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習總結範文(精選4篇)
記者實習總結範文 篇1
記得我剛進入學校第一次接觸專業知識的時候,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多聽多看多感受。當時理解得很淺顯,但通過這一個月時間的磨練,我知道這一句看似簡單的話所涵蓋的東西很多。對於新聞而言,就是瞭解事件的現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質。
在實習期間,作爲記者,我下了城郊,去過國企、各政府職能部門、氣象局……生平第一次參加了新聞發佈會,居然還見到了諸如謝霆鋒,陸毅這樣的大明星。這些時光曾經讓我垂頭喪氣,但也更讓我的專業技能迅速成長。
進入《百姓連線》欄目組老師交給我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接聽觀衆的熱線電話。說實話我剛開始有點不以爲然,這麼簡單的事情給我做不是有點大材小用嗎?慢慢的我發現了熱線電話對於我們《百姓連線》的重要性。因爲我們是一、檔民生類欄目,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與觀衆的交流來爲老百姓排憂解難。我們大部分的新聞信息都來自於觀衆的“爆料”,它是我們做新聞的第一步,可以稱得上是我們的生命線。這也是我們欄目叫做百姓“連線”的緣由。
經歷一段時間最基本的接線工作後,慢慢的老師開始帶我們採訪了,這可是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啊!一直以爲自己在語言表達方面很有天賦。但是,在經過第一次寫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刪減之後,我開始覺得,我在語言表達方面是有問題的。總的說來就是:語言不精練,需要言簡意賅。這可能是我很久以來養成的習慣,凡是講道理,就喜歡掰碎了說,條分縷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時候,這些”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華麗很工整的句子實際上是完全可以刪除的。
以前年少輕狂的我總想着語不驚人死不休,很多題材總希望能鑽牛角尖進行猛烈的抨擊。但我很快發現,這樣的文章是鐵定被斃的。我開始翻看舊新聞,學習老師們怎麼寫新聞報道。漸漸地,我開始明白,電視臺作爲傳播最廣的媒體,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同時也承擔着巨大的社會責任。這就決定了政府新聞必須有一些條條框框,有自己獨特的運作規律。首先必須以正面報道爲主,負面報道少一些;接着,帶有批評性質或監督性質的報道必須小心措辭,務必做到有理有據,不溫不火。任何差錯都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慢慢的,我的報道就寫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說什麼,但現在我還知道了該怎麼去說。
電視臺是一箇很好的平臺,在這裏,可以走訪很多地方,什麼樣的人都有機會碰到。這些經歷對增長見聞、開拓視野大有裨益。
因爲採訪,我接觸了許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觸的到的地方和人。實習期間接觸的人,有普通市民,有農村村民;有企業家,有律師;有各部委的領導,有政府官員;還有各媒體的新老記者等等。
我採訪過的大人物、經歷過的大場面並不多,但十幾次寶貴的採訪經歷,讓我在公衆場合不再怯場,學會很平靜地與各種人交談,蒐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會採訪嗎?以前我自以爲我會。但是,當我真正實施的時候,發現我所謂的會,只不過是能夠把想要問的問題說清楚而已,從不考慮怎樣把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挖掘出來,也不考慮如何引導被採訪對象說出新聞主題。
我們有次做了一條政府慰問部分困難企業軍轉幹部的新聞。被採訪對象都是身患疾病而家庭經濟較爲不好的軍轉幹部,市政府在每年八一都組織到他們家裏進行慰問。在採訪的過程中,被採訪對象由於礙於臉面,一直不肯說自己的經濟困難,總是敷衍我。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這個採訪就沒辦法用。於是老師教我這樣處理,讓我問他有沒有像冊,能不能讓我們看看。
