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總結(通用3篇)
低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總結 篇1
一、認真鑽研教材,做好備課、上課工作
在備課時,我從不以老教師自居,儘管多次任教二年級,但仍然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始終堅持做到:扣緊課標、抓住重點、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複雜的內容進行變換,去糟取精。課前大腦總要重溫一遍教學方法,課後常記教後反思。
爲了保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我認真的備學生、瞭解學生,不斷改變方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慾望,嚴把課堂質量關,並處處體現分層教學,使學生主動求發展。
二、識字寫字教學紮紮實實
二年級識字寫字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點。鑑於識字量之大(上冊要認450個生字,會寫350個生字), 第一步我採取了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字。例如:卡片識字、猜謎識字、拆分法。加一加、減一減,並採用由易到難的方法,現藉助拼音、去掉拼音、帶生字進課文、讀生子小短文識字,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識字規律。第二步:在每節課前我都要求學生預習,對於二年級的小孩子而言,不斷重複出現是最有利於識記的好方法。當然,學生面對已學過的字有些不能集中精力。於是我就採用激勵法、競賽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果然,孩子們個個情趣高漲,鬥志昂揚,都想成爲紅旗手,語文明星,常勝小將軍,生字自然記得更牢。
除了認字以外, 良好的書寫習慣也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在指導寫字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做到:一看二臨三比較。一看是先觀察生字的間架結構,書寫位置;二臨是照着認真臨寫,最後比一比與範字的差別,學會自我評價。並運用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寫字大王等方法,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形成學習能力,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教給學生知識,叫他們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更教會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講”轉變爲“學”,將機械重複的練習轉變爲生動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爲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初步形成學習能力。
低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總結 篇2
總結就是對一箇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啓下的作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總結怎麼寫纔不會流於形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三語文學科教學工作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人從初三第一學期開始,制定了相關的備考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教學,現將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如下:
1、在完成常規教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閱讀《語文報》、《語文週報》、《作文與考試》等優秀報刊雜誌。這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了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以上報刊雜誌,從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其文學修養。因爲在短時間進行大量的名著泛讀是不切合實際的。到初三時,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老師只啓發和點撥即可。
2、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
3、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0分鐘效率。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4、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初一開始到初三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爲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語文學科教學總結 篇3
經過一箇學期的新可標的實施,我們感受到了這是全新的課程理念,新型的學習方式,嶄新的評價標準,現在我就談談實施新課標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和體會。
一、轉變教師角色、創設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的轉變是推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要徹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首先要轉換教師的角色。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應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善於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圍的創造者,學生探究活動的觀察者和服務者,學生纔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打個比方,過去,學生手中都拿着待點燃的火把,等着老師給自己火種;當今的時代,應該是老師與學生都執有燃燒的火把,老師的任務是引導衆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熱。學生對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對此應積極鼓勵,多方引導,使課堂成爲學生髮表個人見解、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唯有如此,才能創建和諧平等的氛圍。爲此,我們研究教學方法,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提高,創設出更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思考的價值,老師也感受到師生和諧交流的樂趣,這種和諧的氛圍在我們的課堂上隨時可見,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們感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改變獨立競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現代教育理論所倡導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活動,協調的合作,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有利於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發展。”