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一箇月:地震英摸報告會演講稿

  昨天晚上,收看了央視英模報告會。張泉靈的報告平實中積聚力量,真情流露中彰顯令人震撼的敬業精神。

  汶川地震英摸報告會的一篇演講稿

  中央電視臺記者 張泉靈

  各位領導、同志們: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5月12號,在珠峯呆了一箇月之後我回到了拉薩,還沉浸在奧運火炬珠峯傳遞報道成功的喜悅中,大地震發生了。北京、中國臺灣、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應是:唐山大地震影響到了14個省,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災難,而前方災情不明!情況不明的時候是最需要記者的時候!我得去現場!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後的第一原則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滿兩歲的兒子。但是這時候到一線去,不是我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職業的天性。

  經批准,5月13號,我擠上了震後拉薩飛往成都的第一班飛機。

  幫助外面的人搞清災區的情況是這個時候記者的第一責任。太多太多災區的情況,搶險救災的人要知道,受災的羣衆要知道,黨中央要知道。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從未有過的沉重。到達四川的當天下午,我們報道組立即動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北川。

  交通斷了,通訊斷了,餘震不斷。儘管做了心理準備,災難還是擊碎了我的想象。要快,要讓外面儘快瞭解災區的情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雨中發回了我在災區的第一條報道。

  路,是生命線,也是搶險救災的關鍵。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問自己:災區的路到底怎麼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爲什麼還不能打通?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鏡頭對準這條路,去引導人們的視線。

  5月14號,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213國道,踏進了打通道路的現場。觀衆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幾乎半座山塌下來,路不見了。而這條路原本只有7、8米寬,一邊在塌方,一邊是臨着岷江的懸崖。工作人員上得去,但是展不開。這條報道,也許不那麼驚心動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問解開了,責難不見了,人們焦急的心情也冷靜下來,開始積極地幫着出主意,怎樣才能使修路的進展快一些。

  在災區的人民處在驚恐與悲傷中的時候,特別需要鼓起勇氣,在廢墟上沒有比活着把人救出來更讓人振奮的了。5月14號,都江堰的幸福小區發現了倖存者,救援者開始與死神搏鬥。我想雖然壓在廢墟下的人我們連姓名都不知道,但電視機前有無數的人關心着她注視着她。我想讓他們看到:堅持,奮鬥,我們就一定能獲得重生!我向現場的領導建議直播救援過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電視機前,他們的心通過我們的直播與災區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那一片廢墟有三層樓高,裏面充滿了空洞和尖利的鋼筋,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整個直播過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箇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說不能動。四川臺的攝像張業偉在黑暗中拍攝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緊盯着尋像器裏的畫面,餘光還要觀察周圍的情況,根本顧不上腳底下。在起吊一塊水泥板時,我們腳下的斷梁被拉動了,原本安全的地方變得很危險。但消防官兵繼續救人,我們也繼續報道,沒有人離開。戰士們緊張有序又小心翼翼,我們的鏡頭儘量地靠近跟隨。幾個小時後,受困者終於被擡出來了,她活着!現場一片歡呼聲,我的耳機裏也傳來北京演播室裏的歡呼聲。我知道,電視機前守候的人們也會歡呼。我在現場用最大的力氣喊着:"這歡呼是對生命的禮讚!"外面的人不拋棄,裏面的人不放棄!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樣是英雄!這,就是我們一線記者要傳遞的精神–以人爲本。

  5月15號,我們跟着部隊徒步奔向震中,因爲兩件事情要讓觀衆搞明白:第一,震中的鄉親們情況到底怎麼樣?他們最需要什麼?第二,進去救援的戰士們要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怎麼解決這些困難?

  行進的路,有時候我覺得比在珠峯還難。那不是一條安靜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斷的餘震、鬆軟的塌方層、滾落的石塊,危險無處不在。一箇滾石區,我們剛通過不久就再次塌方,半個山體撲下來,覆蓋了我們經過的道路。我們沒停下腳步,邊走邊拍。

2頁,當前第112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