他給我們拿出來,我便故意問他這些溫馨的照片是什麼時候拍的,最近怎麼不再拍了。問到這他沉默了,我看見他的眼眶開始溼潤,慢慢的落下淚。他說,自從企業困難後,家裏就省喫儉用了,哪還能拍照啊……順着他的話,我接着問,遇到這麼多的困難,政府有沒有什麼幫扶的措施?這樣就水到渠成地把採訪的主題引了出來,讓他觸景生情,這種有感而發的情緒纔是真實的。這就是一箇新聞老手和新聞新手的不同。
老師不僅能快速把握要說的內容,更能找出最巧妙的方式,使一箇本來很不易表達的內容變得深刻形象。慢慢地我體悟到,功夫,就在點滴間顯現。
記者實習總結範文 篇2
今年暑期,我有幸在家鄉的電視臺新聞部做了一箇月的實習記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切感受了生動鮮活的新聞事件帶來的興奮和激動,真切感受了新聞記者們不畏艱苦、敬業奉獻、敢於擔當的崇高精神。
家鄉的電視臺是全縣的新聞媒體,是當地羣衆獲知大政方針、重要信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有新聞、專題等10餘檔電視節目,30多箇節目還獲得過中省大獎;新聞部有七、八名記者叔叔,艱苦的工作環境和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歷練了他們忠於職業操守、勇於擔當重任的素養和品質。
每有新聞事件發生,無論是烈日暴曬的晴天還是大雨滂沱的雨天,接到命令或得到消息後,記者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立即進入工作狀態。由於人員和條件的限制,他們經常是一崗多責,在現場既是攝像又是記者,在工作室既是編輯又是製作,一天跑幾個現場,出幾個稿子是家常便飯。他們的工作,往往是通宵達旦,日以繼夜。但是,這幫人卻樂此不疲,累着並快樂着。
我的實習經歷分爲四個階段。作爲一名實習記者的最初幾天,主要任務是熟悉工作情景,瞭解新聞節目的採訪、撰稿、編輯、製作、審覈和播出工作流程。接下來近乎漫長的一箇星期,新聞部主任ABC把去年以來本臺播出的新聞稿件裝訂簿、視頻節目數據庫一股腦兒翻出來,讓我對比、分析、學習,學習新聞稿件的寫作思路方法,學習鏡頭素材的合理運用,學習新聞稿件的編排技巧。
通過老師的耐心指點和自己的學習分析,我逐漸懂得,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件,一檔精彩的新聞節目,好的題材固然重要,但文字、影像如何完美組合,遠、中、近景怎樣合理搭配,畫面角度、時長怎樣恰當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都必須處置得相當精到。第三個階段是跟隨老師學習採訪。
短短的幾天時間,我跟着幾位老師,先後在創先爭優會場、抗洪救災募捐現場、民生八大工程建設工地進行採訪報道。採訪的過程中,老師不斷教導我:不但要用善良的眼睛觀察社會,更要用智慧的筆、鏡頭記錄社會;要注意捕捉中心人物的關鍵語言、行動甚至短暫的表情,領會精神實質,洞察豐富內涵;一定要學會溝通和交流,在採訪時有話可說,因勢利導,正確引導併成功勾起被採訪對象的傾訴欲,這樣纔算是成功的採訪,圓滿的採訪。
當然,新聞節目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因此,我實習的第四個階段就是跟着老師學習主要從政策關、導向關、時效關、效應關等方面審查一篇新聞稿件、一期新聞節目的優劣成敗,只有真正做到態度精誠,策劃精細,鏡頭精到,語言精煉,配音精確,製作精美,編審精密,才能達到效果精彩,滿堂喝彩。
一箇月的實習時間匆匆而逝,收穫頗豐,感觸頗深,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尚未走出象牙塔的我們,平時多重視理論學習,忽視了實踐環節,到具體工作中運用時往往會與理想相去甚遠,不能夠發揮自如。只有通過具體工作的磨練和實踐,才能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檢驗出自己的實際水平。
通過實習實踐,要成爲學有所用,用有所長的人,尤其要成爲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術、凝練的語言,而且,善於溝通的技巧、勇於喫苦的奉獻、健康有力的體魄、社會道義的責任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羣默默無聞的人們,一箇個最基層的新聞工作者,一盞盞照我前行的恆久的路燈!
