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範文(精選31篇)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六(1)班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緬故人、揚傳統”。這個星期四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相傳端午節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紛紛划船追趕打撈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會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不僅賽龍舟,還有喫糉子等傳統活動,利用各種祭奠活動來紀念屈原,表達人們對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賦予了端午節濃濃的愛國情愫和民族情結。屈原離世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是不能失去的。我們既要牢記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美德,也不能忘了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加有助於把美德發揚光大!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後,預祝大家過一箇快樂的端午節!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
大家好!我是x級x班的。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寄語中秋》。首先允許我代表學校及個人,祝各位老師、同學中秋節快樂!
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甦醒,秋意已經佈滿了牀邊。涼爽的秋風、金黃的落葉,我們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你可曾欣賞過夢幻絕倫的明月?那你將具有同明月一樣的柔美氣質,與月光一般的清純秀美,皓月淨人心,一箇會賞月的人一定是一箇儒雅的小文人,在月光下,一邊與家人分享切好的月餅,一邊吟詩誦詞,讚美大自然的奇觀,何嘗不是一件快事?
如果有人問我:“爲何慶祝中秋?”我想我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中秋節是我們中國古老悠久的傳統佳節,象徵一箇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種奇特而又神祕的藝術,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享受着它的繽紛,我們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們欽佩她對中國古文化的重大影響,年輕的我們,擔負着延續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歡欣鼓舞時,更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做一箇合格的繼承人,這麼一筆豐厚的財富,是我們耗盡心血也學不完的`。
老師們,同學們。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每個民族長期積累的文化傳承,傳統節日蘊涵着民族的精神。蘊涵民族的價值取向,蘊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作爲當代中學生,我們不僅要瞭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後所蘊藏的價值。“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纔是長久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學們,勿忘傳統佳節,讓我們分享共同的喜悅和歡樂!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3
大家早上好!我是404班的黃一凡。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喫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4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昨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箇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喫可口糉子。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糉”。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爲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箇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喫可口糉子。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糉”。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爲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今年的端午節,你打算好了嗎?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作爲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7
(甲)敬愛的老師,(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大家早上好!
(甲)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乙)端午節讓我們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生活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mi)羅江。
(甲)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喫糉子的習俗。
(乙)滔滔汨(mi)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矗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甲)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更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乙)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
(合)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因爲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箇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箇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yun)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zhi)中顯得那樣熠熠(yi)生光、璀璨(cuican)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甲)我們的演講到此結束
