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誦讀活動的總結範文(精選3篇)

開展誦讀活動的總結範文 篇1

  朗誦社團,旨在培養學生朗讀興趣,激發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朗讀慾望,有勇氣在公衆面前表達自己,展示自己。本學期主要通過形體訓練、禮儀訓練,吐字發音訓練等,學習朗誦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朗誦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的老師,本社團成員來源於9個班對朗誦有興趣的同學,共33人。社員們學習態度端正,每個人都給自己設定了計劃和目標,帶着任務參加社團。每次社團活動之前,指導老師能做到學習任務心中有數,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時常切磋”、“實戰演練”,從而有所獲、有所得,老師能對孩子的每次上臺表演作出評價和肯定,學生也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中有所收穫。

  本學期的朗誦社團,始終圍繞新課標指出的,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也能激發其對語文和中國文化的熱愛。

  備課時,我常會思考課堂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然而,有時候看似熱鬧的朗讀,卻缺乏明確的目標指引,只是爲了“讀”而“讀”,它似乎成了形式而不是需要,這樣的讀,也許效果和意義並不大。

  本學期社團起點於學生想學什麼,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板塊來教學:發聲發音、繞口令、禮儀教學(坐姿、站姿與走姿)、表演技巧、童謠表演、古詩學唱。

  字音字詞是基礎,首先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仔細聽他們的朗讀,我發現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讀錯音、讀別音,這主要是因爲孩子不認識字或者多音字不能準確運用,孩子們讀準字詞,是讀準句子的前提,同時也應該多積累識記一些簡單常用的多音字。二是多字、漏字,低段的孩子們讀書時“指讀”,也許能讓孩子們做到口、眼、心、手並用,提高注意力,達到讀準確、讀通順的目的。

  繞口令是爲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鍛鍊舌頭的靈活度,以比賽形式進行,孩子們興趣高昂。在禮儀教學設計中,是從儀態角度出發,爲孩子的表演打基礎,之後進行學生的表演,寓教於樂,教學運用。童謠表演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自己設計動作,小組合作表演,靈活運用之前課堂所學的發音和禮儀等,力求在讀中悟情,在演中體會,在合作中分享快樂與成功。

  古詩學唱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課堂中大家配動作,看視頻,學唱了不少古詩,既有鞏固已學的古詩,又學了新的古詩,在音樂節奏中加深了記憶。同時,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和演唱又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開展誦讀活動的總結範文 篇2

  我深刻的認識到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影響深遠,所以我校在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狠抓了經典誦讀活動過程,每天早晨總會抽出時間安排與小朋友們誦讀經典文章,孩子們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對讀書充滿了興趣,圖書真正地走進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成爲他們最可愛的朋友。

  首先是時間的安排,我把每天早上7:35-7:5520分鐘的時間定爲經典誦讀時間。一開始,爲了給一年級剛接觸課外書的小朋友營造一箇良好的誦讀氛圍,我們從誦讀《一年級的小蜜瓜》下手,通過給他們講小故事,結合身邊的小事說一說,議一議,讓他們學會把自己的生活實踐與《一年級的小蜜瓜》的相關內容聯繫起來。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常常利用小朋友們學過的《一年級的小蜜瓜》來和他們說道理,我想,這樣的道理小朋友們比較喜歡,也比較容易接受,這樣不僅僅是讓小朋友們記住《一年級的小蜜瓜》,而更重要的是讓小朋友們明白一箇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當然,對於讀物誦讀我也比較重視,我在鼓勵學生引領學生誦讀的同時,不忘讓孩子自己逐漸學會閱讀,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有一定意義的句子,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影響,許多時候,孩子們都是笑聲哈哈,或者是潛心閱讀,經典誦讀讓我和孩子們一起真正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

  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我常常組織小朋友們開展一些比賽和活動來調動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誦讀中孩子們在無意識狀態中自動識字,隨着誦讀活動開展,識字量水漲船高,課後,有的小朋友還自己背誦這些小故事,當小老師給家長講,家長們看到孩子們變化都是極度興奮,甚至有的小家庭還養成了每天講故事的好習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班上的小朋友在誦讀中都有有種“你追我趕”的勁頭,指讀明顯有進步,朗讀水平也都有了很大提升,有的孩子原來不敢說話,或者說話聲音很小,在不斷的激勵和活動中充分樹立了自信,我讀着讀着停下來讓他們接讀時聲音特別洪亮了。

  通過經典故事伴我成長活動的開展,我們班的孩子在和小蜜瓜一起成長,每個小故事講完了我都會設置一些相關的閱讀題目,孩子們把完成這些閱讀題目作爲一種挑戰,樂此不疲。在講故事比賽活動中,我班的趙婉如同學表現突出,獲得二等獎。

  總之,從小讓孩子直面課外書籍,是弘揚傳統文化,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件好事。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多思考,多實踐,讓誦讀經典詩文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實施。

開展誦讀活動的總結範文 篇3

  本着提升教師自我的專業素養,發揮團隊智慧,更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誦,進而引領我們整個閱讀教學水平的突破與拔高,我們開展着學校朗誦組的工作。

  一、朗誦的第一要素:選材。

  首先,祖國的文化寶庫豐富、廣博,要花心思去挑選符合本學段實際的內容。其次要選準人才。多人誦是一次團隊的展示,每個人的氣質要能溶合與團隊中,選手音質、音色要有共性。這樣朗誦起來纔會更有感染力。平時的活動課上,我們在講述朗誦技巧的同時,我們還解讀了一箇重要的信息:除了朗誦好文本這一核心任務外,選手的精神風貌、外表形象也不可忽視。

  二、朗誦的第二要素:理順詞句。

  可以配以演唱及做手語操這些活潑生動的形式來加深學生記憶。等學生全部熟悉之後,再一句一句教學生朗誦。這種方法對小學生來說,確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年級時的一次朗誦比賽,學生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誦讀《明月幾時有》觸發了我初的靈感。從此,感情朗讀成了我活動課堂上的一道常景,她潤物無聲地在課堂上滲透朗誦技巧、方法。我立即將想法付諸行動,在班上黑板上開闢古詩角和快板角,每次一首詩或者一則繞口令,一期又一期地堅持下來,並親自驗收學生背誦情況。同時,班內經常舉辦古詩朗誦會、古詩積累大賽、繞口令比拼之類,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在教師的耳濡目染下,組裏的同學都能有感情地吟詩或者深情並茂地表演繞口令。

  三、朗誦的第三要素:兩個層面。

  我在指導朗誦方面還有以下的經驗及感受:第一點她講了她對朗誦活動認識層面上的看法:朗誦活動除了學生朗誦本身,更重要的是從另一側面展示了指導老師的專業素養及個人魅力。第二點她講了朗誦是一種再創作,是一種文化傳承。我們要通過朗誦經典作品,來薰陶學生氣質、陶冶學生情操,達到一種美的共識。當然,古典作品離學生較遠,理解有困難,老師自身要從深層次研讀作品,自己先領會透徹,再深入淺出講解給學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