謝謝你們!
記者實習總結範文 篇3
當我第一天踏進電視臺的大門時,心中懷揣着些許忐忑與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順利的融入到工作之中,能否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但是接下來半個月的實習生活卻完全打消了我心中的顧慮,在這裏,我不僅從同事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和他們成爲朋友,更重要的是,實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我經歷了一箇逐漸成熟的心路歷程,這將是我一生的財富。
我進入的是總編室,在去之前聽過很多關於實習生的傳聞,說他們在單位要麼被當成透明人,要麼就淨幹些雜活,於是有點擔心自己會和他們一樣。
踏進辦公室,只見幾個陌生的臉孔。我微笑着和他們打招呼。從那天起,我養成了一箇習慣,每天早上見到他們都要微笑的說聲“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誠的問候。我總覺得,經常有一些細微的東西容易被我們忽略,比如輕輕的一聲問候,但它卻表達了對同事對朋友的關懷,也讓他人感覺到被重視與被關心。僅僅幾天的時間,我就和同事們打成一片,我擔心變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我想,應該是我的真誠,換取了同事的信任。他們把我當朋友,也願意把工作分配給我。
其實,不僅待人要“真誠”,對事也要“真誠”。
總編室在八樓,每當工作不多比較清閒的時候,我常常跑到五樓的“民生360°”欄目組,到那裏去進一步感受節目的錄製過程,從錄製到後期製作,再到最後將節目呈現在觀衆面前,這其中蘊含着許許多多需要我去觀察和學習的知識。即使不能完全成爲其中的工作人員,我也總是以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
節目組的攝像師在進行節目錄制的時候,有幾個鏡頭總覺得不滿意,但又想不出好的修改方法,我於是把自己的意見誠心誠意的提出來。沒想到,他竟欣然的接受了。在攝像師面前,我只是一箇毫無經驗的小字輩,甚至不是欄目組的工作人員,但是他非但沒有流露出不屑的神情,反而接受了我的意見,這讓我深切體會到,對待工作我們不應該論資談輩,有意見或建議,只要對工作有利,都應該誠懇的說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其實,只要你是真誠的,誰會在乎你資歷小,又有誰會小看你呢?
在欄目組裏,我認識了一位剛剛結束試用期正式工作的姐姐,她只比我大幾歲,但是已經很有工作經驗,過不久就要上手進行節目主持了,我從她的身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她告訴我,要想當“民生360°”的主持人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僅要去跑新聞寫新聞,還要在主持時把所有新聞串聯在一起,進行適當的過渡並且從中挖取深層次內涵做出評論,這不僅需要好的口才,更需要有見地有內涵的頭腦。這讓我進一步明白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我要努力學好理論知識的信念。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纔會讓我們學到更多。有時候我會跟隨總編室的記者去跑新聞,從城市居民區到周邊的村子,烈日炎炎下,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記者的辛苦。
在跟隨採訪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各個階層的人羣,在與他們打交道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以前所沒有學到過的東西,那就是交流,溝通。這兩個詞看似簡單,而且人人都會,重要的是如何交流如何溝通。作爲記者,要善於把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挖掘出來,要讓被採訪對象能夠信任你,把積壓在心裏的話向你傾訴,這樣才能使一條新聞能夠豐滿起來,而不至於只是個骨架沒有內容。除了要善於交流溝通外,還要對別人真誠,只要你拿出真誠對待他人,尊重別人,別人也會諒解你,配合你。
