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精選30篇)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爲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爲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爲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_癡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着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爲枝末,認枝末爲根本。爲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所以是每個人,每一箇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啓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概!
還記得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釃酒臨江,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仍舊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壯懷好歌!還記得亂世漂泊的李清照,將國家之恨紡成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的哀愁,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裏,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
我很榮幸有機會去縣三中觀看國學經典誦讀大賽,看着孩子們背誦着不同的經典詩文,表演着各種有特色的節目,不知不覺我已陶醉在那琅琅的朗讀聲中。
對孩子來說,舉行這樣的誦讀大賽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使自己的語文能力增強——背熟《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經》、《論語》、《孝經》、《文學啓蒙》等經典後,孩子的識字量大大增加。此後,孩子作文、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很有深度。同時學生的記憶力也會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鬆,並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更重要的是無形中學生對”文言文“有了天然的親近感——有的家長認爲經典以”文言文“爲主,擔心孩子不理解,其實,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關鍵的關鍵是把這些經典先背誦下來,並不一定讓孩子去理解,以後,經過複習及日常的應用,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讀懂文言文則會掃除接受聖賢教育的障礙,從而爲考大學、做學問、幹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爲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爲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於是自己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說:”因材施教。“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爲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爲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衆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爲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纔不愧爲一箇中國人。
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3
敬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七年級五班學生謝正茂,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讀國學,品經典》。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養育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帶着一種神聖的朝拜,我翻開了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國學經典》這本書。正如本書作者說:“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的政治思想作用。”
讀了這本書之後,更讓我覺得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
李毓秀的《弟子規》,使我們生活的典範教導我們爲人處事的規範,他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規範一言一行,要虛心學習他人的優點,用寬容之心對待他人缺點。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向我們展示了三國鼎立時的戰亂紛爭,有着呼風喚雨和神機妙算奇異本領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剛正不阿的張飛;和漢代皇帝的後裔劉備守蜀國;還讓我們領略到一代梟雄曹操,他爲實現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位中國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謂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矣!
一代偉人毛澤東爺爺一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寫出了他所思所想,情感真摯、寓意深遠。毛爺爺的思想是當代的國學經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華,影響着我們,他將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講到這裏,不光是我,我相信還有很多人心裏有個大問號,何爲國學,何爲經典?其實很簡單,不就是那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精髓嗎?
國學源遠流長,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引以爲傲,他是我們中國人的國粹,我們應該一起傳承國學經典,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教育面向現代化,堅持科學發展觀,堅信中國夢,讓中國這條巨龍,永遠騰飛在世界的東方!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聽,這是我們興泉小學學生在誦讀。這稚嫩的童音,讓我的思緒飛揚。不知不覺中,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關於學習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箇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箇故事:有一天,一箇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喫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裏,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箇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箇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啓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着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箇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即使一箇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的繁榮,享受着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存在複雜的心靈困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爲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爲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它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裏,激起遙遠的絕響!國學經典,華夏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5
大家好,我是來自x年x班的,今天由我來爲大家演講。
珍惜,這個主題,是我第二遍講了,但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爲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爲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着她的價值。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詩韻上週和我一起準備了一篇稿子,說是學校要舉行國學經典的演講比賽。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7
