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精選6篇)
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 篇1
大家好!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憂患意識的體現,是國家的生存之道。《易傳》中提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由此可見,僅有我們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才能保全自身和國家。
國家是由個人組成的,所以我們作爲華夏兒女,每個人都應當心存憂患意識。
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在論語中表述:“德之不修,學而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不能注重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切磋學問,不按道義的原則去行動,有了過錯不能及時改正,這正是我憂慮的。這些是孔子目睹春秋末期的現實狀況而產生的憂慮,他擔心人民不能做到這樣,那也就沒有足夠賢德之人,那國家便會走向衰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常常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雖然無法到達聖人孔子那樣的高度,但我們心懷憂患意識,也能夠促使自我成功,進而爲國家做出貢獻。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決定了企業的成敗。無百姓無社稷,便無國家盛世繁榮。
海爾集團董事長說過,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無獨有偶,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也曾道:“所有員工都要有這樣一箇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這似乎是杞人憂天但實則不然,這兩位老闆都期望自我的員工有憂患意識,不斷進取,不斷思考,不斷創新,這樣纔會獲得更大的成就,纔不至於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國家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更爲重要,決定了一箇國家的興亡,縱觀歷史,憂患意識一向都爲統治者敲響警鐘。
個人和企業都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都具有憂患意識,國家怎能不富強。我們應當不斷強化自身意識,提高企業精神。不斷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國家便能夠走向輝煌。
以往看到過一句話,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國,你怎樣中國就怎樣,你光明中國就不會黑暗,爲了祖國的安康和個人的未來,我們心中應當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心繫家國情懷,將自我與社會國家聯繫在一齊。銘記歷史,展望未來,爲祖國不斷奉獻。
謝謝大家!
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 篇2
大家好!
古人有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直至今日,這句話仍爲一句至理名言爲世人傳承。而又有誰能真正做到。憑藉一己之長,便高枕無憂,安於享樂,而卻毫無憂患之心,無疑自取滅亡。
古有神童仲永,寫字作詩信手拈來,一時人們爭相求之,而其父卻毫無憂患之心,以仲永之詩作換取銀兩,而“不使學”,其年長,才氣漸減,“不能稱前之所聞”,及其成人,“泯然衆人矣”。可見,上天賜予仲永常人之不及的聰慧,而他和他的父親卻沒有任何憂患意識,最 終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
然而,憂患之心不僅是對個人的告誡,更是治國之道。
清朝無疑是缺乏憂患意識的典型。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使之過於自滿,自以爲天朝上國,以爲維持有先天優勢,便可將“蠻夷”之國踩在腳底。但夢總是要醒的,西洋火炮的一聲震響震碎了清政府的美夢。軟弱無能將遼闊疆土拱手相讓,閉關鎖國將大好河山毀於一旦。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青年,如不存憂患意識於心,又如何能長存,只怕又會步入清朝的後塵。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便深諳又換知道,雖然他在詩作方面已大有成就,成爲宋詞豪放派代表,他卻沒有就此止步,書法繪畫方面鑽研,廢寢忘食,不捨晝夜,將竹畫得栩栩如生,至於“胸有成竹”的地步。
王羲之亦是,即使書法已經爐火純青,但他仍不斷練習,將家中的一譚清水燃爲墨色,最 終達到“入木三分”之境地,他不懈的追求與勤奮練習使它成爲千古書法大家,僅留下千古絕唱“蘭亭序”,引無數風騷瞻仰求之,後人晚輩望塵莫及。
人生之路漫漫,吾輩應常存憂患之心,進而上下求索。
謝謝大家!
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 篇3
大家好!
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氣,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雷雨、暴風。要想在處處危機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風破浪,航行到勝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纔不至於手忙腳亂,纔不至於一敗塗地。
防患於未然,是對突發危機的預先準備,是對未來各種情況的預測以及採取的相應措施。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中國有句成語,未雨綢繆,說得就是這個道理。還沒有下雨,就先補好屋頂,這樣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就能在溫暖的房中躲避風雨的襲擊。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世界的時候,在日本、韓國、泰國等鄰國紛紛陷入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泥潭中時,由於我國領導人高 瞻遠矚,爲國家的經濟備下了雄厚的外匯儲備,以應付突發的金融危機,事後又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防範措施,才使得中國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保持了平穩的發展,成爲亞洲的中流砥柱,得到了世界各國的一致尊敬。由此可見,防患於未然,可以避免突發的災難,可以使得未來的損失降低到最 小。
亡羊而補牢,不如防患於未然。與其在事故發生之後再採取措施來彌補,不如在其之前就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防範。試想一下,如果養羊人在狼來了之前,先把羊圈的漏洞補好,那又如何會給狼可乘之機把羊叼走呢?在風暴之前修補屋頂,在洪水之前修築堤壩,在荒年之前儲備糧食,比起在風暴之後重建吹倒的房屋,在洪水之後抗洪救災,在荒年之後發糧賑濟,防患於未然豈不是更優的選擇呢?
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是智者避免災禍的良方,是降低損失的最 佳措施。在危機四伏的社會里,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該牢牢握住防患於未然這把鑰匙,打開通向安全平穩的未來的大門,並把災難和不幸擋在門外。
謝謝大家!
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 篇4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感受到危機了嗎?
危機,隨時可能到來。
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在父輩的關愛呵護下享受的太多了!我們聽着流行歌曲、喫着美味佳餚,對於未來將要面對的積累競爭熟視無睹,甚至對於臨近的中考也毫無緊迫感。不少人渾渾噩噩地生活,眼神裏流轉的麻木,體現了我們對未來的盲目。我們做着一名和平年代裏的的普通學生,享受太平盛世帶給我們的富足。以至於我們忘了什麼才叫憂患意識,什麼才叫危機感。
我們想過沒有,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的人生會怎樣?我們國家的未來會怎樣?