在一次採訪中,採訪對象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由於老人的耳朵不靈活,很難聽見我們在說些什麼,甚至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而是慢慢的將問題說給老人聽,努力配合着老人,最終順利完成了此次採訪任務。我想,要成爲一名優秀的記者,不僅要有好的口才和清晰地思路,更要有充足的耐心,任何新聞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任何採訪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顆不焦躁的心,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這樣,纔會更容易和人們溝通,做出的新聞。
記者實習總結範文 篇4
實習情況簡介
實習時間:X月X日—X月X日
實習單位:報社
報指導老師:
發稿情況:共130多篇;其中,獨立寫稿100篇,
獨立策劃專題6篇。
實習報告共分爲兩個篇章(經歷篇和感悟篇)和一箇小總結
經歷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學期,因爲已和xx老師有過幾次交往,並參與了幾次採訪活動,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師實習,我們配合的還算不錯。
2月26日下午,王老師聯繫我讓第二天跟他去採訪,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崗”。在電話裏,王老師還交代讓帶50元和照片,這是辦“實習證”的東西。第二天,我直接去採訪,當時由於路不熟,王老師比我早到。他把辦證材料拿走就直接回報社了。我中午回到報社,證已辦好,他害怕門崗不讓我進,特地打電話說已給門崗交代過,並把證放在了門崗上。
第三天
我實習的時間很不巧,正趕上全國兩會。王老師作爲創造了報發稿記錄的首席記者,當然要參與這種盛會。走之前,他特地交代關注教育網站,有新聞及時通知他。
全國兩會
王老師離開第一天,也是我實習第四天。由於剛接觸,感覺“誠惶誠恐”。因爲老師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輕鬆自由了很多。
就這樣,一有新聞,我就先給王老師發短信,然後由他來判斷有無新聞價值。寫好後有哪個老師把關,署上哪個老師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時他qq在線,我就把寫好的稿子傳給他,沒問題直接讓我用“文濤”軟件傳。
但有時我也自作過主張,直接傳。那次已是晚上10點,王老師從北京來電,說是編輯給他說我傳了一篇稿,但他在網上沒找到,問我在哪裏得到的消息,怕出錯,他再看一遍。還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個記者老師把下關,要是出錯了,擔不起責任。我被他這種認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間,外出採訪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間,都是自己獨立採訪。我給王老師說怕寫不好,出錯,王老師常說他相信我的實力。
世博會
至今,王老師給我的印象,總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總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兩週時間,又趕上了世博會,他又整裝待發。前一天,我給他買了票。這次,他不像兩會前那般殷勤叮囑,也許對我也放心了。
小插曲
在兩會結束的短短十幾天裏,適值報社改革,報社主編工作調整,王老師成功當選科教文衛部主編,上任第二天,就爲本部策劃一大稿,當時獲“a-”。當時,3月份報社內部刊物《報人》顯示這樣一系列數據:“1月份稿件共4783.41篇,其中a稿無;a-稿20.04篇,佔總篇數比例0.42%;b+稿344.5篇,佔總篇數比例7.20%;b稿2591.2篇,佔總篇數比例54.17%;b-稿1466.3篇,佔總篇數比例30.65%。2月份稿件質量統計中,a稿無;a-稿4篇,佔總篇數比例0.16%。
世博會,王老師策劃的月光寶盒號系列報道,得到了上海媒體的讚揚和學習,也獲得當月報總編輯獎。這些雖與我無關,但讓我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是新聞人,怎樣做好新聞。
“主編助理”
自從王老師當選主編,其他老師都改口爲“王主編”,但我還叫“王老師”。其實,我跟王老師實習以來,他基本上都是把寫稿的機會留給我,他曾對我說,自己也是從實習生過來的,知道實習生的不易。
