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廣播演講稿300字(精選3篇)
關於清明節的廣播演講稿300字 篇1
老師們、同學們:
晚唐大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爲《清明》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首詩在中國流傳甚廣,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說到清明節,我們常常會想到悽風苦雨、掃墓祭祀,其實,清明節的內涵遠不止這些。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爲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因爲介子推因火而死,故這天百姓人家不得生火,只能喫冷飯。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關於清明節的廣播演講稿300字 篇2
清明節墓碑祭祀,那場急匆匆的細雨應勾起清明節所有記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伴隨着這首千古流傳的詩篇,我們與時事一起哀悼……
一路上衆草叢生,空氣異常的凝重,像積滿了灰塵的古屋,凝重、悽清。微風在樹枝上纏繞着,像是淘氣的孩子,弄得早春的嫩葉瑟瑟發抖。一切都顯得如此潮溼、幽靜。
今天來到目的地,這裏到處野草叢生,看不清腳下的路,慢慢地進入我眼簾的便是太爺爺的墳地。首先,我作爲晚輩來到了太爺爺的墳前,將腰彎成90度,鄭重的爲他老人家深切的鞠上一躬。只見墳邊長滿了許多無名雜草,去年貼的已被雨水洗得發白的紙錢七零八落的貼在四周,爺爺拿出新的紙錢,點上明火,用他那雙蒼老而有力的手捏住紙錢,由內向外的輕輕一甩,在樹木的映照下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弧線,這弧線而蒼勁而軟弱,以淒涼的姿態落入着團熊熊的烈火,以表達我們對先人的赤子之心。回望往事,時光卻無法回頭,但因爲有你們的存在,讓這個平凡的家變得更惹人喜愛;正因爲那一句句諄諄教誨,才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讓這中華禮儀代代傳承,發揚光大!以這種方式和心態,我走過了一箇個先人的墳墓。雲層散開,留下的是一縷溫暖的陽光,小鳥展開了歌喉,在樹梢爲中華兒女的感恩精神放聲歌唱!
火苗依然在閃耀,陪伴他的還有那無邊的夕陽。我們久久站在墓地,不願與親人分離,誰也不知道先祖會在何方。留下的除了悲傷,還有那揮之不去的永遠的精神陽光。
時光不會停留,讓清明禮讚生命,彷彿是一種溫暖。願這種溫暖象春陽一樣照進每個人的心田……
關於清明節的廣播演講稿300字 篇3
同學們:
時當春光融融,眼盡草木菁菁。清明節至,日麗風清,松柏凝翠,春潮湧動。
今天,我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高舉紅旗,徒步來到烈士陵園,瞻仰烈士墓碑,悼念革命英雄,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獻上一束美麗的花環,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告慰先烈的在天之靈。
憶往昔,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裏,新安大地上,多少優秀兒女,爲了新中國的解放,爲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爲了建設自由民主和諧強大的國家,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難險阻,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用滾燙的熱血,染紅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染紅了同學們胸前的紅領巾;他們用寶貴的青春,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爲我們換來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爲我們創造了和平發展的環境。
看今朝,鮮豔的紅旗在大地上迎風飄揚,信心和決心寫在我們的臉上,先烈的英雄事蹟銘刻心中。現在,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時代在進步,中國要發展,民族要振興,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拼搏進取,開拓創新。我們要繼承先烈遺志,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發揚先烈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難,不怕喫苦。讓我們永遠牢記:人民爲先,祖國至上;強健體魄,健康成長;誠實勇敢,自律自強;刻苦學習,奮發向上;振興中華,再造輝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