(乙)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8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就要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來告訴你!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的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賽龍舟是爲了拯救投河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
把糉子投入江,是爲了不讓魚餃蝦蟹喫屈原的遺骨。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箇關於屈原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中原地區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小人的讒言,但懷王不但不聽,而且還要聽讒言除掉屈原。
屈原寫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屈原的精神在當時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看着百姓民不聊生,自己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
楚國百姓聞訊趕來,紛紛划船,到河裏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把糉子放進河裏餵魚喂蝦喂螃蟹,讓他們不要喫屈原的屍體。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是詩人屈原的形象仍然在人們的心中。今天,在農曆五月初五,人們會划龍舟,喫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習俗不盡相同,但都要喫糉子、插艾葉、佩帶香囊、賽龍舟。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送綠豆糕和喫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因爲它能喫糉子和綠豆糕,而且因爲它對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在這江南青青的色彩裏、溼溼的雨季中緩然而來。在江南的雨中,那清涼的春雨淅瀝瀝的一直下着,伴着我們舒緩閒適地度過了這個美好的節日。
推開家門,一陣如風鈴般清脆的笑聲和着青青的糉草葉香味便向我襲,一定是姐姐和媽媽正在包糉子。我看狗夠黑豆也彷彿受到糉草葉清香的誘惑,興奮的在客廳裏亂竄,似要嗅上一口這個季節的味道。姐姐聽見開門聲響從廚房裏跑了出來。一見到我就撲過來抱我,連連說我又長高了,可是姐姐依舊沒變還是那麼樂觀依舊笑靨如花。
接着大家開始喫糉子,今年我們家的糉子形狀可謂千奇百怪,有方的有圓的還有像牛角一樣尖尖得。大概是姐姐的傑作。綠剝開墨綠色的糉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團裏鑲嵌着幾顆深油紅亮的瑪瑙棗。綠白紅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動人。散發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黏而爽口。
端午節,是傳統的節日,我固然不會忘記關於端午的來歷,不會忘記詩人屈原,不會忘記圍繞端午的許多故事。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天空也會飄着牛毛細雨,而小小我總是倚在祖母的懷裏看着祖母嫺熟的包糉子,認真的幫我做着香袋。
如今打開我的`衣櫃,還能看見一隻紅緞綢的香袋,它用五綵線繫着,香袋下面的穗子是用蒜梗和五顏六色的花布剪成的小圓圈綴成的,是的這便是那年香袋是祖母爲我縫製的只可惜,如今物在人去,花落花開,鶯歸燕已十餘個春秋。
端午!你給我帶來需多快樂也勾起我對如煙往事的無限懷念。端午的味道,是我難忘的回憶。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0
親愛的愛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一8班的朱睿。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過端午·揚愛國·祭屈原》。
同學們,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就是在這一天懷着絕望和悲憤,投入了汨羅江中,在那翻滾的浪花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今日是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日子。
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是一箇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期。當時的楚國,列強環視,內外交困,但它卻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成規,沒有改革的銳志。
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戰爭的失敗,楚國只能割地求和。而統治階級卻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但由此得罪了舊貴族,而遭到了詆譭攻擊。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和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就是這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穿越了兩千年的時空,依舊在中華大地上散發着光芒。
兩千年後的今天,那汨羅江依然在中華大地上翻湧,但,其中翻滾的浪花似乎已不是浪花,而是屈原留給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屈原那對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生活在一箇新的時代,一箇富強的國家之中。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弘揚屈原的愛國精神,知道自己的生活來之不易,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寬敞明亮的教室,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以及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屈原,作爲一箇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箇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屈原是偉大的。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
