區域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將託班區域活動定位在:寬鬆、自主、愉悅、積極探索、創設安全有序的遊戲環境,提供多層次、多用性的活動材料,並以同伴的身份對幼兒加以適時點撥。通過一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在託班區域活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活動區的設置
1.根據班級情況合理設置區域環境。
由於託班幼兒是處在獨自遊戲的年齡階段,他們還不太會合作和分享做遊戲的規則。於是我設計了若干個適合獨自遊戲的小活動區,我們根據託班幼兒的人數及活動場地分別設置了娃娃家、閱讀區、美工區,建構區四大區域,每個活動區3-6人,這樣便於老師的觀察與指導,一旦發生問題,能及時解決;又可滿足幼兒交往與相互學習的需要。爲了避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相互干擾、注意力分散,我在區域環境設計時特別注意了動、靜區域的分離,。
2.根據幼兒的興趣所在生成的活動。
比如娃娃家的創設,託班寶寶好模仿,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做事,在平時我也發現幾個小朋友會聚集在一起,扮演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於是我便利用幼兒園資源:軟質塑料大積木給孩子們搭建了三個相鄰而格局卻不同的“家”,這樣一箇漂亮立體的“家”真正出現在寶寶面前,寶寶們欣喜雀躍。我又在裏面投放了木製的小椅子、小牀、娃娃、餐具、生活用品等等,寶寶很喜歡到裏面活動。
二、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
活動材料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區域活動的材料如果缺少經常的變化,材料單一不豐富,就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引發不起孩子想去操作,從而阻礙了區域活動的深入開展。因此,教師應善於根據教育意圖提供符合本班幼兒需求的材料,同時還要注意讓材料更具多用性、安全性和開放性。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8
我們班幼兒經過兩個月的區域活動,他們的動手本事得到了提高,思維相對性地得到了提升。本月我們開展的區域有:美工區、圖書角、表演區、建構區、小超市等。在各個區域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主題活動開展自主遊戲,爲幼兒供給豐富有效的材料,引導幼兒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主動探索、學習。
在材料的準備上,家園合作協調一致,共同準備活動材料。在這個學期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小超市裏的飲料瓶、各種各樣的盒子、都是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的;爲了豐富班級的植物角,我們發動家長和孩子,利用各種廢舊瓶子在裏面種植各種種子、花卉等,家長和孩子們積極參與、發揮想象、把廢舊瓶子裝扮地很有創意。幼兒對自我自我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投放以後,都紛紛參與到其中。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進取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我們能夠留意觀察每個孩子的興趣操作情景和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孩子們一齊探索、操作、發現、討論、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孩子們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在發現問題時,把自我的意見和想法強加與孩子。同時我們給幼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和表現。我們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幼兒表達和表現的需求,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9
區域活動中的活動是幼兒自由選擇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進行活動,因而這時隱性指導就遠比顯形指導來得重要。這時老師就要積極有效地關注幼兒,預計幼兒發展的可能性,在製作投放材料的時候就要下一定的工夫。使幼兒一旦接觸到這個材料,就能懂得材料的玩法、規則,指引幼兒進行探索活動,並不斷地引發幼兒思考“爲什麼”和“怎麼樣”,應能不斷促進幼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比如在“娛樂區”中,我們製作了“搖晃下降玩具”,這個玩具不僅僅讓幼兒雙手協調地轉換位置進行翻轉娛樂。在設計的時候,我們提供的繩子也各不相同,有光滑的皮筋、毛茸茸的毛線、裝訂線等,幼兒在與不同繩子的充分互動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關注、疑問“爲什麼這個玩具滑得快,這個玩具很難滑”,而後逐漸感受到繩子光滑、粗糙與下滑速度的關係。
幼兒園課程的內容雖然進行相對的劃分領域,但應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各領域內部及各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繫,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活動區域的目標儘可能與其他活動目標相聯繫。當然,這種聯繫必須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勉強的,是本質的而非形成的。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0
每個幼兒有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這也就決定了每個幼兒的潛力水平不同,所以材料的投放要兼顧到每個幼兒因,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複雜,要爲不同水平的幼兒帶給活動的機會和成功的條件。比如小班美工區“穿珠子”遊戲、教師帶給三種層次的材料,由最簡單的按同種顏色穿到兩種顏色間隔穿再到三種顏色規律性穿。益智區投放的拼圖,按塊數的不同拼(4、6、8、10)都就應體現層次性。
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教師的現場指導顯得十分重要,不做指導幼兒根本不明白該怎樣做,所以說教師在這個區域活動中顯得十分重要。作爲教師,要始終要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不就應是知識的輸出教育者,而是應帶給舞臺給幼兒自由發揮,能夠做示範,但不能過多的干涉幼兒的操作,扮演好觀察者與指導者的主角。