“人生第一課國學第一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爲了讓中華民族智慧的精華引領學生的生命追求,促進和諧發展,招遠市玲瓏鎮溝上完全小學從學期初制定了完善的“中華國學經典誦讀”方案,確定領導小組和課題實驗教師,在全校範圍內展開熱火朝天的國學學習活動。該活動在確保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早讀和午讀的時間,利用好課餘和就餐時間,對孩子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亮點;
1.感恩教育。餐前誦讀感恩詞,餐時食無言,餐後行無聲,既穩定秩序又懂得禮儀,一舉多得。
2.分類誦讀。在內容制定上,既體現全面性,又體現特色,要求每個年級都誦讀《弟子規》,在此基礎上增添新內容,一年級的《三字經》,二年級的《笠翁對韻》,三年級的《千字文》,四年級的《增廣賢文》,五年級的《道德經》,這些內容的選定是針對學生實際的語文和誦讀水平而制定的,經過半年的實踐證明,誦讀內容的選擇是準確的。
3.特色考覈。採用學期晉級評價法。在每學期的中期和末期,由各班的語文教師負責評價本班學生的誦讀水平:教師將一學期的誦讀任務劃分爲九個等級,學生每完成一箇等級,就可進入下一個等級。每個等級以古代文人等級命名,分別爲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大學士——翰林文聖,能夠背誦或誦讀指定篇目並達到質量要求的學生,發給通過該等級的班級獎勵標誌。學期末,達到翰林文聖級別的學生,由學校頒發經典誦讀“翰林文聖”榮譽證書。這樣的考覈,既有趣味性,又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目前經過半學期的誦讀實踐,童生們經過努力,能進入到秀才和舉人的等級,孩子們在誦讀中體驗成功感,收穫知識與情感。
4.古詩熟背。古詩文擁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學校在誦讀的時候不忘這些經典名篇,要求學生熟背,相信孩子們在古詩文的薰陶下,能終生受益無窮,對他們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讓我們在誦讀中提升境界、豐富內涵、開闊眼界、淨化靈魂、啓迪智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崇高志向、自強人格、誠信品質,要發揚“滴水穿石”精神,捧讀國學文化典籍,多補補課,在且讀且悟且用中,多展現幾分屬於孩子們的精彩。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8
敬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五年級的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讀國學經典,揚民族文化》。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帶着一種神聖的朝拜,我翻開了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國學經典》這本書。正如本書作者說:“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影響較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讀了這本書之後,更讓我覺得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李毓秀的《弟子覎》,使我們生活的典範教導我們爲人處事的覎範,他gap是·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迚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對待,這時儒家的基礎,更是我們人行的基礎。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向我們展示了三國鼎立時的戰亂紛爭,有着呼風喚雨和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剛正不阿的張飛;和漢代皇帝的後裔劉備守蜀國;還讓我們領略到一代梟雄曹操,他爲實現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位中國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謂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矣!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道出了毛澤東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摯、寓意之深進、哲理之精闢令人拍案叫絕,毛澤東思想是當代的國學經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華,將會影響流傳幾代、幾十代以致久進……
回想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還有很多人心裏有個大問號,何爲國學,何爲經典?其實很簡單,不就是那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國學源進流長,千年沉澱已形成“經史子集”四部,可謂恢弘壯闊,蔚爲大觀,國學不僅是中華文史知識之大成,更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推動者。中華國運日漸昌隆。國學的價值正走向迴歸!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引以爲傲,他是我們中國人的國粹,我們應該一起傳承國學經典,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中國這條巨龍,永進騰飛在世界的東方!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9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這個講臺上和大家一起談談,我心中的國學。
所謂國學,從字面上理解,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對於我來說,國學一直是以文學的形式紮根在心底,從爲萌發的種子,到後來的發芽,抽枝,長葉,終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躚起舞的文學奇葩。
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文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箇民族的脊樑。請留心看看,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裏,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着文學的美麗容顏。
國學之根——《詩經》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其中,一句爛熟於耳的“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愛情,算是到了x種極致,至今,甚少言語能出其右。想想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絕妙的語句,單從這一點看,就可看出,國學一詞背後,是以深厚的文化爲底蘊形成的。但詩經並不會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遠而不可親近,其實它只是民歌。只不過,在我們渡河的時候,被無聲地遺忘在另一箇時代,當我們想起,返身去尋找時,它已經沒入歷史的河流之中。於是現在大家漸漸習慣於唱“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喫,下不來。”而但忘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對於詩經,我們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曾一起吟誦的歌謠。
詩經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
國學之莖——唐詩
漢唐,中國民族五千年裏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裏,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的古代文學體裁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一字一句教予我們“牀前明月、春眠不覺曉。”但當時也只是學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愛,可兩者都蘊含孤獨,不得志,愁悶之意。前一句“獨”,後一句“孤”,李白在塵世中活得無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單薄且虛妄。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情感也會迥然不同。而唐詩,也正因此變的瑰麗多彩。
國學之枝——宋詞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仍陶冶着人們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在秋風蕭瑟時,柳永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得如此悽婉動人。而晏殊用“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問道對美好景物的留戀。反之,蘇軾、辛棄疾的氣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詞無疑是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枚巨鑽,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園,有傲骨佇立的梅,有嬌豔依人的杜鵑,更不缺大氣豐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花兒趕趟兒開,怎可能不多彩絢爛呢?
