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精選9篇)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1

  我是五中教師,20xx—20xx學年在寺頭中學支教,兼跨初一、初二兩個年級的歷史課。初一年級兩個班,每班大約30名學生,全年級也就是6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淳樸可愛,雖然也處在網絡信息時代,但相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見識淺,視野窄,比較封閉。優勢是單純,守紀,便於管理,學習動機也純。支教就是爲了促進教育均衡,使黨的陽光遍灑農村孩子心田。權衡利弊,明白優劣,明確目標,採取科學的方法和可行的措施,照樣可以使農村孩子取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發展。

  一、試題分析:

  這份試題是xx縣20xx年七年級升級學業質量調研測試卷,共四大題型:單向選擇題、簡答題、材料解析題、探究題。試題涵蓋七年級下冊全冊。

  第一題單項選擇題,共20題,40分,每題2分。內容像毛細血管一樣遍佈全冊,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可以說每個章節都涉及到了,而且還突出了重點、難點和疑點,又緊扣課標,不偏不怪,難易適中,方寸把握得較好,完全可以考察出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的情況,也可考察出學生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

  第二題是解答題,適當地有輔助材料,選擇了兩個重要方面:一箇是政治方面,爲加強統治而進行的制度創新,很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反對君主專制,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但我們爲了鞏固國家的統一,不排除借鑑歷史,加強中央集權,減少離心離德的地方分裂因素。歷史是割不斷的,總是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另一箇是經濟方面。經濟是硬實力,發展經濟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線。一切歷史的都是現實的,這樣的選題是有現實意義的。這些題都是最基礎的知識,最基本的技能,都是學生必須而且應該掌握的。

  第三題是材料解析題,從另外兩個角度考察學生:一箇是科技文化,一箇是對外政策。科技文化主要涉及到四大發明。對外政策涉及到開放和封閉兩種基本方式、兩種基本史實、產生的影響,以及史實給後人的借鑑。一正一反,讓我們更加堅定改革開放的政策,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

  第四題是探究題。主題是統一是大趨勢,各統治階級採取有效措施鞏固國家的統一。主要選取了唐、元、明、清這些統一朝代的主要史實,在運用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探究民族政策、對外戰爭的意義及規律性的結論,面對南海和東海島礁爭端,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總之,這份題覆蓋全冊,又結合現實,突出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民族政策、國家統一等重要方面,點面結合,全面而又有側重地考察學生,是一份很不錯的調研題。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七年級共61名學生,及格人數41人,不及格人數20人。及格人數中90分段6人,80分段20人,70分段10人,60分段5人。優生26人,中生15人,跟隊生20人。中轉優,差轉中,即培優轉差的教學任務還很艱鉅。

  第一題:錯誤較多的選擇題有1、9、15、16,其餘的各個題基本上都有錯誤,分佈在全年級不同的學生身上。這些題反映了學生還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教師還要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對教材進行深度研究,還要採取有效措施對學生分層優化,對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方面多進行培養,繼續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訓練。

  第二題:21小題,滿10分,滿分的同學還不少,說明這方面知識掌握的還不錯。(4)小題正確答案是軍機處,但部分同學答內閣,說明學生在紛亂的知識面前還需要比較辨識,分析判斷。22題滿8分,多錯在(1)和(3)題,(1)題對應歷史史實是兩宋或南宋,這個知識點學生應該是掌握了的,但領會不了圖的意思,前呼後應,就是經濟重心南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形成定局,屬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測查。(3)題滿4分,多數同學失掉2分,雖然答案超過兩方面,而且都是正確的,但有一點不在標準答案上。以後標準答案要寬泛一點,不要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第三題:除了時間判斷失誤,扣分多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精神品質和事件的意義、影響。這提醒老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經過、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要素,要抓住這些線索梳理知識,環環相扣,歷史演變的脈絡就清楚了。

  第四題:探究題中,意義和結論錯誤的比較多,這說明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人、事、物內涵及影響的挖掘和理解。歷史的.最高境界就是探尋規律,探究題最高的層次就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有價值的感悟、規律性的認識。

  三、對今後教學的建議:

  1、教的方面:

