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有效教學心得工作總結(精選3篇)

幼兒園有效教學心得工作總結 篇1

  這次培訓,我們有幸聽了山師大系主任、博士、碩導向海英老師精彩的講座,我的思想又一次更新,教育觀念又一次得到了轉變。使我進一步瞭解到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計劃、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活動。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發、促進和引導幼兒順利開展學習和達成有效學習結果的過程。有效教學就是要遵循幼兒園教學的特點和規律,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通過這次培訓,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務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個方面談談我對本階段學習的心得:

  一、選擇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啓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而教師又有課程的選擇權,因此走到教室,到底上什麼課,教師有充分的自主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慎重地考慮教材的選擇。一箇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孩子的東西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有教育意義,讓孩子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孩子什麼品質,好教材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對幼兒的一生髮展有促進作用的;第三,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層,這個教材孩子是否能被孩子接受,跟他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他的原有基礎已有經驗又處於怎樣的水平,都是考慮的範圍;第四,要考慮孩子的興趣需要,這個教材能不能吸引孩子,讓孩子有興趣地去學。只有考慮了教材的科學性、教育性、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纔會使你選擇的教材有用、有效。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教學目標是師幼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在集體教學中一定要先明確教學目標。目標的確立須從幼兒角度出發;目標應涵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經驗多箇緯度;目標是可測的、可評價的、具體的、明確的;目標必須是適宜大部分幼兒最近發展區需要的,是可以共同達到的。例如:小班科學領域“認識時間”,某教師的目標表述爲:“認識白天黑夜,瞭解其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正確區分白天黑夜”。顯然,其目標過於單一,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幼兒其它能力的發展。結合有效教育目標的標準,我們可將目標進行改動:“認識白天黑夜,瞭解其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正確區分白天黑夜,嘗試運用時間詞彙;幫幼兒樹立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選擇有效的方法手段,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教師的教學行爲和活動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能,爲此,要選擇適宜的教學行爲和組織形式。

  (1)教學方法多樣化。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一些幼兒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如遊戲法、觀察法、比較法等進行教學。如“認識蔬菜”,應通過視覺、觸覺、味覺進行教學。避免單一的說教,“被動接受”知識。

  (2)組織形式生活化。將抽象的活動生活化不但內容豐富,生動具體,而且幼兒不會覺得離生活太遠,學習過程輕鬆自然。如小班排序活動“穿項鍊”,請幼兒用色彩鮮豔的串珠,按大小、顏色、形狀等標準進行排列,製作彩色項鍊。

  (3)教學手段現代化。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更易幫助幼兒釋疑,提高工作效率。如:大班數學活動“目測數羣”,傳統的教學幼兒較難理解其實際意義,通過課件演示,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趣味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課件演示。我們須抱着“揚棄”的態度,使現代化教育手段和傳統教育教學有機結合、取長補短,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四、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爲實施教學方案而發生在集體教學活動內外的一系列行爲。集體教學行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行爲,二是教學行爲

  (1)形成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積極、有效的互動。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合作的,而不是權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2)營造輕鬆愉快的活動氛圍。例如大班數學活動——《娃娃超市》,教師不作限制,只要求幼兒注意輕拿輕放,愛護玩具。幼兒開心、自由地選擇喜歡的玩具,主動介紹玩具的玩法,探討帶的錢夠不夠買他喜歡的玩具……可見,輕鬆、愉快的活動氛圍是師幼有效互動的前提。

  五、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的策略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同的活動方式,互動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在閱讀活動中師幼互動的策略有支持式互動:主要是激起幼兒閱讀的興趣,幫助幼兒在閱讀中積累提升經驗。有誘導式互動:幫助幼兒分析閱讀材料,並給予適時的點撥誘導,提供階梯。有介入式互動:採用拋磚引玉、設疑推理的方法,讓孩子帶着問題去閱讀。合作式互動:那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在交流中分享閱讀的快樂。

  六、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我們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反思,遊戲活動反思,不僅要針對活動前的計劃及活動後的評價,所謂評目標、準備和結果分析。我們還要學會分析孩子的行爲,以及孩子爲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爲的歸因分析,找出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優點何以可以在其他活動或者說他人的活動中得以推廣借鑑;不足之處爲何出現,要究其因,要找到解決的辦法,並在以後的活動中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

  上好一箇優質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有很多的因素,教師的素養、語言的功底、教學風格、風趣、幽默等等,有待於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去磨練,不斷地去反思。教學活動是一種科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活動。

  有效教學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追求,有效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做有思想的教師。泰戈爾說“最遠的距離是到達你自己”,就是說改變自己是多麼不容易。在這個不斷髮展的時代,需要我們不斷地改變自己,每天能多學習一點,多反思一點,多提升一點,多改變一點,這樣教學活動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實。