觀察能夠幫忙教師準確地瞭解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比如:我們班的熙森小朋友在操作區中包糖果,糖果有大有小,糖紙也有大有小。熙森剛開始操作,他根本不明白大的糖紙包大的糖果、小的糖紙包小的糖果,經過很長時間後,熙森還是沒有掌握其規律,亂包一氣,當然,包出來的形狀肯定不好看,有的還都沒有包好,糖果都露在外面。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伸出援助之手,充分發揮自己引導者的主角,給熙森指條明路。這個時候,熙森豁然開朗,一下子就掌握了包糖果的技巧,相信熙森對於包糖果印象很深。作爲教師,我們就要瞭解幼兒發展的特點與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從客觀實際出發,提高教育指導的效果,限度地發揮幼兒的遊戲。可避免教師因不瞭解遊戲情景而產生的不適宜的干擾幼兒遊戲的指導行爲。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1
本學期,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班開設了巧手作坊、生活區、數學區、小熊超市、閱讀區、表演區,堅持每天開展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與材料相互作用。現將半年來的活動情況作一簡單總結: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投放材料。
如果在活動區內提供的材料難度相同,對於一部分幼兒可能過於簡單,容易完成,這樣就會使其失去興趣,不利於其進一步發展。而對於另一些幼兒可能又太難,通過努力卻達不到,這樣也會使其失去興趣。因此,我們在瞭解每個幼兒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考慮個體和個性差異,在活動區內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兒選擇。如:在美工區投放摺紙材料,讓幼兒練習能折雙三角物體時。教師就可以投放利用雙三角原理摺疊的難易程度不同的多種物體,讓幼兒自由選擇。這樣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就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家園合作協調一致,共同準備活動材料。
在這個學期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瓶子、種子、絨線、蛋殼等等,都來自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集。幼兒對各自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我們投放以後,都紛紛去嘗試着玩。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3、區域材料能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
我班能把區域活動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環節,及時地把主題活動進行過後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們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相關的主題探索與操作活動。美工區裏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題活動開展後投放的,這樣幼兒基本都瞭解了怎樣操作,也更感興趣了。
二、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
1、給幼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和表現。
我們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儘量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幼兒表達和表現的需求,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細觀察幼兒發展中的個體差異,對活動作出相應的調整。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發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們在數學區設計了“玩牌比大小”的活動,能力較好的幼兒既能按照規則玩一箇一箇比,還能自己創出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比;但是有幾個幼兒不會玩,還有對活動不感興趣。於是我們就針對這樣的差異性作出調整。我們把“比大小”該成了“排小魚”的遊戲,當牌排到相同的點數時,就可將相同點數之間的牌全部喫掉。更改遊戲規則後,能力差的幼兒也都想到數學區遊戲了,還自己比起誰贏的牌多。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2
區域活動的規則所承載的獨有的教育價值,可以有機地將教育者的教育意圖滲透其中;可以在活動中起着組織、約束、調整幼兒活動行爲和相互關係,從而限度地保證幼兒的活動權利等方面的作用。這使得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抓好區域活動常規的建設工作,是保證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在這個學期我們採取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幼兒逐步養成自覺遵守區域規則的良好習慣,具體如下:
一、通過各種標記、圖示等來引導暗示幼兒自覺地遵守區域活動的規則,進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由於託班幼兒年齡小,思維特點又具有具體形象性,所以我們採用形象生動的標記和圖示來引導暗示幼兒遊戲的規則。如:我們在每個區域都貼上小腳丫。當每個小腳丫上面的鞋子都擺滿後,幼兒就會自覺到沒有擺滿鞋子的’區域去玩,這樣就可以避免擁擠和爭搶區域的情況出現,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區域中盡情地玩耍、創作、想象;當他們在喝水的時候,也不需要我們老師一遍遍地重複告訴他們“要排隊”,因爲地上的三個“排隊”的小腳丫就可以引導幫助他們自覺形成排隊的習慣。又如:我們爲了讓小朋友們在進入區域後就知道如何玩、怎麼玩,便在每個區域都貼上了由大班哥哥姐姐操作時的照片步驟圖,形象又生動地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二、教師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採取各種不同方式的引導,以促進幼兒自覺形成良好的區域常規
1、生動、形象、富有童趣的擬人化語言
如:剛開學的時候,有許多小朋友以扔、踩玩具爲樂趣,我沒有嚴厲地批評說教、而是跟他們說:“老師剛剛聽到了有許多玩具寶寶在哭,他們對我說他們很痛,不喜歡小朋友把他們扔到地上,這時候有許多寶寶都馬上把玩具從地上撿起來,放在框子裏。
2、通過教師的形體語言間接地引導幼兒
如:有一次我們在“芽芽創意室”裏爲我們的南瓜寶寶穿上漂亮的衣服(他們自己撕的小紙片用固體膠粘在南瓜寶寶的身上),在我示範的時候,我便把固體膠寶寶的“帽子”放在了框子裏、用好之後又把它給蓋好。當小朋友自己在操作的時候,我就發現有許多小朋友都會學着我的樣子把“帽子”放在框子裏,在完成之後,甚至有個別幼兒就開始幫助別人把固體膠寶寶蓋上“帽子”。