  第一、備教材,備學生,甚至一生都在備課。

  第二、沒有歷史的厚度,就不會有現實的深度。反過來,教師要想真正喫透歷史,必須深入社會生活,拓展社會生活的空間,帶着對生活社會的理解去研讀歷史,活化歷史。這樣歷史課堂教學纔會真正生動活潑,具有生活氣息,發揮社會價值。

  第三、備講輔批考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抓鐵留痕,踏石留印。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份辛勤,一份收穫。

  第四、教師要不斷學習,特別是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並積極嘗試,不斷創新,勇於實踐。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會成就自己。

  第五、加強教學研究,不僅向書本學習,還應向同事學習,依靠教育科研來提高教學質量。

  2、學的方面:

  第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教育主體的地位。

  第二、修因重於修果。過程和方法比知識和能力重要,但情感、態度、價值觀比這兩個方面都重要。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伴隨學生一生,學生就是最大的贏家,知識和成績只是從屬的產品。

  第三、認真聽課成績只能好一時,認真自學成績好一輩。學生要有自學的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

  第四、學生不僅要喫透課本,還要加強訓練,能力是練出來的。只有把喫透課本和加強訓練結合起來,學生在教學的戰場上纔會無往而不勝。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2

  期末考試考的比較差,數108 語105 外106 地83 政59 歷65 生80 ,我認爲問題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語文平時閱讀理解沒注意方法。在做閱讀理解時,我不知從何處下手,找不準要點。這是一箇很嚴重的問題。閱讀理解是語文考試中比較關鍵的環節,也是很讓人頭疼的環節。語文中的很多寫作方法我都很不瞭解,導致考到一些寫作手法時只能瞎猜。我以後一定要多注意語文常識的積累。

  在做數學問題時很不注意步驟。我在做題時的主要問題不是不會做,而是有時會跳步或者少寫答。這個問題只要注意我相信就會很快地改掉。我在以後的做題中注意每一步的依據,在考試中細心驗算,就會避免這個錯誤。

  英語,還是在一些題上出現了馬虎的現象;由於平時積累的單詞和句型不夠多,考試丟了不少分。

  在政治和歷史學科方面,由於沒能正確認識這兩科的重要性,平時學習態度不端正,知識上欠了很多債,以至於考出了慘不忍睹的分數。

  總而言之,今後的學習計劃應該和上學期時不同。因此我要改變學習方法。爲了改進學習方法,我給自己訂了一箇學習計劃:

  (1)做好課前預習。也就是要擠出時間,把老師還沒有講過的內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語文課,要先把生字認會,把課文讀熟;對課文要能分清層次,說出段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2)上課要積極發言。對於沒有聽懂的問題,要敢於舉手提問。

  (3)每天的家庭作業,做完後先讓家長檢查一遍,把做錯了的和不會做的,讓家長講一講,把以前做錯了的題目,經常拿出來看一看,複習複習。

  (4)對政治和歷史兩門學科的重要性要足夠重視,端正學習態度,及時還清過去欠下的`知識債務。

  (5)要多讀一些課外書。每天中午喫完飯,看半個小時課外書;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只要有時間,再看幾篇作文。

  (6)課外學習不放鬆。能夠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少年宮去學習作文、奧數、英語和書法,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使各門功課都取得了好的成績。

  這一次數學期末考試及其不理想,原因有很多,例如課下作業完成的不是很好,小測本和考後的卷子改錯不及時,沒有利用好自習課等等。而且這學期我非常不踏實,做題總是馬虎、不仔細和不認真檢查。初二我要做到:1.每天做好課前預習。2.預習完把第二天上的課的自主學習作完。3.每天晚上睡覺前把今天老師講過的內容過一遍。4.認真改小測本和考後卷子5.上課不說廢話,不走神。6.自習課上抓緊時間複習或寫作業。7.錯題一定要多看幾遍。8.作業一定要保質保量的完成。9.要改正馬虎的壞習慣。這次考試最大的原因就是行爲習慣太差,比如說:我總是浪費時間,這導致了我沒時間寫課外作業,複習,預習和拓展。還有不注意細節,俗話說的好: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所以一定要注意細節。數學題一定要自己想,不能只依靠別人。

