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精選3篇)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 篇1
實事求是如逆水行舟,每行一步都有其難。但這又是認識的必由之路,再難也一定要走,而且一定能成功。事物對立統一,有阻力就有克服這些阻力的辦法,歸納起來有7個前提條件,或者說7個動力。只要堅持這7個前提,逆水之舟就會變成順風之船了。這7條其中有3條,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中都提到了。
1.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是說真話,是去求真理。誰不想求真理?但許多情況下是我們不敢去想,不會去想。
要繼承就得發展、創新和超越。許多科學發明、發現,首先是它一開始就選題定位好,定在了前沿突破的位置,一入手就着力於創新。科學界有句名言:提出問題比發現問題更重要。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社會科學領域,那些唯唯諾諾,找不出現狀的缺點,提不出問題,提不出新目標的人是決沒有出息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指導一箇研究生,問他:“你上午幹什麼?”“實驗。”“下午幹什麼?”“實驗。”“晚上幹什麼?”“實驗。”盧說:“那你什麼時候思考?”
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現象就產生了”,條條框框多,隨風倒的現象多,本本主義多。他說:“一箇黨,一箇國家,一箇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又說:“在黨內和人民羣衆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 10
理論。因爲如前所述,過時的、不完整的理論也會成爲新探索的阻力。鄧小平理論就是在總結了原有錯誤,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實踐探索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進行理論探索。如十四大提出推行市場經濟,xx大的五個統籌,xx大的四個建設。理論好比煤礦開採時的掘進程序,有了掘進巷道,纔有下一步的大面積作業面開採。只有儘量掌握全部的新舊知識和理論,我們的思維纔可能儘量逼近實際,纔可能實事求是。
3.勇於實踐
實事求是,說到底你得去“求”,就是說要實踐。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迴避矛盾,永遠得不出什麼結論。只有實踐的勇氣纔是帶着實事求是列車前進的火車頭。
要實事求是,探得一點真知,就要勇於實踐,要準備喫苦,準備失敗,準備犧牲。馬上就要建國60週年了。回想革命和建設的路千山萬水,曲曲折折。哪一條真理不是無數實踐堆積提煉而成的?達爾文環球5年旅行,搜求動植物標本,終於找到物種起源的根據。居里夫人用一口大鍋,花了3年9個月,終於從一噸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盧瑟福頑強地重複實驗,終於從25000張基本粒子的照片中發現6張片子,從而找到人工轉變元素的根據。這有點像我們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第一有風險,但也最得甜頭。深圳當年多艱苦,現在多風光。毛澤東同志講,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它,親口嘗一嘗。只有親身參加到某項工作實踐中去,才能得到專門的真知。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所以爲近代百年中國三偉人,是因爲他們親自參加了百年來中國革命的實踐,並全身心地投入。而一項事業的成功,常常是要靠數代人的連續勇敢堅定、鍥而不捨的實踐才能完成。不敢實踐,不肯喫苦,遠遠站着,或淺嘗輒止,是根本談不上實事求是的。
4.無私無畏
實事求是,有時表現爲艱苦地探求,有時表現爲只要敢面對事實說一句真話。而許多時候恰恰在這一點上邁不過去。所以無私無畏是實事求是的動力之一。只要有了這把利劍,至少可以砍開前進路上的一半荊棘。古往今來,無論是政治原則還是處世道德,坦坦蕩蕩、敢說真話總是放在第一位。欺君之罪,謊報軍情,弄虛作假都屬十惡不赦,都會釀成大失大錯。
特別是當實事求是遇到來自權威和行政方面的阻力時,更要靠無私無畏去克服和堅持。這時的勝利不在知與不知,而在敢與不敢。布魯諾爲了捍衛日心說,在教廷迫害面前宣佈“半步也不退讓”,坐獄八年,最後被燒死。赫胥黎爲捍衛達爾文學說,到處與教會辯論。他說:“我正磨礪我的爪和牙來對付他們,”“我準備接受火刑。”他被人稱爲一條好鬥的狗。魯迅說:他是一條有功於人的狗。這都是科學史上著名的無私無畏捍衛真理的例子。