端午節,它不僅是一箇節日,它更是屈原的偉大精神的載體。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箇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端午節,沉澱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
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箇勇士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偉大壯舉。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也正是這情懷和精神,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1
“哦耶!”班上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和掌聲。原來端午節就要開始了!
一進教室就是濃郁的茶香,伴隨着茶香,還有一股淡淡的糉子和葉子的香味。這裏的學生渴望嘗試,迫不及待
想動手做糉子了。只聽主持人宣佈:“活動開始!”整個班級便沸騰了。大家立刻行動了起來。
看,有的人在急切地詢問父母糉子的做法;有的人在創作着自己的花樣糉子。我拿着糉子四處張望着,忽然一箇小小的背影映入我的眼簾。他一手拿着糉葉,一手用勺子把白白的糯米和餡料放進剛纔搭好的糉葉中,再加一把糯米用線固定好,一箇糉子就完成了。他把糉子高高舉起,仔細打量了一番,嘴角微微上揚,眼裏露出滿意的神情,似乎捧在手裏的不是糉子,而是一箇閃閃發光的獎盃。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剛剛放入鍋中的糉子終於出爐了。剛煮好的糉子是淡褐色的,就像一塊誘人的蛋糕,渾身散發迷人的芳香。大家紛紛打開軟糯的糉子開喫。一口咬下去,淡淡的肉香在口腔中迴盪,香軟的糯米就在齒上留香。
活動持續了許久,大家被熱鬧包裹,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裏。笑聲伴着糉葉的香氣飄在了校園上,快樂在空氣中瀰漫,久久不能散去!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喫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後,預祝大家過一箇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即將到來,作爲_小學的一員,今天我在這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端午應該算的上是最美好的節日之一了,對我來說,能喫到美味的糉子的端午節無疑能給自己帶來好心情,相信同學們也喜歡糉子吧,那麼大家對端午的文化又有着怎樣的瞭解呢?其實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只要能在端午這天過得開心,那便是有意義的。
大家應該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實際上在屈原之前便已經存在端午節了,只是沒有像今天這般普及,也沒有龍舟與糉子。記得去年的端午節,我嘗試了自己包糉子,其實以前我是不會這樣技能的,但是我的奶奶認爲包糉子也是一項傳統的手藝,因爲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怎麼學習,明明老一輩人都會包糉子,可是父母這一輩的人都不願意主動去學,認爲自己在外面買糉子喫比自己動手做要方便得多,味道也好一些,但是這樣的話就沒什麼意義了,畢竟自己做的纔是最好的,現在不是都流行“隔代親”的說法嗎?我與爺爺奶奶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因此在去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
其實歷年的端午節我都有一箇比較遺憾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親身體驗過划龍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因此我計劃在今年的端午假期去划船,這應該算是一種另類的划龍舟方式吧,不過我覺得端午節的活動,重在參與,只要能夠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那麼我就沒有白白度過端午節。其實說到端午節,有種東西我一直沒有分辨清楚,那邊是艾葉,和另外一種植物很像,我以前一直以爲兩者是同一種植物,結果最近在網上查詢的時候發現完全不是這樣,不過我還是很喜歡艾葉水散發的那種清香的。
我已經爲自己的端午假期規劃好行程了,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準備的呢?其實我覺得我們可以自發組織一箇活動,晚上一起聚個餐,也算是活躍一下氣氛吧,畢竟每年的端午節讓我感到比較遺憾的便是參與的人太少,數來數去只有家中的幾個人,如果爺爺奶奶不在家的話可能就需要到外面買糉子吃了。
今年的端午節我會去自己包糉子,然後給父母一箇驚喜,說起來他們還不知道我會包糉子呢,我可以在他們面前好好炫耀一番,然後再共同度過這個端午佳節,果然我還是最喜歡端午節。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4
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日,我演講的主題是迎接端午節。農曆五月的第五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x月x日。
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奇,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最爲廣泛。屈原是中國古代宏大的愛國詩人,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他誠懇、博學、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他主見反對秦的’侵略,他遭到了攻擊和排斥,並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悲憤萬分,在流亡途中寫了很多愛國詩,其中最的是《離騷》。後來,秦軍佔據了楚國首都,看到國破家亡,屈原特別哀思,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
人民特別愛戴屈原,聽到他自殺的消息,紛紛划船到江中搶救屈原的遺體,卻找不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壞屈原的遺體,於是把米飯轉進竹筒,扔到江裏,餵食魚蝦,從而愛護屈原的遺體。
從那時起,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自發來到河邊哀悼屈原,還會把船劃入波濤洶湧的江中,象徵着人們爭先恐後搶救屈原的遺體,藉此寄予對屈原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龍舟賽習俗。因此,端午節已成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最終,給全部的同學送上一個句子:“玉可碎而不行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行毀其節”。我們要珍惜今日的生命,相互鼓舞,相互報答。照看好你的父母。最終,祝同學們期末考試成果抱負,端午節開心。
