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500字(精選31篇)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轉眼間,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我國把端午節首次例爲國家法定假日,以此來發揚傳承此節日,端午節一是紀念屈原,二是通過通過包糉子,插艾葉來驅毒消災,此刻商家也打算打一場“糉子戰”。
端午,一開始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時因爲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義卻遭排擠流放,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擔,所以在江邊,憤然抱起大石頭跳江了,江邊的漁夫們看見了,立即划着船去打撈,爲了防止魚兒喫屈原的屍體,將包着竹葉的米團拋入江中,所以演變到今天有划龍舟,喫糉子的習俗。
喫糉子,大家一定也不生疏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綁成一箇近三角的形狀,餡有許多,如蜜棗綠豆紅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喫什麼,都可以包,可以說“一包天下”。糉子好喫不好包,當你想到你喫到口味不同的糉子時,你又沒有想到怎樣包糉子嗎,此刻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幾個小時,用二張青綠的葉子疊加在一起折成一箇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裏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簡單脹開,然後把上面的口用青葉合攏折成一箇三角形,然後有細繩綁緊一箇糉子就包好了。
可此刻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節也沒有時間去包,還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這個節日,推出了許多品牌品種的糉子,如現煮現買的糉,也有可以放着慢慢喫的冷凍糉,真是應有盡有,它們比味道比品種比價格,誰都想乘這個傳統節日賺一把。好了不說了,喫糉子去了。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3
又是一年端午節。超市的櫃檯裏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糉子,令我垂涎欲滴。於是,試着想回家親自動手包回糉子。
家人從菜市場買回一包竹葉,我立即着手處理,先將它放進瓷盆裏用清水漂洗浸泡,備好待用。又從米袋倒出用來包糉子的糯米,同樣進行了清洗浸泡過濾。女兒從冰箱裏拿來事先儲備的豆沙,又將花生米輾成粉末與肉鬆攪和成餡料。這是女兒的奇思妙想。望着就緒的糯米和餡料,挽起袖子我包糉子的行動開始了。
拿出兩片竹葉折成錐形的小“漏斗”,舀上一勺糯米放進鬥裏墊底,填上豆沙花生粉末和肉鬆攪成的餡料,然後用左手大拇指輕輕一壓,再用糯米覆蓋摁緊。接下來左右翻轉,一箇嚴嚴實實的米糉包好了,最後用線索將它紮緊,棱角分明結實的糉子做成了。
女兒站在其旁,看着包糉子是件容易的事,嚷着要動手。拿好葉片學着大人的模樣,照着剛纔我包的方法做了起來。這時,她折出的錐形鬥出現裂縫,填進的米粒稀稀落落地直往下掉。我對她說:“包糉子看視容易,包的時候有難度,更有包紮的技巧。”說完我手把手地教她。我的一招一式,她的裝模作樣。由於餡料少漏斗不夠嚴實,包出的糉子鬆鬆垮垮沒有棱角,用線索一紮全散架了。看着包的糉子散了架,滿臉的不爽,站在身旁說:“我不包了!”
沒有她的干擾,準備好的那點糯米和餡料,很快在盆裏見了底。
“這些包好的糉子先要放進鍋中煮上半小時,糉子喫起來才更有嚼頭。”家人說。
女兒按耐不住地在廚房和客廳間走動,終於等到糉子出鍋了。吐着滿身熱氣的糉子,香味更濃。逗留在廚房的竹葉香,飄進客廳溢滿屋子。女兒目不轉睛地盯着煮熟的糉子,不停地吞嚥口水,顯出孩子特有的饞相。急忙端過小碗裝上,迫不急待地剝開糉葉。
她手忙嘴呼着糉子,接着吃了起來:“哇噻,真好喫!糉子還帶淡淡的竹葉香。”煮熟的糉子色澤誘人,特別是這奇思妙想的餡料,吐出肉鬆的香氣誘人。女兒那般喫的饞相,坐在一旁的奶奶提醒說:“慢慢喫,盤子裏還有。”喫完糉子,她又衝着我叫嚷:“老爸,再給我來一箇。”然後,感慨地背出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家人欣慰地笑了。
糉子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因爲他不滿帝王淪喪國土,憤然跳江自盡。屈原投江後,人們常常思念他。後人每到五月初五,自發用竹筒裝上食物投進江中;相傳長沙有位叫區回的人,白日夢見屈原顯靈,說祭祀的食物被蛟龍竊走,並要他轉告鄉鄰,以後投物再裹上蓼葉,綁上五色線,蛟龍看見會害怕不敢再喫。區回把這奇遇告訴了鄉鄰,人們就按屈原的吩咐做糉子。神奇的傳說告訴我們,糉子是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
惹人喜愛的菱形糉子,不僅有顏色和滋味,更是對古代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幽幽端午情》
同學們,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產生於戰國時期,經過很多朝代,一直源遠流長,至今有20__多年的歷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層紗,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那神祕的面紗吧。
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感人故事吧。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因此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而被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都城,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人民衰痛異常,就在江面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並且以蘆葉包餡料投入江中,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爲紀念屈原這位英雄,將五月五日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怎能忘記喫糉子呢?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的餡料種類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棗;南方則有豆沙、水果、鮮肉、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句俗語表現了端午節熱鬧歡快的情景。當今的端午節不單是紀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現人們和諧幸福的生活。
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5
每年端午節,大街上時不時飄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而且耳邊還時不時傳來“賣糉子嘍!美味的糉子,快來買哦!”
