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通用7篇)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有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講的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夏季的一箇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起源,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就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年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2
尊敬的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民間有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內有艾,滿香。喫餃子,撒糖,賽龍舟,開心。”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__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箇怎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和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看到國破民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入河中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放入河中,數千條船燃起熊熊大火,吶喊鼓譟,以嚇跑惡龍,從而表達對屈原的敬意和懷念,後來演變成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情懷離不開端午節的人文內涵。端午節已經成爲中國人傳達愛國主義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健康的節日。端午節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增多,是傳染病高發季節。爲了避免疾病,古人在端午前後插入艾葉,懸掛菖蒲,驅走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時,大人要喝雄黃酒、菖蒲酒驅蛇驅蟲,小孩要佩戴含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以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了古代人驅除瘟疫、避邪、祈求和平與安全的願望。這樣看來,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一箇體育節日,因爲人們在這一天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極具氣勢和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節可以促進羣衆水上運動,強身健體,團結人民。現在龍舟比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一箇美食節,因爲我們想喫美味的糉子。在金代,糉子被正式指定爲端午節食物。人們泡糯米,洗糉子葉,包糉子,糉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形狀有四角形、圓錐形、菱形,還有用竹筒米飯封烤而成的“筒餃子”。從餡料上看,北京大棗餃子有許多北方的小紅棗;在南方,有許多餡料,如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其中,浙江嘉興糉子是代表。可以用香葉和好喫的餃子來形容。
“五月五日,是端陽,門上滿艾,香滿。喫餃子,撒糖,賽龍舟,開心。”
謝謝大家!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們:
今天我在國旗下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爲“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爲午時又有爲”陽辰”的說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例如紀念屈原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
迄今爲止,對端午節起源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爲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爲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喫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箇傳統習俗。糉子,又稱”筒糉”、”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喫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文化。
今天是6月X,農曆五月初一。到這個星期X,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流行。在歷史的這一天,人們將通過賽龍舟和包餃子來紀念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誠實、博學、有才華,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因爲堅持要對抗秦國的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在流放期間義憤填膺,寫了很多充滿愛國主義的詩,如《離騷》,《天問》,《九歌》等等。後來,秦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的心被刀子絞着,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國家毀滅的慘狀。農曆五月初五,他寫完鉅著《懷沙》後,投河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人們喜愛屈原。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後,他們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但沒有找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進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湧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賽龍舟的習俗就形成了。
屈原已經去世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以及“與日月爭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無論時間如何變遷,他永遠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者的尊重和珍惜來看待中國的每一箇傳統節日。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謝謝大家耐心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你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你。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5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0xx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爲吳王闔閭。爲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爲濤神,端午節即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6
介子推曾經作爲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隨重耳四處流亡。重耳斷糧數日,再不喫東西就會死人。這時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湯送給重耳喫。重耳喫飽喝足之後,詢問緣由,發現了介子推的傷,很是感動。重耳表示,以後自己得到國君之位,一定要重賞介子推,報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晉國,奪得國君之位後,遍封羣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於是寫了一首《龍蛇之歌》來表達自己的哀怨。然後,介子推帶着母親離開了朝堂,回到了故鄉。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謠告訴晉文公,晉文公遺憾不已,連忙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打聽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尋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晉文公也是閻王脾氣,竟然下令放火燒山,認爲介子推爲了活命,必然出山。沒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樹,活活燒死了。
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爲了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表達自己的悔恨,晉文公下令,以後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大家提前幾天做好了糉子之類的冷食——以紀念介子推。
後來,其他國家瞭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動,推廣開來。中原大地,長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
端午節來歷的故事演講稿 篇7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喫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