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端午節演講稿(精選29篇)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
(甲)敬愛的老師,(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大家早上好!
(甲)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乙)端午節讓我們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生活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mi)羅江。
(甲)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喫糉子的習俗。
(乙)滔滔汨(mi)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矗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甲)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更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乙)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
(合)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因爲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箇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箇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yun)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zhi)中顯得那樣熠熠(yi)生光、璀璨(cuican)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甲)我們的演講到此結束
(乙)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喫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箇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箇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3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之說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賽龍舟、喫糉子、掛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那以後,人們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戶都會包糉子,糉子的類型有很多種,有鮮肉糉子、八寶糉子、紅棗糉子、豆沙糉子、棗泥糉子、鹹蛋黃糉子、臘肉糉子、雪菜肉糉子、魚頭肉糉子、宮保雞丁糉子、魚香肉絲糉子、鮑魚糉子、榨菜糉子、五香肉糉子······這麼多的糉子中,我最喜歡五香肉糉子。因爲它喫起來軟軟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糉子,還要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的賽手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年輕力壯的叔叔,有對賽龍舟很有興趣的小孩······比賽開始了,參賽的人都做在了龍舟上,只聽見”嘭”的一聲槍響,龍舟上的人都迅速劃了起來。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劃,惟恐落後。據說這也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屍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除了喫糉子、賽龍舟,人們還要掛艾草,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我聽媽媽說,端午節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之說。
端午節,一箇傳統古老的節日,一箇喜氣洋洋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5月28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就有了後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用楝樹葉包裹,外纏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們現在喫的糉子。於是每年農曆5月5日就被定爲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糉,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賽龍舟、辦詩會,來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的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曾經最熱鬧的活動,漸漸被人們所淡忘,我們似乎不再眷顧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些西方節日。當我們還沉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_年,韓國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你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箇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20_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着成爲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着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你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四五種說法,而我最習慣的是紀念屈原的說法。
兩千多年前,一位十分愛國的楚國詩人屈原,因自己的國家被秦國佔領,傷心欲絕,跳江身亡。千百年來,人們紀念他,祭奠他。
我國會在這天全國放假。我們家全家人聚在一起,忙得跟過年一樣:爺爺把雄黃倒進白酒中,攪拌均勻,撒入各個角落,是驅蟲用的;爸爸媽媽把剪得像箭一樣的菖蒲插在門前,據說是驅邪用的;奶奶在廚房煮了一盤又一盤我愛喫的菜:炒土豆絲、筍片、肉絲炒洋蔥、炒蝦仁……我的口水呀,流得滿地都是。我們一家圍在桌旁包食餅筒,澆上肉汁,咬一口,嗯,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節日讓我們知道祖國悠久,文化燦爛,更讓我們知道了要像屈原那樣熱愛自己的祖國。
謝謝。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6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喫糉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喫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喫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喫糉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喫黃鱔吃麪扇子喫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喫。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喫打糕喫煎堆等等。我最喜歡喫糉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糉子大小不一,有甜有鹹,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我喫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糉子喫,黃澄澄的糯米裏夾着臘肉,肥而不膩,喫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箇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xx年開始,我國爲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爲法定節假日。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7
老師們,同學們:
同學們,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瞭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爲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園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並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後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淨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爲我們要喫可口的美食——糉子。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糉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着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着一種民族精神,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爲成爲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做好準備。
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8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一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日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糖,龍舟在水中會快樂。”這首兒歌是關於端午節的,端午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我今天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這是一箇避開瘟疫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對屈原的紀念。屈原,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誠實、博學、有才能,在楚國擔任重要的職位。他因主張反對秦國入侵而遭到攻擊和拒絕,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非常憤怒,他在流放期間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的軍隊佔領了楚國的首都。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國破家亡的悲慘場面。農曆五月初五,他抱着石頭跳進了古洛河。他62歲了。
