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精選11篇)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1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滿月的光芒,在一箇又一箇的夜晚,悄悄臨近。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上的日子似乎比人間要慢許多,但是,同學們,不要感嘆時光的流逝,也不要將時光虛度。每一天本都它的有價值所在,將時光握緊,用分分秒秒來創造充實的時光。

  將目光着手書本,而不是漫畫。因爲我們已經長大。

  將身心專注學習,而不是玩耍。因爲我們不再幼小。

  時光的虛度,只會使人感到老去得更快;充實的學習,則會讓人領略到成功於欣喜,光陰也不禁放慢了腳步。

  多少輪中秋明月在夜裏悄悄流逝,又有多少圓月,將在不久來臨?

  我們步入初中,我們漸漸成熟,我們有了自己的理想,如明月般美好的。但是,我們可以盡情地夢想,又如何去打撈那輪美麗的明月。

  “人間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挫折在所難免,面對着失敗,我們不可以被打敗。

  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不要悲傷,沒有錯誤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認真分析自己的錯誤,勤勤懇懇,錯誤需要糾正,不能置之不理。

  高中的學習離不開錯誤的糾正,這恰如前半月裏的月亮,不斷完美自己,使自己漸漸行往那近乎完美的滿月。中秋將近,同學們或許已經聞到八月桂的濃香,嚐到了月餅的可口。

  中秋將近,象徵着圓滿的中秋之月,也將在不久後的夜空照亮。或許沒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情,但是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月是圓滿,月是美好,明月在心上,快樂長久存!”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節又稱月節,最早耒自月亮崇拜——遠古時期,白天靠陽光,夜晚靠月亮,人類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圓,心生敬畏,自然就產生了月亮崇拜。月半時的滿月給人以圓潤豐滿的美感,中秋之夜也成爲一年中最美麗的迷人夜晚。宋朝詩人林光朝寫道:“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農曆八月十五成爲我國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我國民在月亮下所進行的祭月、拜月、賞月、玩月、跳月等活動,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月亮的崇敬。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花好月圓人團圓,“團圓”對中國人有特殊的念義。中國人有很強的家庭倫理觀念。重視家族情誼與血親聯繫,旡倫走到天涯海角也不忘祖,由此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文化心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想到人世間的團圓。“月亮”與“團圓”意義互相契合,中秋滿足了民衆祈望和睦、團圓的文化心裏。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月餅又是中秋佳節之貢品,每逢八月十五夜,百姓都拿西瓜、月餅敬老天。現今的月餅種類繁多,什麼“嫦娥奔月”、“銀河月夜”、“三潭印月”等精美之品。月餅文化的內涵:“以月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園兆人之長生。特別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園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強烈地表達了中秋的團圓意識。 如今對中秋節更爲重視,列爲重要節日,中秋節的風俗更爲盛行,以各種形式,寄託着人們對生活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華民族這一古老中秋文化創世界奇皅。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中秋節剛過,大家還沉浸在過節的氣氛當中,那麼中秋節告訴我們什麼呢?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中秋節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內涵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願望,也成爲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徵,但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思想內涵。中秋節強調的是團圓,他符閤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一箇節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我們會發現,原來傳統中秋節是這麼有意思。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爲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片月餅一片情啊……”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兒童電影《啊!搖籃》中小朋友們一起唱的歌謠,每當聽到這首歌都會令人心潮澎湃,爲了那與圓月相映生輝的片片月餅,更爲了我們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晴朗的夜空中,一輪圓月如金輪玉盤,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喫着甜絲絲的月餅,喫茶、飲酒,傾訴着團圓的喜悅,遙祝着遠方的親人。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傳統節日應該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是來自歷史深處不可磨滅的記憶。傳統文化在節日的承載下薪火流傳,生生不息。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載體,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載體。只有當我們明白”我們從哪裏來”,也才能回答”我們朝哪裏去”。應該說,中秋節在幾個傳統節日中,頗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中秋節源初是古代勞動人民感謝大自然賜予的節日,其時既是賞月的最佳季節,也是慶祝豐收的時節,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是人們對團圓、和諧的情感訴求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這種情懷是跨越國界的,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認同,所以它既是溝通心靈的紐帶,又是文化的橋樑,正所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寄託了中國人多重的情感和審美情趣。”人大校長紀寶成說:“花好月圓是中國人一種非常美好的願望,中秋明月被賦予很深的文化內涵,既象徵着團圓合滿,也給人一種恬靜、溫和、安定的美感”。幾千年來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中秋佳節的形式得以大衆化地傳承下來,在當今時代有助於倡導重視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合的意識,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而言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傳統節日,我們可以保持民族特色,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着中華文明的特點,千百年來發揮了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傳統節日對於華人而言,除了傳承文化,還起到了文化紐帶和精神橋樑的作用,這種凝聚力、向心力是其他任何載體所難以實現的。