國學之葉——元曲
元曲給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十分獨特的,所以它纔有資格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
馬致遠是我最愛的戲曲家之一,也是元代最優秀的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或許許多同學都熟知。一箇人,僅用二十八個字,就能把秋意那樣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且“不着一字,盡顯風流。”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馬致遠意境。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0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伴我成長——國學經典”。
我從來不知道,在我牙牙學語時,媽媽教會的第一首古詩就是漢語言的精華;我也不知道,獨自玩耍時,媽媽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更不知道易學好記的百家姓原來也出自於中華的傳統文化。後來,在老師那裏,在課外書裏,在電視裏,讓我明白,媽媽,爲什麼在我懵懂的世界裏便播下文明的種子;老師,爲什麼在我學習的路上讓我們又誦讀又實踐。
這些言簡意豐,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響着我。我從小喜歡誦讀經典,我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便有了幾分不同,老師們都誇獎我是最懂禮貌、最善良的好孩子。當同學們在下課盡情嬉戲的時候,我會捧着一本散發油墨香的書靜靜的讀着;當他們因爲一件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時,我會笑着去勸慰他們;當他們因爲我遊戲做得不好而埋怨斥責我時,我會一笑置之;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當他們有了困難而需要幫助時,我會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因爲我不會忘記: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點睛之筆。
當村裏的孩子們守在熒屏前時,我會神遊於故事中的精彩世界,當天色已晚,月光朦朧時,我還不忘手捧一本《增廣賢文》漸漸沉入夢鄉。
因爲喜歡讀書,在無意中我的積累量多了起來。精彩紛層的語文課堂,總是我施展才華的好地方。不得不令其他同學瞠目結舌。老師提問“花有重開日”的下一句時,我會脫口而出“人無再少年” ,他們哪裏知道,在課餘時間,我早已把《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百家姓》等當成了我最好的夥伴! ”是的,與經典爲友,伴幸福同行,經典是我成長的道路上最好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背誦經典詩文,讓經典詩文瀰漫實驗二校,飄逸到雅正校園吧!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2
“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聽,這是我們潤新小學的學生在誦讀。這稚嫩的童音,讓我的思緒飛揚。不知不覺中,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裏,得以流傳千古。《論語》它是一部閃爍着理性光芒、包蘊着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爲世人推重,視爲治世寶典。它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論語》提醒現代人要重德。道德一體,重德即是順應天道,順乎宇宙的規律。做一箇有道德的人,孔子認爲立志於仁德的人,他便有一箇思想支持力量,積極地面對人生世相,逐漸的樹立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爲政》篇中孔子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其義即說國君若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已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這樣便可體現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論語》不但講了治國的大道理,還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箇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有這麼一箇故事:有一天,一箇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喫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裏,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箇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箇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啓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3
青春山大,古風流韻。傳統文化就像一陣春風,吹過這個青春而富有內涵的校園。一箇有魅力的校園同樣需要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的滋養。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百年來一直在討論國學的問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討論?人們爲什麼會這樣關注?當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落後了,人們認爲是傳統文化作怪;當政治獨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開始文化反思;當經濟全球化開始、強勢文化藉着現代技術迅速傳播的時候,人們也出現了反思和尋根。百年來的討論說明了什麼呢?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認爲,所有的國學討論,歸根到底都是東西文化的交流,是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思考如何正確對待本國已有的文化傳統,如何建設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國家。
我們發揚傳統精髓,發掘我校青年學生的青春活力,向山大“爲天下儲人才,爲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進軍。當然,更重要的是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爲中華文化的復興略進綿薄之力,並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使國學隨青春飛揚!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春風中招展的豔幟爲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蓬勃的朝氣,更是新世代青年學子對祖國千年文明的敬重與對傳統精髓的承接。“苟日新,日日新”,踏着青春的步伐,呼吸朝露的清爽,讓我們共聚一堂,爲我們的文化放歌!
