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精選28篇)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

  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着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佈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着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漫漫的消失或降低,我們的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學習,也要關注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

  現在,許多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歷經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國外生活,但是依然保持着我們的傳統,他們雖然身在國外,依舊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我們的民族節日.然而,現在我們國內的學生卻喜歡喫的是麥當勞、肯德基、巧克力;看的是日本的動畫片及韓國電視劇,過的是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我們的`民族節日卻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

  ,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別國的珍寶,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6月6號。再過幾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了。端午節讓我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投汩羅江而去。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在屈原的絕世名著《離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愛國情懷是那樣的深、那樣的廣。他愛那美麗的山巒,奔騰不息的河流,熾熱的土地和淳樸的百姓,他的愛國不僅僅是忠於國家、忠於朝廷,更是終於他自己,忠於他心中那片他深愛的土地。這所有的一切特別是愛國主義精神,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爲了紀念屈原,“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可是這古老的傳說和傳統文化已經難以引起21世紀的現代人重視,甚至一到傳統節日,我們的慶祝方式似乎總都只剩下了假期、旅行和美食。

  記得有一則新聞讓中國人震驚了!據報道,韓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不成了天大的笑話?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喫糉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箇醒:一箇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端午之爭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憂患意識,並且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屈原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而我們,作爲祖國未來的棟樑之才,更不能忘記我們血脈相承的根本!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一星期前,奶奶就炸了菜餃,面片兒等東西。金燦燦的顏色,好聞的香味,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但是菜餃等東西現在可不能喫。我們裝了一籃子菜餃和炸面片,去給姑姑家送端午了。

  過端午,家家戶戶門前都要插艾或菖蒲。奶奶割了很多自己種的艾,送給親戚朋友們。我家插了好多艾,艾的清香包圍着我家。過端午,要喫糉子。我們買了30個糉子帶回奶奶家。不過,糉子不要多喫,一次,我吃了很多糉子,結果肚子疼了一晚上。

  過端午,許多地方都有賽龍舟的習慣。可是,偏偏我們這裏沒有。不是這裏沒有河,恰恰相反,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經這裏。黃河水流很不穩定,河道又彎彎曲曲,所以不能賽龍舟。不信,你可以去賽賽看。我只能看電視播出的賽龍舟了。

  過端午,小孩都要戴五色線,也要佩戴用香草、丁香、彩色布等材料做成的香囊。五色線是用黑、紅、綠、黃、白五種顏色的繩子搓成的。端午要喝雄黃酒,兒童的耳朵、手心、腳心要抹上雄黃酒,據說可以防蟲害。

  我喜歡過端午。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

  今年的端午節,媽媽教我包糉子。只見她拿出剛買的優質糯米,再找來糉子葉,媽媽讓我把糉子葉放在鍋裏煮。我奇怪地問:“爲什麼呀!”媽媽說:“葉子煮煮就能發出香味。”煮好後,我照媽媽的指示,把葉子兩頭剪掉。開始包了,媽媽拿兩三個糉葉圍成一箇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放進去,在拿一根糉葉包住頭部,不讓糯米漏出來,最後用線把糉子繫緊。這樣就包好了。可我總是包不牢,糯米總是往外掉,後來,我把糉子繫了好幾圈。雖然不好看,但總算包好了。一箇、兩個、三個……我們一共包了二十多個。

  最後,媽媽把糉子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後,香甜可口的糉子終於出鍋了。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有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講的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夏季的一箇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起源,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就是。後來,秦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年他62歲。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喫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五月初五,汨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爲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的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眼睜睜地看着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澎湃,洶湧着向東流去,你的心隨着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

  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汨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湧,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

  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箇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箇。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爲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爲你感概不已。

  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爲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喫糉子”一起成爲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爲中國的傳說。爲了什麼呢?爲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箇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

  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爲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爲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7

  尊敬的同學們、老師們:

  同學們,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xx日,也就是本週四。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喫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謝謝。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8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箇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箇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今天是x月x。再過九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所以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投汩羅江而去。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記得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喫糉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本文來自第一範文網,你一定會說:“開什麼國際玩笑!” 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喫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箇醒:一箇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端午之爭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憂患意識,並且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9

  同學們,你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能早已經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父親節”送給爸爸小禮物,習慣了在“母親節”向媽媽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端陽,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習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喫糉子,飲雄黃酒,還有懸鐘道像以驅邪,掛艾草以避邪驅瘴,佩香包驅瘟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出自當代詩人文秀筆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節與屈原的淵源。

  傳統節日是一箇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而今天,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下一週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節日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0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喫。端午節喫糉子,清明節喫青團,元宵節喫湯圓,中秋節喫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喫到不想喫。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喫。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喫,想喫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

  

  20xx年x月x日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今天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節。

  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吳楚”一樣。《端午》中“五”字與“午”相通。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正午”的月份。還有,端午之所以叫“端陽”,是因爲中午是“陳陽”。5月5日,月,日都是五天,所以我們稱五天,也稱中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季節、玉蘭節、女兒節、中秋節、圖拉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喫糉子是中國人的另一箇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姣姣”、“同宗”。歷史悠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糉子葉,做糉子,糉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從餡料上看,北京大棗餃子有許多北方的小紅棗;南方的餡料很多,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糉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喫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了國外。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2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今年的6月9日即是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箇驅除瘟疫的節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但是,在20xx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雖然,江陵端午祭與端午節有着一定的差別,但是這場文化遺產之爭,中國顯然落了下風。

  地緣上,我們無法改變兩國的地理位置;文化上,我們同樣無法分割兩國密切相連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我們的祖先在經歷了長期勞動生活中總結出的智慧的結晶,不應該被別國以“私有財產”的方式所佔有。我們應該有捍衛文化、尊重智慧的意識。

  在韓國申遺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不夠有力的。最珍貴的未必是圓明園被掠走的財物,也未必是清政府割讓的大面積國土,在我看來,最珍貴的是祖先的智慧。可是,現如今,我們對文化遺產是重視的嗎?我們寧願在聖誕夜徹夜狂歡,在愚人節談笑風生,以及更多。這是一種文化融合的產物,但其消極的一面也是西方各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侵略,對我們思想的一種西化。也許在多年以後,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再依戀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我們應當承擔起發揚、保護傳統文化的重任。梁啓超先生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

  希望在這糉葉飄香的時節裏,我們可以去思考,去回味濃郁的中國文化情。

  謝謝大家,我的講話完了。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3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x》、《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喫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x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x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

  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箇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希望這幾篇有關端午節來歷的演講稿能夠幫助到同學們,希望同學們在端午假期中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預祝同學們過個愉快的有意義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記憶中,採摘糉葉是端午節的前奏。那時,親戚、鄰居、朋友,全村的人都忙起來了,燒草灰制鹼水,採洗糉葉淘糯米,大家忙在一起,有說有笑,那是我記憶中難忘的鄉村生活情景。節日前幾天,我們小夥伴們便相約到山澗採糉葉。村莊附近的山上是沒有那種植物的,我們要步行很遠一段距離,到深山的清泉邊採摘。

  採糉葉是不易的事,不僅要爬山越嶺,還要經受蚊叮蟲咬,相當辛苦,但一想到那香噴噴的金黃色的糉子,我們就興奮無比,唱着歌撒着歡,如小兔般跳躍在林間,尋找着糉葉。找到之後,小心翼翼地將這種紡錘形的糉葉摘下,一枚一枚疊放好。採完糉葉回來,我們往往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扛着一編織袋糉葉,小夥伴們都有一種收穫的喜悅,雖然腰痠背痛,卻依然嘰嘰喳喳個沒完。