3、教師通過評價,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區域常規
當幼兒在活動結束後,教師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可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與評價,以促進幼兒鞏固良好的常規。這時,教師的評價可以是表揚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長”,表揚幼兒專心學習,堅持學習,有始有終地完成一項任務,可以是勉勵性的,如“你今天進步可真大,把襪子寶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了,下次記得把紙屑放進小紙簍裏,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討論性的,如“離開座位時爲什麼要把椅子靠進桌子”;通過討論讓孩子瞭解到,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而受傷,而且教室空間會變得很小等。這樣,除了讓幼兒有參與感外,也能讓幼兒真正瞭解常規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認同教室常規,並且能夠確實遵守。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3
區域活動的規則所承載的獨有的教育價值,可以有機地將教育者的教育意圖滲透其中;可以在活動中起着組織、約束、調整幼兒活動行爲和相互關係,從而限度地保證幼兒的活動權利等方面的作用。這使得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抓好區域活動常規的建設工作,是保證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在這個學期我們採取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幼兒逐步養成自覺遵守區域規則的良好習慣,具體如下:
一、通過各種標記、圖示等來引導暗示幼兒自覺地遵守區域活動的規則,進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由於託班幼兒年齡小,思維特點又具有具體形象性,所以我們採用形象生動的標記和圖示來引導暗示幼兒遊戲的規則。如:我們在每個區域都貼上小腳丫。當每個小腳丫上面的鞋子都擺滿後,幼兒就會自覺到沒有擺滿鞋子的區域去玩,這樣就可以避免擁擠和爭搶區域的情況出現,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區域中盡情地玩耍、創作、想象;當他們在喝水的時候,也不需要我們老師一遍遍地重複告訴他們“要排隊”,因爲地上的三個“排隊”的小腳丫就可以引導幫助他們自覺形成排隊的習慣。又如:我們爲了讓小朋友們在進入區域後就知道如何玩、怎麼玩,便在每個區域都貼上了由大班哥哥姐姐操作時的照片步驟圖,形象又生動地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二、教師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採取各種不同方式的引導,以促進幼兒自覺形成良好的區域常規
1、生動、形象、富有童趣的擬人化語言
如:剛開學的時候,有許多小朋友以扔、踩玩具爲樂趣,我沒有嚴厲地批評說教、而是跟他們說:“老師剛剛聽到了有許多玩具寶寶在哭,他們對我說他們很痛,不喜歡小朋友把他們扔到地上,這時候有許多寶寶都馬上把玩具從地上撿起來,放在框子裏。”
2、通過教師的形體語言間接地引導幼兒
如:有一次我們在“芽芽創意室”裏爲我們的南瓜寶寶穿上漂亮的衣服,在我示範的時候,我便把固體膠寶寶的“帽子”放在了框子裏、用好之後又把它給蓋好。當小朋友自己在操作的時候,我就發現有許多小朋友都會學着我的樣子把“帽子”放在框子裏,在完成之後,甚至有個別幼兒就開始幫助別人把固體膠寶寶蓋上“帽子”。
3、教師通過評價,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區域常規
當幼兒在活動結束後,教師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可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與評價,以促進幼兒鞏固良好的常規。這時,教師的評價可以是表揚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長”,表揚幼兒專心學習,堅持學習,有始有終地完成一項任務,可以是勉勵性的,如“你今天進步可真大,把襪子寶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了,下次記得把紙屑放進小紙簍裏,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討論性的,如“離開座位時爲什麼要把椅子靠進桌子”;通過討論讓孩子瞭解到,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而受傷,而且教室空間會變得很小等。這樣,除了讓幼兒有參與感外,也能讓幼兒真正瞭解常規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認同教室常規,並且能夠確實遵守。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們芽芽二班的小朋友從當初玩具、材料鋪滿地、你爭我搶鬧翻天的情況,到現在大部分小朋友都能在沒有我們老師的情況下進入到各個區域中去自由玩耍。真得讓我們三位老師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4
一、如何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設置的規劃和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應一切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爲區域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佈置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自由交談展開的程度。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干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我們的區域設置是在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商量確定下,採用固定與靈活設置相結合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身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中班具體設置了以下區域:“生活區”:美髮店、紐扣操作店、彩色鞋帶店、手工編辮子店、糕點加工店等。“數學區”:用撲克牌分類、認數、數數;用小木棍排序、認識粗細、長短等。“表演區”:酸奶瓶製作的沙球,竹筒做成雙響筒,竹塊做成快板,奶粉桶做成腰鼓等進行打擊樂;用樹葉、彩色布、包裝帶、袋子等做成各種服飾進行表演。“操作區”:橡皮泥;彩色蠟筆、各色紙張、各種紙盒紙杯、剪刀等等。
