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實習生自我總結報告(精選3篇)
幼師實習生自我總結報告 篇1
在xx幼兒園的每個教室裏都有幼兒一日生活常規時間表及主班配班老師的工作分工,在實習期間我嚴格按照時間表,配合所在班老師認真做好一日生活常規工作。
首先,保教工作。我虛心請教老老師,積極配合他們工作。戶外活動提醒幼兒注意安全,熱時,提醒幼兒減衣服喝水時不擁擠,不說話,以免被水嗆到。喫飯時小心被燙,安靜進餐,不挑食。睡覺時蓋好被子,不能說話,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顧好每個幼兒的生活,讓孩子在幼兒園,喜歡幼兒園充滿愛心與童趣的氣氛,在玩玩樂樂中不斷增長知識。
其次:教育工作。面對上課,作爲實習老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熟悉教材,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幼兒講,生怕上不 好影響幼兒對知識的掌握及對上課的興趣,儘管我認真備課,寫好教案,準備充分,
但在第一次面對幼兒上課時,還是那麼的手足無措,由於對幼兒的瞭解太少,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難以回答,又沒有整頓好課堂紀律,第一次正式上課沒有成功,不過在又一次的講課中,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就比第一次進步很多,經過多次實戰後,我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教訓。
另外,家長工作。在幼兒教育中,家長工作也非常地重要,我們要虛心聽取家長的合理化建議,同時對於家長的無理要求,要妥善的處理,友善的拒絕,幼兒在園表現要及時通告家長,取得家長的充分信任。
要成爲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學經驗外,最重要的是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像母親一樣關心和愛護她們,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真正感悟到作爲教師我們要喫苦,忍耐,拼搏,合作的精神去照顧好每個幼兒,經過這次實習,讓我真正瞭解了幼兒老師是那麼的不容易,半年的實習生活,讓我初嚐了身爲一幼兒教師的酸甜苦辣。
幼教工作是一箇繁瑣而又辛苦的事情,需要幼教工作者耐心,細心,愛心,責任心更重。瞭解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掌握幼兒的年齡特點,性格差異,
總之,教師是一箇崇高而神聖的職業,要當一名好幼教不容易,在此次實習中,我也看到自己不足之處,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幼兒園對幼兒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實習間,讓我增長了見識,做老師難,做幼兒教師更難,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摸索出異段不尋常的路,全身心的投入到未來的幼兒教育事業。
幼師實習生自我總結報告 篇2
實習地點:廣州市 幼兒園 實習人: 潘迎秋
實習時間:20cc年2月至20xx年6月 實習對象:廣州 幼兒園小班班幼兒
實習目標:1、培養獨立從事幼兒園教育和保育工作的能力,培養熱愛本專
業,忠誠教育事業,獻身於幼教事業的專業思想; 2、瞭解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熟悉適應幼兒園工作; 3、瞭解幼兒園教育和保育工作的一般特點,實習幼兒園教師及保育員工作,培養初步的幼教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習能把所學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綜合運用於教育和教學實踐中。
一 幼兒園實習的目的與意義
這是一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習,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並在實踐中積累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在幼兒園老師的幫助下我從一箇什麼都不懂的新教師逐步走向瞭解幼兒的教師。 在實習中,第一,我獲得組織幼兒教育、教學的方法,培養從事幼教工作的實際能力。學校的很多理論知識終於用於實踐上了。第二,幼兒園的實習可以培養我們觀察、瞭解幼兒的能力。 第三,幼兒園的實習,可以使我們更多地接觸幼兒,能和幼兒建立深厚的感情,熱愛幼兒,更愛幼兒教育事業,增強我們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 第四,我從這次幼兒園的實習能夠使我們進一步熟悉幼兒園的全面工作,加深對幼兒園教育任務的理解。 第五,我從幼兒園的實習可以使我們瞭解當前幼兒教改動態和社會對當前幼兒教育的要求。
二、教育實習的內容過程
我到幼兒園實習的第一步是見習。見習的目的是瞭解幼兒園一天活動,熟悉實習所在班級的基本情況,瞭解幼兒的特點,跟幼兒接觸、溝通同時建立良好的關係。第一個星期是觀摩和學習我的指導老師如何開展幼兒園一天工作。我從一進園我就開始了做保育工作,並學習嘗試和見習班級的小朋友進行溝通。第二,保育工作是實習的第二週開始,在這一週我是
學習如何將行保育工作。保育老師的工作是相當的繁瑣。所以我基本上就跟着指導老師,認真觀察他是怎麼開展每項工作的,要求還是很高,需要細心與耐心。我每天認真的配合保育老師一起積極的完成保育工作,包括拖地、洗碗、擦桌子、疊被子、消毒、擦窗、擦廁所,給幼兒洗玩具,洗毛巾,幫幼兒梳頭,還有睡室的清潔衛生、給幼兒穿衣服等多種事情。這些工作看似瑣碎,但在幼兒的成長照顧中非常重要。 接下來就是教育及班級管理工作,完成保育實習後,我被園長請安排參與小班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按照指導老師的工作流程下我開始開始班級教學和管
理。在這段時間裏,我運用和結合之前見習所觀摩得來的經驗開始了我的工作。因爲前面的認真觀摩和學習,我在開始自己工作時很順利的完成自己的教案;跟指導老師溝通交流學習班級管理的方法、教育教學方法。在此期間,我積極的向指導老師請教,虛心聽取指導老師的意見,認真的修改自己在設計課程出現的錯誤,並積極尋求一種改過的方法。這個階段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必須掌握孩子的認知規律。孩子天性活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但又不能象成人一樣長時間集中精力甚至缺乏自律。第四,實習很開就進入了家長與社區工作階段了,建立良好的家園合作關係,充分整閤家園教育資源,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開展、對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和幼兒園的發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還學習到:1 給學生創造一箇快樂學習的學習氛圍;2從心底裏關係和愛護幼兒;3在教學中,滲透專業的教育理論知識;4開展豐富多彩的集中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有必須認真做好家園工作,這段實習實習讓我們第一次置身於社會活動中,與不同的家長打交道。和每一箇小朋友搞好關係,讓他們對我們又愛又怕。所謂愛就是讓小朋友都愛戴你,喜歡你組織的活動,怕呢,就是讓小朋友聽敬畏你,和你一起活動一起遊戲。
