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精選29篇)
端午節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在我們的家鄉,首先,家家戶戶都要先打算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全家人用這盆水洗澡或洗臉。據說這樣可以洗去晦氣,還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大家用這水洗過後,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預示着以後的日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之後,媽媽又用艾葉和雞蛋一起煮,煮熟後的雞蛋會變成淡青色,聞聞,淡淡的清香,令人精神抖擻;嚐嚐,營養又美味。
最後,當然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去看刺激的賽龍舟啦!哇!人真多呀!裏三層外三層。紅色的信號彈一下子飛上了天。十幾條顏色各異栩栩如生的龍舟一起衝鋒陷陣,你追我趕。龍舟健兒們高喊着整潔的口號,大家的心情也被他們感染了,都在爲他們打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着。比賽持續了很久,最終有一支龍舟一馬當先,得到了第一名!大家掌聲雷動。
這就是我最喜愛的家鄉的端午節!真期望下個端午節快點到來。
端午節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衆所周知,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入侵,屈原跳進河裏死了。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划着龍舟,把糉子和雞蛋扔進河裏,不讓魚喫屈原的身體。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喫糉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糉子皮是由葉子做成的,裏面有很多種餡料。喫糉子的習俗已經廣爲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喫過哪些糉子餡?你做過糉子嗎?知道糉子怎麼包嗎?是的,常見的是用糯米或棗子來做糉子。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前舉行過一次一包糉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一起包糉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有龍舟比賽。
我從我母親那裏聽說在她的家鄉有很多活動來紀念端午節。例如,清晨用艾葉、艾草、冬瓜插在門上洗手洗臉,用草藥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綵線,煮雞蛋,包糉子等。喜氣洋洋的。總之,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箇大的民間節日。
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外國的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卻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麗的家園,我們需要每一代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成長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節演講稿 篇3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一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日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喫糉子,撒糖,龍舟在水中會快樂。”這首兒歌是關於端午節的,端午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我今天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這是一箇避開瘟疫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對屈原的紀念。屈原,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誠實、博學、有才能,在楚國擔任重要的職位。他因主張反對秦國入侵而遭到攻擊和拒絕,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非常憤怒,他在流放期間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的軍隊佔領了楚國的首都。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國破家亡的悲慘場面。農曆五月初五,他抱着石頭跳進了古洛河。他62歲了。
人們熱愛屈原,當他們聽到他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划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但他們沒有找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包成竹筒扔進水裏,希望通過餵食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來到江邊悼念屈原,他們划進洶湧的波濤中,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喫着糙米,看着龍舟賽的時候,別忘了20__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用愛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篇4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母親節”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喫糉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箇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二年級的某某,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剛剛過去。說到端午節,大家可別光顧着喫糉子。我聽外婆說端午節還有一箇很感人的故事呢!我來跟你們簡單地講一下吧!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中。當地百姓聽到消息後去划船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也沒有撈到。百姓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往汨羅江裏投糉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
端午節演講稿 篇6
(甲)敬愛的老師,(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大家早上好!
(甲)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乙)端午節讓我們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生活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mi)羅江。
(甲)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喫糉子的習俗。
(乙)滔滔汨(mi)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矗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甲)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更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乙)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
(合)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因爲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箇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箇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yun)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zhi)中顯得那樣熠熠(yi)生光、璀璨(cuican)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甲)我們的演講到此結束
(乙)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7
同志們:大家好!