感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5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箇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端午節已到,又到了游泳的季節。游泳是青少年喜愛的運動,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防範意識,常常會發生溺水事件。每年,青少年學生因游泳、嬉水而引發的溺水事故頻頻發生,因溺水死亡的學生人數居學生各類意外死亡人數之首。市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對防止發生學生溺水事件都十分重視,每年都認真嚴格地部署落實各項防溺水工作。
爲了防止悲劇的發生,讓全體同學都能平平安安地度過夏季,學校要求全體同學都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同學們外出遊泳,一定要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便於搶救,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外出遊泳,以免發生意外。
2、同學們不要去江、河、塘、湖畔或工地積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游泳。
3、游泳時要有自護意識,在身體過飽、過飢和過於疲勞都不要下水游泳;下水前要用冷水淋浴身體並且要做熱身運動;入水要緩慢,使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在水中不宜時間過長,要按時上岸休息,以防發生抽筋現象。夏天天氣炎熱,游泳者來到水邊遊沒做任何準備動作就跳下水,容易導致頭暈.噁心.心慌等不適應感覺,或出現抽筋.肌肉拉傷的事故。
4、游泳時要有自救常識和能力,若發生了抽筋現象,應一邊自救,一邊大聲呼救,以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互相打鬧、嬉戲;不瞭解水深及水底情況時,不要跳水;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人,不能參加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5、不逞強好勝,有的人自覺水性好,好表現,喜歡長時間潛泳或在深水區做各種動作,很容易因體力不支而溺水。
希望每一箇同學牢記下面這句話:“生命安全高於天,父母給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沒有理由不珍惜生命。”上級各部門不斷髮文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游泳安全教育切實防範溺水事件發生。要加強管理,嚴明紀律,明確要求中小學生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領下私自下水游泳;學生不擅自與同學結伴遊泳,不到無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嬉水。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我們都要喫糉子,傳說是:“屈原投江,老百姓怕屈原屍體被魚、蝦喫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我們還要把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前,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用來避邪驅魔。
端午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划龍舟。他的來歷是: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我們現代人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我知道的端午知識還可以吧!你們知道嗎?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7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
今天是5月25號,農曆五月初二。到本週四,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_》、《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_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_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8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曆五月初五,有趣的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門插艾草、桌上擺上“五紅菜”和糉子,小朋友胸前掛着“鴨蛋格子”,跑來跑去——顯得喜氣洋洋。
天剛亮,我就把媽媽拉起來,一箇勁地叫媽媽帶我去買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好讓奶奶教我包糉子,不一會兒,我們就買到了一些碧綠的蘆葦葉子和糯米。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早已把大匾和繩子等物品準備好了,奶奶把蘆葦葉子和糯米洗乾淨,就等着教我包糉子了。
包糉子的過程真有趣。奶奶先把蘆葦葉子捲成蛋筒的形狀,然後用手抓一些糯米,放進去,把蘆葦包成一箇不規則的四邊形,最後封好口就可以了。我也學着做了一箇,我做的還行,就是結打得不太好,就這樣一箇一箇地做,一直做到把匾全裝得匯成商學院的。
下面是最後一道工序——煮糉子。姐姐把水倒入鍋裏,把糉子放進去,就像下水餃一樣。等了一小會兒,糉子就好了,浮起來的`糉子,像一隻只綠色的“小船”在鍋裏“航行”。我看着“小船”口水都流下來了。奶奶把“小船”撈起放到盤子,放上點糖,一盤糉子就做好了,再把做好的“五紅菜”放上桌,那香味能讓你垂涎欲滴,再喫上一隻,啊!真是回味無窮。
端午節真有趣!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19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給大家分享端午節的故事。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卻也許少有人知道,五月初五端午節亦是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國家中一箇極其重要的節日,和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併成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據說,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祭奠龍祖演變而來的節日。“端”有古漢語中“開頭”、“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初五”,古代的人們習慣把五月的頭幾天分別用端來稱呼,“端一”也就是五月初一,“端五(午)”也就是我們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了。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的別稱,而我們端午節的習俗決定了我們常把端午節稱爲“糉子節”和“龍舟節”。在我國許多與屈原關係密切的地方,端午節是要進行龍舟比賽的,所以這一天也被人們稱爲“龍舟節”,而傳說中的用糉子去驅散咬食遺體的小魚這一習俗,讓我們都習慣了在端午這一天裏包糉子、喫糉子,每家每戶都會把糉子當做我們的食物,一方面祭奠屈原,一方面預祝我們自己端午安康。