活動區設置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儘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一般將較爲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數學區、生活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或室外:如表演區、建築區等;並根據遊戲情況靈活調整。
區域環境作爲主題環境的一部分,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爲幼兒的活動很大一部分要在區域中進行並且完成他們的學習活動。區域環境要根據各個區域特色進行有特色的佈置。各個區域的創設也要根據主題的具體情況而定。語言區通常投放一些主題相關的圖書、頭飾、手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有趣的圖畫和一些幼兒仿編的兒歌,同時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紙,鉛筆等習作物品。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一些常規的幼兒練習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紙、彩色筆、油畫棒等,還可以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製作步奏圖,以供幼兒的探究學習,在美工區最重要的是要設置一面幼兒作品的展示牆塊,可以讓幼兒粘貼自己覺得滿意的繪畫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學區通常提供一些幼兒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與主題相關。在音樂區、表演區投放一些簡單或自制的樂器、頭飾、自制服裝等。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區域活動應根據活動區的層次性特點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時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適合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可以滿足不同幼兒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二、區域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顧到每個層次幼兒,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複雜,要爲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成功的條件。比如中班數學區遊戲、教師提供三種層次的材料,由最簡單的按同種顏色找數字到兩種顏色找數、找鄰居間再到三、四種顏色規律性找。
三、教師的指導
教師的現場指導在幼兒遊戲的開展中顯得十分重要,它決定着幼兒遊戲的開展,教師始終要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不應該是知識的輸出教育者,而是應提供舞臺、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指出方向與關鍵時刻給予指導的老師,扮演好觀察者與指導者的角色。
1、觀察、再指導。
觀察是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瞭解其發展的特點與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從客觀實際出發,提高教育指導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遊戲。可避免教師因不瞭解遊戲情景而產生的不合適的干擾幼兒遊戲的指導行爲。
2、把握時機,適時介入指導。
如果教師發現了幼兒遊戲的問題,需要介入遊戲,須找好最佳的時機。通常在以下情況下介入:
1)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的時候。如:樂樂想玩橡皮泥,可位置已坐滿不能進入泥工區遊戲而苦惱,教師可引導他:“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不但喜歡泥工,你還會很多本領呢,想一想換個別的區域好嗎?孩子高興的說我還喜歡畫畫,然後愉快地加入了美工的行列。
2)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爲問題時,教師應巧妙地化解即將發生的糾紛。在遊戲中,經常會遇見幾個小朋友搶一種玩具玩的現象,這時老師可利用出到題目或猜個謎語或童趣的語言將玩具分配給幼兒,讓孩子能愉快地接受,如亮亮和東東都要玩拼圖,老師可出面調解說誰先回答我一箇小問題就可以先玩,老師再變個別的項目給另一箇小朋友玩,小朋友會欣然接受。
3)當孩子操作發生困難時,老師的濃濃關愛,有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會有影響。
4)當遊戲無法深入時,老師適當的指導,不僅深入了遊戲的開展,還讓他們走出去,加強了與其他遊戲區域的聯繫。一次,當老師看到美髮店的孩子無所事事,很無聊的樣子,老師馬上以“客人”的身份進入到美髮店,原來孩子們覺得每天都是洗髮、吹髮、剪髮太無聊了,於是老師馬上說:我們的美髮店可以擴大經營,我會染髮,現在教會你們吧,還有哪個小朋友知道美髮店還有什麼項目嗎?小朋友興趣馬上高漲了,有的說美髮店還會燙髮、還可以按摩;於是小朋友輪流當老師,沒有的物品又到超市買來等等,遊戲的內容又豐富了起來。
5)當幼兒發生創造性的行爲時,教師要及時給予發現與鼓勵。另外,老師的出現與介入還要體現藝術性,即什麼樣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達到指導的效果,又不影響孩子的遊戲,老師有時是遊戲的夥伴,有時是某個特定的角色,還有時是旁觀者,必要的時候是解調員。當教師以夥伴的角色出現時,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引導遊戲的進程。當孩子對遊戲的玩法、規則、扮演角色內容不熟悉時,可以以某種特殊的身份參與。當幼兒的遊戲發生糾紛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情況,採取適宜的解決方法,小班,較多的是矛盾的解調員,到中,大班的時候,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時間,在一旁做一箇安靜的旁觀者觀察事態的發展,如幼兒順利地將問題解決,老師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則用適宜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
3、指導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勵、肯定爲主。
有時爲了調動幼兒積極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幼兒之間存在着差異,只要幼兒是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否則能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遊戲失去興趣。對於這種孩子,老師一方面對他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進步就進行表揚,使他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另外可請能力強的孩子與他共同遊戲,讓他也體驗遊戲的成功。