海瑞是以大無畏精神著稱於史的名臣。1565年,明嘉靖皇帝已在位40年,他聽信佞臣、方士,求仙、煉丹,誤國。海瑞在這一年上了著名的《治安疏》,直接指出:“陛下之誤多矣”。皇帝氣得大喊,去抓他,別讓他跑掉。屬下答曰:“他不會跑,已經買好棺材,在家等着呢”。這種把事實、真理看得比生命更寶貴的實事求是精神,成了我們民族文化史上最光彩的一筆,海瑞也因此成了敢說真話的楷模。現代人的例子,比如馬寅初在人口問題上堅持正確主張不妥協,在鋪天蓋地的大批判中,他說:“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衆,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爲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的那種批判者投降。”文天祥《正氣歌》裏說“在齊太史簡”,說齊國的臣子崔杼殺了國君,第一個史官照實記錄,崔殺了他。第二個又記,崔又殺。第三個,又殺。第四個還這樣,崔實在沒有辦法了。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被批,張聞天還是要講話;張被批,黃克誠還是要講。 這些用生命換真理的勇士在歷史上的光輝永存,這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學識、經驗、功業等,更主要的還在於他們有着勇敢無私的抗爭精神,敢說實話的態度,有着高尚的人格。壯士一勇可退三軍,在許多情況下如果沒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燃燒生命去照亮真理的作爲,則真理身上所蒙受的塵埃又不知還要推遲多少時間才能褪去。
5.自知之明
如果在實事求是大路上,無私是一把橫掃荊棘的利劍,那麼自知之明就是一箇靈敏而又謹慎的探雷器。
既然驕傲自滿是實事求是的大敵,就需要有“自知之明”這個天敵來制服它。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以會犯不實事求是的錯誤,有時是不知實情,有時是不敢知道實情,有時是知道了而不敢說出實情,而有的時候則是自以爲這就是實情,不必要再去瞭解其他。這樣我們就陷進雷區,隨時有失敗毀滅的危險。認識者一旦將自己置於認識的誤區是最可怕的。比如,前幾年,社會上流行喫南瓜可治糖尿病,殊不知,不但無用,還要加病。通常人在認識事物時,會千方百計估計到客觀事物的各種可能,但恰恰會忘記自身主觀這一方有幾種可能。就像一箇獵人,仔細地設想了出行路線,獵物的情況,甚至獵獲後如何處理,但卻忘記檢查一下槍裏是否裝有子彈。黑格爾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說清了人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認識的客體,他本身也需要被認識。我們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有的人不適合幹這種工作,但是他幾十年不變地幹着,毫無建樹,而不知換位。有的人誠心誠意地堅持着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是堅守錯誤。事情很簡單,只要他肯跳出來,跳出廬山之外,便會立即有新發現。周恩來、博古等同志在紅軍時期曾反對過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但後來自覺不對,立即改正,爲革命作出了大貢獻。他們襟懷坦蕩,甚至於以後還拿這件事教育黨內同志。而王明、張國燾則無自知之明,一錯到底,直到最後碰壁,碰得粉碎。有自知之明,在許多時候首先不是表現爲進取,而是表現爲避禍、避醜,減少失誤。無論大事小事都是這樣。
曾國藩主持鎮壓太平軍後,其權其威煌煌赫赫,於是有人建議他趁勢造反,奪大清天下。他說大清氣數未盡,未敢造次。趕緊自裁軍隊,得以全身。巴金晚年,常有人求字,求題書名。他說:我字不如茅盾,茅公在世時,能給人寫字,我卻不能。人們更加尊重他。沒有自知之明,是一箇人最大的悲劇。前面提到明代的海瑞,他在某些時候能借無私無畏做到實事求是。但是在“自知之明”這一條上卻栽了跟頭。1569年,他從獄中被放出後當上南直隸巡撫,駐蘇州。當時南方高利貸盛行,農民破產,土地爲債主所奪。這類官司極多,已屬積重難返。海瑞一上任就要獨挽狂瀾,先處理了一箇曾任宰相的大官僚,又親自審此類案,每天要收三千至四千狀子。他熱情極高,沒有專門機構,而全靠個人勤政審辦。結果捲入紛爭,孤軍奮鬥,四面招損。這次只做了8個月的官,又丟職還鄉了。我們的幹部也要自測一下自己的能力。
可見自知之明應該是加在我們認識路上的一道保險,就像獵人上路先檢查一下槍裏有沒有子彈。這樣起碼可以排除因主觀“不願其聞”而造成的錯誤。成語言虛懷若谷,不辭江河是爲大海,不辭土壤是爲高山。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機遇只給有準備的頭腦”。自知之明者,就是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隨時準備納新知而求真理。
6.發揚民主
前面講到,有時可能會因爲權威、行政和私念方面的因素而妨礙實事求是。克服的辦法是有一箇民主制度,民主環境。小平同志在那篇著名的、後來被看作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講話中專門有一箇小標題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他指出:“我們要創造民主的條件,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黨內和人民內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採取民主手段,不能採取壓制、打擊的手段。憲法和黨章規定的公民權利、黨員權利、黨委委員的權利,必須堅持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一箇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這是小平同志對歷史的深刻總結,高度概括。我們黨曾有幾次在實事求是問題上栽過跟頭,給我國的革命、建設造成過令人痛心的損失。比如,1958年的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全國上下說假話。而這也正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民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的時候。這從反面證明,只有民主制度、民主環境,才能保證黨的政策方針實事求是。政治上不民主,敢說真話的人就少,幹部、羣衆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壓制。經濟上不民主,生產力的發展就要受到破壞。1945年黃炎培訪問延安,提出一箇政權怎麼跳出週期律,永葆活力。毛澤東作了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纔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纔不會人亡政息。”那次談話後又過了60多年,這期間可以說,成也民主,敗也民主。將來實事求是還得靠民主。發揚民主,小者便於人人講話,集思廣益;大者便於一箇黨,一箇政府將自己的政策置於更實事求是的基礎上。