幼師實習生自我總結報告 篇3
“準幼師”頂崗實習是學校安排在校學生實習的一種方式,是指在基本上完成學校教學實習和學過大部分基礎與專業技術課程之後,學生到幼兒園等專業對口的現場,全面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綜合運用本專業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踐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過程中,提升幼兒教育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頂崗實習是“準幼師”培養的重要環節,實習質量直接影響到其專業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準幼師”頂崗實習的實效,促使他們儘快適應幼兒園的保教工作,掌握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從而成長爲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便成爲了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而教學反思作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是促進“準幼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反觀目前對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在職幼兒教師,卻幾乎找不到“準幼師”如何運用教學反思這一手段提高頂崗實習質量,進而促進其專業化發展的相關研究,鑑於此,本研究則從學校、幼兒園及“準幼師”自身三個層面,對“準幼師”頂崗實習過程中的教學反思行爲進行了相關探析。
一、學校層面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強調幼兒園教師要具有不斷進行專業化學習、實踐、反思和提高的意識和能力。特別在“基本理論”和“專業能力”中均提出了對教師反思與自主發展的要求,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並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可見,反思已經成爲幼兒教師專業素質之一。因此,作爲對“準幼師”進行系統培養的高校教育,理應注重對其反思習慣和品質的培養,以便“準幼師”掌握反思能力,走上工作崗位後可以在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一)“準幼師”在校學習期間,注重反思能力的培養
1、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入反思能力培養的目標。
人才培養方案是關於專業人才質量的構想,它應順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國家對幼兒園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強調幼兒園教師應具有不斷進行專業化學習、實踐、反思和提高的意識和能力。可見,對教育活動進行反思能力,已成爲一位合格幼兒園教師的必備素質。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這項素質,首要的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入反思能力培養的目標,並把反思能力培養的相關要求細化到課程教學計劃之中,以便反思能力培養目標得以落實和實現,而其具體實現過程則需要高校教師根據各自所教授課程的特點,有意識的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反思教育。
2、教法課程滲透教學反思知識,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對於“準幼師”進行反思能力的培養,僅靠各門課程在教學中滲透反思教育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於教育反思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專業話訓練纔可以更好的實現。然而,有些人則認爲在校“準幼師”沒有真正進入幼兒教育實踐中,不具備進行教育活動反思的土壤。筆者則認爲,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教法課程中滲透教學反思知識是可行的,主要是因爲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藝術等五領域教學法課程是與實踐緊密聯繫的,其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學習中“準幼師”會接觸到實踐中的教學活動素材,並學習設計、組織和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這就爲其進行教學反思提供了基礎。
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教法課程教學中培養“準幼師”的教學活動反思能力,可通過實施活動化的課程方案,爲學生創設反思情境來實現。一方面,課程教學中教師可滲透幼兒園教學反思方面的知識,讓“準幼師”掌握幼兒教師反思的方式、方式及內容等基本反思知識。另一方面實施活動化的課程方案,可採用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方案、觀摩幼兒園優質課程教學視頻、模擬幼兒園教學活動等途徑。引導“準幼師”結合所學教學反思相關知識,採用獨立反思或相互討論合作反思的形式,對幼兒園各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與實施進行思考與探究,在此過程中加強高校教師的反思引導與示範,使“準幼師”在多次練習中,進行系統的反思訓練,培養其教學反思能力。
(二)“準幼師”在頂崗實習期間,加強教學反思的指導