四、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也是最喜愛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既能操作各種材料,又能與同伴交往,其動作、言語、思維、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貫徹幼兒園“以遊戲爲基本活動”這一原則的同時,遊戲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在區域中活動完全是自由的,他們自主的選擇遊戲材料,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遊戲。教師在活動中也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幼兒創造性地、主動地活動,推動和激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入不同的活動區域,在同一活動區中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再例如:教師在遊戲中發現幼兒“一窩蜂”現象和在材料的使用上因使用不當給下次使用的小朋友造成不便的情況,我們兩位老師不是自己商量該這麼辦?把大人制定的意見和規則讓幼兒執行,而是讓幼兒通過自身的體驗去尋找答案“怎麼樣玩纔會開心又不會影響別人”當問題提出,孩子們開始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共同總結有效的方法,形成區域活動規則,也只有通過幼兒自己的體驗形成的規則纔會轉化爲幼兒活動中自覺遵守的行爲。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5
區域活動屬於個別活動的形式,它可以給幼兒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驗,活動中孩子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活動材料,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地學習,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多,並給幼兒提供了較多的同伴交往機會,在同伴面前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機會,使同伴瞭解他,也使他瞭解同伴。在相互瞭解的過程來了解自己,產生自信心,從而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在同一種活動區域裏,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而應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動材料體現出層次性,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活動需要,使幼兒都能得到較好發展。
例如:“建構區”裏單爲小班幼兒準備的材料就應有許多種。如雪花插塑,適應與年齡較小,手部動作欠準確、靈活的孩子使用與活動;如智高樂插塑適用與身體素質較好的幼兒使用,因爲他們的身體發育較快,各關節的活動較爲靈活,拼插難度較大的插塑對他們是個較好的挑戰。
又如:在益智區中能力強的幼兒可選擇12塊甚至是15塊的拼圖,而能力弱的幼兒就選擇比較容易的,如6塊、8塊的拼圖。這樣能使大部分的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更利於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6
幼兒園自20xx年9月搬入新園,班級的環境、設施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幼兒園內的大環境我們是根據園內的課程和課題進行佈置的,比如大班我們利用走廊佈置了美食一條街大一班是心心小喫部,大二班是珍珠奶茶,大三班是回味鴨血粉絲湯在這美食一條街上不僅僅是本班幼兒可以玩,三個大班的幼兒可以隨便在任何一家小喫部了買到東西。既豐富了幼兒的遊戲內容,有培養了幼兒在遊戲中與其他班級幼兒的交往能力。
班級的活動室和睡房是連在一起的,爲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活動空間每天下午各班的老師都能把幼兒午睡的小牀收起來,爲幼兒提供限度的自主活動空間。並利用這些小牀爲班級的區域做隔斷,爲孩子提供一箇封閉或半封閉的遊戲場所,並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創設區域,小班年級組基本上以角色遊戲、平行遊戲爲主,中大班主要以智力遊戲爲主。各個區域都有明顯的標誌,既符合了區域活動的要求,又讓各班的區域一目瞭然,同時也便於教師指導和觀察幼兒。
在區域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可爲孩子創設角色區、探索區、美工區、音樂區、閱讀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爲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如:在大班益智區裏我們投放量各種各樣的棋類遊戲、通過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遊戲既增進了幼兒的友情,又培養了幼兒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在中班益智區裏我們老師做了好多的手指套偶,請小朋友根據手指上的數字,套上相應的點圈,既體現了孩子對數字的理解又體現了對應的關係,不僅豐富了遊戲內容,還擴大了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外延從這裏可以更多的發現孩子們智慧的萌芽、創新的火花。
在爲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我們選擇了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應注意包裝和製作的藝術性。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如小班彩色糖果屋中,我們發動全園家長帶來各種各樣的糖果紙,讓幼兒通過對各種色彩的理解來給它們分類,既學習了科學知識,有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我們的老師在選擇材料時,既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於操作,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7
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也是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區域遊戲立足於幼兒,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也是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手段。