自主”即主動學習,主動地在語文實踐中豐富人文素質,主動接受外界刺激,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構建新知識的意義。探究性的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把人生、自然與社會作爲研究的對象,質疑問難,深入研究並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途徑。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式學習,課堂教學中,老師講授的時間和內容大大減少,老師只是起一箇引導、點撥的作用,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成爲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課堂上我們力求做到:問題由學生提出,思路由學生探索,方法由學生尋找,意義由學生概括,難點由學生突破,習作由學生點評。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如賞析課文時,我們常常設計這麼一箇環節:本課中你喜歡哪一個段落,談一談爲什麼?無論學生從語言、修辭、寫作方法哪個方面談出自己的理解,我們都給予肯定。如在講《行道樹》一文時,出乎我的預料,學生大多喜歡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歡語言的優美,有的欣賞行道樹的無私,有的喜歡段落中富於哲理的句子。學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學目標也實現了。
在學習每一課前,我們讓學生自主確立學習目標,自主蒐集資料,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蒐集的成果。如在講《化石吟》一文時,同學們在課堂上展示了豐富的材料,有的從因特網上下載了精美的圖片;有的從書籍中摘抄了有關的內容;有的同學將從網上下載的配有旁白介紹的各種化石資料,通過多媒體栩栩如生的介紹給同學們。這樣一來,課文中提到的恐龍、猛獁在學生的眼中就不再陌生,更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這種自主學習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新課程倡導師生互動的課堂形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是彼此增加瞭解、開拓思維的有效途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實行”六人小組合作制”,小組成員一起制定學習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一起探討課內外難題,一起表演課本劇,成員之間互改文章等。
小組和小組之間展開競賽、評比,這種做法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又能培養學生與別人的合作能力。當學生們把自己動手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時,所洋溢出的興奮與內心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三、拆掉語文學習的圍牆,建設大語文學習環境
”語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學科”,它涉及人生、自然與社會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開放學習語文的空間。從前的語文課學習只在課堂中進行,離開了課堂,學生彷彿就不再進行語文的學習了,而新的課程標準把”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提高到了一箇新的高度。人教版的教材依據這一理念設置了一系列綜合性的語文活動,就爲我們拓展了學語文的空間,放飛學生回到大自然、到社會、到網絡中去尋覓豐富的精神食糧,與自然對話,和自然交朋友,走進大社會,讓學生感受社會和生活的變化,引發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如舉行的綜合性學習”漫遊語文世界”的活動。課前讓學生分組以”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爲主題,讓學生們走上街頭、深入屏幕、踏進網絡,收集大量的方言、廣告、錯別字、精彩店名等,然後讓學生在活動課上展示。同學們競相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了生活中的語文,如網絡一班的小品《廣告文化》,讓學生明白了廣告中的學問;小品《新將相和》讓學生明白了得體、委婉的語言可以化干戈爲玉帛;笑話《審爹》,讓學生明白了錯別字真是害人不淺;張帆、邱景同學的相聲《成語大全》讓同學們領略了成語的魅力。最後給花店、書店的命名,更顯示了同學們的豐富想象力。我們還成功的組織了”探索月球的奧祕”的語文活動課。長於朗讀的.,課下準備了有關月亮的詩句;有一副好歌喉的,可以放歌一曲有關月亮的歌曲;善於繪畫的,可以繪出你心中最美的月亮;有豐富天文知識的,可以參加”月球知識擂臺賽”。這些活動,使同學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快樂中又掌握了很多知識,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爲建設語文學習的環境,在班級裏由同學輪流在黑板抄一首古詩,並要求背誦。學完魯迅的《風箏》,我讓同學們欣賞了《狂人日記》;學完《人生寓言》,同學們又閱讀了周國平的另一部作品《妞妞——一箇父親的札記》等。同學們在瀏覽課後,寫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讀書筆記。圍牆拆掉了,語文學習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也更濃厚了。很多時候,老師還沒有提要求,學生已自發地在生活中去學習、感悟、搜尋了。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設計以學生髮展爲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更新了教師的教育理念,爲大面積推廣教學改革創造了條件。但我們也有許多困惑,如:新課程試驗提倡的新的理念與當前社會現實的矛盾,目前使用的測試手段十分單一,使用試卷考試,而新教材所強調的語文能力與這種測試方式不太一致,具體表現在新教材課後練習題理解性、感悟性的題目比比皆是,基礎訓練的題目少而又少。客觀地說,筆試的形式非常適合對語文知識的考查,可”積累、薰陶、感悟”等,單單用筆頭又如何能科學地評估出來?我們的教法能否與全省的統考接軌,這是我們使用實驗教材的教師最爲擔憂的。
另外,新教材大量增選了文學作品,爲語文教學增加了生氣,但也增大了難度。如魯迅的《風箏》,對於”精神虐殺”如何理解?課文結尾的含義是什麼?本文獨特的結構、深奧的語言,不是一箇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所能接受的,即使老師絞盡腦汁,費勁心思地去講,也難叫涉世不深的學生弄懂。對課文的一些理解,某種程度上都是強加給學生的。新編教材中古詩文太少,初中階段正是豐富語言,發展思維的大好時期,它對一箇人的影響是終身的。古詩文的語言比現代詩歌更有音樂美色彩美,更適於初一學生誦讀。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爲我們學校帶來了挑戰,帶來了生機,帶來了發展,我們願帶着新思想、新認識、新做法去放飛學生靈動的翅膀,讓他們在大語文世界裏盡情地翱翔。路漫漫其修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