頂崗實習是對“準幼師”進行系統培養的重要環節,期間學生要到幼兒園等實踐基地全面履行其實習崗位的職責,綜合運用本專業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踐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過程中,提升幼兒教育專業實踐能力。頂崗實習期間“準幼師”獨立承擔幼兒保教工作,是進行教學反思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此階段,高校不能因爲學生到了幼兒園而弱化對其專業的指導與引領,反而應抓住學生全面接觸實踐的大好時機充分開展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教育。
教學反思能力是“準幼師”應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對其後續的專業發展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學校應在“準幼師”頂崗實習期間,加強對教學反思活動的指導。一方面,學校可制定“準幼師”頂崗實習教學反思制度,對其實習過程中的教學反思行爲做出制度性的規定。筆者瞭解到目前大部分學校在“準幼師”實習期間會安排學生寫實習日誌等實習材料,而鮮有對教學反思方面的要求與規定。高校要求學生寫實習日誌,無非是藉此引導學生深刻瞭解實踐,思考實踐問題。而事實證明,“準幼師”寫實習日誌,更多的流於一種形式,不僅花費了其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對其專業發展的作用並不理想。如果學校能夠制定相應的頂崗實習反思制度,引導“準幼師”把寫實習日誌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實際保教工作問題的反省和思考上,這樣對其專業能力的發展是更爲有益的。
另一方面,要想教學反思制度其實得到落實,高校應在“準幼師”實習期間,指派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對其教學反思進行指導和引領。
二、幼兒園層面
(一)提出教育活動反思的要求
“準幼師”頂崗實習所在幼兒園,應配合學校完成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目標任務。因此,學校在制定了“準幼師”頂崗實習反思制度的同時,幼兒園方面也應制定“準幼師”頂崗實習制度,配合學校對教學反思行爲提出具體要求。目前,雖然相當一部分幼兒園都會要求教師進行教學反思,而鑑於“準幼師”特殊的身份,對在園實習“準幼師”的教學反思則缺乏制度性的要求與指導。幼兒園提出教學反思要求,相對於高校,更方便對“準幼師”教學反思行爲的監督、檢查與指導,有利於切實落實“準幼師”教學反思制度,提高“準幼師”教學反思的有效性,促進其實踐能力的掌握及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二)加強教育活動反思的支持
1、選派指導教師,指導“準幼師”開展教學反思。
“準幼師”頂崗實習時,往往有幼兒園指導教師,對其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全面指導。要落實教學反思制度,不僅需要學校指導教師的指導,更需要幼兒園指導教師的直接引領。相對於學校指導教師,幼兒園指導教師更熟悉幼兒園實踐中的教育教學活動,更清楚實踐中的問題如何解決,尤其是對自身也進行教學反思的指導教師而言,他們更清楚教學反思應該如何開展,他們的指導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組織反思教研活動,提升“準幼師”教學反思能力。
爲提高“準幼師”教學反思的實效,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反思教研活動,指派教學反思方面有經驗的教師,組織“準幼師”開展教育反思活動,指導他們就所遇到的反思方面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討論與研究,爲“準幼師”進行教學反思,提供反思氛圍和支持。
三、“準幼師”自身層面
(一)樹立積極的反思態度
態度不僅決定人的行爲傾向,還進一步決定了其行爲的質量與水平。即,態度在決定行爲主體會不會實踐這一行爲的同時,也決定着實踐這一行爲過程的主體參與程度和行爲的有效性程度。“準幼師”的教學反思行爲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行爲主體會由於種種原因付出實踐行爲,例如,他們能夠按照學校的相關實習反思制度每週上交教學反思材料。如果他們認識不到教學反思行爲的價值,甚至對反思行爲本身持牴觸或否定的態度,那麼他們的反思行爲就是低效,甚至於無效的。
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種認知成分與情感成分相互作用的過程,反思是一種“比邏輯的理性的問題解決更爲複雜的過程,涉及直覺、情緒和激情,在反思裏,理性與情緒交織其中”,這決定了反思行爲相對於其他一般行爲而言,是更需要情感參與才能產生實效的活動,有效的教學反思更離不開“準幼師”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因此,要切實提高“準幼師”教學反思質量,首要的是“準幼師”要充分認識頂崗實習過程中對自己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的價值,並樹立積極的反思態度,就對自己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主動的反思。
(二)掌握教學反思內容
“準幼師”進行教學反思,其中關鍵是要知道如何反思,反思哪些方面。因此,對於反思內容的把握就顯得尤爲重要。筆者認爲,“準幼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反思活動。
1、反思教育活動因素。
(1)教育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直接決定着一次教育活動的質量與效果,因此,“準幼師”對教育活動的反思首要的便是反思教育活動目的適宜性及實現程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相關反思:首先,反思本次教育活動目標的選擇與設置是否具有科學性和適宜性。其次,需要反思通過活動的組織相應活動目標是否已經達成,自己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採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促進了目標的達成,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應該如何改進等。
(2)教育活動準備。