把區域活動視爲分組教學的一種形式。重點在一箇區域指導一組幼兒學習新資料,其餘的幼兒或者在其它區域做自己喜歡的事,根據不同教學資料、知識層次及時變換與之相應的材料。在活動中要讓幼兒持續新鮮感,樂於動手動腦,提高學習興趣,更主要的是要適應幼兒不斷髮展的需要,開發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給幼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和表現。我們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儘量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幼兒表達和表現的需求,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仔細觀察幼兒發展中的個體差異,對活動作出相應的調整。本學期,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班開設了巧手樂園區、數學區、結構區、診所區、科學探索區,堅持每一天開展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動腦,用心地與材料相互作用。
在美工區投放摺紙材料,讓幼兒練習能折雙三角物體時。教師就能夠投放利用雙三角原理摺疊的難易程度不同的多種物體,讓幼兒自由選取。這樣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就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在數學區設計了“貼畫排排隊”和“圖形拼拼看”的活動,貼畫按規律排序,潛力較好的幼兒既能按照規則一箇一箇的拍起來,還能自己創出新的排列方法。;但是有幾個幼兒不會玩,還有對活動不感興趣,於是我們就針對這樣的差異性作出調整。將形狀顏色不一的圖形拼出好看的小魚,小雞、太陽等讓幼兒提高興趣,自己拼出靠看的其妙的圖案。添加了趣味的拼圖遊戲後,幼兒們都想到數學區裏玩,還能自己拼出奇特的圖形來。
在結構區中主要設置兩個:一箇投放玩具、一箇投放紙箱;結構區主要是鍛鍊幼兒的思維潛力,能夠自己動腦創作,幼兒能夠用紙箱或玩具隨便搭建自己想要搭建的東西。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8
在區域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可爲孩子創設角色區、探索區、美工區、音樂區、閱讀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爲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如:在大班益智區裏我們投放量各種各樣的棋類遊戲、通過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遊戲既增進了幼兒的友情,又培養了幼兒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在中班益智區裏我們老師做了好多的手指套偶,請小朋友根據手指上的數字,套上相應的點圈,既體現了孩子對數字的理解又體現了對應的關係,不僅豐富了遊戲內容,還擴大了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外延從這裏可以更多的發現孩子們智慧的萌芽、創新的火花。
在爲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我們選擇了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應注意包裝和製作的藝術性。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如小班彩色糖果屋中,我們發動全園家長帶來各種各樣的糖果紙,讓幼兒通過對各種色彩的理解來給它們分類,既學習了科學知識,有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我們的老師在選擇材料時,既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於操作,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不同區域的探索帶給幼兒的經驗與發展是不同的。教師在設置區域時應儘量全面一些,一方面保證幼兒都能選擇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區、活動材料,凸顯幼兒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也保證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各種關鍵經驗能以各活動區爲中介展開。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求。
幼兒發展能力、水平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必須要考慮目標對幼兒發展的適宜性,考慮不同層次目標對幼兒發展的挑戰性。例如:教師在小班計算區投放了各種顏色、大小、形狀的圖片及一些情境背景圖,在目標上做了從低到高的分層考慮:學習兩個特徵的間隔排序,如大一小、紅一綠、三角形一圓形等;學習有規律排序;練習進行四個物體的大小正逆排序。教師有意識的目標分層設置不僅保證了幼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同時也是教師下一步開展指導的前提。教師的指導能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是每個幼兒都獲得成功。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19
區角遊戲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於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告訴幼兒,讓幼兒被動、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結合《叢書》中提出的“區域活動建議”,本學期我們班的教育區角遊戲開展情況:
首先,教育區角遊戲的設置是靈活的,我們依據主題活動的內容在多方面考慮下進行了設置:如《春天的童話》的主題活動中,就設置了美工區、科學區、語言區、益智區、建構區等。而在《我找到了夏天》主題活動中,就設置了生活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益智區、科學區等。
其次,各個區角的創設也根據主題的具體情況而定。語言區通常投放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圖書、卡片、指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有趣的圖畫和一些幼兒仿編的兒歌,同時也放置一些空白紙,蠟筆等習作物品;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一些常規的幼兒幼兒練習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彩紙、油畫棒等,還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示範圖,同時鼓勵幼兒粘貼自己覺得滿意的繪畫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學區通常提供一些幼兒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與主題相關;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