縱橫五千年,琅琅晨讀聲。侃侃把古談,風清雲高淡。
身負天下志,晨興吟沐澤。執手問古今,無畏青年人!
我們是年輕的鬥士,是世代的弄潮兒,風尖浪口磨不掉我們的鬥志,起起伏伏摔不掉我們的勇氣。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國學,今天我們誦讀,明天我們傳揚!在晨光中沐浴古典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偉人聖哲的教誨中提升個人素質。小至修身,大至治天下,在這裏既有經世致用又有達觀練達,既有平凡人的生活又有聖哲的狡黠思辨,讓你不由得陷入其中欲罷不能。
我們的進步代表和宣揚的文化卻是千年積澱的精髓,凝結着睿智的光芒。有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有慷慨激昂的政治觀點。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在古人的思維之中,你會發現原來這裏別有一番洞天:經世治國之道,至理名言正以一種俯瞰的態度讓你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是放浪形骸之外,還是鬱結在冥想中?收穫一種感悟,收穫一種心態。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4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這個講臺上和大家一起談談,我心中的國學。
所謂國學,從字面上理解,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對於我來說,國學一直是以文學的形式紮根在心底,從爲萌發的種子,到後來的發芽,抽枝,長葉,終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躚起舞的文學奇葩。
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文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箇民族的脊樑。請留心看看,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裏,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着文學的美麗容顏。
國學之根——《詩經》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其中,一句爛熟於耳的“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愛情,算是到了某種極致,至今,甚少言語能出其右。想想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絕妙的語句,單從這一點看,就可看出,國學一詞背後,是以深厚的文化爲底蘊形成的。但詩經並不會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遠而不可親近,其實它只是民歌。只不過,在我們渡河的時候,被無聲地遺忘在另一箇時代,當我們想起,返身去尋找時,它已經沒入歷史的河流之中。於是現在大家漸漸習慣於唱“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喫,下不來。”而但忘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對於詩經,我們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曾一起吟誦的歌謠。
詩經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
國學之莖——唐詩
漢唐,中國民族五千年裏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裏,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的古代文學體裁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一字一句教予我們“牀前明月、春眠不覺曉。”但當時也只是學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愛,可兩者都蘊含孤獨,不得志,愁悶之意。前一句“獨”,後一句“孤”,李白在塵世中活得無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單薄且虛妄。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情感也會迥然不同。而唐詩,也正因此變的瑰麗多彩。
國學之枝——宋詞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仍陶冶着人們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在秋風蕭瑟時,柳永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得如此悽婉動人。而晏殊用“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問道對美好景物的留戀。反之,蘇軾、辛棄疾的氣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詞無疑是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枚巨鑽,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園,有傲骨佇立的梅,有嬌豔依人的杜鵑,更不缺大氣豐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花兒趕趟兒開,怎可能不多彩絢爛呢?