7.健全制度
社會爲能正常運行,必得有一定的制度。所有文化形態,不管是知識、思想、道德,還是美醜,都要凝結在制度上來,以制約人的行爲,保護社會進步。實事求是是人類探求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最科學的方法,當然要靠先進的制度來保護。中國封建社會長,習慣於人治,老百姓總是盼望能有一箇好皇帝、好領導,日出東方紅。古今文學作品,總是在歌頌或鞭打好人、壞人。這是道德教育,還不能代替制度建設。文化大革命一場災難才使人認識到靠理想、靠個人、靠權威都不行,要靠制度。
1980年8月鄧小平關於制度改革有一段經典的講話:
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後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纔會信任我們的領導,纔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纔有無限的希望。(《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實事求是爲什麼難?最難就在沒有一箇嚴格的、科學的、激勵的制度來保證人說真話,辦實事。“文革”一起,連憲法都不要,冤案遍野,生命都不能自保,何談實事求是?“文革”之後,首先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先從思想上解放,但最後還是要落實在制度上。細想一下,短短的30年,我們立了多少法律、法規和制度。僅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就有900多箇。影響最大的如市場經濟體制、人才流動、廢除領導人終身制等等。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 篇2
史書上最早見“實事求是”是班固撰《漢書·河間獻王德傳》,那裏說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劉德的“實事求是”是考證古書時求其真本,講的是實證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到了清朝,隨着“崇實黜虛”實學思潮的高漲,實事求是開始着重強調實踐、實政、實事、實行。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說過,“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們去探求,“是”就是真理。歷史證明,任何脫離了實際,不符合曆史發展趨勢的事件,勢必會以失敗告終。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 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的繁雜工作中,鄧小平把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爲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擺在了最優先的地位,爲我國經濟的迅速騰飛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然而經濟發展的背後潛藏的是各方面利益的衝擊與抗衡,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避免弄虛作假、隱瞞包庇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堅定實事求是的處事原則,成爲一箇重大的課題。且不說近幾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演藝界假唱事件與山寨文化對文化藝術造成的不良影響,就是在12月10日發生的湖南省某中學踩踏事故,就再一次敲響了人們對於“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質疑與思考。湖南湘鄉市育才中學發生踩踏事故以後,當地有關部門向外界公佈:事故造成8名學生死亡。然而,多名學生家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死亡人數多於8人。