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在餐桌旁,一邊看《新白娘子傳奇》的電視,一邊剝着糉子喫。端午節啊,桌子上這幾樣菜必不可少: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
爸爸拍拍我的肩說:“女兒啊,你知道端午節的時候,爲什麼要喝雄黃酒呢?”
我搖了搖頭,然後又點了點頭,爸爸奇怪的問:“到底知不知道啊?”
“知道是知道,但是有兩個傳說呢!就講一箇關於《白蛇傳》的傳說吧!相傳白蛇白素貞爲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爲夫婦後,在端午那天因喝了雄黃酒差點現了形的情景,便成爲民間端午節的風俗。”我自豪的說道。
“呵呵~爸爸請教你一箇問題哦!爲什麼要紀念曹娥?”看着爸爸那一臉無知的樣子,我不懷好意的說:“爸爸,你讓別人說故事,不能不給報酬吧!”
“你想要什麼?”原本無知的臉,瞬間提高爲警惕。
“哎呦!沒什麼,只是要你的令牌啊!”我笑嘻嘻的說道。
爸爸猶豫了片刻,拿出令牌,轉手拱讓給我。我接了下來,說道:“爸爸,你給我把糉子剝了啊!”
“爲什麼?”
“令牌在此,你敢不聽!”
“哼~早知就不跟你換了!”
“你說什麼!”
“呵呵~沒說什麼!”
啊!這次的端午節真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是,一箇地方一箇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箇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喫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喫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衆所周知,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入侵,屈原跳進河裏死了。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划着龍舟,把糉子和雞蛋扔進河裏,不讓魚喫屈原的身體。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喫糉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糉子皮是由葉子做成的,裏面有很多種餡料。喫糉子的習俗已經廣爲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喫過哪些糉子餡?你做過糉子嗎?知道糉子怎麼包嗎?是的,最常見的是用糯米或棗子來做糉子。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前舉行過一次包糉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糉子。
我國曆來重視傳統節日。近年來,端午節作爲法定節日,是全國人民慶祝的傳統節日。
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外國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卻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麗的家園,我們需要每一代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成長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8
同學們: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喫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箇屈原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喫屈原的屍體。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喫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喫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喫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爲它能喫糉子和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9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明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春末夏初我國民間最 盛大的一箇節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民族的認同。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就比如端午節,大多數人恐怕只知道喫糉子的一種習俗吧!而端午的其它一些習俗已經遠離我們而去。
第一種說法,也是關於端午節流傳最 廣的說法,過端午節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最 終投汨羅江而亡。楚國民衆知道後十分哀傷,駕船奮力營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喫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糉葉包米飯作成糉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喫,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是比紀念屈原更古老的的說法,過端午節爲了“除瘟去病”。端午節正值農曆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惡月”之稱。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靜養爲養生原則,有的地方還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毒。因此,“除瘟去病”是中國普通百姓過端午的一大主題。
過端午節還有第三種說法,是爲了“祈雨”。端午時節正是水稻生長的旺盛時節,而此時雨水稀少,因此人們借包糉子,來引誘天公下雨。另外端午這天賽龍舟也是爲了求雨,人們攪得水面天翻地覆,是爲了不讓龍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龍”引出來。
由此看來,一箇端午節就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端午虔誠的紀念,無疑展現了我們華夏禮儀之邦的高尚傳統。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比如,春之將至時,人民以美好的祝福表達對未來的希冀,這是中國人賦予春節的原始意義,而清明後的播種和中秋的收穫,更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品質……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爲“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爲午時又有爲"陽辰"的說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例如紀念屈原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迄今爲止,對端午節起源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爲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爲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喫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箇傳統習俗。糉子,又稱"筒糉"、"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喫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1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曆五月初五,有趣的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門插艾草、桌上擺上“五紅菜”和糉子,小朋友胸前掛着“鴨蛋格子”,跑來跑去——顯得喜氣洋洋。
天剛亮,我就把媽媽拉起來,一箇勁地叫媽媽帶我去買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好讓奶奶教我包糉子,不一會兒,我們就買到了一些碧綠的蘆葦葉子和糯米。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早已把大匾和繩子等物品準備好了,奶奶把蘆葦葉子和糯米洗乾淨,就等着教我包糉子了。
包糉子的過程真有趣。奶奶先把蘆葦葉子捲成蛋筒的形狀,然後用手抓一些糯米,放進去,把蘆葦包成一箇不規則的四邊形,最後封好口就可以了。我也學着做了一箇,我做的還行,就是結打得不太好,就這樣一箇一箇地做,一直做到把匾全裝得匯成商學院的。
下面是最後一道工序——煮糉子。姐姐把水倒入鍋裏,把糉子放進去,就像下水餃一樣。等了一小會兒,糉子就好了,浮起來的`糉子,像一隻只綠色的“小船”在鍋裏“航行”。我看着“小船”口水都流下來了。奶奶把“小船”撈起放到盤子,放上點糖,一盤糉子就做好了,再把做好的“五紅菜”放上桌,那香味能讓你垂涎欲滴,再喫上一隻,啊!真是回味無窮。
端午節真有趣!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箇新本領——包糉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着糉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裏,告訴媽媽我也想喫糉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我們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糉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着說:“做糉子可簡單了!我們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糉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瞭。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糉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箇小小的糉子能有什麼講究?