教育活動準備是否充分與適宜,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的效果如何,因此它也是“準幼師”對教育活動反思的重要方面。具體而言,“準幼師”對教育活動準備進行反思可以從幼兒知識經驗的準備和物質材料的準備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準幼師”應思考幼兒活動前的知識經驗基礎方面的準備是否充分,自己所組織的活動,是否充分聯繫了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本次教育活動內容是否處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之內,即是幼兒現階段發展需要的、能夠掌握卻沒有掌握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物質材料的準備是教育活動順利完成的保障,是實現教育活動目標的關鍵,所以在反思時也應思考自己所組織教育活動的物質材料準備方面是否充分,玩教具選擇和提供是否充分和恰當,是否能夠調動幼兒興趣並有效支持本次教育活動的需要,如存在問題,應如何改善。
(3)教育活動過程。
教育活動過程的質量,是教育活動目標實現的關鍵,是“準幼師”對教育活動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對於教育活動過程的反思“準幼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思考教育活動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各個具體環節的設計是否有效的促進了活動目標的達成,在各具體環節中分別採取了哪些教學方法,這些方法是否適合本班幼兒並調動了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過程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改進的`等。
(4)教育活動延伸。
爲了保持教育活動的完整性、連貫性,從而更好的保證幼兒發展的完整性與連貫性,教育活動一般會有活動延伸部分,它雖不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環節,卻存在重要價值。很多教師對活動延伸部分往往是一帶而過或根本不用心去考慮,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活動的效果。所以“準幼師”在進行反思活動訓練時,應思考教育活動延伸部分的設計與實施是否科學,是否採用了恰當的延伸方法,是否有效的鞏固並提升了本次教育活動的效果,延伸活動設計存在哪些需改進與完善之處等。
2、反思幼兒方面因素。
(1)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準幼師”應思考所組織的教育活動是否滿足了幼兒的發展需要,幼兒對此活動是否感興趣,分析幼兒對本次教育活動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是教育內容本身吸引了孩子,還是活動的方式、方法調動了孩子的興趣。在調動幼兒興趣方面教師做了哪些努力,有什麼可取與不足之處,以及在後續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應如何改進等。
(2)幼兒的發展。
促進幼兒發展是教師組織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因此,教育活動對幼兒發展的促進價值也是“準幼師”反思的重要內容。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反思:首先,本次教育活動是否實現了促進幼兒的發展的目標,具體促進了幼兒哪些方面的發展。其次,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幼兒是主動發展,還是被動發展的,在促進幼兒主動發展方面教師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什麼可取與不足之處以及在後續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應如何改進等。
(三)掌握教學反思方法
教學反思活動是教師對自己設計與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省與思考的過程,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準幼師”的教學反思活動纔能有效的開展。筆者認爲對於剛走上幼兒教育保教工作崗位的“準幼師”而言,可以採用以下方式開展教學反思活動。
1、錄像反思法。
錄像反思法,即“準幼師”把自己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用視頻錄像的方式記錄下來,事後再進行觀看和分析的一種方法。錄像可以真實、直觀的再現“準幼師”在組織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表情、動作、言語等各種表現,可以使“準幼師”以一箇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他們在組織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發揚優勢,並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與研究,從而改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2、反思日記。
反思日記法,主要是指“準幼師”把自己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思考與分析以日記的形式呈現。對於“準幼師”而言,用反思日記的方法不僅有利於自己對一整天的教育活動進行集中反思,而且“準幼師”頂崗實習過程中,同時具有幼兒園實習指導教師和學校指導教師,用筆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反思行爲,可以讓幼兒園及學校的指導瞭解的他們的反思心理歷程,對於他們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指導教師可以第一時間瞭解,並給予恰當的指導,這樣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快速提升。
3、教學後記法。
所謂教學後記法,主要是指“準幼師”在教學活動後,對自己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優勢與不足進行分析和總結的方法。這種方法更爲方便,易於實施。目前很多幼兒園對於教師教學活動教案材料中,一般都會有教學後記一項,方便教師及時記錄教學中的感想及對活動的總結與分析。“準幼師”進行教學反思時,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後記的方式,對自己所設計與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反省與思考,對其中遇到的問題或不足,進行系統分析與探究,例如,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後記中做出分析與總結,並就問題向指導教師請教,從而儘快的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惑,不斷提升教育實踐能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