人們熱愛屈原,當他們聽到他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划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但他們沒有找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包成竹筒扔進水裏,希望通過餵食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來到江邊悼念屈原,他們划進洶湧的波濤中,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喫着糙米,看着龍舟賽的時候,別忘了20__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用愛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來自72班的__,今天我在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
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地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0
我認爲:傳統文化幾千年不斷,說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價值,雖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斷的淘汰中進行了自我的.選擇,能存下來的大部分應該是精華。即使有的不適合了現的環境,但若干年後,隨着環境的變化,它又會重新適應。
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文明,實際上是過去淘汰的文化。現在又適應了新的環境,於是又變成了我們的,連他們自已也承認是從古文化來的。只不過人不用了,他們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後地被淘汰的文化風俗一樣,他們已經忘記了,城裏的人卻開始熱衷起來,反而成了新的潮流。
這就是文化。
人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聰明得人人自衛的地步,聰明得無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則還在我們的朝時期。他們恨我們聰明,說我們不範,不法制,實際上要我們都退到古的愚民時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環的,文化文明已經到了高峯顛峯期,那麼也就只有跌下來,重新開始了。
否則無路可走。學洋人文化就是一種解決的方法,但只不過是,沒能什麼新意。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給大家分享端午節的故事。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卻也許少有人知道,五月初五端午節亦是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國家中一箇極其重要的節日,和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併成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據說,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祭奠龍祖演變而來的節日。“端”有古漢語中“開頭”、“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初五”,古代的人們習慣把五月的頭幾天分別用端來稱呼,“端一”也就是五月初一,“端五(午)”也就是我們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了。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的別稱,而我們端午節的習俗決定了我們常把端午節稱爲“糉子節”和“龍舟節”。在我國許多與屈原關係密切的地方,端午節是要進行龍舟比賽的,所以這一天也被人們稱爲“龍舟節”,而傳說中的用糉子去驅散咬食遺體的小魚這一習俗,讓我們都習慣了在端午這一天裏包糉子、喫糉子,每家每戶都會把糉子當做我們的食物,一方面祭奠屈原,一方面預祝我們自己端午安康。
我的家鄉正是屈原投江的那個地方,這讓我比其他人對於端午節的重視是要多一些的。我們家鄉到了端午節,都會早早的去江邊等待,等待龍舟賽的開始,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會在站在江邊爲划龍舟的隊伍搖旗吶喊。
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都會回家去喫糉子。糉子是我們每家每戶勤勞的“主廚”們提前幾天包好的,糉葉是我們這羣小孩去水邊摘來的,糉葉裏面包着的,有純糯米的鹼糉子,有紅豆的甜糉子,也有在中間藏有一小顆肉的鹹糉子,不管是哪一種,擺上餐桌的那一刻,我們都會挑上自己喜歡喫的那一種,進行端午節喫糉子的儀式。我家因爲我很喜歡喫糉子,我的媽媽業會給我多包一些糉子,凍在冰箱裏,等到我又想喫糉子了,拿出來解凍,糉子也就成爲端午節之外的一種零食或者主食了。
同學們,你們對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如果有的話,也都上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我們需要重視我們這些傳統的節日,這些都是我們祖宗們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了!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2
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回味端午,傳承民俗文化》。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你能否爲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冷靜面對,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
謝謝大家的聆聽,我的演講完畢。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箇新本領——包糉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着糉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裏,告訴媽媽我也想喫糉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我們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糉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着說:“做糉子可簡單了!我們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糉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瞭。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糉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箇小小的糉子能有什麼講究?
開始包糉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糉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箇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着糉子繞了兩圈,然後繫了一箇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鬆手,糉子就“散架”了。箬葉一鬆,江米從裏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我們做示範。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箇糉子。奶奶還教我們包糉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於學會了。喫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收穫可真不小呀!
謝謝大家的聆聽,我的演講完畢。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4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叫__,來自物資分公司。很榮幸能有機會站在這裏,與大家共同探討安全問題,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安全第一》。
在騰飛的21世紀,在高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逐步改善,社會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與勃勃生機。然而,在繁榮的背後仍然存在着一箇不容忽視的問題—-安全。從我們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起,耳邊迴盪的最多的便是母親千叮嚀、萬囑咐的:“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當我們行於車道時,當我們操作機器時,當我們堅守崗位時——-每一步的人生路程依然謹記着“安全第一”的響亮口號。風風雨雨的人生歷程,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以安全爲伴,我們活得將會更加精彩。安全不僅僅對於我們的人生是重要的,對於一箇家庭的幸福,一箇企業的興衰、一箇國家的安危同樣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不講安全,哪怕是輕輕地一碰就能使“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的煉油裝置怒火爆發:不懂安全,哪怕是一隻小小的工具包,就能中斷供電系統的正常運行;不要安全,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箇意念,就能讓操作中的生命處於危險,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提高警惕,時刻保持着我們的安全意識。
工廠停工,機場關閉,地面交通堵塞,地鐵把乘客扔在隧道中,驚恐的市民湧上街頭,這是10月15日美國和加拿大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後的場景,說它是電網事故也好,外力破壞也罷,這一連串的事件,向我們傳達了一箇明確的'信號—當今社會,電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電力安全至關重要,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對電的依賴越來越強,使它幾乎成爲繼陽光、空氣、水之後的人類生存的第四要素。