  到了中秋,月上中天時,最難忘懷的還是那幾句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因爲有了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中秋時,每當看到一輪圓月掛上了天空,不由的就會想到遠方的親人,不由得想到自己”獨在異鄉爲異客”而變得感傷。此時家鄉親友的問候最是暖人心懷,遙在他鄉的你也該連線父母,道聲平安,一訴鄉思。

  當然中秋節也是東亞民間的一箇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節日。

  春華秋實:春因繁花而美麗,秋因收穫而充實,花好月圓:則映射出人們對人和事吉祥的美好祈盼。

  老師們、同學們: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讓我們爲創建和諧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一起努力吧 !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4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爲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爲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着多箇不同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爲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爲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家家賞月歡宴,呈現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團圓節哦,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隨着中秋節的即將來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73週年國慶節,也接踵而來,更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我們歡慶這雙節之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業上來個雙贏,爲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我們共同去努力吧!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月圓,學海情緣。在這個特殊的夜晚,我們學校的新生們聚集在美麗而安靜的校園操場上,沐浴在月光下,沉浸在濃濃的親情中。

  一箇月前,我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從陌生到相識,從相識到相知,又從相知到相親。感情的昇華,使我們對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同學表現依依不捨之情。

  一聲“老師好”“同學好”溫暖了大家的心。讓我們把這這種抒不盡、道不完的情懷化作今晚的月光裏,祝福中,歌唱中!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我代表學校祝你們中秋快樂,萬事如意!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迷人的中秋之夜景色,自然牽動着我們的血肉親情。家裏的父母兄弟姐妹們,今晚很可能就像我們一樣,坐在這柔和而溫暖的月光下,祝福我們。

  春華秋實:春因繁花而美麗,秋因收穫而充實,花好月圓:則映射出人們對人和事吉祥的美好祈盼。

  在此,我也代表所有的老師,所有同學,通過我的聲音,向遠方的親人,送上一份溫馨,祝他們身體健康,中秋快樂!

  我們也真誠地稟告家人:老師、同學們,你們的親人在這裏生活安定,心情舒暢!我們向你們表示,一定牢記你們的囑託,不負你們的厚望,努力工作,努力學習,請你們放心!

  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同學們一定會不斷進步,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最後,祝同學們中秋快樂,永遠健康。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爲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爲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着多箇不同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爲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爲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家家賞月歡宴,呈現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團圓節哦,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隨着中秋節的即將來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xx週年國慶節,也接踵而來,更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我們歡慶這雙節之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業上來個雙贏,爲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我們共同去努力吧!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7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今天的班會由我爲大家主持,希望大家喜歡。馬上就要到中秋節了,我們這次班會就帶領大家去瞭解這個節日。

  首先,有請謝立夫同學給大家朗誦一首有關中秋的詩:《水調歌頭》。

  謝謝謝立夫同學。

  談到中秋,有誰知道“中秋”的由來啊?(稍停頓,觀察同學,點擊圖片進入第三張幻燈片)

  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箇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

  作爲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時間爲農曆八月十五,那天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但是呢,最近幾年我們這代人對這些節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對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比較注重。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_年中秋節被正式確立爲法定節假日,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那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大家又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請兩三位同學發言)

  中國的中秋節有很多古老的習俗,中秋祭月就是其中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爲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爲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

  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民間拜月”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種形式。

  中秋節,各地還有許多的遊戲活動。

  首先是玩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爲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遊戲結束,現在言歸正傳,我們再回到中秋節。中秋節,月餅成了居家必備之美食,走親訪友之佳品。今天我們也爲大家準備了一些月餅,由於數量有限,只好分一分,一人一小塊,嘗一嘗。大家一邊喫一邊聽我講講這月餅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爲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近了。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我們中國喫月餅,可其他國家過中秋可不喫月餅哦。