國學之葉——元曲
元曲給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十分獨特的,所以它纔有資格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
馬致遠是我最愛的戲曲家之一,也是元代最優秀的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或許許多同學都熟知。一箇人,僅用二十八個字,就能把秋意那樣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且“不着一字,盡顯風流。”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馬致遠意境。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5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6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詩韻上週和我一起準備了一篇稿子,說是學校要舉行國學經典的演講比賽。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7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照進心靈的一縷陽光》。
走進我們惠廠小學,你抬頭看一看,就會看到十七根柱子上鐫刻着鎏金的大字,它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讓我們惠小的校園變得熠熠生輝。“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十五個字道出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如一縷縷陽光把我們稚嫩的童心照亮。
側耳聽一聽,你會聽到每班琅琅的誦讀國學經典的聲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讀《三字經》,讓我們學會了用榜樣的行爲規範自己的舉手投足夠;“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讀《弟子規》,讓我們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孝”文化對人性深處的撞擊與激發;“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讀《增廣賢文》,讓我們學會了取捨得當,人格光亮。正如我們可敬的`朱校長在國學經典這套校本課程裏所寫的那樣:“國學經典讓我們熱愛春花秋月,熱愛人間喜悅,能喚醒我們生活中的優美與飛揚,享受人生中的快樂與柔軟!”這一席話,如一縷陽光讓我們孩童的心變得溫暖無比。
升入五年級後我們每週都要誦讀《增廣賢文》,它就像我的良師益友,循循善誘;又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的心田,讓我沐浴在經典的芬芳中。“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千經萬典,孝弟爲先”讓我牢記要孝順自己的父母親。爸爸媽媽對我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爲了讓我健康幸福地成長,他們捨不得喫,捨不得穿。我也要爲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做飯;要懂得感恩,記住他們的生日;要好好學習,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這些不都是《增廣賢文》帶給我的啓示嗎?它就像一縷陽光照亮了我的心靈。
記得那天是星期一,早上七點半,我們照例舉行升旗儀式。我看到藍藍的天空飄着幾朵雲,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着,我聽到了校領導說:“今天我們要舉行國學經典誦讀比賽的頒獎儀式,請獲獎的同學上來領獎……”“我會獲獎嗎?那次誦讀,我背得應該是100分吧,爲了能夠誦讀好,我一回家就拿出《增廣賢文》這本書,開始給媽媽讀,給弟弟讀。聽媽媽說,我晚上睡覺做夢時,還揹着”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簡直是走火入魔了。我好想聽到我的名字,心嘣嘣直跳,忐忑不安,終於唸到我們五年級的名單了,當我聽到”劉新萌“時,我懸着的心才放下了,我真是大喜過望,腳下彷彿踩着一朵幸福的雲。我高興地跑到升旗臺前,從陳麗芳老師的手裏接過獎品,此時我的心裏像抹了蜜一樣甜,腦海裏想到了那句”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的名言,讀書確實讓我收穫了很多很多,而讀國學經典更是如一縷陽光一樣,成爲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若雲霞,輝耀千秋。願我們的校園從此書聲琅琅,翰墨飄香;願我們的同學從此文思泉湧,談吐高雅;願我們都以經典爲伴,將國學精粹繼承和發揚光大,讓國學這一經典成爲照亮我們每個人心靈的一縷陽光!
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我是12號參賽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誦讀經典,愛我中華》
朋友們,當你翻開經典的文學著作,指尖從一箇個靈動的字符上掠過時;當你伴着幽幽的墨香,在書海中徜徉,追尋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髓時,是否捕捉到那令人刻骨銘心的觸動呢?
