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學習總結(精選3篇)

體育學習總結 篇1

  我自覺的堅持思想政治學習,以提高自身覺悟。能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能以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自己,以師德的要求爲準則,注重師德的養成,時刻提醒自己,並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要做到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教學中能充分發揚民主,但爲了能進一步總結經驗,以謀求更大的進步,現在我將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一、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緊跟時代步伐在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注重學習是使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的最有效的手段。積極參加業務學習。平時,我能積極利用課餘時間,認真學習教育類刊物,從刊物中汲取營養,領略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方向,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移植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促使自己徹底改變陳舊和落後的教育觀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課堂中以教育方針爲指導主線,認真的學習新課改思想、新理念,並逐步融貫到課堂教學中去。社會是在不斷的發展前進,作爲一名教師本身的文化專業知識也要不斷的提高,瞭解體育教育發展,學習一些外地體育的優良教育教學理念,以充實自己。認真參加每次學校的新課改培訓、教研活動,吸取同行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等,結合自己,努力形成一種自己的教學方式。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新課標、教參,虛心向本組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喫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體現新理念。上好課不僅要備好課,而且要做好課前準備,佈置好場地和器材,積極做好安全設施,不打無準備之仗。做好常規教育,做好準備活動,適應學生的身心健康。認真講課,認真示範,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精講精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發揚團結互助,喫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首先,我特別重視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人的認知規律的培養。這樣,可以使學生儘快的學好技術,形成技能,使體育教師真正實現精講多練,爲體育教學研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組織方法奠定基礎。最後,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利用體育教材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組織性、紀律性、集體榮譽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頑強的精神等。這三點的有機結合會使體育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1、對學生的體能、鍛鍊習慣、性格瞭解不夠,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夠,需要進一步的深入,多和學生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想法有便於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2、教學中對教學目標如何顯性化做的不夠到位,今後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加以改進。今後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要經常去請教其他教師,與他們溝通。

  以上是本學期工作的一箇總結,本人在學習中肯定還有存在的問題沒有想到的,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出和指導,幫助我把今後的工作能做的更好一些。綜上所述,在現代體育教學有效的管理中,我學會的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知識,需要不斷的進步,取長補短,只有在教育的路上不斷的前行。新的體會與領悟的感受,需要不斷地進化,新的時期、新的時代同時也賦予了不同的時代特色。

體育學習總結 篇2

  經過學校培訓繼教工作,瞭解了學習的內容,安排學習了《布依族、苗族傳統體育》,通過學習布依族、苗族傳統體育》,懂得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體育的一些知識,現對學習作如下總結:

  1、民族性。民族性它爲某一民族或某一些民族所有,而非各個民族的。而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氣息和內涵,在相當程度上成爲本民族和地區的象徵。如藏族的賽犛牛、納西族的東巴跳、朝鮮族的頂水罐賽跑、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即使是同一體育項目,也各有其民族特點,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維吾爾族式摔跤“且裏西”等,雖然都是民族式摔跤,但是比賽方式和規則都個不同,表現了迥然不同的風格。

  2、地域性。地域性某以低於的一箇民族或幾個民族所處的區域環境以及油區域環境所帶來的自然條件不同,使各個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方式,這就是民族傳統的地域性。基於個字區域獨特的自然環境下的生產方式因素,造成了各民族間體育的差異。如從事牧業生產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等,創造了賽馬、刁羊、騎射、飛馬拾銀等馬上騎術項目。苗、侗等少數民族,在以小農經濟爲主的農業生產中,牛的作用較大,因此保留了在節日裏“鬥牛”的風俗。人文地域環境的不同,如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同樣會造成民族體育的差異。北方人崇尚勇敢、豪爽奔放,喜歡摔跤、奔跑、搏鬥、舉重等;南方人性格趨於平和而細膩,喜歡游泳、弈棋等。

  3、交融性。不同文化模式與類型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民族體育的發展,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滲透,民族文化進一步融合,民族產生時所具有的共同地域、血緣關係、文化等等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因此,人們在進行活動的同時,便將各民族許多傳統的體育項目相互交融,共同學習,最終達成共識。每一種傳統體育項目最初總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中首先發展起來,而後隨各民族間文化交流,逐漸被具有相同自然條件的民族接受和改造,這一項目也因此豐富、成熟起來。如龍舟、馬球、鞦韆、騎術等項目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結果。在民族體育融合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髮展和創造出一些新的項目。如清代發明了一中稱爲“冰上蹴鞠之”的冰上足球;把球技與馬術結合,發展出馬球等等。此外,民族體育的交融性還表現在文化和藝術的相互融合。如黎族的“跳竹竿”,擊竿者脆、蹲交替,節奏越大越快,難度越來越大,跳竿者隨竿的分合與高低變化靈巧地跳躍其間,展現出各種優美的姿態。

  4、多樣性。民族體育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有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676項,漢族傳統體育301項,共計977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體育項目。如舞龍、舞獅、龍舟競渡、扭秧歌、鬥牛等等。

  5、適應性。民族傳統體育有着廣泛的適應性、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層次、不同人羣的需要。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喜好選擇不同的項目進行鍛鍊,無論是舞龍、舞獅、賽龍舟、拔河等羣體對抗的項目,還是摔跤、賽馬等個體項目,或者各種娛樂又系等活動。因此民族體育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一、生態文化圈、經濟類型與民族傳統的關係。

  1、生態結構就是民族生態環境。每個民族都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創造自己的文化。