據學生家屬介紹,曾有死亡學生屍體被轉移。然而對於記者質疑“是否存在瞞報死亡人數的情況”的問題,湘鄉市衛生局局長鮑志平反駁道“死者名單不能公佈,我們不可能瞞報,這都是實事求是的”。人命大如天,但是“實事求是”卻成了安全事故中保護“機密”的擋箭牌。美其名曰的“尊重死者”實則是對公民生命與安全的褻瀆與不負責。而諸如此類,政府信息不開放,公衆和輿論監督便無法充分參與到公共事件中的現象,必然會引發公共信任危機。只有進一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和問責機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不斷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對國家而言,實事求是是立足於世界、取信於人民的根本;對集體,實事求是是立足於商海、誠信經營的保障;對個人,實事求是更是搭建心與心的橋樑的基礎。實事求是不僅是政府應堅守的精神,也是每一箇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要讓全體公民都來分擔淨化政治文化、端正社會風氣的使命,從而讓每個人都有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有敢於追尋真理的勇氣。
“實事求是”不是一箇形式,也不只是一種原則,它更是一箇民族文化裏必須具備的精神。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 篇3
實事求是,實踐,存在論,重要性,提高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 『正文』: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辦事做學問實事求是”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箇命題,實事求是一詞,最初出現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王陽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這原本指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一箇經學和考據學的命題,也是中國古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近現代是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它進行了實踐論的重新解說,使之成爲一箇集中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命題。雖然人們將“實事求是”跟“實踐”聯繫起來,但“實踐”本身僅僅被理解爲一箇純粹認識論範疇。
例如毛澤東對此有一箇著名的解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據此,“實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觀存在着的事物的規律性。按照傳統的理解,這裏所謂“客觀存在着的”就是所謂“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也就是說,“實事”可以是在人類實踐之外存在着的,如純粹的自然界;“是”就是這種純粹客觀事實的純粹客觀的“規律性”。
先有了這種“客觀存在”,然後纔有人對它們的認識,再後纔有人對它們的改造亦即實踐。於是就有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的將認識和實踐割裂開來的公式。現在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辦事做學問。“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是最根本的原則,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重要內容。實事求是,是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鋒。
實事求是離不開是實的,實是實踐包含多種元素,當然實也指誠實。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即是實在,實在便是實踐;實踐乃是唯一的實,實踐之外別無實在。“實事”作爲唯一的實在,就是馬克思的實踐主義哲學所理解的“存在”,即人的存在通人們常易於持有的那種樸素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實在,例如古希臘的本體論哲學追尋世界的“本體”。現在已被哲學的歷史證明是失敗的。近代認識論哲學雖然開始檢討我們對本體的這種“認識”本身的問題,但其前提仍然是對這種“本體”的承諾。自從“物自身”被康德宣佈爲不可知,認識論時代便結束了。現代哲學發生了所謂“語言學轉向”,關於“實在”的問題被視爲“形而上學”而被“拒斥”或擱置起來。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他們無法找到真正實在的“實在”。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找到了通往真正的“實在”的道路,那就是“實踐”。“實事”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東西。“實事”作爲人的存在,也就是實踐。實踐就是存在,實踐之外別無存在。因爲對人來說,人的存在也就是世界的存在。我們共產黨敢於實踐的成果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到現在足以體現,從改革開放到21世紀我們黨的光輝成就足以說明。