幼兒園有效教學心得工作總結 篇2

  在學習了《有效教學研究》後,我獲得了一些教學上的新理念,並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進行了反思,首先是有效課堂應該爲幼兒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老師要敢於改革,敢於創新,敢於改造教材,嘗試新的教法,解放課堂、解放幼兒,讓幼兒在課堂上自主、自發地參與、投入學習,淡化教師課堂的主導地位(不是不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把更多的主導權給幼兒,把課堂交還給幼兒。我越來越覺得現在的幼兒要比以往更聰明,更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作爲教師,更要以幼兒爲本,爲幼兒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採取一切方法與手段,發展幼兒的思維,調控幼兒的情緒,讓幼兒的創新火花、靈光一現的思維碰撞都無比完美的表現出來。

  就說說我在一次中班健康《小腳丫的旅行》的組織活動,在歡快的小腳操律動中踏響了快樂的起點,看着孩子們興奮的表情,我也很快進入了狀態,接着是讓幼兒自主探索的“如何用小腳帶走報紙”的環節,我看幼兒一陣激烈的腳部運動後,就讓幼兒來介紹自己的“高招”,一幼兒用腳趾頭夾住了報紙,就單腳跳了起來,我看着着急,又心怕別的幼兒模仿,就急着上前關懷地幫助“糾正”了動作,並且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也不乏出現此類“關懷”動作,於是乎,幼兒在我的一路關懷下,在我預設的“難關”突破下完成了這次旅行,其中也有一些我讓幼兒探索、討論的自主活動,看着孩子們滿臉歡喜的樣子,心裏也不覺爲自己的“周到”而沾沾自喜呢!但是在許老師的評課中,一句“讓我要在做好一箇觀察者後要‘學會等待’”的精闢點評,突然間讓我進入了另一箇反思的維度,那就是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我應做好一箇"觀察者"的角色,對幼兒的每一箇創意均應表現出傾聽、微笑和接納的態度。同時也應對幼兒的表現及時予以肯定,大膽放手、多多鼓勵。特別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學會延時幫助,並使之成爲孩子發現創造的好機會。就如在上述“如何用小腳帶走報紙”的環節中,我對幼兒的表現就應該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指導性的語言鼓勵,讓幼兒來發現其中的問題,從而給幼兒時間去帶着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調整,這樣幼兒才能建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得的經驗,所以,當幼兒發出請求,我要首先去判斷幼兒是不是真正需要幫助,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難題。我會盡量先鼓勵幼兒“你再試試!”“你能夠做到的!”,以後的實踐表明:許多時候,通過我的鼓勵,幼兒只要再稍微努力一下,問題就能夠解決,幼兒的求助,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當我觀察後發現,孩子確實是遇到了問題,也不必急着將結果告訴他,而應該指導他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得答案,語言的指導可以多一些,動手的機會還是應當留給幼兒。一要求就給予幫助,這樣的教師不能算是好的老師。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意識到了只有樹立“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正確觀念下,才能保護孩子對世界好奇探究的願望,讓孩子的雙手真正動起來。那是因爲孩子在動手中所獲得的遠比書本上獲得的要更重要、更可貴,也更爲深刻。

  有效課堂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這樣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又有相互的討論、思維的碰撞,還是師生相互的構成,並生成出許多新的東西的過程,其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豐實、平實、真實的課。

幼兒園有效教學心得工作總結 篇3

  雙廟小學本學期我申報了《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研究》的課題,現將一學期來的課題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一、明確研究目標

  1、探索並形成小學語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2、揭示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及諸因素與學生學科素養形成之間具體的關係和規律,以豐富對課堂教學設計的認識。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爲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

  二、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研究

  1、抓住重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有效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及課堂教學目標把握得越好,教學就越有效。所以,我認爲準確確定一節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並加以完成是一節課有效的第一標準。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有效性,首先在這節課中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否準確。其次,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學生。教學目標的的設定一定要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你只有設計了關注學生的目標而不是關注知識的目標,纔能有效。

  2、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課改以來,“創設情境”成爲小學語文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但是如何使設計的情境具有有效性,這是我課題研究中的一箇重要問題。

  3、以學定教——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

  備課時,我們經常絞盡腦汁考慮怎樣設計情景,怎樣設計問題,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等問題,而容易忽視學生本身,所謂的學情分析也經常是照本宣科,沒有進行真正的調查瞭解。通過一學期的實驗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瞭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教學定位,進行有效教學。所以說,教師要充分的瞭解學生,以學定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進而教學相長。

  本學期的課題研究纔剛剛起步,我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研後教,在教中研,使課題研究真正起到實效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