除了角色遊戲和教育區角遊戲,晨間自選活動也是幼兒在園遊戲的一部分。
它是幼兒園一日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始,因而要精心組織每日的晨間活動,做到有目的、有計劃,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愉快地參加,每天都有新收穫。爲了讓幼兒輕鬆愉快的進行晨間活動,我們採取了讓幼兒自由組合、自由選擇。如:有的幼兒願意畫畫,就讓他自由的想象塗畫;有的幼兒喜歡玩橡皮泥就讓他自由的去捏、去塑造形象;喜歡玩積木的幼兒可任意搭建高樓。因此,我們會提前做好準備,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做到心中有數,在幼兒來園之前準備好各種活動材料,使幼兒一到幼兒園就能投入到活動之中去。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注意觀察每個幼兒表現出的興趣,個性語言發展水平,和同伴的交往能力,便於因人施教,幫助幼兒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使活動順利進行。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0
班級的活動室和睡房是連在一起的,爲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活動空間每天下午各班的老師都能把幼兒午睡的小牀收起來,爲幼兒提供限度的自主活動空間。並利用這些小牀爲班級的區域做隔斷,爲孩子提供一箇封閉或半封閉的遊戲場所,並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創設區域,小班年級組基本上以角色遊戲、平行遊戲爲主,中大班主要以智力遊戲爲主。各個區域都有明顯的標誌,既符合了區域活動的要求,又讓各班的區域一目瞭然,同時也便於教師指導和觀察幼兒。
爲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如:在大班益智區裏我們投放量各種各樣的棋類遊戲、通過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遊戲既增進了幼兒的友情,又培養了幼兒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在中班益智區裏我們老師做了好多的手指套偶,請小朋友根據手指上的數字,套上相應的點圈,既體現了孩子對數字的理解又體現了對應的關係,不僅豐富了遊戲內容,還擴大了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外延從這裏可以更多的發現孩子們智慧的萌芽、創新的火花。
在爲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我們選擇了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應注意包裝和製作的藝術性。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如小班彩色糖果屋中,我們發動全園家長帶來各種各樣的糖果紙,讓幼兒通過對各種色彩的理解來給它們分類,既學習了科學知識,有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我們的老師在選擇材料時,既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於操作,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1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是一箇互動的過程,在區角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意願,激發幼兒自由探索的願望,培養孩子動手動腦的本事,孩子能夠自由選擇遊戲的材料、方式等,按照自我喜歡的方式進行遊戲,讓遊戲真的成爲孩子的遊戲。教師協助參與,促進幼兒發展。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是環境的創設者、條件供給者、觀察指導者,教師要注意不斷的在不一樣區域來回的觀察和參與遊戲,不能只參與一箇區域中與孩子游戲而忽視其他區域幼兒的指導,針對幼兒區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一起操作、發現,一起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孩子們的主導地位。
區域活動的指導,教師的介入要適時適度。
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要發揮孩子的主導地位,按照孩子的意願進行遊戲,不代表教師能夠不管不問,而是要找準時機予以介入。比如在孩子有求助行爲的時候;發生糾紛現象的時候,發生困難的時候等。教師介入活動時還要適度,多給孩子鼓勵、啓發、暗示,比如孩子在活動中向教師求助的時候,不是直接告訴他“你應當這樣做”,而是說“你能夠試着這樣做”,儘量讓孩子自我去發現與探索。
總之,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最歡樂的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學會做觀察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們要創造一箇適合幼兒主動發展的環境,以遊戲爲基本形式,調動孩子活動的主動性、進取性,爲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努力。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2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和指導的間接性等特點,每個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動進行探索、學習。興趣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一箇根本要求。但是,在現實的許多區域活動中,一些幼兒的興趣比較短暫、容易轉移,很難長時間專注於某一活動,致使許多活動都是淺嘗輒止,如:主題活動《螞蟻王國》,開始我們只是在美工區裏投放螞蟻圖案讓幼兒進行塗色、繪畫,剪紙(螞蟻圖形),剛開始第一天,幼兒的興趣比較高,到了第二天,入區時,孩子在區裏待的時間變短了,過了幾天,就已經很少有幼兒光顧這個區域了。於是,與班上老師交流,重新調整這個區域的材料,材料之間有層層遞進關係,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而在集體活動中,常引導幼兒介紹與交流自己的發現,在此過程中,幼兒對如何運用所有的材料裝飾螞蟻,包括用什麼圖案、什麼顏色搭配以及用泥工、手工製作螞蟻等。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活動充滿熱情,實現了幼兒與區域活動之間的積極互動。興趣是的老師,評價幼兒對區域活動是否感興趣,主要看幼兒是否喜歡活動,在活動區域中持續時間的長短,因爲幼兒只有感興趣了,注意力纔會集中,纔會在此過程中積極探索。