是是存在論真理通常理解,當然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辦事做學問。 “是”即真理、客觀規律。然而真理和規律其實是大有區別的。“實事”作爲實踐,既然本身就是客觀存在,就有一箇去認識和把握它的問題,亦即所謂“實事求是”的問題。這裏作爲認識對象的規律,並非存在於人的實踐“實事”之外的。我們所預設的認識對象,與傳統意義上的認識對象已有根本的不同:原來的認識對象“規律”實際上是被預設爲純粹的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東西,認識就是對這種“客觀規律”的把握;而馬克思哲學所預設的認識對象則是人的存在本身、實踐活動本身的規律,亦即“實事”的內在聯繫。根據馬克思的實踐主義存在論,客觀存在是實踐的內在要素。這是一箇認識受認識主體的意識主觀性影響的問題,而且是認識的對象包括“規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動的問題。我們確實可以在認識過程中儘量去排除不同認識主體的意識主觀性的干擾,努力爭取“主觀符合客觀”,把握客觀規律;但我們卻無法將人的存在、爲滿足其需要的活動從客體對象中排除,因爲任何客體對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爲存在背景上面呈現出來的。
意識同樣是實踐的內在要素,因而客觀對象仍在此前的意識域內,即最終不可能獨立於意識、外在於意識。於是無論如何,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所尋求的客觀規律就已經具有了某種“實踐的規律”甚至“意識本身的規律”的意義了。然而,我們強調人的認識對象與人的存在的不可分離性,這並不會影響客體對象及其規律的客觀實在性。恰恰相反,我們是把“客觀實在性”從舊哲學所想象的純粹自在的領域歸還於人的現實實踐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實在”。既爲“實在”,就有一箇需要、也能夠對之加以認識和把握的問題,也就有一箇認識是否符合對象、正確地呈現對象的問題。
因而作爲“求是”對象的規律,也同樣表現爲本質特性、客觀聯繫等等,也同樣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但這裏的“本質”,是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特性;這裏的必然性、規律性,是人的活動內部以及不同活動之間的內在必然關聯。中國哲學中有所謂“理在事中”,強調的就是規律乃是人之“實事”中的“理”。馬克思哲學的規律論的實質其實也在於此:他對社會本質、歷史規律的揭示,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活動的本質與規律的揭示。實事求是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
實事的求是中的”求”是什麼?怎樣去“求”?這不僅是個方法論問題,而同樣是一箇存在論問題求”當然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它本身也是人的實踐的一箇內在環節,因而也具有存在論意義。根據實踐主義的觀點,任何認識都是“反思”棗對人自己的“實事”、即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的反思;同時,這種認識或者反思活動本身,也是人的“事”、即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箇環節。我們不能像康德那樣把“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截然對立起來,更不能把它們都歸結爲“理性”。自然科學是“求”實踐域內客體方面之“是”,社會科學是“求”實踐域內主體方面之“是”,哲學則是“求”實踐域內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的整體根本之“是”。它們都具有存在論意義,從而都具有實踐性品格。實事求是內在包含 實際出發,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檢查真理和發展真理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和目的。
實事求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實事求是也內包含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等方面內容在科學的目的,在於揭示關於人之“實事”即實踐活動當中的經驗層面之“是”即事實真理,經驗原則無疑是科學的第一位原則。儘管經驗原則本身在現代哲學中早已受到質疑,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普遍有效性。這就是說,經驗實證原則作爲科學的根本原則,雖然在今天被發現是有限的、非絕對的,但這絲毫也不等於說它就是無效的、沒有意義的。因爲從根本上看,經驗世界本身就是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的一箇層面,只要承認實踐活動是客觀實在的,就不能不承認經驗世界是客觀實在的。
科學就是在經驗世界範圍內“求”具有普遍性的“是”,它所揭示的就是關於經驗事實的普遍真理。但是經驗本身也是實踐的一箇層面,“實踐經驗”這個常用短語充分地提示出這一點。當然,實踐並不等於經驗但是,人在實踐中所求得的認識,作爲其基礎的“原初給與”無疑是經驗。哲學所“求”之“是”,即其關於存在意義的把握,不僅統攝着關於事實的認識論問題,統攝着關於價值的評價論問題。在馬克思那裏,關於人的存在之“實事”的事實真理與價值真理是完全統一的。在經驗科學的範圍內,從一箇事實判斷確實推不出一箇價值判斷;但在馬克思實踐主義存在論的基礎上,關於存在的真理與關於價值的真理是直接同一的。“實事”按其本真意義“是”怎樣的,也就“應當是”怎樣的;也就是說,人之“在”的事實直接規定着人之“在”的價值;或者說,價值的真理乃是直接從存在的真理上生長出來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價值與事實在根本上是不可分,人們獲得存在觀念的同時,也就獲得了價值根據的觀念。