翻開《詩經》,攀登這座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巔峯,是那樣的令人心馳神往。看吧,“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對心上人執著的思慕;翻開《離騷》,徜徉在這片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瀚海中,是那樣的令人驚心動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精神;翻開唐詩宋詞,展現的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勃勃生命力。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高昂明朗;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雄渾壯闊。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豪邁豁達,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慷慨激昂。深蘊的內涵,優雅的格調,細膩的筆觸,無不讓人感慨,感慨其精神,感慨其文采,感慨中華文化的瑰麗神奇。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時間如白駒過隙,不變的是中華幾千年沉積的文化底蘊;更加不變的是我對經典美文的熱忱與享受,國學經典,能賦予我們精神的力量,汲取豐富的營養,更能讓我們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和準則,《弟子規》,《論語》《老子》,無一不教人爲人處事,感悟做人的道理,養成優秀的品質。如今的我,早已從一箇徜徉在文
學殿堂中的青澀少年成長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經典,在學生和經典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已成爲我的一份責任。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是多麼的重要。在誦讀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必將激勵學生們成長,學生們也必將從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中受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的胸懷;孔子“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的準則;老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這一切,都將成爲孩子們道德的根基。
最後,我想說的是:朋友們,讓我們誦讀經典吧,在誦讀中愛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誦讀中愛我們中華兒女的璀璨智慧。更愛我們中華民族堅毅剛強的風骨!一起來誦讀吧!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19
《國學經典》這部經典國學教育教材,內容介紹從春秋戰國諸子並起,然後是中國歷史上雖然朝代興替,世事滄桑,在這時間的長河中,這《國學經典》甄選中華文明精髓,給大家帶來國學教育中的最經典知識。
青春山大,古風流韻。傳統文化就像一陣春風,吹過這個青春而富有內涵的校園。一箇有魅力的校園同樣需要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的滋養。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百年來一直在討論國學的問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討論?人們爲什麼會這樣關注?當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落後了,人們認爲是傳統文化作怪;當政治獨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開始文化反思;當經濟全球化開始、強勢文化藉着現代技術迅速傳播的時候,人們也出現了反思和尋根。百年來的討論說明了什麼呢?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認爲,所有的國學討論,歸根到底都是東西文化的交流,是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思考如何正確對待本國已有的文化傳統,如何建設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國家。
我們發揚傳統精髓,發掘我校青年學生的青春活力,向山大“爲天下儲人才,爲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進軍。當然,更重要的是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爲中華文化的復興略進綿薄之力,並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使國學隨青春飛揚!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春風中招展的豔幟爲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蓬勃的朝氣,更是新世代青年學子對祖國千年文明的敬重與對傳統精髓的承接。“苟日新,日日新”,踏着青春的步伐,呼吸朝露的清爽,讓我們共聚一堂,爲我們的文化放歌!
縱橫五千年,琅琅晨讀聲。侃侃把古談,風清雲高淡。
身負天下志,晨興吟沐澤。執手問古今,無畏青年人!
我們是年輕的鬥士,是世代的弄潮兒,風尖浪口磨不掉我們的鬥志,起起伏伏摔不掉我們的勇氣。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國學,今天我們誦讀,明天我們傳揚!在晨光中沐浴古典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偉人聖哲的教誨中提升個人素質。小至修身,大至治天下,在這裏既有經世致用又有達觀練達,既有平凡人的生活又有聖哲的狡黠思辨,讓你不由得陷入其中欲罷不能。
我們的進步代表和宣揚的文化卻是千年積澱的精髓,凝結着睿智的光芒。有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有慷慨激昂的政治觀點。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在古人的思維之中,你會發現原來這裏別有一番洞天:經世治國之道,至理名言正以一種俯瞰的態度讓你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是放浪形骸之外,還是鬱結在冥想中?收穫一種感悟,收穫一種心態。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0
尊敬的各位老師: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弟子規》《三字經》《史記》猶如一汪清泉潤澤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而這其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便是——《論語》。讓我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仁禮之風。 《論語》中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箇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與之類似,《論語》中的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其實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隨着自己文化修養的不斷提高,當回過頭在看到以前的學過的東西的時候,就會有新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爲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中的僅兩句話,我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國學經典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如若我們一味讀書而不勤于思辨,就會被書本牽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見,學習的過程亦是味同嚼蠟,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張網捕風,一無所得。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想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不但詮釋了學習過程中溫習與思想的重要性,還提醒我們要重禮儀。“不學禮,無以立。” 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做人沒有禮節就不能生活,做事沒有禮節就不能成功,治國沒有禮節國家就不能安寧。不學禮,不懂義的人;只有言教,沒有身教的人,最終也無法以德服人,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被淘汰的。兩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這樣教書育人,而我們,作爲全國文明衛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提高
道德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知識,成爲一箇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小學生,一箇對社會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復禮;躬行仁義,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於道,建中建極。兩千五百年的荏苒時光,沒有讓《論語》湮滅在汩汩的歲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時間的打磨而顯出璀璨之華。
朋友們,用仁愛之心,爲自己尋覓一箇擁有文明和諧之美的桃花源吧。願你播下精選的種子,收穫精美的花朵,閱讀經典之書,享受精緻生活。然後躺在清風送爽的綠色大地上,仰望那無邊無限的蔚藍屏障,聆聽那動人心絃的國學經典傳唱,它會讓你置身於另一箇世界——一箇充滿仁愛的和諧社會。
讓經典的種子在我們的校園裏開出璀璨之花!