  採完糉葉回來,奶奶就把又寬又長的青翠糉葉,一紮一紮捆好,泡在水裏,用大鍋煮透,此時,濃郁清香便瀰漫滿屋,把過節的意味燻濃。端午節頭天下午,奶奶從米缸裏舀出白白的、珠圓玉潤的糯米,裝在水桶裏,清涼明澈的水細細地清洗糯米中的雜質,再摻上幾把紅棗,紅的白的,格外醒目。包糉子時,我就迫不及待搬了小板凳,坐在盛滿了糯米和糉葉的鍋盆前,等着和奶奶一起包糉子。說是“一起”,其實,用奶奶的話說,是“瞎摻和”。但奶奶卻從不阻止我,哪怕我包得還未及開煮就脫線散架,或者樣子奇形怪狀四不像,都不會被指責半句。不一會兒,一大盆糉子就包好,一箇個精神飽滿,可愛極了,還沒煮就有一股隱隱的清香。

  喫完晚飯後,在竈里加些木棍雜柴,把糉子倒進鍋裏,翻騰幾遍後,大人們便放心地休息,而我則聞着糉香,心裏如翻滾的糉子,興奮,難眠。煮了一晚上的糉子熟了,清香四溢,輕解開來,那嫩黃色彩的糉肉,升騰着蒸氣,散發出一股特有的糉香。輕咬一口,過節的滋味就從舌尖瀰漫到全身。

  冰心說:“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在我真中的夢裏,飄着糉葉的清香,飄着糉子的甜香;在我夢中的真裏,有一片令我永遠回味的糉葉,那糉葉裏包裹着美好的節日,包裹着節日裏奶奶的笑臉,還包裹着童年的無憂與歡樂。

  又到糉葉飄香時,城裏的繁華,擋不住我思鄉的情緒,我決定利用假期,馬上回到家鄉尋找糉葉。是的,我尋找的不僅僅是糉葉,我尋的是那段有着糉葉香的歲月與情懷:質樸而沉靜,悠遠而綿長……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5

  端午六幺令·天中節

  (漢·王充)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箇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喫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喫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7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喫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箇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8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國旗下的題目是:端午節隨想。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的詩,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19

  社區的廣大羣衆:

  你們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喫。端午節喫糉子,清明節喫青團,元宵節喫湯圓,中秋節喫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喫到不想喫。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喫。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喫,想喫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0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龍團結進取的精神》。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當年黃帝發動統一戰爭,龍是出了大力的,涿鹿之戰中,黃帝用雄渾的龍吟威懾敵方,並有一條生有雙翅的應龍,爲黃帝的事業衝鋒陷陣。

  神話裏的大禹是從父親腹中蹦出來的一條虯龍了。他盡力溝洫,導川夷嶽,三過家門而不入,堪稱全心全意爲人民謀利益的典範。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喫糉子,賽龍舟,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喫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中國又是舞龍運動的發源地,舞龍運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顯示出中華民族的風格和特點。

  同學們,作爲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將這種團結進取的精神永遠發揚光大。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1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喫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2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喫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喫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箇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同學們!讓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喫。端午節喫糉子,清明節喫青團,元宵節喫湯圓,中秋節喫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喫到不想喫。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喫。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喫,想喫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插艾草,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到處是喜洋洋的氣氛。節日是生活送給人們的禮物,因爲在熱切等待充滿驚喜的過程中,所有的準備都是甜蜜的。

  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熱鬧的,勤勞的人特別忙碌而開朗,空氣中瀰漫着糉葉的清香,這是一種多麼幸福的生活啊。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一箇什麼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一箇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屈原投江之後,人們讓萬舟齊發,用吶喊鼓樂來嚇退蛟龍,以此崇敬和懷念屈原。

  其次,端午節是一箇衛生節日。端午節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插艾葉驅蚊、驅蠅、驅蟲、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箇體育節日,因爲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賽龍舟是一種很壯觀、很有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對增強體質,促進社會團結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一箇美食節日。早在晉代,糉子就被指定爲端午節的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顏色品種非常多。從形狀上來看,有四邊形、錐形、菱形等等。從餡料上看,北方多包小棗,在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和其他餡料。