我的同學們,我們是否也覺得將來是一片光明的,是不需要奮爭的,是父兄早已爲我們準備好了的?別做自己安適的夢了,同學們!
每年無數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無數的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中國的社會問題反映了一箇現狀:我們的國人已經在安逸中忘記了危機。如果我們還知道潛在的危機,我們就不會容忍這些問題的發生,我們的政府不會繼續監管不力,我們的百姓不會對此習以爲常。
方今世界當真太平了嗎?日本學生有一道這樣的考題:
中國和日本近代以來平均每百年就有一次戰爭,請你分析下一次中日大戰將於何時爆發,哪一方會勝利,有什麼原因?而日本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們瞠目結舌——下一次中日大戰將於xx年爆發,戰中如果日本能以強大的海軍摧毀中國龐大而並不可怕的艦隊,是中國無法突破島鏈封鎖則日本勝;而如果中國的導彈部隊沒有得到很好的打擊,中國使用彈道導彈催毀日本的重要戰略目標,則中國勝。
暫不說這其中日本學生受的軍國主義教育,僅看其中體現出憂患意識,日本學生要比我們強上許多。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思考過我們的祖國在發展中將要遭遇的挑戰和危機?我想,哪怕是自己成長路上將要遭遇的挫折都沒有多少人想過吧!在這個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樣的現狀本不應出現在神州大地上。
這樣的中國少年,拿什麼去建設自己的祖國,拿什麼去應對未來的危機,又談什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談什麼光復漢唐的宏圖大業!
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隻會享樂的羔羊。我們應具有狼羣一樣的奮鬥精神!我們要做風雨中昂揚的海燕,在磨礪中得到成長。
所以,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準備,迎接成長中的每一次挑戰,保持危機感,爲自己與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切記“生於安樂,死於憂患”,在義勇軍進行曲想起的每一箇清晨,都提醒自己別因幸福喪失了鬥志,別因舒適忘記了危機。
謝謝大家!
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 篇5
大家好!
“思危則安,思亂則治。思衰則興,思亡則存”,此句出自《歲月拾遺——詩集》,大概意思是求平安者必先研究到危害之源頭;求治理者必先明白禍亂的根源;求興旺發達者必先明白興衰之因果;求生存者必先剷除對死亡的恐懼。思考爲什麼會危機纔會(保證)安全,思考爲什麼會亂世纔會(保證)整治,思考爲什麼會滅亡纔會(保證)生存。此句告誡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斑馬從不曾忘記奔跑,因爲它明白僅有跑得快才能逃避敵害,獲得生存;螞蟻一入秋就開始不停忙碌,因爲它明白僅有積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小樹在還是苗的時候就不停地向深處紮根,因爲它明白僅有根扎得牢才能頂得住狂風暴雨,動植物尚且明白在安逸的條件下爲以後的艱難做準備,我們人呢,不是更應當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嗎?
從古至今,很多實例告訴我們貪圖安逸只能帶來失敗、居安思危才能帶來成功。我們是幸運的,可是,我們肩上的擔子又是沉重的。我們想要基業長青,想要承擔企業發展壯大爲社會奉獻的職責,就需要我們永遠堅持憂患意識。
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總是想當然地認爲自我很出色,那麼他被人超過只是遲早的事。企業也是如此,一箇公司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不懂得在競爭中求生存,沒落也是遲早的事。孟子說過:“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我們需要這種憂患意識,僅有時時意識到自我會有危險,纔會提早有所準備,纔不會應對緊急狀況時措手不及。
謝謝大家!
演講稿徵文主題享盛世太平念居安思危 篇6
大家好!
居安思危,是古人最 忠誠的勸告;未雨綢繆,是哲人最 赤誠的提議;有備無患,是先祖最 樸素的叮囑——有了憂患意識,我們才能在困難來臨時,坦然應對。
憂患意識,是戰勝困難的動力。
樹立起憂患意識,預測將來可能面臨的威脅,能夠在面臨危機時更充分地應對。試看失馬的塞翁,他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當他未被徵去充軍時並沒有沾沾自喜,享受清閒,而是在心裏提醒自我:“萬一這會帶來禍患呢”,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摔斷腿的時候坦然面對現實。再看在歷重重劃過一筆的大將軍韓信,卻留了一箇遺憾的下場——他在立了戰功時不懂得收斂自我的傲氣,不曾想過“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不曾留心觀察身邊那位君主的細微變化,從未在安逸時長遠地研究身後的危機。僅有有了憂患意識,才能更加冷靜、理智地分析當下所處的環境。
憂患意識,是國家存亡的良計。
樹立憂患意識,不僅僅對個人有好處,對整個國家也存在不可忽視的益處。遙望齊國的藺相如——從一介門客越身一國大夫,這是何等的榮耀!但他並沒有沉醉於這一時的名位,選擇在廉頗惡言時忍氣吞聲,單方面地躲避,只因他怕着二人爭鬥的空檔會讓秦國得逞;再看繼承了劉備大業的驕子劉禪,他出生便坐擁父親拼下的一方江山,不曾擔憂過城外虎視眈眈的他國之軍。處於安樂,不顧將來,聽信*臣,不理政務,最 終將一手好牌打成爛牌,輸光了蜀國積攢的氣運,也辜負了先帝與諸葛先生的期望。所以,僅有樹立了憂患意識,才能夠以嚴謹的、毫不懈怠的態度處理當下事物。
樹立了憂患意識,方能居安思危,臨危不亂。
謝謝大家!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