今天這次端午文化座談會上,剛纔,各位專家學者從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發言,講得非常好。在此,我代表本次座談會的主辦單位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節日祝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我國也把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了。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傳統節日,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滋養着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對推動中華文化歷史不斷髮展壯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端午節作爲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它作爲我國人民對以愛國詩人屈原等爲代表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先驅表達緬懷之情、崇敬之意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週期性、民族性、羣衆性特點,深深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爲人們抒發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節日。我們這次座談會就是貫徹中央精神的具體行動。借這個機會,我就弘揚端午文化,凝聚愛國精神,談幾點我自己的感受:
一、要突出愛國主義這一主題
端午節自春秋戰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究其由來,說法不一,但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爲最廣最深。 也正是因爲利用端午節的各種祭奠活動紀念屈原,表達人們對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賦予了端午節濃濃的愛國情愫和民族情結。可以這麼說,屈原精神是端午節的節魂。因此,我們要引導人們過好端午節,首先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當前,就要進一步弘揚全國人民衆志成城、萬衆一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抗震救災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災,一手抓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上來,堅持做到抗震救災、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爲建設以實力、活力、壓濾機濾布 競爭力爲標誌的沿海經濟社會強省做出各自的貢獻。
二、要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經過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我國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端午節作爲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我們要深入挖掘端午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即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當前,組織端午節文化活動,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是以端午民俗傳統爲主題,開展特色羣衆文化活動。比如書法、繪畫、攝影、徵詩、評詩以及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等等。特別要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愛國詩歌朗誦吟唱、愛國詩歌散文徵集等活動,引導人們感受傳統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是以普及民俗知識爲重點,濾布 開展民俗知識講座與展示活動。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講座、包糉子比賽等等。
3.是以弘揚端午文化爲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跑旱船、武術表演,結合奧運會火炬在我省傳遞,積極引導城鄉羣衆積極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形成健身熱潮。
4.是以除舊佈新爲重點,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如第一範文網鄉羣衆正確認識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飲雄黃酒等傳統習俗的科學內涵,結合城鄉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通過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場所、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衛生,積極引導城鄉羣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態文明意識。
三、要努力營造節日氛圍
端午節作爲中國傳統節日,羣衆並不陌生,但要使廣大人民羣衆真正瞭解端午節,還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宣傳引導工作,所以希望報刊、廣播、互聯網等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安排對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專題介紹,通過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專家訪談、公益廣告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介紹端午節的歷史淵源、人文典故、傳統習俗,使廣大人民羣衆,尤其是青少年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要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深入宣傳和報道各地組織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的情況,通過創作、宣傳體現端午節思想文化內涵、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精品,製作播出反映傳統節日的影視作品,組織文藝團體深入基層開展文藝演出,開展各具特色的節慶羣衆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羣衆的節日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使廣大人民羣衆瞭解端午節、認同端午節、喜歡端午節、過好端午節,使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重視傳統,發揚特色”。很快,就是端午節了,也叫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的說法。在這一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和喫餃子來紀念屈原這個不朽的靈魂。
但在20__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能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的起源比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了1000多年,這反映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逐漸流失和退化。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入侵,人們似乎對外國節日有了過度的偏好。當我們站在聖誕的霓虹燈下時,別忘了在除夕夜陪伴家裏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坐在中秋節賞月。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節元宵節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節不再激情四射,當中秋節的月餅不再能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麼?
親愛的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強和洗禮的一次閃光。傳統節日的背後,是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千年的民族精神,從七夕的金風露露到重陽的賞菊,從秦腔的餘香到京劇的唱、坐、打,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史中,顯得那麼璀璨耀眼。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永無止境地延續下去,讓中華文明在世界上徹底發揚光大!