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1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爲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爲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爲力矣!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繫,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2
爲了讓中華民族智慧的精華引領學生的生命追求,促進和諧發展,招遠市玲瓏鎮溝上完全小學從學期初制定了完善的“中華國學經典誦讀”方案,確定領導小組和課題實驗教師,在全校範圍內展開熱火朝天的國學學習活動。該活動在確保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早讀和午讀的時間,利用好課餘和就餐時間,對孩子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亮點;
1.感恩教育。餐前誦讀感恩詞,餐時食無言,餐後行無聲,既穩定秩序又懂得禮儀,一舉多得。
2.分類誦讀。在內容制定上,既體現全面性,又體現特色,要求每個年級都誦讀《弟子規》,在此基礎上增添新內容,一年級的《三字經》,二年級的《笠翁對韻》,三年級的《千字文》,四年級的《增廣賢文》,五年級的《道德經》,這些內容的選定是針對學生實際的語文和誦讀水平而制定的,經過半年的實踐證明,誦讀內容的選擇是準確的。
3.特色考覈。採用學期晉級評價法。在每學期的中期和末期,由各班的語文教師負責評價本班學生的誦讀水平:教師將一學期的誦讀任務劃分爲九個等級,學生每完成一箇等級,就可進入下一個等級。每個等級以古代文人等級命名,分別爲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大學士——翰林文聖,能夠背誦或誦讀指定篇目並達到質量要求的學生,發給通過該等級的班級獎勵標誌。學期末,達到翰林文聖級別的學生,由學校頒發經典誦讀“翰林文聖”榮譽證書。這樣的考覈,既有趣味性,又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目前經過半學期的誦讀實踐,童生們經過努力,能進入到秀才和舉人的等級,孩子們在誦讀中體驗成功感,收穫知識與情感。
4.古詩熟背。古詩文擁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學校在誦讀的時候不忘這些經典名篇,要求學生熟背,相信孩子們在古詩文的薰陶下,能終生受益無窮,對他們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讓我們在誦讀中提升境界、豐富內涵、開闊眼界、淨化靈魂、啓迪智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崇高志向、自強人格、誠信品質,要發揚“滴水穿石”精神,捧讀國學文化典籍,多補補課,在且讀且悟且用中,多展現幾分屬於孩子們的精彩。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3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
——《詩經秦風》
登上那古老的城牆,撫摸着泛苔的柱樑,當我興奮地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衝上喉頭,總聽到有一箇聲音大聲地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
有人跟我說,曾經有一條大魚,生活在北溟那個地方,它化作一隻巨鳥,在天地之間翱翔。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雖九萬里亦可扶搖直上。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的胸襟,爲我們塑造一箇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前,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幾千年過去,依舊有餘音繞樑,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迴,和一箇叫白的詩人云遊,他用來下酒的是鋒上的寒光,他的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髮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棄了武將。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了,把的拱手相讓。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征戰沙場,敵人都說,有岳家在,我們打不了勝仗。可嘆英雄遭忌,讒士高,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之傍,一箇民族的精神就這麼無可逆轉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陽中,我依稀見到有人把它進土壤,那是用過的,一支寧折不彎的纓。
時間的車輪悠悠盪盪,終於在甲申那裏失了方向。於是瘦畔,梅花嶺上,爲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他不願散開高束的髮髻,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丟了性命,護了信仰。殘酷的戮,如山的屍骨,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後,它依然會在大地上熠熠發光。
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坐進的廳堂,我穿起古奇的時裝,我隨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卻莫名其妙的心傷,因爲我聽到一箇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
我記得了,一羣褐發藍眼的豺狼,帶着堅船利,拆了我們的廟宇,毀了我們的殿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坊,我們穿着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裏,那個禮儀之邦?在哪裏,我的華夏兒郎?