我的家鄉正是屈原投江的那個地方,這讓我比其他人對於端午節的重視是要多一些的。我們家鄉到了端午節,都會早早的去江邊等待,等待龍舟賽的開始,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會在站在江邊爲划龍舟的隊伍搖旗吶喊。
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都會回家去喫糉子。糉子是我們每家每戶勤勞的“主廚”們提前幾天包好的,糉葉是我們這羣小孩去水邊摘來的,糉葉裏面包着的,有純糯米的鹼糉子,有紅豆的甜糉子,也有在中間藏有一小顆肉的鹹糉子,不管是哪一種,擺上餐桌的那一刻,我們都會挑上自己喜歡喫的那一種,進行端午節喫糉子的儀式。我家因爲我很喜歡喫糉子,我的媽媽業會給我多包一些糉子,凍在冰箱裏,等到我又想喫糉子了,拿出來解凍,糉子也就成爲端午節之外的一種零食或者主食了。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0
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到了各種有趣的活動也開始了,喫糉子,划龍舟等,都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這是我們最喜歡的節日,因爲這一天我們可以去看龍舟比賽,去親手做糉子,體驗端午的快樂。
節日都是有重大寓意,端午是爲了紀念古代屈原,紀念他的優秀品質,從古代一直流傳到如今,也成爲了一直文化傳承,有着深遠的意義,我們在過端午時也應該享受端午的故事,去聽端午蘊含的意義,歷史長河中,每一箇節點都會有那麼一些人值得我們留意值得我們尊重。
我們作爲傳承者不但要學會傳承古老文化,也要學會繼承優秀品質,屈原是一箇令人敬佩,值得尊敬的人,他的高尚從古至今的無數人爲之折服,我們過端午不但是享受節日的喜慶,也是在學習文化。這是源遠流長的精華,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銘記的歷史。
端午這一天我們都應該積極展開活動,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去遊玩,我們都應該知道節日的重點包糉子,我覺得只有自己包的糉子纔是最好喫,因爲是經過了自己努力練習獲得的,這不但能夠讓我們體會到包糉子的樂趣,也可以讓我們喫到自己做的糉子。
一年只有一次端午,在這一天,在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龍舟比賽,展現的是團隊的力量,端午的美麗就在於這裏,有着這樣有趣的活動,讓我們每年都不能忘懷,我甚至都想親自參加,可是自己不會划船。真是非常開心這一天的到來,因爲這是我們歡樂的開始讓我們品嚐節日樂趣。
這是全國性的重大節日,其中的精粹文化,不但是千年來精華,更是一種精神,是我們不屈的靈魂,有着歷史的屬性,節日的隆重卻是靠着歷史的背景,也蘊含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繼承了這樣的文化,就應該時刻牢記歷史,不忘推陳出新,不斷前進。
當這一天到來我們也會放假,可以去旅遊,也可以去拜訪親人,時間充裕讓我們可以放鬆自己,可以與家人一起體會節日的快樂,不但可以讓我們大飽眼福看龍舟,也可以脣齒留香喫糉子,這是都很有趣的節日,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節日,也希望同學們都不要忘記,開開心心過端午,快快樂樂看龍舟,讓我們在節日這一天放鬆自己,去感受文化的厚重,體驗不同的端午。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
20xx年xx月xx日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所以,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隨想。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就這樣,端午節這天人們通過包糉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追求真理,用死展示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他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憂民的千古榜樣。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那麼,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該怎樣過好這個端午節呢?
這一天,我們要好好陪陪父母,努力爲他們做點什麼。我們得永遠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感謝他們愛我們勝過愛他們自己,感謝他們把我們撫養長大,感謝他們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總是以自我爲中心,要多爲別人着想,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幫助別人。試想,如果屈原只想着自己,他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他的貴族生活,不用去管其他老百姓的生活。當然,他也不會這樣被千古傳頌;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更要學會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開始,我們要做的還很多很多,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做一箇優秀的學子。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作貢獻的人。我的講話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3
親愛的老師、同學:
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弘揚民族精神,過個有品位的端午佳節》。
同學們,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恰逢_月_日,也就是本週四。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懷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喫糉子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喫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最後,祝老師們,同學們過一箇愉快、安全、有品位的端午節。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的家鄉在蒼南龍港,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
我等啊等!終於等到了端午節這天了。大人們都給小孩的額頭塗上一滴紅紅的雄黃酒,胸前佩戴香囊,個個顯得活潑可愛,活力四射了。
媽媽早早地買來了糉葉、糯米、豆豆、肉等材料,包起了糉子來。不一會兒,在媽媽的巧手下,圓筒形、菱形、三角形……一箇個造型新奇的糉子展現在大家面前。接着,媽媽把它們放入鍋裏蒸起來。又過了一會兒,香噴噴的糉子出爐了,我們一家人把糉子吃了個精光,就趕去老家看划龍舟。
到了那裏,河岸兩旁已經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我像只小猴子,使勁擠到人羣最前面。一看,啊!這些龍舟好威武呀!顏色各異,龍頭千姿百態,有的張着犄角,有的睜着雙眼,有的昂首望日,真是栩栩如生,猶如條條真龍在戲水!