端午節演講稿 篇9
老師和學生:
大家好。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箇著名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和凝聚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古代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今天是_月_日。再過九天,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了。所以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關於端午節的思考。
端午節讓我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了自己國家的滅亡,人民的流離,他想報效國家,卻無法重返天庭。憤怒之下,他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這一天,人們在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也許,這個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打動21世紀的現代人。我記得一箇震驚中國人民的報道!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學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吳冰安向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來緊急信息,稱據可靠消息稱,一箇亞洲國家即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文化遺產,該國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單,並將很快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中國人過端午節已經有幾千年了。如果變成了別人的“文化遺產”,你不覺得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過了幾年,中國人要划龍舟,要喫糉子,要過端午節,需要從其他國家寫這篇文章,你肯定會說:“你在國際上跟我開玩笑吧!”幾千年後,中國的端午節成了別人的“文化遺產”。更何況?一場關於“保衛端午節”的辯論在民間悄然展開。有人說:“我們必須以實際行動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一直對端午節情有獨鍾,每年都喫棕子看龍舟賽。如果端午節真的被其他國家搶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覈實,韓國宣佈了自己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並不是想竊取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聲明可以說是提醒了我們,一箇國家改變對本土文化的態度是多麼有價值。所以也是一種激勵,來捍衛我們祖先的“遺產”,實現他們的珍貴。
同學們,端午節的爭議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產生了憂患意識,並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把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要有文化的內在驅動力。內在驅動力來自哪裏?教育。改善國民教育,加強個人實踐。當整個國民教育得到改善時,人民就會對自己的文化資源有廣泛的認識。當一箇人的修養達到一定程度,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靈魂中生根發芽。能在一箇人心中紮根的文化資源,將是新鮮而永恆的。
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箇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強和洗禮。讓我們帶着尊重和珍惜來看待中國的每一箇傳統節日。
謝謝大家耐心傾聽。請接受我端午節的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端午,大家可知道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其實還有很多箇名稱,比如說端陽節,五月節等等。古時,端午節是大家用來祛病防疫的節日,所以直到現在我們的家鄉還會有采艾葉,別到耳後的習慣。端午節和屈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一天是屈原去世那一天,所以這一天也成爲了我們紀念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的前幾天,我們家裏就會開始轟轟烈烈的包起糉子來,糉子有尖尖的,圓圓的,方方的。我們家裏習慣喫尖尖的糉子,裏面的餡有紅豆的,綠豆的,原味的。而我最偏愛的是原味的,沾一些白砂糖,然後大咬一口,綿綿的、彈彈的,好喫的不得了。空着一些閒時,我便會和媽媽去家後面的山上採一些艾葉,別在耳後,聽說這樣我們就不會頭疼了。這個節日,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動手做食,一起動手豐富這美好的一天,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箇非常有意義的節日。
我相信大家都會過一箇不一樣的端午節。端午節是豐富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會發生,比如說賽龍舟,我就去看過一次,那個場面非常壯大,很多人圍在河邊看他們賽龍舟,看着他們奮力的滑動着船槳,長長的船隻在水面上滑行,真的是非常有趣。還有這一天我們會喝雄黃酒,這也是用來除病防疫的,這些事情都象徵着一種美好的憧憬,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和享受。
同學們,端午到了,想必大家聽我這麼一說,都紛紛想回家喫糉子了吧!但是希望大家在喫糉子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宣傳我國傳統節日的美德,讓我們一般喫糉子,一邊學習屈原的`詩,學習那一種豪邁,讓這個節日在我們的思考下更加有價值和意義。
端午佳節,讓我們懷着一份紀念,也懷着一份感恩,好好的去享受這個節日,也好好的傳承這一份文化,讓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裏,繼續保持這樣的責任感,爲我們的文化進行傳播和接力。端午節,是一箇快樂的、同時需要思考的節日。在這一天,我送你一聲祝福,也願你有一箇好運。願你在今後的歲月無憂、安康,願大家的學習越來越好,取得更好的成績去報答我們的祖國、學校和父母!
端午節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插艾草,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到處是喜洋洋的氣氛。節日是生活送給人們的禮物,因爲在熱切等待充滿驚喜的過程中,所有的準備都是甜蜜的。
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熱鬧的,勤勞的人特別忙碌而開朗,空氣中瀰漫着糉葉的清香,這是一種多麼幸福的生活啊。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一箇什麼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一箇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屈原投江之後,人們讓萬舟齊發,用吶喊鼓樂來嚇退蛟龍,以此崇敬和懷念屈原。
其次,端午節是一箇衛生節日。端午節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插艾葉驅蚊、驅蠅、驅蟲、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箇體育節日,因爲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賽龍舟是一種很壯觀、很有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對增強體質,促進社會團結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一箇美食節日。早在晉代,糉子就被指定爲端午節的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顏色品種非常多。從形狀上來看,有四邊形、錐形、菱形等等。從餡料上看,北方多包小棗,在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和其他餡料。
各位同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但一些傳統習慣已經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們能好好傳承我們的傳統節日,好好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成爲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爲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也被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月天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二,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四,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喫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喫,其樂融融,大家喫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箇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箇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此致
敬禮!