  東北、內蒙古地區地域遼闊、北山脈衆多,地理位置的複雜性和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改地區少數民族主要以畜牧業、狩獵業、農業未傳統經濟成分、從而產生了與之緊密相關的體育活動項目,如賽馬、馬術、騎射、射箭、跳馬、條駱駝等等。

  西北地域遼闊,由蒙新高原大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共同組成,這裏深居內陸,,都是與高山、大川、荒漠、邊陲等自然和條件聯繫在一起,地理與生態環境的特點,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賽馬、賽犛牛、刁羊、騎射、馬上角力、姑娘追、飛馬拾銀等展現粗獷、豪放的熱情的民族特點。大象拔河、套馬、拉棍、拔腰、競速鬥智、壓走馬等具有農藥的地域特徵,表現未相對獨立性。牛羊皮筏競渡、遊渡黃河、騎木划水、夾木過河、人牛泅渡等水上項目,反應出鄉土氣息的民族體育情懷。

  西南地區地域遼闊,地面崎嶇,內部氣候差異大,除此之外,有山地、河谷、草原和深林、這給各族民族提供了不同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經濟生活方式,其中狩獵和農事是生產方式中最重要的內容,圍繞狩獵而展開的體育項目主要有泡、跳、投、攀、射、騎等;反映農事生產的如苗族的跳鼓,這是根據犁田、插秧、割谷、挑擔等各種姿勢編成的,用以反映豐收後喜悅心情的一中舞蹈。中東南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生態環境比較優越,多屬丘陵地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該地區以其獨有的地理環境和民族雜居創造了形式多樣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如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的龍舟,瑤族的踩獨木划水、游泳,侗族潛水摸魚等。該地區中部綿延着南嶺山脈,爲適應這鐘特定的地理自然環境,其體育項目表現出濃厚的山地風格,因此,苗族的爬花杆,土家族的攀藤,白族的條山羊、登山、老虎跳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油然而生。

  2、我國疆域遼闊,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複雜,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各民族,形成了類型多樣、文化各異的經濟文化特徵,總體上可分爲採集狩獵經濟型,農耕經濟型和畜牧經濟型三大類。

  狩獵是少數民族戰勝大自然、克服惡劣環境、戰勝野生動物得以生存的手段,他不僅解決了物質生活的需要,而且創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狩獵習俗。流傳至今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蒙古的騎馬、馬術、射箭,苗族的射箭、射弩,土家族打飛棒、攀藤,景頗族打彈弓,滿族狩獵,納西族飛石鎖,赫哲族爬犁等,都是從物質生產方式過程中傳承與演變而來的,反映了一箇民族物質文化的重要基礎的經濟文化類型,與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不僅直接制約着一箇民族物質文化的發展,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其民族傳統體育的構成方式。傳承下來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方式,都有一箇共同的特點,即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地經濟生產活動相聯繫並融爲一體,是生產經驗的總結與推廣,並實現了一定的社會價值。

體育學習總結 篇3

  通過聆聽講座,結合自身教學,我對創新素養的理解有一下幾點體會:

  一、思想創新,教師應轉變爲一箇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樹立培養創新素養的現代教育觀。因爲創新素養教育是現代教育觀念指導下迚行的教育教學活勱,所以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培養創新素養的現代教育觀,是實斲創新素養教育的前提。培養學生的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課改的主旋律和重點、難點。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授課模式,死記、苦學只能培養高分低能兒,扼殺學生的激情,創造潛能就得丌到發揮。因此在課埻教學中教師丌應高高在上,讓學生產生距離感,教師應轉變爲一箇課埻活勱的參不者。

  二、遵循教育規律,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傳統觀念認爲教育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新課標則着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着眼於未來社會對國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一切爲了學生髮展,培育學生純潔品質和創新能力,塑造一箇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改變課程實斲過程中教師爲主體的舊模式、舊斱法、舊思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滿埻灌的教學模式,轉變死記硬背、機械訕練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參不,樂於探究,勤於勱手,從而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課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依靠開放的課埻教學模式來完成教學仸務。老師應少用陳述式的語言,大力倡導討論式教學,多用“想一想”、“試一試”這種語言,變“注入式”爲“啓發式”。通過教師的啓發、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勱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勱腦、勱手,起到加工知識,自我增長知識的作用,達到激化創新思想,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從而優化課埻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引導家長轉變觀念。

  家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成功觀、成才觀和質量觀。爲此,學校通過家長會對家長開展創新教育培訕,向家長滲透、闡述創新素養教育的理念,並在每學期開展一次教學開放周活勱,邀請家長走迚課埻,讓他們參不課埻、瞭解課埻,體驗創新教育帶給孩子的變化,並向家長髮放調查問卷,廣泛徵求改迚創新素養教育的意見和建訖,爲創新素養教育的深入實斲夯實了堅實的羣衆基礎,贏得社會的支持。

  四、評價方式創新。多一點鼓勵與表揚,多一點寬容與理解。

  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爲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引導。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得到陽光。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孩子們體驗勞勱的歡樂和自己的勞勱而感到自豪。”丌管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戒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讚揚不肯定。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儘可能多一些賞識不鼓勵,才能調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勱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不成就感。教師肯定性評價語言的內容也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

  通過這次線上培訕學習,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知識、能力還有一定的差距,我要丌斷地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素養和能力,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去發現去探索。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踏踏實實的參不培訕學習,丌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個人現代教育觀素養,更好地爲教育教學服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