安全知識的貧乏、安全意識的淡薄總是造成重大的損失並給予我們慘痛的教訓:20__年5月1日,貴州省畢節供電局配電搶修人員,在搶修公變過程中,在未採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違章作業,調整滅弧罩時遭10KV高壓電擊,從6米多高的變臺上墜落,不幸身亡。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在我們眼前消失了。面對這慘痛的代價,難道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這一切都是意外嗎?放眼全國,短短几周內,東航客機包頭墜毀、銅川煤礦瓦斯爆炸、河北沙河鐵礦火災、雲南火車汽車相撞,這一樁樁,一幕幕的慘劇,是多麼的令人觸目驚心,又是多麼的發人深省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安全工作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作爲一名電力職工,“安全第一”永遠都是我們工作的第一原則。
由於我的父親是從事電力安全質量工作的,所以每當他遇到事故時步履匆匆的背影以及凝重的面色,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工作後,我被分配到物資公司,這個看似和安全沒有多大關係的單位其實肩負着重要的安全使命。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我們的宗旨就是:保障電力物資供應。而做好“防火、防盜”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許勇是我們物資公司倉儲部主任,同時又兼任公司安全員,擔負着全公司的安全工作。爲了一箇小小的消防栓而騎着自行車跑遍大半個城市的是他;頂着凜冽的寒風,披着額毛大雪細細檢查倉庫門鎖的是他;犧牲業餘時間爲我們耐心講解安全知識的也是他。正是因爲有了這些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人,纔有了我們今天安全事業的輝煌。
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紀20年內,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的安全生產和作爲先進文化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所以,讓我們共同重視安全、學習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共同打造一箇和諧、幸福、健康、美麗的新世紀。
重視安全,從我做起,從我身邊的事做起,從我們每一箇珍愛生命的靈魂做起,讓我們燃起安全的聖火,照亮你我,照亮民族,照亮全世界,讓我們共同高呼—–“安全第一”!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是,一箇地方一箇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箇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喫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喫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到了,我們班開展了“話說端午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老師給大家分配了不同的任務,我負責查找端午節的習俗。通過我與同學們的努力,我們都受益無窮。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讓我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知識,我知道了端午節爲什麼要佩戴香囊。原來是因爲那時蚊蟲多,容易被叮咬,而香囊發出的香味能驅趕蚊蟲。在古代傳說有辟邪的作用。
我還知道了端午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他人霸佔,最後投江而死。
通過了這次活動,我收穫了不少東西,我知道了查找資料的方法有很多:查看書籍、問老師、網上搜索等等。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網上搜索。
通過這次活動,我也體會深深:生活中的祕密有很多,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發現。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問題,用心去解決。我們一定能體會到探索奧祕的樂趣。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7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本週__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所以,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隨想。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就這樣,端午節這天人們通過包糉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追求真理,用死展示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他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憂民的千古榜樣。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那麼,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該怎樣過好這個端午節呢?
這一天,我們要好好陪陪父母,努力爲他們做點什麼。我們得永遠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感謝他們愛我們勝過愛他們自己,感謝他們把我們撫養長大,感謝他們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總是以自我爲中心,要多爲別人着想,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幫助別人。試想,如果屈原只想着自己,他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他的貴族生活,不用去管其他老百姓的生活。當然,他也不會這樣被千古傳頌;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更要學會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開始,我們要做的還很多很多,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做一箇優秀的__學子。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作貢獻的人。我的講話結束了,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19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0
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___。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1、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投汩羅江殉國。
2、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4、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喫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喫,其樂融融,大家喫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箇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箇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在節日中,我們一早就起來。忽然我聞到了一陣清香,我跑過去一看,啊!好大的一盆糉子呀!真香呀!饞死我啦!再看看旁邊的盆裏,哇!還有一大盆雪白的鴨蛋和蒜頭看上去真可愛,好想喫呀!媽媽說:“趕快去洗臉刷牙來喫呀。”我洗完後,趕緊圍着桌子坐了下來,爸爸將糉子、鴨蛋、雞蛋、蒜頭端到桌子上。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喫完了早飯。
然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黃鱔、莧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呢?媽媽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我還是不明白只好點點頭,後來,媽媽又帶我去買一些綠油油地艾草回家了。媽媽又用艾草泡水給我洗澡,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用艾草洗澡?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叮你了”。媽媽又用剩下來的插在門上,我又問媽媽爲什麼要把艾草插在門上?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會飛到我們家了”。
洗完澡以後,媽媽又告訴我端午節還有一箇名字叫娃娃節。最後,媽媽又把五顏六色絨線戴在我的手上,今天我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知識,真開心!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的聆聽。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作爲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3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轉眼間,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我國把端午節首次例爲國家法定假日,以此來發揚傳承此節日,端午節一是紀念屈原,二是通過通過包糉子,插艾葉來驅毒消災,此刻商家也打算打一場“糉子戰”。
端午,一開始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時因爲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義卻遭排擠流放,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擔,所以在江邊,憤然抱起大石頭跳江了,江邊的漁夫們看見了,立即划着船去打撈,爲了防止魚兒喫屈原的屍體,將包着竹葉的米團拋入江中,所以演變到今天有划龍舟,喫糉子的習俗。