姓名:
時間:xx月xx日
端午節演講稿 篇13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想賽龍舟,掛香包,包糉子。這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們會自己包糉子,過一箇不同的端午節。
我們準備好了:浸泡糯米,糉子葉,線,填料和鍋。我們“全副武裝”來到同學家。
我們要展示我們的才華。先看媽媽們的示範:先把糉葉的粗頭包成漏斗狀,放一半糯米在裏面,然後把自己喜歡的餡料放在中間,再用糯米把餡料蓋好,然後把上面的糉葉掖下按住,再把多餘的糉葉左右圈包起來,直到沒有糉葉,後用線把糉子紮好。“哎,很簡單。”我們異口同聲地說,那就輪到我們了。我們趕緊去拿糉子葉。我用了很多糯米。看到周圍同學的糯米比我的少。我又甩了一些。我用閃電般的速度包好糉子。近距離看我像糉子,遠處看我像“手榴彈”。我又看了看同學。有的成了迷你糉子,有的成了長糉子。同學們,看着我。唉,糉子的製作步驟很少,但我們真的很難做出來。
我們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蒸,耐心地等待糉子的香味。終於,經過一箇多小時的煎熬,糉子出來了,糯米和糉子葉的香氣迎面撲來。我們趕着品嚐美味的糉子,喫着自己勞動的果實。味道真的很獨特。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我又要和同學說再見了。經過這一次包糉子的經歷,我對如何包糉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端午節真的很開心,很不一樣。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節演講稿 篇14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觀衆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會慶祝這個節日。那麼,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呢?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因爲忠於國家和抵制倡導寬衣之風的奸臣,被逐至湖南嶽陽。在那裏,他悲憤交加,寫下了《離騷》和《天問》等不朽篇章,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深懷念和愛戀。五月初五這一天,他無助地投江自盡,以表達對民族的摯愛和熱愛。
後來,爲了保護屈原的魂靈免於侵擾,人們在江水中撒入菖蒲、艾葉,祈求龍神和江神不再傷害他。還有的地方,人們在門前懸掛菖蒲和艾葉,以驅邪避瘟。此後,人們每年五月初五都會舉行划龍舟、賽龍舟、食糉子等活動,以紀念屈原並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端午節與龍文化、龍舟文化、民俗文化等緊密相連。如今,端午節已成爲一箇大型的、具有濃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節日。人們有了更多的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地方文化等共同的體驗,也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互動。
端午節不僅是民俗文化的展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它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和文明魅力。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民族的魂,是歷史的記憶;民族的精神,是文化的架構。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箇重要節日,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箇重要節點。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裏,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鬥不息!
端午節演講稿 篇15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回味端午,傳承民俗。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喫。端午節喫糉子,清明節喫青團,元宵節喫湯圓,中秋節喫月餅,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飲食風俗。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傳統節日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我們守着傳統文化的"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你能否爲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承諾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冷靜面對,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
端午節演講稿 篇16
端午節,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等。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在這一天,我們都會喫糉子、賽龍舟。可是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那就讓我來給你講講吧。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古代屈原爲楚國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爲想盡快把屈原打撈上來,人民爭先恐後地划船尋找(後來形成了划龍舟);因爲怕江裏的魚餓了會喫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米團餵魚,逐漸就發展成爲了糉子。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喫糉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
可我卻不這麼認爲,我覺得端午節喫糉子,賽龍舟,一是爲了填飽我們的肚子,二是爲了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放鬆。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因爲我在端午節的時候就很快樂。記得上一次端午節的時候,我吃了好多糉子,雖然已經喫飽了,但是我還是沒有停下來,到最後,我硬撐着把每一箇味道的糉子都吃了一遍,我撐得都站不起來了,可是,我必須起來,因爲我喫得太多了,必須起來活動一下,於是我猛地一站,終於站了起來,想走兩步,剛邁開腿,由於重心不穩,我一下趴在了地上,全家人都笑了起來,我也笑了起來,因爲我給家人帶來了快樂,儘管摔得很痛,但是心裏卻很開心,這不就是痛並快樂着嗎?