報規定,主編也要寫稿,但只要達到10分就行,多寫無益。因此,王老師的寫稿任務少了,爲了鍛鍊我,他平時就讓我跟其他老師多跑跑,並且每天堅持寫科教文衛日記。每天看《河南商報》、《東方今報》、《鄭州晚報》以及其他主流媒體有關報道,並對本部門相關報道與本報稿件進行對比、點評。每天王老師再結合編前會意見稍加補充,會將其發給部門各記者,以備改進工作。有時候,王老師沒時間,還讓我打電話催稿等,因此,部門其他老師開玩笑地稱我“主編助理”。
專題策劃
王老師每天上、下午各開一次碰頭會,因此高校、教育廳這一條線基本我來跑。王老師如今不光要忙高校線,其他記者的線都要操心,給他們提意見、策劃專題等。高校方面的專題,一般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在此期間,我共獨立參與策劃性的大稿6篇,其實,最能展示一箇記者水準的就是專題策劃。
感悟篇
感悟1:敬業、勤奮是記者的“核心競爭力”
xx老師是很敬業的人,將記者職業當作一種信仰,每天上下午必來報社。就連兩會和世博會整天沒日沒夜的趕稿,但結束後,直接去報社上班,而其他老師還得在家休息兩天。他之所以成爲報社最年輕的主編,可能也緣於此。
感悟2::記者代表着一種責任
在實習期間,我曾出現過兩次馬虎大意,但都讓我提前發現,並及時給糾正了。這兩次都出在數據上,當時統計數據,由於大意,有所出入。另一次是我在博客中發現信源,又找到了教育部的文件,但當時由於博客大部分內容和文件數據一致,便“懶省事”用了博客中的數據,後來由於沒事幹,又對文件數據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有錯。
王老師批評:“要是見報了,人家沒錯,你弄錯了,丟人不丟人?”
另一次是3.15維權。當時,另一位記者讓我去採訪。其實,新聞通過事實來體現作者的觀點傾向。但面對擺在眼前的事實,你是偏向羣衆還是羣衆的公僕?這裏面存在着利益問題,羣衆可能是想通過投訴佔小便宜,羣衆公僕也可能真的是不作爲。這中間就存在着一種責任問題,需要記者來平衡。
喻國明箴言:媒體的責任在於當社會要哭時,不讓大家哭得更傷心;當社會要笑時,不讓大家笑得更狂妄。
感悟3::細心採訪、認真觀察是高質量稿件的關鍵
例如招聘會採訪,怎樣才能在衆多招聘會中提取亮點,抓住特別的東西,找到“點”?這就要細心的去觀察每一箇細節,耐心、充分的去獲取現場第一手鮮活、靈動的素材。其它採訪也是如此,一篇稿件,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看出是經過採訪得到的,還是記者“閉門造車”。
感悟4::對於都市報而言,搶眼、耐讀是生命
都市報有別於黨報之處在於鮮活與通俗,將死板、硬邦邦的新聞寫的靈動但又不乏厚度。但如今,黨報也正在撕下面皮向生活化靠攏。如果都市報不打出這種特色優勢,將不倫不類,失去它的忠實上帝——讀者。
感悟5:記者要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
現在報有個理念,就是打造專家型記者。確實,記者是溝通百姓與的橋樑。上可以理解有關政策、知識和理論,下能夠以最通俗、最形象但又不失真實、準確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就要求記者必須用專家型記者的標準要求自己。
另記:報的記者並不只是實踐派,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會及時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總結,並以論文的形式在內部刊物《報人》上刊登,供大家共同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理論水平。
《報人》上面,不僅有好新聞的寫作心得與體會,也有個人在採訪、策劃、編輯等業務方面的經驗和總結,更有自己在國外或是出差、參加某個大型活動的整個參與過程等,這其實是一部很好的新聞學著作。
總結:在3個多月的實習中,我不僅掌握了新聞語言的運用技巧,也使自己在大學三年中的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更好的理解、昇華和運用,讓我在實踐中更深刻的認識到什麼是新聞規律,並按新聞規律來踐行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我很感謝這次實習機會,也同樣很珍惜,它將成爲我一生中十分寶貴的財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