  期中考試之後,經過緊張的閱卷和統分,各個年級每個科目的成績都已經交到了各位老師的手中。其中我所教的七年級兩個班的成績不太理想,面對這樣的成績,結合平日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特總結分析如下。

  本次考試的試卷難度並不大,分選擇、綜合兩大題型。選擇題以考察基礎知識爲主,其中對於等高線地形圖、比例尺相關題型出錯率高達78%,而人口、聚落部分出錯的學生很少,僅佔9%。填空題是對綜合分析題的簡化,分別考察了經緯網定位、地形判斷、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大洲大洋定位和人口分佈圖。其中,經緯網定位仍然是難點,部分學生對於經緯度的概念和半球的劃分比較混淆。 綜合分析本次考試的情況,總結爲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較差,對於課本的學習尚未由自己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水平。班級內部相比,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優劣相差懸殊;與其他班級相比,無論是及格人數,還是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差距。針對這種情況,我對自己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首先,要加強讀圖練習。這不僅是對當下的學習有益,而且對於整個中學時期的地理學習都至關重要。其次,幫助學生及時對已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把原來感性的、自己的認識上升到理論層面。再次,由於班級學生水平差異的存在,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讓處於不同階段的學生都要有所提高和突破。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佈置作業、編排試題的時候考慮周全。最後,要想使學生學習成績有所提高,關鍵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知識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體會到地理的實用性,從而對地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

  日常教學工作中不斷髮現與總結。雖然這次的成績並不理想,但是看到學生們拿到試卷後驚訝、後悔的表情,我知道這一次的挫折,將引領他們登上一個新的學習臺階。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3

  說到粗心,他是每個人的絆腳石。上週我們學校有週考,我英語成績很優秀。我的英語成績是78,數學成績是95,語文成績是98。我總結了一下,都是“邋遢”鬼。如果不是因爲馬虎,我的數學成績應該是100%。

  我的數學成績因爲解方程的一道錯題被扣了五分,否則我會得滿分。解方程的問題是中間的數是錯的,那麼最後的’數是錯的,最後的數就可以算出來。真巧。就這樣,百分比從我身邊走過。我將來會提高我的英語成績。

  再見,邋遢先生,你將離開我的生活。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4

  昨天進行了本學期的期中測試,我班成績出來後雖然和平行班差距不大,但是任然感覺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首先是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來看,雖然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基礎知識抓的比較牢,但是從這次測試的結果來看,學生掌握的還是不夠的。這主要有兩部分學生:成績好的學生平時作業做的’不錯,但是對於課內的內容沒有及時鞏固,簡單說是還沒轉化爲自己腦中的知識,這有很大的原因時我平時忽略了學生對於這方面習慣的培養;還有一部分是成績偏下的學生,對他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平時抓的還不夠。

  其次是學生能力的方面還很欠缺,這主要表現在學生在做課外語段時審題、做題能力和寫作時審題能力。從這兩部分中很明顯的看出,我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多學生這方面能力還需重點培養。

  最後是學生寫作能力還不夠。這次作文是一篇記敘文,但是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該怎麼寫,只是簡單的事件堆砌,缺乏一定的順序,更別提文字運用有多精彩了。所以針對作文問題,我今後除了要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外還要帶領學生多學習範文,使學生作文中的措辭更加精彩、思想更加新穎。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5

  隨着歲月的流逝,一轉眼,期中考試來了,臨考的前一天,平時對我十分嚴厲的姥姥姥爺也特別“開恩”讓我出去玩一玩,放鬆一下。

  第二天,下午我來到學校不久,就竟行數學考試了,我直挺挺的坐在座位上,等待監考老師的來臨,我不知道那段時間是怎樣度過的,只覺得背上有類似誰值班的東西急速往下掉。當老師發下卷子那一刻,我鬆了一口氣。連忙拿起筆在卷子上吱吱答卷……