開始包糉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糉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箇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着糉子繞了兩圈,然後繫了一箇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鬆手,糉子就“散架”了。箬葉一鬆,江米從裏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我們做示範。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箇糉子。奶奶還教我們包糉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於學會了。喫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收穫可真不小呀!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3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1、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投汩羅江殉國。
2、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4、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喫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喫,其樂融融,大家喫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箇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箇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4
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___。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1、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投汩羅江殉國。
2、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4、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喫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喫,其樂融融,大家喫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箇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箇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來自72班的__,今天我在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
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地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6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國旗下的題目是:端午節隨想。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的詩,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7
說到安全,是個很大的課題,它關係到一箇國家的利益,關係到一箇城市的形象,關係到一箇企業的發展前途,更關係到每個公民的生命安危。
黨和國家本着對人民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開展了以“安全發展,國泰民安”爲主題的“全國安全生產日”活動,使大家更加深刻理解“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的安全方針及“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
對於我們電建工人來說,“安全”是個永恆的話題。因爲我們從事的是一種“高、難、險、重”的工作,工作危險時常陪伴在我們的左右,任何一點粗心大意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現在正值鍋爐水壓高峯階段,雖然工期非常緊,但是各級領導時刻把“安全第一,預防爲主”放在第一位,把查處各種隱患放在重中之重。“隱患”主要是“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因素,它是滋生惡性事故的肥沃土壤。本着對職工負責的態度,阜新項目部及鍋爐工程處領導對大型機械及一些重要的電器設施定期進行徹底的清查,針對其存在的隱患及時限期採取相應的整改措施,把各種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給施工人員營造了一箇安全可靠的施工環境。
在每天的班前會上,班長都會特別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這是安全工作第一關。當我們拿着工具走向現場的時候,路上顯眼的地方有很多大幅標語及警示牌提示“請戴好安全帽、高空作業繫好安全帶”,當你走上各層平臺,在一些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都掛着警示牌“小心碰頭”、“防止高空落物”、“當心觸電”
緊張的工期,超大的工作量,高空作業,交叉作業,安全隱患多,六七十米的鋼架對鍋爐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工作環境,危險隨時可能發生,但危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輕視危險,“麻痹大意”是施工的根源。要提高安全意識,深刻領會“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安全就會時刻伴隨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嚴格按照安全規程去施工,就不可能有安全事故發生,因爲事故總是發生在那些安全意識薄弱、違章作業的人身上。隨着“安全月”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進一步增強了安全意識,提高了自我防護能力,嚴格按安全規程去施工,處理好安全與生產關係。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一箇個血的教訓無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的責任意識。
朋友,當你每天走向施工現場的時候可曾記得我們的約定嗎?那就是“安全第一,預防爲主”。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在節日中,我們一早就起來。忽然我聞到了一陣清香,我跑過去一看,啊!好大的一盆糉子呀!真香呀!饞死我啦!再看看旁邊的盆裏,哇!還有一大盆雪白的鴨蛋和蒜頭看上去真可愛,好想喫呀!媽媽說:“趕快去洗臉刷牙來喫呀。”我洗完後,趕緊圍着桌子坐了下來,爸爸將糉子、鴨蛋、雞蛋、蒜頭端到桌子上。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喫完了早飯。
然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黃鱔、莧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呢?媽媽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我還是不明白只好點點頭,後來,媽媽又帶我去買一些綠油油地艾草回家了。媽媽又用艾草泡水給我洗澡,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用艾草洗澡?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叮你了”。媽媽又用剩下來的插在門上,我又問媽媽爲什麼要把艾草插在門上?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會飛到我們家了”。
洗完澡以後,媽媽又告訴我端午節還有一箇名字叫娃娃節。最後,媽媽又把五顏六色絨線戴在我的手上,今天我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知識,真開心!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1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傳統節日端午節》。
再過幾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端午節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到現在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到底是一箇怎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入汨羅江之後。人們自發的把裝米的竹筒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現在演變成爲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講究衛生的節日。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漸增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我們江南地區也將進入悶熱、多雨、潮溼的梅雨季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人們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趕蚊子蒼蠅、蟲子螞蟻、淨化空氣,後來又加上了石榴花、大蒜和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要喝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 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這一天人們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它不僅要有體力、耐力,而且還要團結協作、機智靈活,更要熟悉水性。這些都是長期鍛鍊的結果,絕非一日之功。端午龍舟競賽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賽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現在,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也正在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內心力一次加強和洗禮。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底的紅火起來。