  韓國人稱中秋節爲“秋夕節”。 秋夕在韓國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從農曆八月十四日開始全國上下就要接連放假3天,慶祝佳節。 韓國“秋夕節”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團聚到爺爺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後全家人一起跳舞、賞月。女孩子們穿上豔麗的傳統服飾,玩起古老的跳板遊戲。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鬆餅。鬆餅形如

  半月,用米粉製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日本人稱中秋節爲“月見節”。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着神龕到廟裏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採集象徵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裏,擺上瓜果、米糰子等供奉月神,然後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日本人過中秋喫的不是月餅,而是江米做的“糰子”,它形狀各異,餡兒以豆沙爲主。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方保留着過“月見節”的習慣。

  泰國人“祈月節”習俗。節日之夜,各家用甘蔗紮成拱門,在拜月的方桌上供奉觀音及八仙像,供品是壽桃而不是月餅。因爲當地傳說,飛到月亮的是觀音,八仙中秋節帶着壽桃去月宮給觀音祝壽。特色食品:壽桃

  印度人“明月節”。在月圓之夜,年輕婦女頭頂5個重疊的泥水罐,站在駱駝背上,慢慢爬上沙丘,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明月節”又名排燈節。排燈節一般延續5天,紀念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智慧戰勝無知。節日期間,所有建築、水體都被扮亮,或蠟燭,或油燈——這些都是篝火時代之後最早期的人工取火方式。

  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曆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餚後,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聽拜之後,人們圍坐在場院裏,就着美食,端坐賞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娛樂,盡興而散。

  還有老撾“月福節”、尼泊爾的“德賽節”、柬埔寨的“拜月節”、伊朗的“麥赫爾幹節”等等等等的國家,都在過着不同的中秋,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寓意――祈禱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五穀豐登,全家平安。

  感恩中秋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着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後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再美,美不過思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唸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箇微笑,給親友一箇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這次的主題班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家長、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中秋節大家都是怎麼過的?你吃了美味的月餅,還是和家人一起賞月?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中秋節的文化內涵發展成爲表達幸福、和諧、富裕和安康的美好願望,也成爲團結、團圓和慶祝豐收的象徵。

  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李周》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月圓(拜月)”等活動。直到唐初,中秋節才成爲一箇固定的節日。中秋節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成爲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爲“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爲它在八月十五日。因爲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着月亮,所以它也被俗稱爲“月亮節”和“月亮節”。月亮圓,象徵團圓,所以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也被稱爲“正月”。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傳統節日應該是民族文化的盛大儀式,是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徵,是歷史深處不可磨滅的記憶。傳統文化在節日的負荷下,通過火傳播,生生不息。

  早期的中秋節是古代勞動人民感謝大自然的節日。這不僅是賞月的最佳季節,也是慶祝豐收的季節。其文化意義是人們對團圓和諧的情感訴求,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這種感覺是跨越國界的,全世界的華人都會認同。因此,它不僅是溝通心靈的紐帶,也是通向文化的橋樑。被稱爲“滄海桑田,明月當空”。

  我校正處於發展的關鍵階段,學期初各項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年級的入學儀式新穎獨特,秋天的開學典禮讓人耳目一新。學生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同學見面打招呼,越來越多的同學穿着整齊,越來越多的同學認真學習。好習慣已經深入人心,但是(醫學分類信息)好習慣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持之以恆。讓我們從寫一箇字、說一句話、做一道題、畫一幅圖這樣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讓我們都收穫一箇好習慣,收穫更多的好習慣,爲自己的教育增光添彩,爲自己鋪一條坦途!