  “時間到了,收卷!”老師宣佈說。考場上立刻有各種聲響,同學們也表現出各種情況。有的瀟灑走出去,顯得胸有成竹;有的慢騰騰的`站起來,眼睛還盯着試卷;有的急三火四的加快動作,在添上幾筆,老師馬上就要走了,而我檢查出錯的那到計算題,也只用一分鐘就大功告成,抓緊時間,爭分奪秒,攻下這個城堡!可卻急越添亂,本來很有把握的,這時想不出個頭緒,真是亂了方寸。“老師,在給我半分鐘,就半分鐘!”我在心裏暗暗乞求,回身冒汗……。

  步出考場,我的步子輕快了起來,因爲從現在開始,大家又可以痛痛快快的“瘋”幾天,同時也有些憂愁,那就是考試成績。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6

  期中考試其實就是對我們學習的一箇階段性測驗,考完之後就是一種反思,考的好的地方是哪裏,考的不好地方是爲什麼?只有不斷總結,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不足,然後逐漸改善,提交考試的成績。

  這次期中考試不僅給我們查找自己不足的機會,還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給我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考試就像捕魚,每一次考試你都會發現魚網上的漏洞,經過一次次的修補,一次次的捕撈,在中考的時候,你的知識與能力編成的魚網一定已經是牢不可破的。這次期中考試,我們每一位同學都經受了失敗、痛苦和成功的洗禮,得到了磨練、反省和昇華自我的機會,這正是我們最大的收穫。期中考試取得了高分,固然可喜,因爲它是過去一箇階段汗水的結晶。但這個成績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代表將來。成功自有成功的喜悅,以此爲動力,一路向前,將成功串聯,才能鑄就更大的成功。但是,失敗也有失敗的魅力,因爲暫時未能成功,我們便有了期待,在努力中期待,在期待中努力,終究會迎來希望的太陽。成功不是驕傲的資本,失敗卻是努力的理由。某某人,爲了發明某某物,失敗多少次,才終於取得最後的成功,不應該只是作文時舉例論證的材料。戰之能勝是好漢,屢敗屢戰亦英雄。勤奮着,就是美麗的。

  期中考試,不管取得怎樣的成績,都要引起我們足夠的思考。

  一要反思我們的學習習慣。上課是否認真聽講,認真筆記?作業是否及時完成,獨立完成?是否主動學習,主動鑽研?是否注意答題規範,書寫整潔?

  二要反思我們的勤奮度、刻苦度、專注度。學問永遠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一切少付出多收穫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多自問:面對作業,面對壓力,是否怨天尤人?我們的學習,是心無旁騖,窮根究底,還是心猿意馬,淺嘗輒止?

  三要反思我們遵守常規的情況。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校規要求?是否自覺遵守住宿紀律,就餐紀律?是否注意環境衛生,講究文明?我們是否也在學習之外的各個方面追求完美?我們是否在爲自己創造最穩定、最和諧的學習環境?

  我相信,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才能讓我們不斷前進。我相信我們的未來都是美好的,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7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成績也已經出來了,接下來必不可少的環節到了——期中考試總結。

  雖然這次期中考試我的各科成績都上了90,但對我而言,考的並不理想。我自己好好的總結了一下,大多都是有馬虎引起的,還有一些則是平時努力程度不夠。通過這次考試,我悟出了一箇道理:鍥而不捨是學習的關鍵,只有鍥而不捨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滴水穿石就是鍥而不捨的一種體現。我們航行在沒有邊際的學習海洋上,只有憑藉這種精神,纔可能到達知識的彼岸。學習是一件苦差事,既不生動,又不美麗,但是學習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的,只要你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你就會愛上學習,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羸得鮮花和掌聲。記住,沒有不勞而獲的美事。

  幼年的李白因爲看到一位老婆婆用鐵棒磨繡花針而醒悟,從而發奮讀書,終於成爲一代詩仙。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讓我們鼓足勇氣,鍥而不捨的鎖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奮勇前進吧!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在學習上,只有鍥而不捨地學習,才能達到金石可鏤的`地步。同學們,讓我們發揚這種精神,在學海上揚帆,奮勇前進吧!