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纔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回顧黨的歷史,這樣一條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形成,實在來之不易,是黨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鬥爭的結果。教條主義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盲目地照抄照搬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本本,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道路和模式,使黨的事業遭受了很大的挫折。教訓是極爲深刻的。
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喬治·華盛頓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了他一把斧子。這把新斧子閃閃發亮,喬治非常喜歡帶着它四處走動,用它砍東西。他跑進花園,看見一棵樹,這棵上好象在對他說:“來吧,來砍倒我吧!”。喬治經常看見他父親的工人們在森林裏把大樹砍倒。他想,看着這棵樹轟隆一聲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種很有趣的遊戲。於是喬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來。因爲這棵樹很小,所以他沒用多長時間就把它砍倒了。過了不久,他的父親回家了。
“誰砍了我那棵可愛的小櫻桃樹?”他喊道,“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這種樹,是我花了很多錢買來的。”他進屋時非常生氣。“如果一發現是誰砍了那棵櫻桃樹,我就要——,是的,我就要——。”“父親!”小喬治喊道,“我告訴您是怎麼回事兒。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樹砍倒了。”他父親的氣消了。“喬治,”他說,把這個小傢伙摟在懷裏,“喬治,你把事情對我說了,我很高興。我寧願失去一打櫻桃樹,也不願意你說一句謊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喬治的實事求是,我們要向他學習。
作爲大學生更應該做到實事求是當時間從眼前而過的時候,我看到了大一的日子即將遠去,在觸目驚心的流逝中,我彷徨了良久。作爲一箇大學生,我有我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理想。然而,我們更需要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關注社會發展和進步,瞭解社會,認知社會!當代大學生處於欣欣向榮的社會中,生活物資保障充足,條件優越。要真正的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精髓,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斷的從歷史中,從社會不斷髮展上來看,提高自我認識。
大學生的我們在學習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求我們在加強科學文化學習的同時,也努力加強對鄧小平等理論知識的學習,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頭腦,並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作到真正的理論聯繫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問題,拓展視野,開拓思想,敢於創新,勇於探索,而不僅僅紙上談兵. 社會在發展社會思想也在進步,我們處在學校,我們只有通過網絡和雜誌才能瞭解社會上發生的事,只有這樣能與黨的思想路線保持一致,作爲一箇學生,我們的思想應該走在時代的前沿,所以我時常通過網絡來關注社會環境的變化;關注黨的思想的發展。這對我有一定的幫助,因爲現代大學生比較多,就業是畢大學生的最現實的問題,這也是我必須經歷的。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去做?我認爲我應該在學習好自己應該學會的知識的前提下,多去瞭解就業信息的變化,做到學習與社會所需的同步。不斷地擴展自己需要的相關的知識,爲自己進入社會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盡力到社會中去實踐鍛鍊,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辦事效率,努力做到與時俱進。讓我遇到新的問題能夠用新的理論和高的效率去解決它們。
回顧過去,感慨萬千。我有時在想,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是需要時間的證明和眷顧的,也要有良好的方法和平和的心態來激勵我們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只要個誠實的人民,懷有感恩的心,努力剋制自己,那麼作爲大學生我們不僅能提高自身素質,而且起到提高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良好帶頭作用。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