“轟隆隆!”禮炮一響,十幾條龍舟像離弦的箭似的在水面飛奔,誰也不甘落後。觀衆的加油聲,吶喊聲此起彼伏,我也情不自禁地叫喊起來,連嗓子也喊啞了,也不歇一下。
啊!端午節,你的味道,你的熱烈,你的快樂,令我難忘!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先恐後的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今天是端午節,我在這裏向四班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節日祝賀:“祝你們端午節過得快樂、開心!”奶奶也在家裏給我包糉子,買香包,我端午節也過得很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篇節日是一箇國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舉行的儀式或慶典。全民認同並參與,一年一度,週而復始。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國節日,從元日到除夕,計十四個,其中最盛大的節日是端午、中秋、年(春節)三節。
端午節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爲節日,爲逐疫辟邪。唐宋時稱爲“端午”(“五”“午”相通),別稱端陽節、重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成爲端午節中國兩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鄉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後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並系以彩繩,即“糉子”。於是,端午節包糉子紀念屈原,爲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國左徒,世稱三閭大夫。他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興邦強國。因遭讒臣嫉謗,被楚懷王蔬遠,後又放逐湘沅,雖輾轉艱辛,仍憂國憂民。聞秦軍攻破郢都,憂憤交加,投汨羅河以殉國難。
屈原心繫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騷》、《九章》、《九歌》等二十餘篇詩歌。屈原詩歌表現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結集《楚辭》。《楚辭》與《詩經》並稱中國古典詩歌璀燦星空中“雙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離騷》,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離騷》詩句優美,想象豐富,開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之先河。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哺育着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捨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我們永遠紀念中華民族之魂,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6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車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着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佈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着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的學習,也要關注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
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你能否爲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承諾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不灰心不放棄,而是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8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母親節”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喫糉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箇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29
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___。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1、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投汩羅江殉國。
2、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4、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喫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喫,其樂融融,大家喫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箇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箇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30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箇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喫,端午節喫糉子,清明節喫青團,元宵節喫湯圓,中秋節喫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喫到你不想喫,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喫。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喫,想喫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又民族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端午節演講範文 篇3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大家應該都知道端午節是包糉子、喫糉子的。有許多家都是自己包糉子喫的,我們家也不例外,也是包糉子喫的。
舅舅早早的起牀去超市買糉葉和糯米,而媽媽和姨媽把我、妹妹和弟弟叫起來,讓我們仨去洗漱好等舅舅,我們剛洗漱好舅舅就回來了,看着琳琅滿目的餡料,這該怎麼包呀?我徹底迷糊了。只有請教姨媽了。姨媽說:“來,跟着我做,先把糉葉捲成漏斗形,填進少許的糯米,放兩粒花生,一棵大棗,一箇桂圓乾撒些黑芝麻,把這個口封上就好咯!”我們照着姨媽那樣,捲來捲去葉子卷完了,然後用線把整個糉子繫好。成功了,雖然看起來不是太好看,但是心裏還是很高興。大家齊動手,不一會兒就都包完了。然後爺爺開始煮糉子,糉子煮好了。我們喫着自己做的糉子,別提多好吃了。
我喜歡過端午,快樂的端午。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
20xx年xx月xx日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