  各位同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但一些傳統習慣已經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們能好好傳承我們的傳統節日,好好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爲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全國各地都在慶祝端午節。端午節這天我們喫到了香噴噴的糉子,戴上了香香的香袋,有的划龍舟,有的舞龍獅,而我們是去農村的哥哥家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在道路兩旁到處是麥子,成熟的麥穗在陣陣微風中跳起舞來,真像金色的海洋,到了哥哥家,我看見很多果樹,有杏樹、李子樹、桃樹等,樹上結滿了果子,沉甸甸的果子把樹枝壓彎了,我真想馬上摘一顆嚐嚐啊!哥哥家還餵養了很多動物,有雞、羊、狗、兔子。參觀完他們家我們就上山了。沿着小路一直走到山溝,我看見幾個山洞很好奇,就跑了進去,裏面全是黑暗什麼也看不見,我很害怕就跑了出來一直往前走,看見一箇很好的洞,它外面有一層裏面也有一層,是這裏最好的山洞。我問媽媽這是幹什麼用的?媽媽說:“這是古時候人住的地方,因爲那裏很窮只有住在山洞裏。”

  這裏有不有趣呀?又趣就來玩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

  20xx年xx月xx日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6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歲的端陽,現在又端陽了。

  印象中總覺得端陽是全國傳統人文節日中最人性化的一箇。爲什麼會這樣?不仔細考慮,我就知道無論是元宵節還是中秋節,再加上近年來法定節假日地位的明確,大多源於特定的民間傳說、民俗、陰陽觀念或童話故事。和源於真實歷史的端陽一樣,主題是紀念和珍惜關心全民、關心天下的士大夫。

  幾千年來,在端陽節的延續過程中,其伴隨節日的紀念形式和活動日益完善和固化,如包糉子、做香包、掛菖蒲、掛艾葉等。龍舟比賽在黃淮以南的廣大地區也很受歡迎。比較這些內容,也可以說明端陽與其他民間節日的異同,即除了祈求順遂、幸福、安康的人文主題外,更突出了生命不息、向上奮鬥、堅強奮鬥的激越情懷。

  我老家在東北,東北人過端陽的做法不着邊際,尤其是南方,那麼多姿多彩,那麼隆重。我覺得有很多原因,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地理位置。自然,在統一慶祝的民間節日中,地球的一邊和人民的另一邊有自己的規則和遵循自己的習俗是正常的。在像農曆除夕這樣的節日裏,北方人注重守着除夕,圍着爐子玩。他們有了孩子就喫餃子,南方人則互相走動,打牌搓麻打社火,第一天早上喫元宵。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7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

  謝謝大家!

有關端午節演講稿錦集 篇28

  戰國七雄之中,秦國最強,而對秦國的軍事壓力和楚國的政治腐敗,屈原極力主張對外聯齊,對內變法圖強,進而統一中國。

  屈原的政治主張雖然遭到奴隸主貴族集團的破壞,未能在楚國實現,公園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軍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後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自盡,但他的詩篇“離騷”,“天問”等,卻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閃耀着不可磨滅的光輝。

  通過上述所敘及不斷的學習使我懂得了一箇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對國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貢獻從來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壯歷史的展示。在學習先輩屈原感人的愛國主義先進的思想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屈原與奴隸主權貴之間的鬥爭,其次,就是他門下的兩個門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差異的鮮明區分和對照,下面就我個人用所學習的觀點闡述以下三點學習心得體會:

  一、對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認識

  公園前3XX年楚國內憂外患,國貧兵弱,內有奴隸暴動反抗,外有強秦壓境,以奴隸主貴族勢力爲代表的南後集團在此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爲保其貪圖享樂,榮華富貴及小集團利益向楚懷王遊說親秦順從策略;而以奴隸,百姓、有識之士爲代表的屈原集團則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的策略;這些表現可以在一次衆大臣及屈原與楚懷王的交談中得以佐證:

  楚懷王言:楚國內外交困長此以往豈不是動搖國之根本。南後言:如今強秦壓境,大王還是與秦國訂立盟約世代修好順從秦國。屈原言:難道順從秦國楚國就可以安然無恙嗎?秦國自變法以來,國力大增,他不僅攻佔韓國,魏國、趙國的土地,如今又想來攻打我們楚國與齊國,秦國處心積慮要完成一統霸業,征服六國席捲天下,在這種時候還想用討好秦國的辦法來換取楚國的太平豈不是異想天開,自欺欺人嗎?楚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內修法制,棄舊圖新才能掃除疾病富國強兵抗拒秦國的兼併。

  二、屈原門生宋玉放棄信念投奔權貴昭然若揭

  因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期間,在這最艱難的時刻,他曾精心教導賦予厚望的門生宋玉棄他而去投奔權貴南後集團,這使得屈原不得不發出由衷的表白感嘆道:急風勁草,日久見人心啊!而這一突變卻將宋玉其人貪圖享樂及榮華富貴的醜惡賊臉暴露的昭然若揭,向這樣追逐名利,胸無大志、背信棄義之人豈能留在志向遠大,剛正不阿、愛民如子、博學多才,憂國憂民的屈原身邊呢?因此,向宋玉這樣的卑鄙小人只能屈服於南後集團。

  三、屈原侍從女僕嬋娟堅定信念追隨屈原永不放棄

  在屈原胸懷大志,窮困潦倒、報國無門,迷惘彷徨慘遭奸人所害之際,侍從女僕嬋娟不但不棄不離反而用多年在屈原身邊所學到的堅定信念來開導屈原道:先生不必痛心,宋玉雖然離你而去,但願意追隨先生的還大有人在,就已嬋娟來說,雖然能力微薄進不了什麼大的力量,但我不會忘記先生的教導,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法制獻給楚國。屈原聽後倍感激動的感慨道:嬋娟,你真是我的好學生啊!嬋娟最後因誤飲南後集團毒害屈原的毒酒身亡,臨終前屈原抱住她悲痛萬分的自責道:嬋娟,是先生害了你呀!嬋娟則堅強的答道:先生,我真高興,我寧可用我微弱的生命來代替先生寶貴的存在,我是多麼高興呀!先生,我的父親,我的師長,我總想照你的話去做,把我的生命獻給楚國,可是我做的太少了,我是多麼的遺憾啊!先生,你要保重,你要努力啊!就這樣一代巾國女豪永存於中華民族屹立不倒。在這可歌可泣的悲壯史實中,嬋娟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光輝篇章與前者宋玉的背叛形成了鮮明的區分與對照。

  通過以上屈原與奴隸主權貴之間的鬥爭及門下兩個門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差異的鮮明區分和對照,使我感慨萬分,屈原一生追求推行變法謀富國強兵之略,言廢除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的制度;主張剷除這些危害楚國的蛀蟲,應將他們押送至邊遠地區開荒;宋玉的膽小弱落及嬋娟的赤膽忠心;這一切的一切反映了萬惡的舊社會對國家和人民離心離德腐朽的一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在中華文學發展史上,閃耀着不可磨滅的光輝,佐證了一箇國家的命運並不能因政治腐敗專權而改變滅亡的宿命。假設,屈原的政治抱負能得到當時楚懷王堅定而強有力的支持的話,那麼,毛主席那個年代的制度將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提前兩千多年得以實現啊!而後的中華民族現在的情景又將是什麼樣的一箇結局不得而知,估計,歷史學家會給出我們一箇滿意的答覆。

  通過以上我個人對學習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心得體會的敘述,讓我受益匪淺,收穫額豐,受益匪淺的是讓我懂得了人生是如此的渺小而又輝煌。收穫額豐的是使我懂得了一箇真理,那就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真正強大緣起於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一代又一代領袖偉人而定。

  通過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我的薰陶,使我倍感珍惜,也讓我感到將來在工作中的責任重大,雖說我個人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工作能力遠不及先輩屈原所貢獻的萬分之一,但是,只要我不斷的加強學習,樹立堅強的人生觀,價值觀就一定能夠爲祖國,單位、集體的強大與輝煌做出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