喫糉子,大家一定也不生疏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綁成一箇近三角的形狀,餡有許多,如蜜棗綠豆紅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喫什麼,都可以包,可以說“一包天下”。糉子好喫不好包,當你想到你喫到口味不同的糉子時,你又沒有想到怎樣包糉子嗎,此刻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幾個小時,用二張青綠的葉子疊加在一起折成一箇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裏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簡單脹開,然後把上面的口用青葉合攏折成一箇三角形,然後有細繩綁緊一箇糉子就包好了。
可此刻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節也沒有時間去包,還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這個節日,推出了許多品牌品種的糉子,如現煮現買的糉,也有可以放着慢慢喫的冷凍糉,真是應有盡有,它們比味道比品種比價格,誰都想乘這個傳統節日賺一把。好了不說了,喫糉子去了。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爲“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爲午時又有爲"陽辰"的說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說法,例如紀念屈原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等等。迄今爲止,對端午節起源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爲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爲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喫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箇傳統習俗。糉子,又稱"筒糉"、"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喫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5
尊敬的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爲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也被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月天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二,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四,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喫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喫,其樂融融,大家喫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箇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箇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此致
敬禮!
姓名:
時間:xx月xx日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到了,我們班開展了“話說端午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老師給大家分配了不同的任務,我負責查找端午節的習俗。通過我與同學們的努力,我們都受益無窮。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讓我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知識,我知道了端午節爲什麼要佩戴香囊。原來是因爲那時蚊蟲多,容易被叮咬,而香囊發出的香味能驅趕蚊蟲。在古代傳說有辟邪的作用。我還知道了端午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他人霸佔,最後投江而死。通過了這次活動,我收穫了不少東西,我知道了查找資料的方法有很多:查看書籍、問老師等等。通過這次活動,我也體會深深:生活中的祕密有很多,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發現。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問題,用心去解決。我們一定能體會到探索奧祕的樂趣。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等等。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必不可少的活動,門上插上艾草、喫糉子、佩帶香囊、賽龍舟等。今年x月x日是農曆五月初五,我們即將迎來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他投江自盡後,楚國人民紛紛趕到汨羅江邊,向他表示哀悼。人民划着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這就產生了賽龍舟的習俗。喫糉子的習俗是人們把包着楝樹葉和彩絲的飯糰扔到河裏,以表達對屈原的祭奠。所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喫糉子,掛上艾草,佩帶香囊,賽龍舟,舉行詩會,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應該感激和敬畏祖先創造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共同傳承,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的土地上鑄造輝煌!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衆所周知,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入侵,屈原跳進河裏死了。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划着龍舟,把糉子和雞蛋扔進河裏,不讓魚喫屈原的身體。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喫糉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糉子皮是由葉子做成的,裏面有很多種餡料。喫糉子的習俗已經廣爲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喫過哪些糉子餡?你做過糉子嗎?知道糉子怎麼包嗎?是的,常見的是用糯米或棗子來做糉子。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前舉行過一次一包糉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糉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有龍舟比賽。
我從我母親那裏聽說在她的家鄉有很多活動來紀念端午節。例如,清晨用艾葉、艾草、冬瓜插在門上洗手洗臉,用草藥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綵線,煮雞蛋,包糉子等。喜氣洋洋的。總之,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箇大的民間節日。
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外國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卻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麗的家園,我們需要每一代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成長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的聆聽。
2025端午節演講稿 篇29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再過一箇星期,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堅持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在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和喫餃子來紀念屈原這位不朽的靈魂。
但20xx年,韓國將申報端午節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非物質遺產。這不能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的起源比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了1000多年,這反映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逐漸流失和退化。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入侵,一些中國人不再關心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對外國的節日過於偏愛。當我們站在聖誕的霓虹燈下時,別忘了在除夕夜陪伴家裏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坐在中秋節賞月。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節元宵節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節不再激情四射,當中秋節的月餅不再能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麼?
雖然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成爲我國法定節假日,但通過立法保護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舉措。但同時我也認爲,申請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作用方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和豐富,人民的心態纔會變得健康、美好、開放。中國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着人類特有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心存敬畏,珍惜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蹟。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是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強化和洗禮。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風采!
還有,隨着端午節的到來,也意味着整個學期即將結束。希望同學們能做好每一節課,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系統的複習。也祝同學們高考、中考、期末考成績優異!同學們,加油!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