端午節,一箇快樂的節日,一箇充滿着歡笑的節日,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演講稿 篇17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對了,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詩人節、五日節、五月節……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共稱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這天,大人會包一些糉子給我們喫。同時在五月初四這天晚上,人們會買一些艾草泡在盆裏面。然後把盆放在外面。第二天人們就會分給家人洗臉。大街上還賣鞋、帽,小朋友們的脖子上還掛着一箇香囊,頭上還塗一些雄黃酒。據說,白娘子與許仙在端午節時喝雄黃酒,白娘子恢復了原形,把許仙嚇得丟了半條命!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個呢!屈原是一箇楚國人,在楚王身邊當差,一心爲國家着想,他是一箇偉大的詩人。屈原爲楚王出了無數箇良策,可楚王聽信了*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外地。
這就是端午節,我相信端午節這天,人們會開開心心的,忘記煩惱,享受生活。
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 篇18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它到底是一箇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喫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喫可口糉子。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
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糉”。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爲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箇傳統佳節吧!
謝謝大家的聆聽,我的演講結束了。
端午節演講稿 篇19
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回味端午,傳承民俗文化》。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你能否爲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冷靜面對,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
謝謝大家的聆聽,我的演講完畢。
端午節演講稿 篇20
大家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作爲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21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他生活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羅江。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喫糉子的習俗。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豎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我們要知道20xx年11月,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而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爲”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這絕不僅僅是中國一箇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個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文化記憶的節日卻成爲了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箇不容迴避的問題。
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2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的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當時他62歲。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喫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箇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2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一星期前,奶奶就炸了菜餃,面片兒等東西。金燦燦的顏色,好聞的香味,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但是菜餃等東西現在可不能喫。我們裝了一籃子菜餃和炸面片,去給姑姑家送端午了。
過端午,家家戶戶門前都要插艾或菖蒲。奶奶割了很多自己種的艾,送給親戚朋友們。我家插了好多艾,艾的清香包圍着我家。過端午,要喫糉子。我們買了30個糉子帶回奶奶家。不過,糉子不要多喫,一次,我吃了很多糉子,結果肚子疼了一晚上。
過端午,許多地方都有賽龍舟的習慣。可是,偏偏我們這裏沒有。不是這裏沒有河,恰恰相反,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經這裏。黃河水流很不穩定,河道又彎彎曲曲,所以不能賽龍舟。不信,你可以去賽賽看。我只能看電視播出的賽龍舟了。
過端午,小孩都要戴五色線,也要佩戴用香草、丁香、彩色布等材料做成的香囊。五色線是用黑、紅、綠、黃、白五種顏色的繩子搓成的。端午要喝雄黃酒,兒童的耳朵、手心、腳心要抹上雄黃酒,據說可以防蟲害。
我喜歡過端午。
端午節演講稿 篇2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演講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喫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節演講稿 篇25
糉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喫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喫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箇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箇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箇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演講稿 篇26
、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的發言題目是:懷着夢想,得到收穫
陽曆的6月,農曆的4—5月,對我們而言,就是一箇懷着夢想的季節,因而是忙碌的季節;但也一箇多節日的季節,更是一箇獲得收穫的季節。
誰都有夢想。於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的屈原,面對戰亂頻繁、民衆艱難,他的夢想就是改革圖強,國家統一;他的夢想就是關心民衆生活;於是,他忙碌了:在楚國,他訓練新軍,改革進取;他敢問蒼天,自己“衰民生之多艱”。於是,他路漫漫修遠而上下求索,他即使流放,也保持氣節。有了夢想,有了忙碌,當然,屈原也就有了他的收穫:符合時代潮流的秦國完成了國家統一,人民百姓深知與敬佩他的愛國心、改革心;毫無疑問,今天的端陽節,就是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改革者、探索者,浪漫主義詩人。