區域活動不是幼兒隨心所欲的活動,也不是幼兒在活動區無所事事的活動,更不是幼兒在活動區到處轉悠的活動,幼兒園區域活動強調幼兒要依計劃開展活動。所以,制定計劃是幼兒進行活動的起始(當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幼兒要能決定自己選擇什麼區域、做什麼、如何做、如何度過在區域的時間,也即幼兒要在頭腦中形成一箇比較明確的活動意向。在活動過程中,依活動的意向執行、完成活動。每天下午離園前,教師指導幼兒制定計劃,讓幼兒有一箇明顯的目標方向,待到明日入區時,幼兒能有秩序、規律的操作。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3
愛玩遊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遊戲一直以他獨特的魅力吸引着無數的孩子。人們對遊戲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而區角活動作爲一種教育遊戲活動,同樣受到了孩子們的普遍歡迎。它重在創設一種寬鬆、和諧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以及選擇廣泛的內容。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一箇觀察者,引導者。因此,孩子們學的特別輕鬆、自然、沒有壓力,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
首先建立活動區規則,引導幼兒自主進行區域活動。成爲區角遊戲的必要性,活動區是幼兒自由活動的場所,但自由不等於放任,爲所欲爲。而應該是掌握規則之後的一種自主遊戲,在創設活動前就必須考慮規則問題。而制定區角活動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和幼兒,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其次根據近期的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材料,要利用有限的空間使每一箇區域都有相對寬鬆的活動範圍,同時也有利於材料的擺放與收整。某些內容相近區域的合併有利於材料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區、語言區、美工區、計算區等放在小籮筐中合併爲一箇區,可以讓孩子資源共享,也便於老師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和浪費。其次,材料的投放要爲教育目標服務。另外,材料的選擇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幼兒總是喜歡在一箇區活動,而對別的區角卻沒有興趣,但我們又不能強迫那個幼兒一定要離開那個區,或是一定要去某個區活動。此刻,我們就要對照目標看一下,所選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再看材料是否具有遊戲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兒才愛玩。
再者參與孩子的活動,成爲孩子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我們要相信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看到孩子並不是無知和無能的,而是一羣非常能幹和富有創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遊戲活動中,我們要成爲孩子的好朋友、好夥伴,與他們平等相待,將角色轉向幼兒的合作者及引導者。
在區角活動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都在不斷的積累經驗,我認爲只有做到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尊重孩子的想法,纔是開展區角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4
區域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種學習活動,讓幼兒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動中學習、探索,掌握知識。而不是先教後玩,也不是邊教邊玩。把區域活動看作是能給幼兒供給一箇優化的有利於幼兒活動與表現的良好環境和機會,能夠合理地安排各項活動,供給充分的能撫慰幼兒活動的資料,建立和諧、自由、簡便的氣氛,從而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站在幼兒的角度,根據幼兒健康、社會性、認知、語言、藝術等方面發展的需要。從孩子的心理動身,爲小班幼兒創設了娃娃家、點心店、閱讀區、搭建區、音樂扮演區等不一樣形式的區域活動。爲幼兒供給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我的興趣和本事進行活動了科學探索區、美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本着合理佈局便於流動的原則,根據活動室的特點,將閱讀區、搭建區、娃娃家等區域設爲固定區,其餘設爲活動區。
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篇25
區域活動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遊戲活動。它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是幼兒自主學習的主要場所和幼兒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這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內容,體驗操作和交往的樂趣,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和表現,有效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是對集體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
我園處於城鄉結合部,大部分家長只是關心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做算術題、有沒有認識多少字,對於區域活動,他們向來是不感興趣。爲了家長的思想轉變,我們的老師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召開家長會、發放區域活動的材料,讓家長了解區域活動的重要性。在教師的宣傳和指引下,現在好多的家長都能積極地配合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
爲了區域活動能有效開展,凸顯特色,我們將園內的市級課題《開發系列主題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融入的各年級組的區域活動中,小班年級組注重了幼兒自理能力培養,努力使孩子都能在遊戲中得到發展和進步。中班年級組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班級氣氛寬鬆,活躍,尊重幼兒的意願,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大班年級組通過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交往能力,以便於幼兒與幼兒,遊戲與遊戲之間的互動,來培養幼兒合作、交往的能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