  今天,老師讓我們查傳統文化的資料。我對中秋節最感興趣。我在上瞭解了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歷史悠久,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古代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中秋”一詞就已有記載。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中秋節,他們觀賞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寄託感情。這一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傳統活動。

  在這個傳統節日,我們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坐在陽臺上賞月。一輪金色的圓月已經高掛天空,皎潔的月光灑在地上,溫柔如輕紗。空的天空,雲很輕,風很輕,月色很美,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深藍色的夜裏,月亮看起來更圓、更亮、更漂亮,聽着昆蟲的鳴叫,品嚐着香甜的月餅和美味的水果,和家人一起度過一箇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中秋節,是一箇萬家團圓的日子。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是今年,我們這裏可沒有那麼幸運了,一連幾天陰沉的天空中就飄灑着濛濛細雨。原計劃趁着假日去綠博園遊玩的,可是被這場連陰雨一折騰,全部泡湯了,更別說中秋夜欣賞那明亮皎潔的明月了。

  但是,天氣影響不了我們的好心情。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圍成一桌喫着團員飯,開開心心的聊着天。我和姐姐喫着月餅不時的朝窗外看看,不禁會想起往年的中秋之夜。

  比如去年的中秋,我們一家喫完晚飯,迫不及待的出門賞月。“出來了,出來了”我興奮的跑着叫着。只見月亮從雲層中露出半張臉,害羞的像個小姑娘。慢慢地,圓圓的月亮升起來了,像一箇大玉盤,猶如一箇穿着白色紗裙的仙女,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把大地照的如同白晝。這時,媽媽叫住了我:“快看那裏,好美啊!”原來,月亮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箇水中月,河水倒映着周圍的燈光,再襯托着美麗的圓月,真像置身於一副美麗的畫卷中。看到此景,我突然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多麼難忘又美麗的中秋節啊!

  雖然今年的這個中秋節有一點遺憾,沒有見到“嫦娥姐姐”,但我過得同樣愉快,因爲一家人能其樂融融的過節,開開心心的喫個團圓飯才最重要。

  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了,今天,我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秋情思。

  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爲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爲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着多箇不同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爲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爲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家家賞月歡宴,呈現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團圓節哦,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高中的學習離不開錯誤的糾正,這恰如前半月裏的月亮,不斷完美自己,使自己漸漸行往那近乎完美的滿月。中秋將近,同學們或許已經聞到八月桂的濃香,嚐到了月餅的可口。

  中秋將近,象徵着圓滿的中秋之月,也將在不久後的夜空照亮。或許沒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情,但是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月是圓滿,月是美好,明月在心上,快樂長久存!"

  隨着中秋節的即將來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週年國慶節,也接踵而來,更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我們歡慶這雙節之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業上來個雙贏,爲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我們共同去努力吧!

  中秋到了,該團圓了,放下手頭的工作,拋開繁雜的瑣碎,回到溫暖的家,微笑地看看自己的親人,親人才最重要!

  中秋古往今來,寄託着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裏重溫民俗再敘鄉情。

  面對國旗,面對辛勤的老師,我們想說:是師院附中把我們彙集到成才的搖籃,讓我們在這個搖籃中互相團結,努力拼搏。

  最後,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祝全校師生閤家幸福,中秋快樂!

2025中秋節班會的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傳統的節日裏,除了新年之外就是中秋節最隆重了,因爲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在我們中華兒女的心目中,舉家團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中秋節正值秋高氣爽、不冷不熱的,在晚間月色下,舉頭仰望,月亮的臉也圓圓的,在和我們一起歡笑呢!

  天上的月亮影子有陰晴圓缺,我們人間的好多家庭有悲歡離合。可是今天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歡樂、放聲高歌、開心喫喝,很是難得啊!剛纔小朋友的表演和家長的共同參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大家來自祖國各地,相聚這裏也不容易,小朋友們要開心生活、努力學習,爲自己多積累知識和興趣。想想我們歷史上的文人才子,對中秋、對月亮仙子的描述文字都很感人,好多朋友會想起來很多,我借用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來形容現在的情景最恰當,我們都在這個時刻共同歡聚,讓我們體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忘我情懷和天人合一的境界,還有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悲憫祝願!

  我們來自全國各地,大家相聚是緣、高興是福,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裏,我們都知道我們是中華兒女、華夏子孫!讓我們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文化底蘊,我們出生的那個故鄉、我們生活的這片熱土!在這裏告訴大家我是河北滄州人,我的故鄉是醫家鼻祖扁鵲出生的地方、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故鄉、“神醫喜來樂”出名的地方!

  現在讓我學一下中央電視臺戲曲音樂頻道節目主持人白燕升(河北滄州人)的做法,用一句地道的家鄉話說一下我的心情:“現在所有的煩心事兒咋就沒有了呢?”謝謝大家!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