誰都有夢想。於是,六一的歡樂還縈繞在我們身旁時,高中學子們懷着自己夢想,經歷了高考、學考;不用多休息,初中學子們又將懷着自己夢想,參加中考與會考。毫無疑問,我們學子們的夢想就是理想的大學,就是9科全部合格,甚至都優秀;我們的夢想就是6A,就是生地會考的第一個A;毫無疑問,我們的這些夢想就包含了要感恩父母、回報母校、感謝恩師;毫無疑問,我們學子們的夢想就是進入更高層次的學校學習、深造,就是要回報社會,感恩國家。於是,我可以想到,過完這個端陽,就會得到收穫:那時,高考、中考成績都會傳來捷報;學考、會考、也會傳來喜訊。是的,五月,是仲夏。它既有初夏的鋪墊,又有季夏的盼頭。而五,原本就是中午的“午”。我想,五月五日端陽節,就是一箇火熱的夢想、火熱地拼搏,獲得火熱的收穫。穿越時空,我們會發現,夢想與愛國、改革與赤誠,拼搏與收穫,這些熟悉的詞語,依然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鼓勵人們的日常生活。夢想,就是動力,夢想,就是目標;有了夢想,我們就會堅實地忙碌,堅實去拼搏;有了忙碌與拼搏,我們就會得到收穫。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箇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2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幽幽端午情》
同學們,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產生於戰國時期,經過很多朝代,一直源遠流長,至今有20__多年的歷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層紗,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那神祕的面紗吧。
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感人故事吧。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因此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而被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都城,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人民衰痛異常,就在江面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並且以蘆葉包餡料投入江中,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爲紀念屈原這位英雄,將五月五日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怎能忘記喫糉子呢?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的餡料種類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棗;南方則有豆沙、水果、鮮肉、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爲代表。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句俗語表現了端午節熱鬧歡快的情景。當今的端午節不單是紀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現人們和諧幸福的生活。
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2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划龍舟,往江裏投飯糰、雞蛋等,不讓魚喫屈原的身體,飯糰逐漸發展成爲今天的糉子。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喫糉子是一箇傳統習俗。糉子皮是樹葉做的,糉子餡有很多種。喫糉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喫過什麼餡的糉子?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着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綵線,煮雞蛋,包糉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箇大節日。
以前端午節是中國的女兒節,每年人們都會拿五綵線團五綵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後的一箇雨天,人們就會把五綵球扔到下雨的地方,傳說這樣會帶給人們一年的好運。
我們國家一直重視傳統節日。近些年來,端午節列爲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歡度傳統佳節。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現在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喜歡外國的洋節,比如說: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爲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需要我們每代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箇對社會有用的人!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29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轉眼間,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我國把端午節首次例爲國家法定假日,以此來發揚傳承此節日,端午節一是紀念屈原,二是通過通過包糉子,插艾葉來驅毒消災,此刻商家也打算打一場“糉子戰”。
端午,一開始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時因爲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義卻遭排擠流放,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擔,所以在江邊,憤然抱起大石頭跳江了,江邊的漁夫們看見了,立即划着船去打撈,爲了防止魚兒喫屈原的屍體,將包着竹葉的米團拋入江中,所以演變到今天有划龍舟,喫糉子的習俗。
喫糉子,大家一定也不生疏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綁成一箇近三角的形狀,餡有許多,如蜜棗綠豆紅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喫什麼,都可以包,可以說“一包天下”。糉子好喫不好包,當你想到你喫到口味不同的糉子時,你又沒有想到怎樣包糉子嗎,此刻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幾個小時,用二張青綠的葉子疊加在一起折成一箇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裏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簡單脹開,然後把上面的口用青葉合攏折成一箇三角形,然後有細繩綁緊一箇糉子就包好了。
可此刻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節也沒有時間去包,還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這個節日,推出了許多品牌品種的糉子,如現煮現買的糉,也有可以放着慢慢喫的冷凍糉,真是應有盡有,它們比味道比品種比價格,誰都想乘這個傳統節日賺一把。好了不說了,喫糉子去了。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