還有,等我們過完端午節,整個學期也臨近尾聲。希望同學們能認真上好每一節複習課,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復習,爭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是,一箇地方一箇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箇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喫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喫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1
老師們,同學們:
同學們,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瞭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爲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園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並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後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淨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爲我們要喫可口的美食——糉子。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糉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着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着一種民族精神,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爲成爲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做好準備。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我們都要喫糉子,傳說是:“屈原投江,老百姓怕屈原屍體被魚、蝦喫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我們還要把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前,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用來避邪驅魔。
端午節隆重的活動就是划龍舟。他的來歷是: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我們現代人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我知道的端午知識還可以吧!你們知道嗎?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衆所周知,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入侵,屈原跳進河裏死了。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划着龍舟,把糉子和雞蛋扔進河裏,不讓魚喫屈原的身體。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喫糉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糉子皮是由葉子做成的,裏面有很多種餡料。喫糉子的習俗已經廣爲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喫過哪些糉子餡?你做過糉子嗎?知道糉子怎麼包嗎?是的,最常見的是用糯米或棗子來做糉子。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前舉行過一次一包糉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糉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有龍舟比賽。
我從我母親那裏聽說在她的家鄉有很多活動來紀念端午節。例如,清晨用艾葉、艾草、冬瓜插在門上洗手洗臉,用草藥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綵線,煮雞蛋,包糉子等。喜氣洋洋的。總之,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箇大的民間節日。
在端午節之前是中國的兒童節日,每年人們將五顏六色的線團五綵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後一箇雨天,人們會把球扔球到下雨的地方,傳說每年將人帶來好運。
我國曆來重視傳統節日。近年來,端午節作爲法定節日,全國人民慶祝的傳統節日。
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外國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卻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麗的家園,我們需要每一代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成長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到了,我們班開展了“話說端午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老師給大家分配了不同的任務,我負責查找端午節的習俗。通過我與同學們的努力,我們都受益無窮。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讓我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知識,我知道了端午節爲什麼要佩戴香囊。原來是因爲那時蚊蟲多,容易被叮咬,而香囊發出的香味能驅趕蚊蟲。在古代傳說有辟邪的作用。我還知道了端午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他人霸佔,最後投江而死。通過了這次活動,我收穫了不少東西,我知道了查找資料的方法有很多:查看書籍、問老師等等。通過這次活動,我也體會深深:生活中的祕密有很多,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發現。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問題,用心去解決。我們一定能體會到探索奧祕的樂趣。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我是高一_班__。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我們馬上迎來的就是期末考和學考,在這之前我們還有傳統節日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多年曆史,它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端午節是也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時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端午節是美食節。早在晉代,糉子就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
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希望我們能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箇傳統佳節,成爲古老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端午節適當的放鬆雖然會對後面的考試有所幫助,但是過度的鬆懈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希望同學們都能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收穫自己所理想的成績。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衆所周知,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入侵,屈原跳進河裏死了。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划着龍舟,把糉子和雞蛋扔進河裏,不讓魚喫屈原的身體。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喫糉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糉子皮是由葉子做成的,裏面有很多種餡料。喫糉子的習俗已經廣爲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喫過哪些糉子餡?你做過糉子嗎?知道糉子怎麼包嗎?是的,常見的是用糯米或棗子來做糉子。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前舉行過一次一包糉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糉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有龍舟比賽。