  考試就是對我們所學知識的一箇檢測,查漏補缺。

  每次考試後我們都應該總結下考的好或者不好的原因,然後反思下自己的學習態度,這樣下次我們才能考的更好。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8

  期中考試結束了,我的成績並不理想,爲次,做瞭如下幾點總結:

  這次考試不理想的原因如下:

  1、考前沒有好好複習。臨急抱佛腳。正如毛澤東所說,不打無準備之戰。言外之意是沒有準備過得事很難做好,而我卻沒有好好準備,導致失分了。

  2、平時沒有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答完卷之後,沒有認真檢查試卷,馬馬虎虎、粗心大意,導致失分嚴重。

  認證彌補,加以改正。採取正確的.方法學習。

  語文,要多看課外書,提高作文水平。因爲現在語文寫作佔很多分。想要語文成績變好,首先要想法設法提高作文水平,這樣才能拿到高分。

  數學,是我最好的一科也是最致命的一科。因爲有時做完卷子,沒有認真檢查,導致失分。所以我們做數學的時候要細心、不馬虎、不掉以輕心。

  英語,是我最薄弱的一科。特別是聽力和句型,所以我要在週末多聽英語,多做題目,不會就問,希望英語不再那麼差。

  政治,是我有史以來,考的最好的一次了。

  物理,要多揹物理公式,多做習題,不過不要搞“題海戰術”要適可而止。

  在下次考試中,我以後一定會按照如上的學習方法努力學習,爭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不讓老師失望。

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總結 篇9

  一、文學常識:

  1、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 韓柳。

  二、語音:

  駢死(pin)槽櫪(co)(l)粟(s )外見(xin )祗( zhǐ)石(dn)一食(sh) 食(s)馬者而食(s)也

  三、重點詞語解釋

  1、馬之千里者 之:助詞,無義

  2、世有伯樂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3、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4、祗辱於奴隸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沒

  5、駢死於槽櫪之間 駢:兩馬並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稱也 以:憑,憑藉 稱:著稱

  7、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喫一頓 盡:喫完

  8、才美不外見 才:才能,美好的素質

  9、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樣

  10、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有時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確的方法

  12、食之不能盡其材 盡:竭盡

  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鳴:馬鳴叫 通:通曉

  14、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15、其真不知馬也 知:識別,瞭解

  四、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馬者(食,通飼,喂。)

  ②才美不外見(見,通現。)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二)詞類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馬鞭子。這裏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動詞使動用法,使盡。)

  五、重點語句翻譯

  1一食或盡粟一石。譯:一頓有時要喫掉一石糧食

  2、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上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馬叫喚的時候,馬伕卻不能通曉它叫的意思

  《馬說》知識點考點總結、馬說閱讀答案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然而會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餵養它。或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全文中心思想:

  作者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引發出去,闡述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文章處處寫馬,而句句都在貶人,它借有關千里馬和伯樂的傳說,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寫作方法

  本文屬於說這種體裁,與現在的雜文相似。本文總體上可歸納爲以下兩個特點:

  1.託物寓意:文章以託物寓意的寫法,藉助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貫穿全文的是不知馬這句話。文中連用十一箇不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痛斥食馬者的無知,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瞭中心。

  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論證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8、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說》知識點考點總結、馬說閱讀答案

  課文內容理解

  1、這篇文章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了識別(發現)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4、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5、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6、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7、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8、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9、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1、結合全文,談談成爲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

  12、文的體裁是說。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爲了說明一箇道理。

  13、第1段伯樂不常有的深刻含義是:統治者缺少能發現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憤世嫉俗之意。

  《馬說》知識點考點總結、馬說閱讀答案

  14、第2段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在於譴責食馬者。

  15、說明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憤怒譴責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感情強烈。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強烈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加強了否定的語氣,增強了否定的力量。

  16、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統治者)。這是託物寓意的寫法。

  17、你如果是千里馬該怎樣做?是食馬者該怎樣做?

  我如果是千里馬,我會掙脫繮繩,擺脫食馬者的束縛,主動尋求碧綠的草地,使自己膘肥體壯,再找機會顯示自己的超凡本領,相信會有伯樂發現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馬者,我會平等對待所餵養的所有的馬,使它們有強壯的身體,各盡其能。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