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模板(通用3篇)
端午節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模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七年級六班的馬天驕,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濃濃糉香,幽幽端午”。
“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在美麗的六月,我國傳統節日端午到來了。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是中國人民一箇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這天我們喫美味的糉子,不知,你愛甜糉還是鹹糉?舉行激烈的龍舟比賽,掛菖蒲、蒿草、艾葉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掛香囊等等,等等。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端午節也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提起屈原,腦海中浮現出一箇不羈的身影,徘徊在汨羅江旁,最後悲愴的縱身一躍。“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當年屈原投江後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屈原的偉大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深入我們的血脈,讓我們在千年之後,度佳節時,也無盡哀思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的偉大詩人屈原。
同學們,在我們歡慶佳節,享受美食之時,也應撫今追昔,悼念我們國家各時代湧出的風流人物。我們今日的美好生活,於無數先輩的奉獻,如今,我們要做一箇奮發的好少年,纔不負前人爲我們的今天所做的一切!最後,預祝大家度過一箇美好、安全的端午佳節,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端午節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模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迴,世代不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纔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箇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係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準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爲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後代。
一箇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繼承是前提,創新纔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爲一箇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箇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閃爍着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鬥精神的傑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瞿秋白、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爲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着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着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箇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絢麗詩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出現。在我們宏偉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蹟也是層出不窮的,在他們的身上真正體現着中華民族的美德和社會公德,也張揚着浩然的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這些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有沒有優秀的民族精神,是關係到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大事。因此,我們一定要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養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只有不斷弘揚和培育符合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並用它來哺育下一代,我們的民族振興纔會有希望。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華子孫的美德,愛國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生動的詮釋。而中華民族精神則是中國革命勝利和建設的精神動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偉大的中華之魂。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模板 篇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滄海桑田,中華民族走過悠悠五千年,而在這歷史長河裏,黃河岸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賞的中國文化。
作爲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語言文字是一箇民族的精神,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爲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羅河水的氾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顏色;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明,如今人們只能在亞馬遜原始叢林的遺址裏想象它曾經擁有的輝煌。惟有漢語,成爲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爲世人所推崇。
漢語作爲中華民族恆古至今的語言,體現的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與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試想,倘若沒有漢語,又怎麼會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持節;又怎麼會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只致遠”的高志;又怎麼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熱情!
太多太多,融匯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華美德。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治國”作爲中華美德的三個方面是不可不談的,而作爲高中生的我們則更應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剛經歷的軍訓生活。大家一定還記得那篇軍訓日誌裏所說的那句話:“當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從指尖滑落,才發現地上早已是一灘積水的時候,我被感動着,同時也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大家一定也還記得去食堂打飯時,男生謙讓着讓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學們即使遇到不喜歡喫的飯菜也不曾浪費,大家更不會忘記對宿管阿姨的一聲聲問候,一句句感謝……真的,90後的學子們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溫、良、恭、儉、讓的中華美德,也正是我們自己將這看似古老卻終將永恆的中華美德傳承了下來。
中國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是神祕的,是古老的,是豐富的。我們應該爲中華文化流傳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該爲傳承中華文化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爲她的廣博才讓我欣賞她,並由衷的熱愛她。最後,我也要呼籲同學們一起關注中國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文化——這壇承傳了千年的佳釀,纔會越陳越香!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