我從我母親那裏聽說在她的家鄉有很多活動來紀念端午節。例如,清晨用艾葉、艾草、冬瓜插在門上洗手洗臉,用草藥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綵線,煮雞蛋,包糉子等。喜氣洋洋的。總之,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箇大的民間節日。
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外國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卻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麗的家園,我們需要每一代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成長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7
老師和學生:
大家好。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箇著名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和凝聚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古代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今天是_月_日。再過九天,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了。所以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關於端午節的思考。
端午節讓我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了自己國家的滅亡,人民的流離,他想報效國家,卻無法重返天庭。憤怒之下,他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這一天,人們在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也許,這個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打動21世紀的現代人。我記得一箇震驚中國人民的報道!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學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吳冰安向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來緊急信息,稱據可靠消息稱,一箇亞洲國家即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文化遺產,該國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單,並將很快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中國人過端午節已經有幾千年了。如果變成了別人的“文化遺產”,你不覺得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過了幾年,中國人要划龍舟,要喫糉子,要過端午節,需要從其他國家寫這篇文章,你肯定會說:“你在國際上跟我開玩笑吧!”幾千年後,中國的端午節成了別人的“文化遺產”。更何況?一場關於“保衛端午節”的辯論在民間悄然展開。有人說:“我們必須以實際行動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一直對端午節情有獨鍾,每年都喫棕子看龍舟賽。如果端午節真的被其他國家搶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覈實,韓國宣佈了自己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並不是想竊取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聲明可以說是提醒了我們,一箇國家改變對本土文化的態度是多麼有價值。所以也是一種激勵,來捍衛我們祖先的“遺產”,實現他們的珍貴。
同學們,端午節的爭議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產生了憂患意識,並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把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要有文化的內在驅動力。內在驅動力來自哪裏?教育。改善國民教育,加強個人實踐。當整個國民教育得到改善時,人民就會對自己的文化資源有廣泛的認識。當一箇人的修養達到一定程度,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靈魂中生根發芽。能在一箇人心中紮根的文化資源,將是新鮮而永恆的。
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強和洗禮。讓我們帶着尊重和珍惜來看待中國的每一箇傳統節日。
謝謝大家耐心傾聽。請接受我端午節的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8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領導:
今天講臺上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29
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遐想”。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很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搞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河》、《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汩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汩羅江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邊來回打澇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等食物丟進江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逐漸發展成我們今天的糉子。自此,每年的五月五日便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葉、香滿堂;喫糉喝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已成爲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
端午節既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更是我們的魂,雖然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爲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愛,一種大愛,一種永恆的愛,不計報酬與代價。
同學們,美麗的校園需要我們的愛,祖國需要我們的愛,讓我們攜手並肩,努力學習,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緊跟着老師的腳步,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母校,成爲祖國明天的希望!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30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作爲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500字 篇3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箇新本領——包糉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着糉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裏,告訴媽媽我也想喫糉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我們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糉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着說:“做糉子可簡單了!我們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糉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瞭。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糉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箇小小的糉子能有什麼講究?
開始包糉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糉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箇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着糉子繞了兩圈,然後繫了一箇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鬆手,糉子就“散架”了。箬葉一鬆,江米從裏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我們做示範。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箇糉子。奶奶還教我們包糉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於學會了。喫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收穫可真不小呀!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