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來養活中國人(精選3篇)
中國人來養活中國人 篇1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什麼嗎 小麥,水稻,玉米被稱爲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今天是"世界糧食日",本週爲我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週。今天,讓我們將更多目光投向賴以生存的糧食。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喫飽飯,喫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 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部分地區糧食短缺現象日益嚴重;另一方面,浪費糧食的行爲屢見不鮮,農民的勞動成果得不到珍惜。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稱作"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與助手們利用多箇品種的水稻和他們辛苦發現的一種野生稻進行雜交,經過多年的繁殖和選育,培育出了多箇高產而優質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袁隆平是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袁隆平感動了,更感動了世界。我們應以袁隆平爺爺爲榜樣,利用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中,我們更要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要倍加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因爲,在每粒糧食中,都浸滿了農民伯伯揮汗如雨的辛勤耕耘!
中國人來養活中國人 篇2
“祖國,是一座港灣,專泊中國人的鄉音,無須叩問客從何來。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國飽經磨難,那是幾代中國人不願觸及的曾經;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國殘破不堪,那是海外遊子無法依託的故鄉。
那是66年前的10月1日,莊嚴的宣言,向世界傳達着自信的訊息。5千年的歷史,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都在向世界歌頌一箇傳奇:古老的中國,如今已煥發出耀眼的光芒,伴隨着新中國的成立,她已不再是往日那個軟弱的中國!
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很榮幸,我是一名中國人,我也很自豪。我們的膚色中閃爍着,是祖先賦予我們的榮光,黑色的眼眸裏,迸發出自由的火光。
我自豪,因爲我是中國人。08年北京奧運會那開場的盛大,世界的目光在東方匯聚,民族的自豪,在那一瞬間起航,向着光明勢不可擋。那是中國向世界傳遞出的信號:明主,自由,熱情,友好。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一箇繁榮的中國。
我自豪,因爲我是中國人。絲綢之路,走出了幾個世紀的輝煌;四大發明,傳承着古老智慧的閃光;嫦娥昇天,這是千百年來終於實現的神話,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證明,這個東方的國度,曾經滄桑,而今輝煌!
我是中國人,我愛着我的祖國。回顧過去的歷史,一路走來,中國是在血淚中前行。祖國用自己的血肉撫養着我們,她就像我們的母親,給予我們無盡的愛。如今的祖國,終於踏上了希望的彼岸,迎來了光明。
同學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應該迎頭趕上時代的浪潮,完善自我,銳意進取,在共和國的光輝中和祖國一同成長!讓我們緊握鐮刀,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前進吧!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中國人來養活中國人 篇3
又一箇金色的秋天,伴着黨的xx大即將召開的東風,共和國走過了第個年輪。縱觀華夏五千年,雖飽經滄桑,卻始終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多少次生死存亡,衆多仁人志士均力挽狂瀾,民族的自信心是他們的原動力。新中國從“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日,到屹立於世界舞臺的今天,當代炎黃子孫對祖國的自信心,演繹爲振興華夏的巨大動力。
一箇民族自立自強於世界之林,首要的是自信!
體育健兒們仰視冉冉升起的國旗,聆聽撞擊心扉的國歌,昂首走向領獎臺,憑着這股自信心;
南極考察隊員戰嚴寒、做“鐵人”,“特別能戰鬥”,憑的是這股自信心;
實施西部大開發,縮小東西差距,解決貧困問題,需要不少於20xx年的時間,想法多辦法多措施多,更召喚這股自信心;
造福子孫後代的南水北調、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等五大世紀工程的全方位展開,激發了數以億計的自信心;
申奧、加入WTO源於國人的自信!而申奧和加入WTO成功,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事情要做,需要延續申奧的那份激情、那份從容以及加入WTO的那份自信;
盼小康,祖祖輩輩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風風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國人身邊。
你看,目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已超過8萬億元;
你看,我國人口平均壽命已達71。4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歲;
你再看,精起來的飲食、大起來的住房、靚起來的服飾、多起來的私人轎車、熱起來的假日旅遊和快起來的通訊方式……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的20xx年來,中國人的自信無時不表現爲加快改革開放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已化作累累碩果。20xx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20xx年超過9萬億元,排名躍升到世界第六位、發展中國家第一位。難怪,世界各大報章無不報之以讚歎!
是的,從中國領導層、中國經濟理論界、中國企業家、中國新聞圈更會感受到這樣的自信心:民富國強。從民富到國強,是海內外每一箇中國人共同努力和創造的。
在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進程中,人們面對西方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碰撞,面對承認落後與民族自豪感的碰撞等等,作出自我抉擇,憑藉的依然是根植於內心深處的自信心。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新由舊嬗變而來,感嘆“天地轉、光陰迫”理所當然,但對如煙往事的過份眷戀,則不可取。國慶,也意味着國人精神狀態與精神面貌的更新,一箇對生活取嚴肅態度的人,無不於心頭增添了一種緊迫感。
在歡度國慶之際,我們“求新”、“求富”的希望與祝願,已經從單個人到單個家庭的着眼點上,移到了中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如何進行上。
今年11月8日,我們將迎來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相信改革的力度將更大,發展的任務將更重。改革的到位,也必將進一步改變中國的整體面貌。正像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康有爲曾經說過的,“物新則壯,新則鮮,鮮則活,活則通”。國慶確實預示着新的希望。然而任重道遠,需要不同尋常的自信心。
社會向前發展是亙古不變的規則。誠然,在過去的歲月裏,改革和發展在一些方面也偶爾出現波瀾。但是,凡有流水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漩渦,這是一條自然規律。同理,世界上也從來沒有順而又順的事情。只要我們的眼光和思維活動不是在兩個極端之間跳動,那我們自會保持清醒的認識,並增強自信心。
富民之路,強國之路,何其漫漫!
未來留給我們的迴旋餘地絲毫也不寬裕,時間的緊迫與發展機會的珍貴,逼得我們再也擺不得花架子。如何適應?比之發達國家,比之社會利益分割已相對穩定到位的西方社會,中國人有更原始的本能意識――
自信!如何發展?還是衆多國人銘記的那句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