爲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你卻說我行爲異常?爲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於扶桑?爲什麼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爲什麼我淌下的熱淚,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裏,那個信義之?在哪裏,我的華夏兒郎?
我不願爲此痛斷肝腸,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歎賞,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人去宣揚。所以,我總有一箇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樑。
記住吧,記住吧,曾經有一箇時叫漢唐,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4
大家好,我叫孫。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5
大家好,我是來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來爲大家演講。
珍惜,這個主題,是我第二遍講了,但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爲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爲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着她的價值。
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謝謝大家!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爭當有志青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悠久的歲月,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漫長的歷史,凝成了經久不蓑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演練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每當我們徜徉其中,感受國學的博大與精深,品味中華文化的優美時,我們都禁不住深深的陶醉。在傳統文化的海洋裏,有岳飛的《滿江紅》,有曹操的《觀滄海》,還有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瞧,那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唱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看哪,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仍舊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還有那亂世漂泊的李清照,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裏,激起了遙遠的絕響!
作爲新時代的一名青年教師,我肩負着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啓迪祖國未來的重任。工作中,我要把國學經典作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來到教室,面對天真的孩子們,我帶着他們背一段三字經,演一段千字文,或者講一段歷史故事,讓自己和孩子們伴隨着清新的晨風在古書的海洋裏收穫一份世外的寧靜,讓國學經典拉近我們與古人的距離,啓迪我們的心靈,充實我們的思想。
老師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拂去歷史的塵埃,共同打開一本經典國學,用心去細細品味那古老卻不陳舊、遙遠卻不陌生、高雅卻不脫俗的經典國學吧!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爭當有志青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悠久的歲月,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漫長的歷史,凝成了經久不蓑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演練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每當我們徜徉其中,感受國學的博大與精深,品味中華文化的優美時,我們都禁不住深深的陶醉。在傳統文化的海洋裏,有岳飛的《滿江紅》,有曹操的《觀滄海》,還有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瞧,那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唱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看哪,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仍舊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還有那亂世漂泊的李清照,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裏,激起了遙遠的絕響!
作爲新時代的一名青年教師,我肩負着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啓迪祖國未來的重任。工作中,我要把國學經典作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來到教室,面對天真的孩子們,我帶着他們背一段三字經,演一段千字文,或者講一段歷史故事,讓自己和孩子們伴隨着清新的晨風在古書的海洋裏收穫一份世外的寧靜,讓國學經典拉近我們與古人的距離,啓迪我們的心靈,充實我們的思想。
老師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拂去歷史的塵埃,共同打開一本國學經典,用心去細細品味那古老卻不陳舊、遙遠卻不陌生、高雅卻不脫俗的國學經典吧!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29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爲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爲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爲鑑,以古爲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詩韻上週和我一起準備了一篇稿子,說是學校要舉行國學經典的演講比賽。
2025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 篇30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爲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爲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概!
還記得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釃酒臨江,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仍舊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壯懷好歌!
還記得亂世漂泊的李清照,將國家之恨紡成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的哀愁,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裏,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